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力超过 了心理承 受能 力 , 种 各 样 的适应 障 碍 和心 理 各 问题 便会 表 现 出来 。从 我 国 高校 学 生 的 实 际 情 况来 看, 目前 我国高校 学生 中较 为 普遍 存 在 的心 理 问题 主
要有 : 活适 应 心理不 强 , 挫折 的心理 承受 力 弱 , 生 对 人 际关 系心理不 完善 , 学业 和情绪 心理方 面的缺 陷等。
继 续教 育研 究
1 06
j X ioy a i i Uj uy nj a u
20 0 8年第 1 1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伟 武 文玉
( 曲阜 师 范 大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山东 曲阜 23 6 ) 7 15
要: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 , 提出树立正确 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
( ) 一 大学 生心理 问题普遍 存在
当今大学 生处于 特定 的时代背景 和特殊 的身心发 展 阶段 , 社会 转型过 程 中大 学生承受 的压力较 大 , 承载 的期 望过高 , 而心理 上 的发展 尚未成 熟 , 心理 承受能力 还很 差 , 加上 大学生 在 这一 时期 要 面 临一 系 列 的重大 人 生课题 , 大学生 活 的适 应 、 业知 识 的学 习 、 如 专 交友 恋爱 、 择业 就业等 , 这些课题 都需要 大学生充 分发挥 主 体作 用 , 出成熟 的 、 责任 的 决定 。然 而 , 做 负 由于 过度 保 护 的家 庭教养模 式 、 事实 上 尚未得 到根 本 扭转 的应
( ) 二 大学生 心理健 康教育 的滞后 1对 心理健康 教育 的重要性认识 不足 .
心理 健康 教育在 一些 高 校不 受 重视 , 为心 理健 认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ao” 一篇文章采取了 t n;另 i 在该市开车的角
Y u e y u lf u t f ry u co s te o ’r o r et s t o rs h j a e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 育存在的 问题


j a g s s t n ”实验者将大学生受试平 e a t i 。 ao

建好一个中心。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高校必须正式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 ,即成立
模式
: ,个别咨询为 根本 目的, 不 心理危机方面 ] 广大心理健康 i ,以使包括 务 生心理健 康水 I 广大学生了解

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中 心或大学生 心理咨询中 心,

每组 阅读一 篇。在 随后的 自由 回述 测验
开车版本 的受试者 能够 回述更多命题 ;而在 画地 图时, 阅读 了向下看版本 的受试 者则表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部分高校认 为对学生进 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 人员的工作 或为了应付检查 、 评 比 达标等活动而开展 一些名不副实 的工作 ,使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维普资讯
可 以利用它们 帮助整理学习内容 ,使外语学 多彩 、轻松有 趣。直观化不仅仅指图像 的应 势 、肢体语言 、动作色彩等也可 以实现直观
音 时 同 一 势 别 训音 以 以 手 区 短 练 可 时 些来 长 等 发 构 校 建高 视 同 过 要 的 加 心 觉 时 对 信 提 强 理健康教育的 模式 ,通 重 息 取 记 新



主义学 习理论 的指导下 ,语言学 习更加强调
学习内容的 意义和趣味性。这通 常与实际生活、社会热 点话题、 人f 所经历的文化或事件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 ] 这

