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生理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第九版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第9版)
(2)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变态反应的发生与调节有关 嗜碱性粒细胞:可释放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和白三稀 (过敏性
生理学(第9版) 2.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
(1)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2)球蛋白又分为α 1-、α 2-、β-和γ -球蛋白 (3)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 质、缓冲H+的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 御等生理过程
血浆蛋白电泳图
生理学(第9版)
图中7~11 图中12~14 图中15 图中1~3 图中4~6
白细胞仿真图
生理学(第9版)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1)渗出(diapedesis):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的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 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2)趋化(chemotaxis): 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 趋化因子(chemokine):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 (3)吞噬(phagocytosis):吞噬细胞(phagocyte) (4)分泌(secretion)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无细胞核,双凹圆碟形,直径7~8 μ m
数量 • 男性:(4.0~5.5)×1012/L
•
女性:(3.5~5.0)×1012/L
贫血(anemia) 红细胞形态
生理学(第9版)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成熟因子
叶酸
维生素B12
A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受到药物、射线等因 素作用,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全血细胞减少
铁
食物中吸收1mg
20-30mg/d
(5%)
铁 Hb RBC
衰老红细胞被吞噬, Hb被分解释放出Fe2+
(95%)
铁摄入不足、 铁吸收障碍 长期慢性失血
B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练习: 1.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_4_0_%_~_5_0_%;女子 的血细胞比容为__3_7_%_~__48% 2.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_7_%_~__8_%_ 3.正常人血液pH值为_7._3_5_~_7_.4_5。血液pH值的相 对恒定取决于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 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N_a_H_C_O_3_/H2CO3 1.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
•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小分子
大分子、含重金属物质
所占比重
大
小
(300mmol/L或770KPa) (1.3mmol/L或3.3KPa)
•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溶液分类: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入血循环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Fe和氨基酸运至红
再排出体外
骨髓,重新合成Hb
或至肝内贮存
03生理学-血液
NaCl溶液
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等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第二节
水和钠代谢紊乱病人的护理
水、钠失衡
135 145
等渗(钠)性缺水
(急性缺水)最常见 水钠成比例丧失 血清钠135-150 渗透压290-310 急性缺水 消化液急性丧失
体液大量丧失 急性肠梗阻、烧伤早期
低渗(钠)性缺水 (慢性缺水)
RBC叠连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120 d。 衰老红细胞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 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脾脏功能亢进使得红细胞破坏增多可引起脾性贫 血。
红细胞生成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缺氧→肾→EPO→骨髓→刺激骨髓中红细胞 系统的定向干细胞生成原始红细胞,加速决血红 蛋白合成,并促进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进入 血液,从而保持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负反馈。 2.雄激素(androgen): 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幼红细胞分裂繁殖和血红蛋 白合成; ②促进肾分泌EPO; ③促进蛋白质合成。
血气分析三步法(案例)
• • • • 例1.病人的pH为6.80,PCO2为60mmHg,PO2为45mmHg。 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 第三步:PCO2增加20mmHg,pH值应降低2×0.08(±0.02)即 为7.24±0.02,但病人实际pH值低于此值,说明存在代谢因 素,而且代谢因素使病人的pH值更偏酸。 • 结论:此病人为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 • • • • 例2.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Hg,PO2为100mmHg。 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 第二步:PCO2和pH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 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结论:此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 血液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状态的过程
血清:在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逐渐回缩,并析出 透明的淡黄色液体,称为~~。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 称为凝血因子
❖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具有强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 酶Ⅲ的活性而间接抗凝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EPI抑制凝血过程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二、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 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酶原激活物
系统包括 纤溶酶原 纤溶酶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的红色粘稠液体。
血细胞比容
55%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45%
男性:40~50%
女性:37~48%
(二)血 量
➢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
小的溶液。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而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第一节 概述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NaHCO3/H2CO3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② 肺排酸功能
Na2HPO4/NaH2PO4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酸酐、尿酸、 胆红素 气体:氧、二氧化碳、氮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类、胆固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课件
