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兼评《泰州学派的精神境界与乡村建设》
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儒学自汉代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正统思想,并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良发展。
发展至明代,王阳明秉承陆九渊的思想发展出阳明心学,二人合称“陆王学派”。
后继者王艮更是创立泰州学派,将心学发扬光大。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
先后平定“宸濠之乱”等“八寇”,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王阳明为明朝屡建奇功,“事功”卓越,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数不胜数。
王阳明更为后人所推崇,乃至顶礼膜拜的是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他开创的心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贫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压迫的间隙也能喘口气,不是总为皇帝做牛做马,而自己一无所获;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总结前人的精华,为后人指出一条认识问题的最佳途径,那就是既要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更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
而他的社会思想可以总结精炼为“致良知”。
一些人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忠于统治阶级的,但是实际上王守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所描绘的社会之美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士林阶层所能达到的巅峰。
但他的社会思想不是空想,他的一生恰恰是为他的社会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生。
他所提出的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暨谢遐龄教授所总结的“天下一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人求“尽其力”,人与人之间就能达到共同的饱暖逸乐,实现不亚于先秦圣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特点鲜明。
首先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其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
其三,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学习理念的比较研究
.
21 0 1年 O 8月
Au . 01 g2 1
பைடு நூலகம்
J 0tRNAL OFLI NYI UNI Rs T VE I Y
泰 k 学派 与永 嘉学 派 学 习理 念 的 比较研 究 , l t I
张树 俊
( 中共 泰州 市 委 党校 , 苏 泰 卅 2 3 0 江 I 50 ) 2
一
、
对待 传统各 具精神
泰州学派坚持独立思 考 , 不迷信传统 。泰州学 派创 始人王 艮没有正 宗儒学 的严 格观念 , 即使在儒学 内 部 , 也不严 守门派 家法 。 他 如他 认为 , 陆之争并 无是非 可分 。 朱 他说 :昔者 陆子 以简易为是 而 以朱子 多识 “ 穷理 为非 。 朱子 以多识穷 理为是 而 以陆子简易 为非 。 呜呼 ! 人生 之 间 , 知其是 与非而从 之乎? [答 鹿 孰 ”] 刘 泉又 1
王 艮从学王 阳明之 后 . 固然 受到王学 的某些 思想影 响 , 但他并 不为王 阳 明的思 想所左 右 。 永嘉学 派就对 待传统理 论 的学 习 问题 同样主张 思考 , 对盲从 。如叶适集 中批判 以朱陆 为代表 的理 反
学 教育思想 . 同时批 判理 学家所 推崇 的各种 唯心 主义教 育思想 流派 , 如儒 家 的曾参 、 子 、 孟 董仲舒 、 颐 、 程
待 实践 , 嘉 学 派 的 实学 精 神 与 泰 州 学派 的 实 践 中学 刁都 是一 种 理 论 联 系实 际的 学 习方 法 , 也有 一 定 的 区别 。 永 但 可
以说 , 州 学派 注 重 的是 如 何 获取 知 识 , 泰 怎样 获 取 知识 的 问题 , 而永 嘉 学 派所 理 为 关 注 的则 是 怎 样 通过 实践 性 学 习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
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张树俊【摘要】泰州学派是中国明代一个较有影响的平民哲学学派,其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从良知天然的理论出发,认为人性本自然,在人性问题上男女平等。
同时,男女的智力也是相当的,没有什么区别,有时或在某些方面,女人甚至超过男人。
此外,他们还认为,男人与女人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样的,所以男女应有共同的社会地位,享有均等的社会权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倡导妇女婚姻自由,反对束缚妇女。