论虚实一体化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论虚实一体化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焦虑抑郁 问题等, 已严重影响 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 大 合理有效的构建虚拟心理咨询环境 , 既能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 因此备受 高校 与社会关注 。针对 目前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又是对现 实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优 良补 生存在 的心理 问题 , 高校在硬件设施 、 员配备、 人 专业培训等方 充 。“ 、实” 虚” “ 两种环境 , 各有优势 , 二者结合能够互补不足 , 面都做 了大量工作, 为大学生心理 问题的发现 与解决提供 了基 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成效。虚 拟环 境下 本保 障。但事实上 ,由于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 误 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发现 问题, 比现实环境 中更容易找 相 解, 能够主动进 行心 理咨询和心理疏 导的并 不多, 导致有心理 到问题的成 因; 现实环境下的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则重在解决问 问题而又不及 时解 决, 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 这就 使得 高校 心理 题, 完成疏导与 引导 。 咨询工作在一 定程度上 “ 动作大 , 收获小” 。因此 , 高校如 何开 二、 网络虚拟环境 心理健 康教育的优势 , 是对现实环境 心 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更有针对性 的开展心理辅导和 理健康教育现 有缺 陷的极佳补 充 咨询活动, 预防和缓解 心理 问题 , 是高校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网络 环境 心理 健康 教育应 当是心理辅 导者通过 网络平 台 网络虚拟环境 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 向大学生提供心理 咨询 , 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心 育提供 了新的契机 , 充分利用虚拟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 并 理健康 知识和 技能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 。主持 网络 的辅导者 更有针对性 的提高现实环境中心理健康教育 的成效 , 形成虚实 ( 咨询者) 以通过校 内心理健康专设 的网站 , 网站设置 的心 可 借 体化的全新心理健康教育模 式, 将是现代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 理测试 、 聊天室、 电子邮件、 小游戏、 线上互动等功能, 向学生介 育发展的需要与必然趋势。 绍心理学 知识 ,提供心 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心理障碍的有关服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作者:马彦来源:《求知》 2018年第8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不断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坚持全员育人,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发挥学生、教师、学校等育人体系的作用,协同处理心理健康工作。

发挥学生朋辈教育功能,打造心理健康三支学生工作队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是打造宿舍心理信息员队伍。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大学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在宿舍里表现出来,每个宿舍设置一名心理信息员至关重要。

心理信息员这支队伍是我们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一环。

二是打造学生心理委员队伍。

明确各班必须设立心理委员,负责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了解班级同学心理状况并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组织全校心理委员集中培训,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开展优秀心理委员评选,调动心理委员积极性。

三是打造学生心理社团骨干队伍。

学校、学院要建立心理社团,由经过心理知识培训的心理社团成员有针对性地给其他同学辅导,以朋友的姿态,通过情景游戏引导新生恰当地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发挥教师专业融合功能,建立心理健康三支教师队伍,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

一是建立心理辅导与咨询专业教师队伍。

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

二是建立心理辅导员教师队伍。

心理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够取得学生的足够信任,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够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地面对生活。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

要充分动员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列入心理健康兼职教师队伍。

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运动场这些都是大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管理人员要在服务中关心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并及时向心理健康中心报告。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思考作者:陈艺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4期摘要: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过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都处于尚不成熟阶段,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和书面上,这是所有教育者的新课题。

文章结合本人的多年教学经验和辅导员工作经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心理的重要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达到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可是,现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严重的缺陷。

怎么样合理地解决这些缺陷,达到本课程真正的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现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严峻的教学难题。

下面是本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改革的前提:思想上要明确课程目的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对心理教育课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求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学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只有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才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养的目标。

在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课程的定位的前提下,教育者还必须在观念上对创新教学方式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传统上,我们主要使用讲述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把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心理问题的处理计较、心理调适的方法等讲授给学生。

这种方法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学会,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必须意识到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新模式导语:在心理安康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搭建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的朋辈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平台、打造学生自助组织、开展心理安康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心理安康教育目标,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

近年来,不同的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对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途径、目标、指导思想、内容等方面进展了相关研究,并构建了不同模式,有效推动了心理安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的开展。

沈德立、林崇德、梁宝勇等人着力打造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创新体系,通过编写心理安康教育标准培训教材,组织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编写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学生读本,编制《中国大学生心理安康测评系统》等工作,构建了心理安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心理安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学校心理安康教育是心理安康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心理安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心理安康教育中明确教育主体,有利于有针对、有方案的开展活动,因此对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相继提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双主客体论、三主体论等观点。

但是无论是单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单纯以学生为主体,都忽略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教育者与承受教育者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双主客体论中,“潜在主体”说将学生看作现实的客体和潜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现实主体,需要通过教育促使学生成为现实主体;而“轮流主客体”说、“主体移心”说等,将教育和承受教育简单的割裂开来,打破了教学双方面的有机联系。

在“三体论”中,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第三方面因素看作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实践。

例如于光远将环境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并列,认为其同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被教育者、客观环境共同发挥作用,将教育者看作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动的因素,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对象,外界环境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认识的和对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本研究通过探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问题,构建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普遍重视,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各类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相关政策制度。

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都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文/ 贺小妹 西安外事学院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健康宣教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等相关优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相对更好的效果,如下将由此展开分析,并对互联网平台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及新模式开展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线上资源,如健康知识平台、教学程序及电子教材等,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线上讲座及平台文章等形式。