血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同时调节血液的温度、pH值和渗透压等。此 外,血管系统还参与免疫反应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血液循环的动力和调节
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肌收缩时,心室内压力升高,将血液泵出心脏;心 肌舒张时,心室内压力下降,血液从静脉回流到心脏。
血液循环的调节
血液循环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心脏的 收缩力和心率,体液调节则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调节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此外,心血管系统内部也存 在自我调节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一个肌肉泵,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心房、右心 房、左心室和右心室。心脏内部还有瓣膜,用于控制血液的 流动方向。
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从心房泵到心室,再从心室 泵到全身各部位。心脏的泵血功能依赖于心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系统的结构
血管系统由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 部位,静脉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返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动脉和静脉, 使血液能够顺利通过。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课件课件
目 录
•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 血细胞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 血液循环
01
CATALOGUE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执行着特 定的生理功能。
血浆
血液中除血细胞外的透明液体部 分,占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 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无机 盐和血浆蛋白。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第三章血液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
如果流经体内任何器官的血流量不足,均可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人体大量失血或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将危及生命。
因此,血液对于人体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医学诊断上有很重要的价值。
下面我们就血液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一、血液的组成和特性1.血液的组成:血浆{水+蛋白质+低分子物质(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少量气体}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血浆蛋白的分类:盐析法: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泳法:将白蛋白分为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α3-、β-、γ- 球蛋白3. 血浆蛋白的功能:( 重点)①营养功能:血浆蛋白经吞噬细胞消化后分解为氨基酸,可用于自身的构建。
②运输功能:有些血浆蛋白有亲脂性结合位点,可结合脂溶性维生素或激素,结合后可限制这些物质活性的发挥,如甲状腺激素就可与白蛋白/前白蛋白结合。
③缓冲功能:血液中有许多种缓冲对,它们可以使血液的pH值保持相对恒定,这是细胞生命代谢所必需的。
④形成胶体渗透压: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血容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免疫球蛋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⑥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4. 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红细胞量的总和。
约占体重的7%~8%,幼儿可达9%。
人体每公斤体重含血量70~80ml,血浆40~50ml。
5. 血液的特性:①血液比重:全血1.050~1.060(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多少)血浆1.025~1.030(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多少)血细胞1.090~1.092(与血红蛋白的多少成正相关)②血液粘滞性:指血液中各种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温度37℃时,血液和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为4~5:1,血浆为1.6~2.4:1。
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所含红细胞数,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详解
致聚剂+血小板膜磷脂受体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膜磷脂裂解释放) 环加氧酶
PGG2 PGH2
TXA2合成酶
PGI2合成酶
TXA2
cAMP Ca2+
PGI2
cAMP Ca2+
++
--
血小板聚集
4. 收缩:与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有关,可 使血凝块回缩硬化。
5.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加速血凝进程。
(三) 血小板的破坏
⑵ 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
VitB12和叶酸
VitB12 ---含钴有机物,与胃腺壁细胞分泌 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入血后由转钴蛋白 结合运输到造血组织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 -- 合成细胞核的DNA酶的辅酶
缺乏时---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PA)
子溶剂向膜一侧高浓度溶液扩散的力量, 此现象也称为渗透作用。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 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作用
血浆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液中晶体物质(电解 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Na+、Cl-(80%)
<50 109/L ------皮肤、粘膜有出血倾向, 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00109/L --- 血栓形成
功能:1. 止血 2.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可沉着于血管壁/填补内皮细胞空 隙;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机制:血管受损后暴
(二) 凝血的过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动物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 2. 红细胞的破坏 • 红细胞具有一定的寿命,如牛的红细胞 寿命为135~162d,猪的为75~97d,而小 鼠的红细胞平均仅存活40d。 • 衰老的红细胞在脾、肝和骨髓的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中,被吞噬细胞所吞噬。红细胞 破坏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胆绿素、铁和珠 蛋白。铁和蛋白大部分可被重新代谢利用, 胆绿素作为色素代谢产物经由粪和尿排泄 出体外。
• 4.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 • 单核细胞生成后,在血液中生活2-3天,进 入疏松结缔组织进一步发育,成为巨噬细 胞。 • 单核-巨噬细胞在激活时 可释放多种细胞因 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肿 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在特异性免疫应 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 5.淋巴细胞 • 参与细胞免疫的为T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 为B淋巴细胞。 • 当T淋巴细胞被抗原物质激活后,分为两类细 胞,效应T淋巴细胞和记忆T淋巴细胞。效应T淋 巴细胞对病毒感染的细胞进行灭杀,还激活巨噬 细胞进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激活B淋巴细胞产 生抗体。长寿命的记忆T细胞在血液中不断循环, 遇到接触过的抗原,再次增殖产生大量效应T淋 巴细胞。
