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莫旗东方红中学:白艳丽●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镜”中,相对于第1版来说,这次教材明确提出了实验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u>2f、f<u<2f、u<f,同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时以提问的形式得出;教材这样处理,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

“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2F、U<F,同时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时以提问的形式得出;教材这样处理,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探究的难度,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探究的目的性,做到有的放矢。

“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物理组张基环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是《透镜及其应用》一章的重点。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

本节是探究实验课,通过探究活动,应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物距又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而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从而加深学生对焦距的印象,为后面记录的数据和总结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介绍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和望远镜上的重要部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遵循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首先联系生活引入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节所学的《生活中的透镜》知识做出科学猜想;再依据猜想并结合光具座实物设计实验;教师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调节的顺序,数据和现象的记录等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接着让学生结合导学案按步骤有序(物距尽量大、依次减小)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填写;然后分组展示交流实验结论并板示三种情况的凸透镜成像原理光路图;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物近像远大,虚像物近像近小。

”的规律作为引领提升。

通过对本节的检测,发现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到了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基本掌握了凸透镜成像规律,既加深了对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认识,又为后面凸透镜的应用知识奠定了基础。

整节课进行的比较顺利,但因学生的实验速度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拓展和提升。

浅析科学素养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浅析科学素养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浅析科学素养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教学中,通过深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光学原理,提高科学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从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展开、教学反思和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展开在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凸透镜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变化。

例如,可以使用一块光屏和一枚凸透镜,通过移动光屏的位置来观察和记录成像的变化,进而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的实验项目。

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改变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等,观察成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最后,实验的展开应该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结果分析和总结。

二、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光学原理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首先,教师应注意提前预习教材,并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掌握。

在教学中,应注重讲解和演示的结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具或实物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和规律。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理解成像规律。

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实践。

最后,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情况。

对于掌握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和巩固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背景描述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个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通过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

本文主要围绕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进行分享。

教学目标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学会分析凸透镜成像的特点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学过程本次探究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预习导入在上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在课本上预习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以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环节二:实验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配备凸透镜、屏幕、小点电灯、直尺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距和像距变化)完成不同实验,考察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汇总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查看和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组内进行讨论和总结,及时发现规律和异议以达到不断探究和验证的效果。

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图形,并从实验数据出发,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环节三: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探究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规律,提取凸透镜成像的四个基本特征:物距、像距、物的高度和像的高度,并从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公式。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和总结归纳,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反思针对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上。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方位掌握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印象。

此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

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学生造假的情况较多,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知不足,也有部分学生不够严谨和认真负责。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进一步严格要求,同时要加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知培养,提高他们的实验意识和实验素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_1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_1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

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凸透镜是光学实验中常用的设备,通过凸透镜可以实现物体的放大、缩小或者成像。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本文将探讨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二、教学目标本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 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运用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入凸透镜的概念。

我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的特点以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探究接下来,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数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首先,我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使用凸透镜放大一张图片。

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

同时,我还提供了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讨论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我组织了一次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验数据。

我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提问,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并引导他们从实验数据中找出成像规律。

4. 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成像规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这些问题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例如眼镜度数的计算、放大镜的原理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提高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学生反应在本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他们对实验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成像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究。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学生不仅运用了所学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原理。

在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本文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

1. 问题导入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道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当一个物体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我们看到的物体会如何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2. 实验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我设计了一系列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首先,我拿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镜头的形状和特点。

然后,我将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物体在纸上的成像情况。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逐渐发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物体放置位置的不同会影响到成像的形状和大小。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们发现凸透镜成像有以下几个规律: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方时,成像是虚拟的、直立且变大的;当物体放在焦点与透镜之间时,成像是实际的、倒立且变大的;当物体放在焦点的正面时,成像是无穷远处的;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下方时,成像是实际的、倒立且变小的。

学生们通过数据的比对和分析,逐渐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本质。

4. 知识拓展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利用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源,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应用,如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