一方面能够由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具备相关基础认知的大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与渠道,通过这种更为便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降低改善心理健康问题的负担成本,这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进行心理问题提问、分享自我改善经验,以及寻求他人支持,这样也能够帮助其积极建立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并更为从容地应对心理困扰。

除常见的互联网平台相关健康教育方式外,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还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心理健康干预体验,由此也能够辅助培养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及各种问题的解决技巧,如模拟面试、模拟社交及各类压力情境的模拟应对。

对于学校来说,互联网平台的利用也有助于更为全面、系统地收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咨询港湾青春期健康84和问题,并由此为其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网络相关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网络环境本身也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网络相关的心理问题,如网络孤独、网络依赖、网络依恋、网络交往障碍、网络环境中的自我迷失及自我认同混乱等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将大学生网络相关的心理问题划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及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3个部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个人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大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习、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心理压力等多个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怎样保持心理的健康呢?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这个成长时期面临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可以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例如,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自闭、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都是常见的心理问题。

而他们面对困难时,通常会选择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和负面的应对方式,比如,逃避,人际关系紧张,网络沉迷,甚至一些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等,这是非常危险且严重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机构专业性不足、教育模式过时、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等。

宣传方式和平台也存在不足,专业心理医生的数量不足,流动性强,这都是大学心理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3.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心理健康不只是传承知识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人的深层次的问题,大学生经常要面对的挑战是:思想、情绪、行为和自我调整。

离开校园,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改进方向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得到全面、时尚和全面的宣传推广的,也需要提高教育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从根本上提高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意识,为他们提供帮助,避免各种心理障碍。

2.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进的重要的题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合理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流、便捷、绿色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促进社会心理治疗的普及。

3.加强专业人员培训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定的水平问题。

因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教育者的心理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水平,使他们能够合理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教育论坛Education BBS■ 解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

目前,很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都出现了极端的现象,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隐患,对将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为了在今后的人才储备建设上得到更好的成绩,同时也为了社会安定,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出创新处理,从而在各个层面上不断的做出改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上高度健康,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文章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教育;创新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在内容和体系上不断的更新,要在整体上有所转变,告别过往的恶性循环以及形式化的工作模式。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会遇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因素没有良好的处理,或者是学生的应对方法偏激,都将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届时所产生的负面问题,是无法估量的。

所以,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纳入到重点的工作当中,并不断的进行优化。

1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原则1.1全方位的系统原则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在专业的学习上,更多是在与社会不断的接触。

现阶段的多数大学生,针对校园内的活动、生活、学习,根本是不满足的,更加倾向于校外的世界,包括兼职、全职等等,只有深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得到较多的经验。

为此,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便积极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发展空间。

可是,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经验不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很多学生都容易受到较大的打击,造成心理健康的扭曲,包括极端心理、偏激心理、负面心理等等,这些均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此时,必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上,坚持全方位的系统原则[1]。

一方面,需要结合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心理干预方法;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客观上帮助学生,指导正常的行为,传授一些经验,从而让大学生在心理上保持更加坚定。

“双高”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探索

“双高”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探索

“双高”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探索摘要:在双高背景下,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本研究主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四融”模式的实施背景、实施现状、实施意义和内容探索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并将助力于建设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高水平的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双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实施背景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将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高背景下,时代需要综合素质过强和心理素养过硬的人才。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要求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并面向高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同时注重安排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在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的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党的二十大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模式实施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通过搜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发现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这几个方面。

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示的参考文献高达7500多条,而通过搜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查询,显示的文献结果仅仅1200余条。

这说明对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较少,从2018开始,每年新增论文数量在80篇以上,可见,建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程备受关注。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在持续进行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赋予新的内涵,故其存在整体性与创新性研究的拓展空间,“融入内容”和“输出方式”有待拓展。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摘要】当前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揭示了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构建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使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心理咨询服务,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态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展望未来,在不断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将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新模式、现状分析、传统教育、必要性、具体内容、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学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困扰,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有超过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构建一个适应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网络环境的普及和便利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社会中日益受到重视,而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模式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有效预防和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模式探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模式探讨
完善 , 习、 际交往 、 学 人 就业
等社会竞 争 日趋激烈 , 给大学生带 来了一定 的心理压力 。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 , 以通过 情感 的交流 、 绪 的疏 导等 可 情
活 动 来 化 解 学 生 的 种 种 心 理 问题 。这 不 仅 对 促 进 大 学 生 形
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此外 , 职 的学 生心理健 康咨询 兼 员尽管有专业优势 ( 般都来 自心 理学 或相关 专业 )但 是 , 一 ,