第 三 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 •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 血液属于一种结缔组织,由血细胞和血浆 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脂类、无机盐 等。
• 把经过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离心管中进行 离心(3000r/min,30min)后,可使血细 胞被压紧沉积于离心管的底部,血液被分 为明显的上下两层,上层液体部分称为血 浆,下层为红细胞,两层之间为很薄的一 层为血小板和白细胞,此时红细胞的容积 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 红细胞压积,简称为血液比容或血液压积。 大多数动物的血液比容在34% ~ 45% 之 间。
《生理学》PPT 第三章 血液
(二)WBC生理功能
1.占体重7~8%(70~80ml/kg);
2.循环血量/贮存血量;
3.失血量:10%、20%、30%
①运输 ②缓冲
三、血液的功能 ③ 调 节
④防御 ❺参与生理性止血
第二节 血 浆
一、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1.成分:水:91-92%;溶质:8-9%。
溶质:血浆蛋白、多种电解质、小分子有机 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
骨髓
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C
EPO
RBC数量
肾皮质管周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 缺氧
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环 再生障碍性贫血
2)雄激素
雄激素→肾脏→EPO
骨髓 红C↑
3)其他
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 糖皮质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分类及正常值 生理特性及作用
(一)分类及正常值
149. 152.9 152.6 9
二. 血液的理化特性
㈠. 比重
血液:1.050~1.060 血浆:1.025~1.030 RBC:1.090~1.092
(二).血浆PH值: 7.35~7.45
1.缓冲对: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Na2HPO4/NaH2PO4;红细胞中还有Hb/HHb。
组织液 C内液 145 12
负离子 血浆
Cl-
104
血液生理知识
第三章血液第三章血液学习目标掌握:血浆、血清及红细胞比容的概念,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生成条件及其生成的调节,血液凝固的概念及过程,ABO血型系统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交叉配血试验。
熟悉:血液的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量的概念、正常值和意义。
了解:血液的组成,纤溶系统及纤溶过程,Rh血型系统特点及临床意义。
血液循环流动于心血管系统内。
血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血液总量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不足或血液成分、性质发生改变时,均可造成组织代谢失调及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反之,若组织、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也可引起血液成分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因此,血液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plasma)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bloodcell)组成。
取一定量的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置于比容管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后,可见比容管内的血液分为三层(图3-1)。
上层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即血浆,占总容积的50%~60%;下层为不透明深红色血柱,即红细胞,占总容积的40%~50%;中间层即紧贴红细胞表面的灰白色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总容积的1%。
血液的组成概括如图3-2所示。
图3-1血液组成示意图图3-2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血液的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特性。
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静脉血中含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
空腹时血浆清澈透明,进餐后,尤其是摄入较多的脂类物质时,血浆中因悬浮着较多的脂质微粒而变得浑浊。
因此,进行血液检查时,一般应空腹采血,以避免食物的影响。
(二)比重正常人全血比重为1.050~1.060,其高低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红细胞数越多则比重越大。
血浆比重为1.025~1.030,血浆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 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 分,其缩写为Hb,是一种结 合蛋白质。 •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 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 成,珠蛋白约占96%,血红素 占4%,
对 象 中国人 日本人 加拿大奥运 会队 员
我国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含量,每100毫升血液中为12-16克, 平均14克;成年女子血红蛋白含量为11-l5克,平均约13克。 血红蛋白数值(克%) 例数 研究者及时间 男 2889 935 187 179 580 14.35 14.1 14.7 15.5 13.83 女 12.75 12 12.9 14.4 14.44 易见龙等综合(1959) Sell(1956) Glement等 Dewijn等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 (1974) 秦孝梅等(1984)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 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红色;皮肤毛细血管的 血液近似鲜红色。血浆和血清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 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粘滞性 • 约为蒸馏水的4-5倍,血浆约为蒸馏水的1.6-2.4倍。 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 5.Hb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练周期或阶段,如根据1-2周时间内运动员对运 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
课的情况。在观察分析Hb指标变化时,应结合其他指标(如无氧阈、尿蛋白、 心率等),以及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 6.Hb指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工作为主的项目。其他项日只能以此作为参考指 标。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人体内有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 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 •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
三、血液的功能
•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 分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 (二)运输作用 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 ,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 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
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 (称靶器官)改变其活动 ,起着体液调节作用。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