%Taizhou School was an influential civil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Ming dynasty.Among thoughts of thisschool,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as of greatsignificance.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natural conscience,they claimed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follow nature,and that man and woman are equal by na-ture.At the same time,they argued that men and women were equal in intelligence,neither was superior to the other.In somecases,women were better than men.In addition,they also believed that since men and women played equal role in society,they should have equal social status and enjoy equal social rights.What merits special attention is that they advocated women’s freedom in marriage.【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泰州学派;男女平等;思想简析【作者】张树俊【作者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8泰州学派是明代后期由王守仁的得意门生王艮创立的一个全国性的启蒙学派。
泰州文学
遗迹:安定书院 遗迹: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在泰州迎春路西江苏 省泰州中学内,为北宋教育家 胡瑗讲学旧址。书院创建于南 宋宝庆二年(1226),是江苏 宋宝庆二年(1226),是江苏 省最古老的书院之一。主建筑 为蝴蝶厅(外形似蝴蝶,故 名)。书院西侧有960多年的古 名)。书院西侧有960多年的古 银杏一株,枝繁叶茂,传为胡 瑗手植。高远而博大,精深而 亲切,古老而鲜活,泰州诸多 遗存中,安定书院最为厚重, 最有智性,又最具怀古追圣的 震撼。
二、泰州学派形成和发展过程
泰州学派有名的人物较多,王艮至其五传 弟子有名可查的近五百人。从16世纪初王 艮讲学授徒开始,经过颜钧、何心隐再到 李贽以及汤显祖、袁宏道、徐光启等,一 直延续到17世纪30年代,前后达一百多年。 泰州学派的发展过程,就其主要代表人物 的思想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来看,大致可以 分为三个阶段:
遗迹:王氏宗祠 遗迹:王氏宗祠
姜堰东后街48号, 姜堰东后街48号, 迎宾东路西首,有 一座青砖黑瓦的古 代建筑,除了门头 上“王氏宗祠”四 个字外,和姜堰城 区其他古建筑相比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就在这不甚 起眼的古代院落里, 却掩隐着辉煌的过 去……
姜堰王氏宗祠是泰州学派之巨擘王栋的家祠,它与泰州的 吴陵精舍(崇儒祠)、东台安丰的东淘精舍同为明代泰州学 派、“淮南王氏三贤”———王艮、王栋、王襞讲学以及 活动的重要场所。1985年,王氏宗祠被姜堰市人民政府 (原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嘉庆十九年 (1814年)重修,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平方 米。原始建筑从东侧自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 堂、祖堂,西侧自北向南有一庵公祠、节孝祠、花厅、厨 房、耳房、宗祠门面房。现存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 公祠(也叫“三贤祠”,内祀王艮、王栋、王襞像位)、节 孝祠(内祀该族在节、孝操持方面有突出表现者之牌位)、 厨房、耳房,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祖堂坐北朝南,面阔三 间12米,进深7檩6米,硬山顶,祖堂、寻乐堂屋脊皆有鸱 吻装饰。门厅檐高3.6米,设马面墙,形制特别。门厅马 面墙上方嵌正楷阴刻“王氏宗祠”石额一方(泰州州牧萧 景训题额),长115厘米,宽40厘米,刻于明成化九年 (1473年)。
2023年度泰州学派研究课题指南
2023年度泰州学派研究课题指南引言泰州学派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成立地泰州地区。
泰州学派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对我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3年度泰州学派研究课题指南的发布,旨在促进对泰州学派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为我国哲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一、泰州学派的历史渊源1.1 泰州学派的兴起泰州学派始于宋朝,由一批儒家学者在泰州地区创立。
他们深受当时佛、道二宗教学说的影响,将三者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思想。
1.2 泰州学派的思想核心泰州学派强调儒家仁义道德,重视人的修身养性,追求和谐与平衡。
同时又融入了佛家的出世修行和道家的自然观念,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二、泰州学派对现代思想的影响2.1 泰州学派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泰州学派强调仁义道德,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对当代社会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启示作用。
2.2 泰州学派的生态观念泰州学派倡导“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当代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人理解与展望3.1 泰州学派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泰州学派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引导自己修心养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保护环境。