方面由于 自身学业 繁重 , 一方 面受 咨询设 备条 件 限制 , 另
就会脱离学 生现实生 活与需 要 , 不但 无助 于化解 矛盾 , 甚至
周 莉
( 内蒙古民族大学 教 育科 学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 8 0 ) 2 0 0 ( 摘 要] 文章分析 了高校 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 育的重要性和 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现状 及不足 , 构 对
建符合 高校 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 育发展 的新模 式提 出了构想。
[ 关键词] 高校 ; 心理健康教育 ; 式 模 ( 中图分类号]1 4 [ 3 8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8—5 4 (0 0 0 —0 7 —0 19 2 1 )3 0 3 2
发展特征 , 符合 当前大学 生现 实需求 及心 理实 况 ; 在方 式运 用方面 , 既要旗帜 鲜明地 开展 心理健 康教 育工 作 , 以显 性教 育为主 , 又要结合 大学生敏感 、 羞涩 、 自尊 、 逆反性强等特 征 ,
系, 使大学生有健全 的人格 , 有正确 的世 界观、 人生 观和价值 观 。而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就是运 用心理学 、 教育学 的原则 与方法 , 大学生进 行有关 心理 健康 方面 的知识性教 育 、 对 咨 询性教育和 良好 行为 的训练 , 养大 学生 良好的心理 素 质, 培 促进他们全 面和谐地 发展 。这 些教育 内容 显然 与和谐校 园 的本质要求完全 一致 。 ( 以“ 为本 是发展 性教 育 的核 心理 念。首先要 以 二) 生” 大学生身心发展为本 , 契合大学生心理 特质。大学生主要处 于身心发展 的过 渡阶段 , 呈现 出显著 的积极 与与消极心理 交 织的两重性 。他们一方面为这些 内心 矛盾所 困扰 , 同时又 为 急于解决矛盾而 困惑 。就其身心发展 而言 , 这些 矛盾的 出现 并非偶然 , 二是大学 生成 长发 展 中的正常 现象 , 是大 学生心 里走 向成 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 ; 从大学 生心理现状 看, 虽然他们存 在诸 多心理 矛盾 , 甚至心 理疾病 , 但绝大多数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将散落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有关积极内容的研究集合在一起,用客观实证的方法来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反映了心理学从ill-being取向到well-being取向模式的转换,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心理健康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与启迪,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积极心理学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趋势一石激起千重浪”积极心理学一经引入我国,迅速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引起极大反响。

众多学者各抒己见,分析与思考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趋势呈以下三种:(一)转折——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测量、积极干预,实现研究视野从‘问题导向”到‘健康关注”的转变,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更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实践开辟了新的思路。

1.转变价值取向,提高教育功效曹新美,刘翔平的研究中认为消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贫乏化、教育形式的单调性和教育途径的单向性,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对立。

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取向,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而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可以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改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挖掘教育的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浅析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浅析大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极 的 心 理 暗 示 措 施 , 强 学 生 学 习 的 积 极 性 。人 的 发 展 是 永 增
目前高校 已普遍 认识 到心 理素质 在人 才 培养 中的 重要 作 用。连连 发生 的几起大学 生跳楼事件 虽然偶然性极 强 , 并
恒的课题 , 可以说 , 自我塑 造 、 自我 发展 、 自我 完善是 人 生中
教育所 不能替 代的 , 不能 用德育教育 的手段和 方法去解 决学
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 走 出心理 健 康教 育德 育化 的误 区 , 要
增强心理 健康 教育 的效果 。大 学生 心理健 康 教育 的有 效指 导, 有赖于教育 的三级 网络—— 校级 心理 健 康机 构 、 系级 心 理健康组 织 、 班级学生心 理健康小组 的完善 。校级心 理健经 历着从 精英 向大 众化 的教 育转型 , 招生数量 的增 长率 在逐 年提 高 , 等教育 的规 模发 高 生 了历史性的变革 , 不可避免地给高等教育形 势带来诸 多新 的问题 和困难 。高等 教育 的这种 超常 规跨越 式发 展对 正处 于发展 中的心理 健 康教 育 工 作也 产 生 了重大 的影 响 , 方 一 面, 形势要求我们必 须加 强大 学生 的心 理健康 教育工 作 , 而
不具备 太多的普遍 意义 , 但仍 然给 我们敲 响警 钟 。怎样 切实 提 高大学生 的心理 素 质?如何 让 高校心 理健 康教 育落 到实 处, 让学 生喜 闻乐见 , 为我们不 得不 正视 的话题 。部 分高 成 校 将心理健康教 育纳入课 堂教学 中 , 心理健 康教育逐 步走 使