通过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5. 学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6. 教学评估在教学的最后,我进行了一次知识检测,确保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一)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常在教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往往先在教室里演示一遍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再来验证一遍.虽然学生在实验时都能在光屏上找到像,但只是照样画葫芦,结果对于物距,像距,焦距.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楚,对于规律也是记不牢,且容易忘.根据新教材注重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几个过程,并在得到初步结论时,及时用作图法帮助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与生活中照相机、幻灯机等实际例子结合,利用实际知识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大镜的使用体验,发现它也能成倒立缩小的像,于是引起学生的疑惑和兴趣,使得问题的提出变得自然.在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初步完成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动手实验.为了降低难度,我将实验分成3个简单的小探究——探究1:如何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光屏上?探究2: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缩小(放大)的像时,物距与焦距间有什么关系?探究3:凸透镜作为放大镜用时,能在光屏上看到像的显示吗?在每一个小的探究中侧重点和方法都不同.探究1中,让学生自己组装,调节高度,得出结论.探究2有比较完整的过程,在得出结论后用作图帮助理解,最后用照相机、幻灯机将实验结论加以运用,将知识慢慢引向深入理解.探究3,先用眼看到放大正立的(虚)像,分析与原来光屏上成像的区别(物像在透镜同侧)然后教师演示说明:在某些位置,像不能在光屏上显示,再假设探究:物体与凸透镜在什么位置,像不能出现在光屏上呢.最后再得出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本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充分动手动脑,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课堂上时间预计不够,学生在实验探究上就花费了大量时间.还需要一些课外时间加以巩固.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二)10月28日是县教研员到我校视导的日子,初二年级我按进度上了传统实验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我对这节课谈一下我的看法:首先这节课是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课,探究方式方法还需老师细致的引导与耐心的指导。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凸透镜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能够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引入:1.通过放大镜的例子引入凸透镜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凸透镜是一种有特定形状的透明物体;2.介绍凸透镜的定义和性质,如光的折射、透明、厚薄等性质。

实验:1.先让学生在凸透镜前方放置一个物体,观察物体经过透镜后在屏幕上的成像情况;2.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如成像位置、形状、大小等特点;3.让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改变物体的位置、大小等条件,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1.通过实验观察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让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如物距、像距、物高、像高等的关系,并进行图示说明。

练习:1.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设计一些情境题,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扩展练习,让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规律。

反思:1.本教学设计通过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2.通过引入例子、实验和练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和掌握凸透镜的概念、性质和成像规律;3.设计了多种练习题目,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来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和练习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凸透镜的概念和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1200字以上,教学设计已经详细阐述,不够字数。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

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

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

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

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

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

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云衢中学刘富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考的热点之一。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静态及动态规律对于分析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

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提高。

我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在探究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明显观察到像的大小变化、像距和物距的关系、物像之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可以边讲解边演示,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认识,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

在实验中虽然我讲了一下光具座的使用,但我发现学生在使用时还存在问题,说明了我在教学前过高估计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认知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吸取教训。

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总结上,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发现学生对数据分析能力还不够。

在今后要多加训练。

这是一节探究课,我也让学生进入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但加深对规律的理解,更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教学内容多、密度大、难度高,多媒体的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模拟实验弥补了实验无法做到缺憾。

如:在研究物体和像沿主轴运动的快慢变化,利用课件很容易实现,但实验就无法实现了。

所以,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将抽象的、不好理解的规律直观化,起到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作用。

通过对这一课的反思,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透镜教学反思(集合21篇)

透镜教学反思(集合21篇)

透镜教学反思(集合21篇)透镜教学反思第1篇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

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

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透镜教学反思第2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关于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一)【精彩时刻】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

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

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的情景设置: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

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

“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

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

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

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

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

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思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我认为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

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

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

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反思
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F光源在光屏上所成的像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现象不是很明显,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是很理解,针对这一点,我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试验,使物距从很远的地方到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开始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以内,并且结合模拟实验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象,学生在得到规律之后,亲自画光路图,现象,和理论依据相结合,学生掌握的更扎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要学生做凸透镜成像的分组实验,我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这节的实验教学。