3.2 泰州学派的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的泰州学派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面上探索其思想内涵,同时结合当代问题,拓展泰州学派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总结泰州学派的研究是我国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和思考,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希望学界在2023年度能够关注并加强对泰州学派思想的研究,为推动我国哲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更多的心力。
结语泰州学派的研究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学者深入研究、探索和发现泰州学派思想的新内涵,为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元性作出更多的贡献。
相信通过2023年度的学术研究,泰州学派的独特魅力将被更多人重新认识和理解。
儒学民间化研究——以泰州学派为考察点
Non- institutionalized Confucius Study --Taizhou
School as a Case in Point
作者: 季芳桐
作者机构: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出版物刊名: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8-6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民间化儒学 泰州学派 侠义
摘要:儒学的政治化、学术化、民间化,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并行不悖的三种不同趋势或类型,一般思想家或学派,往往游离于三者之间,或政治化、学术化倾向重或民间化色彩浓,因此之故,而成其为不同类型的代表。
泰州学派则是偏重庶民的民间化的儒家学派,它产生于明代,是阳明后学的八大学派之一,他们活动的中心和关注的重点一直是乡村,为推广儒学思想,创立了“百姓日用是道”的理论和口语化的表达方法,并以侠义精神感召民众,大大促进了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良好风俗之延续。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言, 各展其长 , 为党和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虽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尚不富足 , 但可以衣食无忧。党和
国 家不 断加 大 对哲 学 社 会科 学 的投 人 , 各 方 面 待遇 都在 逐 渐 改善 , 哲 学社 会科 学 工 作者 可 以一 门心思 、
界、 传承文明、 创新理论 、 咨政育人、 服务社会 的重要功能。为了完成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使之更好
地服务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历史重任 , 党的十七届六 中全会作出了实施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工
程, 建设 具有 中国特 色 、 中 国风 格 、 中 国气 派 的哲学 社会 科学 的战略决 策 , 对如何 实施 哲学 社会 科学 创新 工 程提 出 了明确 的指 导性 方 针 和基本 要 求 。党 的 十八 大站 在历 史 和 时代 的高 度 , 着 眼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出的机遇。如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 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变动之中, 我 国正处于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 发展 的重 要 战略机 遇期 , 正 处 于全 面建成 小康 社会 的关 键期 和改 革开 放 的攻坚 期 , 这 一
切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第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为哲
形势 、 任 务 和挑 战 , 哲 学社 会 科 学工 作 者理 应 抓 住 时代机 遇 , 更 加 自觉 地把 科 研工 作 融人 到 发展 中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的滚滚 洪 流 中 , 融入 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 复兴 中 , 融人 到党 领 导 的哲 学社 会科 学 理论 学术 创新
“和谐”-泰州哲学思想中核心观论文
“和谐”:泰州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摘要: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也是泰州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泰州学派王艮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体现了泰州哲学思想的内容,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泰州哲学思想泰州学派王艮社会和谐分析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也是泰州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
植根于泰州丰厚历史文化土壤上的“泰州学派”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论述,是中国和谐哲学思想的体现之一,也是泰卅i地方文化思想特色的重要内容。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平民思想家、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
他一生追求实现“尧舜之治”式的理想社会状态,希望通过教育宣传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考察王艮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无疑能从中窥见泰州哲学思想的全豹。