参与 的意识 ; 通过 专题 心理讲 座 、 主题 心理 报告 、 理沙 龙 , 心 使学 生了解 心理健康 的基础 知识 以 及 自我 心理 健 康 的基本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理 论 研 究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213164 江苏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吴美娟【摘 要】关注和发展全民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承担着为大学生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义务。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心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阐述,分析了师生在教和学上的不同现象,提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研究“互联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建议2016年8月19日到2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这个重要指示为当前“欲抱琵琶半遮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吹进了一股清凉之风,它将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足见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视。

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向广大师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的主要渠道。

2011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文件,要求所有在校大学生必须接受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由原来的学习人数不多的选修课,顺应形势的发展,目前已经是各高校的必修课或必选课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1.老师单一理论授课为主型这是较早时候的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

许多年长一点的老师依然乐此不疲。

不管他们讲解如何饱满,讲述如何清晰,但单调的方法依然让躁动的学生产生乏味而心生厌倦之感。

2.老师授课和学生社会实践结合型由于高职院校的“2+1”上学模式,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数在压缩,选修课课堂教学时数更得不到足够保证,所以老师就采用了将一部分课堂集中教学时间设置为由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一个调研课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这在公共课包括心理课上比较多见。

3.教师授课方式多元化型笔者曾经也苦于大班合班教学带来的烦恼,为此多方探索,多方求教,于2014年进行了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中接触学生的第一线力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实施途径和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二者在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具体方法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与矫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个体潜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作的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以倾听和商讨为主要形式,并运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心理学方法,遵循价值中立和保密原则,强调个体的宣泄、疏导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带有一定的灌输性、教育性和公开性,通过正面说服、榜样示范、道德批评和社会工作等方法,强调教育和宣传,从而通过价值干预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

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问题、道德问题和实际问题等因素,也有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通过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了心理问题,从而间接地达到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10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10篇第一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互联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开放性。

网络超越了时空限制,信息畅通无阻,真正的实现了地球村,资源可以共享,人与人可以畅通交流,大学生们可以在网上学习、购物、交友。

第二,快捷性。

网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快捷性,例如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查询某个信息,只需要输入关键字,几秒就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相关信息。

第三,匿名性。

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具有虚拟性,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候都用自己的网名,不论是QQ、微博、微信、贴吧,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匿名发表言论。

第四,平等性。

大学生可以下载很多APP,这些不管游戏、社交、工具类的APP,大家都可以下载,没有划分学生、上班族、还是司机、医生等,具有平等性;大家要在网络上表达意见,无论你是哪个地域的学生,你都可以发表,这些都是网络平等性的体现。

网络对大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其中积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了个体的主体意识。

网络时代的虚拟现实激发了个体的自我意识,网络信息化特征强化了个体的平等意识和竞争意识,网络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促使个体形成了强烈的自主求知意识。

第二,更新了个体的价值观念。

跨时空性、多级主体性的特点客观上帮助个体逐步树立了开放观念,大学生们更加注重平等、效率。

第三,使个体人格素质现代化。

促使个体自觉的感知现代生活、大学生更加容易形成自主独立、开拓进取、创造创新的现代人格素质。

同时,网络会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其一,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沉迷于网络的人际交往,必然会影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一方面是对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网友产生一定的依赖,另一方面恐惧和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一些大学生出现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害怕面对矛盾和冲突,长此以往,导致忽视亲情、友情,不关注他人和集体,产生个人孤立化、焦虑、压抑等心理现象。

其二,情绪情感障碍,网络上很多的交流和内容都是和情感有关,如此的隐匿性正好适应了个体渴求情感却又害怕实际交流的心理,很多同学在网上表现很兴奋、善于交流,但是在现实中却又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不善于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与成功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与成功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与成功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许多创新模式和成功案例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创新模式和成功案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创新模式1. 联合校内外资源一种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联合校内外资源。