通过皮肤的血管舒缩活动,血液在调节体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温度升高 时,皮肤的血管舒张,血液将体内深部产热器官产生的热运送到体表散发;温 度降低时,皮肤血管则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维持体温。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 (一)血液凝固 当血管受伤出血时,会立即形成凝血止血。止血由血管的损伤部位收缩 ,血小板粘附、聚集、变态,从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由血液凝固系统形 成纤维蛋白(胶冻状血块)完成止血过程。血液凝固的过程简称凝血或血凝 。
血凝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荷兰奥运会 队 员 我国运动员 (11项) 我国成年运动员 (42项) 我国青少年运动 员(42项)
1130 383
111
14.45 14.01
14.76
12.91 13.11
13.01
秦孝梅等(1984)
宋成忠等(1978)
北京体院学生
血红蛋白功能
• ①运输O2的作用 • ②运输CO2和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 • 由于Hb指标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映身体机能状态,所以,在运动训 练中经常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 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运动训练,血液的有形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正常情况下 Hb的变化与红细胞的变化是一致的,运动中凡能影响红细胞的因素都能影 响Hb。
血浆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ºC时,血浆渗透压约为5800mmHg,以血浆 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 0.9%NaCl(称为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 。 •红细胞在高渗NaCl溶液中,由于高渗溶液吸水力强,红细胞失水发生皱缩 ,丧失功能。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 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 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总称 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 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 有保护作用。
谢谢观赏
[思考题]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谓内环境?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及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试述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5.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 响。
6. 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7. 试述一次性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8. 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点及功能。 9. 试述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10.如何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
• 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二 )血液与体液 (二 )血液与体液
• 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约占体重的60%-70% •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是构成细胞质的基本部分,约占体重30%40%。 •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体重的15%-20%。
(二)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 实践证明,按每名运动员的Hb平均值,可将Hb值的个体差异分为三个类型, 即偏高型、正常型和偏低型。每一个基本类型中又可分为两个亚型,即:按标 准差(SD)大于1克%为波动大者,小于1克%为波动小者。因此,理论上可以把 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 即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运动训练实 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这种类型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 动训练,从事耐力性项目运动较好。而以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者为较差。
•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 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四)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人体生命活动 所能耐受的最大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
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一)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低于正常值,即
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Hb值 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
在应用Hb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冬训期间评价标准应略低,女运动员月经期间亦稍低,这是正常的生理波 动。 • 2.运动员Hb含量存在个体差异。每名运动员存在季节、生物周期等的周期性 差异。 • 3.虽然Hb含量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男运动员Hb值不应超过17克(170g/L) ,女运动员不应超过16克(160g/L)。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均的80%。 同一次检测中,如果个别运动员 Hb 值与同队平均值相差过人时,应引起注 意。 • 4.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期,Hb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 运动成绩也最好,可能这一时期是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最佳期”。这个“ 最佳期”并不是出现在人们想象的“超量恢复期”。
血
细
胞
(一)血细胞与血浆
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占全血40%-50% 血细胞 白细胞 血液 血小板 血浆:占全血50%-60% 红细胞比容:
概 念: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 在流出体外的血液中如不加抗凝剂和进行其他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 块。在室温内搁置1小时以上,血块缩小,并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 称为血清。
Na2HPO4/NaH2PO4 。 • 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 KHCO3/H2CO3;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血液是如何维持酸碱平衡的?
• 当酸进入血液:
•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 降低碱度。
•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 血义:碱贮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 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况。有人测定运动员的碱贮备量比未受过 训练的人高10%。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碳酸肝酶的活 性增强。
(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 大小无关。 ★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液的组成
上层:血浆(淡黄色),约占全血中的50%60%, • 下层:红细胞(暗红色)。 • 中层:血小板和白细胞(一薄层的白色物质 )。 • 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 的容积百分比。 • 男子约为40%-50%,女子约为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