一、王艮社会和谐思想的根本目的:经世济民《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中”,指的是人的自然状态,而“和”则指的是人顺适礼仪法度而悠然自得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和谐的社会状态。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正是追求实现这样一种“君民同乐、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在《年谱》的记载中,他把社会政治景象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羲皇、三代、五伯景象。
他最为称羡乐道的社会理想状态是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羲皇景象”。
他最为不满和极力反对的,是压迫、剥削、争扰的“五伯景象”。
他认为,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安身立本”。
为此,他说:“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
知身之为本,是以明明德而亲民也。
身未安,本不立也。
”“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
”如果统治者能使社会上人人身安,本就能立。
本立,就能天地归位,万物生长,社会和谐。
而社会和谐了,统治者就能与圣人同,老百姓就不受歧视、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美好社会就来到了。
泰州学派王艮主要思想,结合实际谈其现实意义
泰州学派王艮主要思想,结合实际谈其现实意义泰州人王艮创立的学派,因地而名,称“泰州学派”。
地以人闻,“派”以地名,这是人杰地灵、人地底蕴深厚的体现。
王艮,一生勤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学识博大渊深、包涵很广,在哲学、伦理、社会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详实的论述,构成了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
兹将王艮与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散述如下:一.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百姓日用”一词,在古代儒家虽然提出过,但被“大儒们”说成百姓是不知道“用”的。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就是说:道,只有天生的君子、圣人甚至“神”,才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凡夫俗子――百姓,是绝不可能知道“道”的。
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地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
他具体地形容“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不假安排”就是“道”,此乃“即事是学,即事是道”。
他还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样,“百姓日用”就成了检验是“道”还是“异端”的标准。
他还这样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
王艮的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小生产者、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劳苦大众的利益。
他的人民性的观点,是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的。
二.王艮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积极意义。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始见于《礼记・大学》。
前人说“格物”就是“穷理”,也有人说“格物”就是“格心”。
他们分别说,“通过格物的方法,达到穷理的目的”;“格物者,格其心也。
泰州学派在江西的流衍及其思想特色
泰州学派在江西的流衍及其思想特色自从王艮在阳明后学中另启泰州学脉之后,泰州之学在江苏、江西广为流播,甚至在学术上出现了两地双峰并峙的格局。
泰州学派中的江西诸子继承了泰州之学面向平民大众的学术取向,他们不仅在良知论、心性论、工夫论及儒学伦理世俗化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改良社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展现出古代知识分子浓厚的社会参与意识,造就了江西“泰州之学”鲜明的思想特色。
罗汝芳以讲学知名,其门人遍布各地,其中以广东归善杨起元、浙江嵊县周汝登、安徽宣城梅鼎祚、祁门陈履祥声誉最著,在江西的弟子则有临川汤显祖、乐安董裕、詹事讲、星子熊傧、金溪聂良杞、临川李东明、德兴董尚行等,除汤显祖以其戏剧创作闻名于世外,其余诸人皆事迹不显,而何心隐则因其“危言危行”受到当时社会舆论谴责,故鲜有传人。
在罗、何二人去世之后,就整个江西地区而言,泰州学派已不再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学派而存在。
但是,泰州学派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乡村社会的实践,他们所倡导的自然顺适、率性而行的修养方式,他们所具有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抗强权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明末清初江西的士习和社会风尚。
三、江西“泰州之学”的思想特色自王艮从阳明心学中另辟蹊径开创泰州学脉之后,泰州学派在江苏、江西等地广为流传,名家辈出,同时也形成了以江苏为主的“正统派”和江西“狂禅派”双峰并峙的格局。
若论学术地位和影响,江西籍泰州学人则大大超过了江苏王襞、王栋、韩贞、夏廷美等人。