进行实验前我先用一个凸透镜和一根点燃的蜡烛模拟了一下这个实验。

将蜡烛看作成像物体,当逐渐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时,同学们在光屏上看到蜡烛的不同形式的像,有放大和缩小的;然后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再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像的大小有了明显的变化。

由此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也可能和物体距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所以我们带着这几个猜想进入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先说说我在八年级3班的教学过程,在同学们得出猜想后,我先进行了一下演示实验,选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先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插好在光具座的固定件上,调整好三者的高度,使烛焰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位置,当物距u分别为40㎝、30㎝、20㎝、10㎝、8㎝、5㎝、3㎝时,看看是否能够在光屏上成像,如果能成像,说明有光线到达光屏,成的是实像,观察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是放大还是缩小的,读出相距v 的大小;如果不能成像,则从光屏这边向凸透镜看去,看凸透镜里面是否有像,如有像,又不能在光屏上面看到,证明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观察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做完后,我再换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保持物距u为40cm、30cm、20cm、15cm、10cm、8cm、4cm时,按照上述步骤完成实验。

演示实验后,我请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由于我已经把整个实验都模拟了一次,所以同学们都顺利地做完了整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和实验现象总结出如下成像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即: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当u=f时,不成像;这个班的同学很圆满的完成了实验,圆满的得出了实验结论,但是却没有留下什么很深刻的实验印象,在后面遇到的凸透镜成像问题时候他们头脑中很多是一片空白,又要去翻书找成像规律,所以我觉得这次尝试虽然实验圆满完成,但是却不是很成功,因为学生们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没有达到认知状态。

以后一切要靠做题目的过程中去重新熟悉和记忆了。

再说说我在八年级4班的教学过程中。

我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去玩,只是先告诉他们应该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插好在光具座的固定件上,调整好三者的高度,使烛焰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位置,当凸透镜焦距为5cm时候,物距u分别取40cm、30cm、20cm、10cm、8cm、5cm、3cm来做实验;当凸透镜焦距为10cm时,物距u分别取40cm、30cm、20cm、15cm、10cm、8cm、4cm来做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开始后,实验室里面沸腾了,当他们做到物距小于焦距时,很多同学就来问我,为什么怎么移动光屏都见不到像。

我就叫他们从光屏这边看过去,看看凸透镜里面有什么,我就问他们,这个从凸透镜里面看到的像是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他们马上拆除开始固定好的光屏去凸透镜后面移动,发现不管怎么移动,光屏上面还是没有像,但是我们又总能看到凸透镜里面的正立放大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我叫大家回忆我们学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大家触类旁通,马上有人总结说这个像是虚像。

由于开始没有任何指导,全部要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找到成像规律,并自己得出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步步实验,综合大家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结论,这节实验课虽然比八(3)班做实验的时间长一些,而且我也累一些,但是我觉得同学们脸上浮现出的是得意洋洋的笑脸,是经过探究后获得成功的满足。

他们在探究中得到了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

本周的教学重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它是光学部分重点和难点,此部分内容的同样是八年级物理的重点和难度。

这个学习内容是要通过实验来完成的,这是我们第一次到实验室做大型的探究实验,所以到实验室完成实验的规则和要求,以及实验分组必须提前做好要求。

本节的任务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我们运用实验方式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

探究实验本质上是模拟的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程序。

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在本节实验中发现了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一些学生不能按要求提前预习。

学案如图虚设,很大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该试验的具体内容,到实验室才开始翻看课本,临时抱佛脚。

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动手操作时丢三落四。

教师讲解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导致一些名词和步骤不清,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教师的指导难度大大增加。

实验中不清楚应该记录的数据和现象,对看到的现象的意义。

基于这种实验时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探究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实验预习效果,对实验讲解中明确要求听课态度对实验过程理解的重要性,加强实验记录的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