学校可以与心理咨询机构、社区组织、医院等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内进行心理讲座,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互动和社交能力。

2. 引入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引入科技手段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之一。

通过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机应用程序、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工具,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支持。

例如,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程序可以提供针对不同问题的测试和评估,并根据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真实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压力情境。

成功案例分析1. 美国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美国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许多美国大学和高中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这些心理健康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提供个体咨询、小组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服务。

此外,这些学校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讲座、心理测试和心理知识普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

2. 韩国的网络心理健康辅导韩国在网络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

韩国的一些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这种模式被广大学生和年轻人所接受。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心理咨询,节约时间和交通成本。

该模式还提供了一定的匿名性,让学生更加放心和舒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摘要】: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并随着我国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加,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

严峻的事实警告我们,如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此,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 新模式中国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410200-02引言目前,大学生承受着太多的压力,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都给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的形式下,依然重复过去的工作方式显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所以,如何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发展模式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亮点。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理想和目标的失落,以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在高考前的紧张忙碌的备考阶段,学生虽身心疲惫但目标十分明确,生活紧张但却充实。

顺利地进入大学之后,高考的紧张和压力已经荡然无存,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

”在高层次的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常出现情绪低落,彷徨迷失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鲜现。

大学和中学的区别不仅仅在学历层次、知识内容以及外部的环境,而且在学习方法和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刚入校的大学生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时期,不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身心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由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无法适应新的大学的教学。

没有了中学里老师的耳提面命,许多大学新生面对知识的海洋,不知从何学起,难免会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

学习的动机强度发生落差,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与意志,于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2. 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由于网络游戏在我国的盛行,一部分大学生沉缅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习惯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幻想而不愿面对现实世界的竞争的残酷,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自己的布置。

对现实的生活产生厌恶,以消极的心里去面对。

3. 不协调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障碍现代心理学家认: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

人际关系是安身立命的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

大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渴望得到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但交往范围却非常狭小,交往对象也常常局限于同乡和同宿舍同学,与之交往的人相互比较熟悉,因而往往不注意交往技巧,一旦扩大交往范围,就显得束手无策。

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胆小羞涩的心理,难以清楚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久而久之,产生交往障碍。

据有关调查显示”30%的新生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

此外,有些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过早地沉溺与”两人世界”。

也有的陷于单相思而不能自拨,由此而产生情感冲突。

这些学生大都会出现因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急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

4. 经济上不独立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在经济上是不独立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等费用几乎完全依靠父母。

随着高校体制的改革,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已成定局。

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加上平时生活费用,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家庭而言,是难以承担的。

因而出现了借钱上大学、贷款上大学,甚至没钱放弃上大学的现象。

高校中的特困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家境贫困学生一般来说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在吃饭、穿衣及平时消费中自觉低人一等。

学习上的一时”松懈”,对班集体或学校举办的活动有抵触情绪,便认为是浪费时间。

久而久之,这种负罪心理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所面临的问题1. 大学生患精神疾病的绝对人数日益增多目前,大学生承受着太多的压力,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来自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普遍增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高校扩大招生,在校生人数激增,各高校的相关资料显示,高校中患精神疾病的绝对人数也日益增多,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最主要病因。

2. 高校缺少精神科或心理专家目前,在各高校校医院往往仅有内科、外科的门诊,并没有配备具有精神医学背景的医生。

而且,校医院的药房也仅仅是配备治疗躯体疾病的常用药,无法及时对大学生群体中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早期用药和治疗。

这样不利于精神疾病的患者进行早发现、早治疗,甚至还会延误宝贵的诊疗时间。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都非常重视,70-80%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但这些专兼职人员往往是思政专业或心理学专业毕业,缺少医学背景,更谈不上精神医学背景。

他们在面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面对较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时,往往束手无策。

三、心理教育发展的新模式1. 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

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

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

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的心理健康机构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2.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

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4. 倡导主体的自我教育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

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结语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

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1] 段鑫星, 赵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唐达. 规范医学行为促校医院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2004(04).[3] 任茂琼, 等. 某高校大学生因精神疾病住院情况分析[J]. 成都医药,2002(06).[4] 攀富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