在泰州学派的江西诸学人中,虽然由于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各人的思想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且与泰州之学一脉相承,其思想又体现出较多的共同性。
依笔者浅见,江西“泰州之学”的思想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一)“良知现成”的典型风格“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一个核心命题,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之昭然明觉”即是良知,良知先验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深得泰州真传的徐樾,在对良知说的体认上,以转述王艮“良知自然”的观点为主,并未有新的超越。
儒学民间化的内在理路_以泰州学派_百姓日用即道_思想的演进为轴线_徐春林
这
一特性和百姓日用之道的特性是一致的。其三,从思想 “捧茶童子却是道 ” 宗旨来看, 它和罗汝芳提出的 是一脉 相承的。 “百姓日用之道 ” 把孝弟慈作为罗汝芳对 的归结, 在 罗汝芳对孝弟慈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罗汝芳对自己求道经历的叙述,孝弟慈是从 《大学 》 “至善 ” “孔子十 推演而来的。 % ) & ’ (!.- , 罗汝芳认为, 五而志于学,其时志学便即知归重孝弟慈也,志重于孝 弟慈则便一切外物皆不能与他作对,生机贯彻,勃然充 盛, 癟矩从心, 更不由他得矣。 ”
“百姓日用即道 ”是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其他一 切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在泰州学派思想中具有基础性 地位。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对泰州学派的这一观念缺乏 系统考察,研究者只注意到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 ”思 “百姓日用即道 ” 想, 而很少从整体上考察泰州学派 思想 “百姓日用即道 ” 的演变过程。事实上, 作为整个泰州学 派的基本观念,有一个命题提出、内涵规定和在现实中 落实的演进过程。本文试图对这一演进过程作初步考 察。 “百姓日用即道 ” 一、 泰州学派对 命题的提出 “百姓日用 ” “百姓” “日用” 《汉语大 由 和 两词组成。 据 “ 百姓 ” 词典 》 , 一词, 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百官, 一是指人 民、 民众。
!$ " 23/& 4 ” “百姓” 赖用此道而得生, 而不知道之功力也。 其中 指
“日用 ” “百姓日用 ” 人心、 民众, 指每天应用、 日常应用。 原 意强调动作, 指民众日常进行应用, 后逐步名词化, 泛指普 通民众及其所从事的日常活动和所需的衣食住行等日常 事物, 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的内容。 “ 百姓日用 ” 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历来为儒家所重 “百姓日 视。如理学家们为指点治学和推广理学 5 经常引 “日 用” 之道为说教。李侗就曾告诉他的学生朱熹应重视 用” 之学。朱熹本人也从事大量的儒学普及工作, 如编订 《家礼 》 等活动, 都可视为对百姓日用的重视。但是, 在理
泰州学派开创民间儒学及其当代启示
泰州学派的当代价值(专题)编者按:2019年io月31日,以“泰r学派的思想传承与现代转化”为主题的江南文脉•泰r学派分论坛暨泰r学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泰r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泰r学派的理论特色与学术源流,深度挖掘其所内蕴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提炼和展示其历久弥新的现代价值和时代风采。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国际哲学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作主旨演讲,对泰r学派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作出高度评价。
众所周知,泰r学派作为江南文化版图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给后世留下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等丰富的思想遗产,“万物一体”“百姓日用即道”“人人君子”等思想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
为加强对江南文脉的研究与整理,促进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好,为借鉴与激活泰r学派诸多富有时代价值意蕴的思想,提供建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理论资源,本刊特推出两位著o学者的主旨演讲,以PQ大读者。
泰州学派开创民间儒学及其当代启示陈宗羲在《明学案0卷三二《学》的中就明确说,“后,遂非复能羁矣”,认学派的后来发展已经突破的。
由于学派的学者多出身下层农工阶层,的著作又多,学者往宗羲的,而认定学派代表民对当时的、形和系统的反抗。
其实,黄宗谓“非复能”,其中的“名教”二字并不能像通常理解的是当时通行的道和系,也不能因此而何等反封建的平民的政治抗议。
事上,若根■史材料而宗羲的话,可以说,他在这里所说的“”指大学的思想、方式,他的话正是代表家士大夫对于世俗民间儒者的排斥。
当然,一般而言儒家士大夫不仅不会排斥民,还鼓励、表彰他们的教化活动,但当世的民的活动获得巨大影响时,士大学就难免产生,唯世世俗化的、怪异的、鼓来动性强的民间儒学当成儒学的正统,在这里便体现出精英儒学与世俗的民在上的一些差异。
在学派大部分学者的著作,不仅不是反儒家的,也不是反理学的&王的学说是他对“”的&而他的思以受到广泛注意,是因在以“身”的外,更出的第二个要点,即“安身”。
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当代价值(专题)也建过“聚和堂”,企图建立一个合族的共同体,族中的子弟共同教养,老人则共同抚养,青年婚嫁由族中经办,共同承担赋役。
“聚和”之名无疑来自颜山农之“萃和”。
何心隐为山农弟子,他把山农的萃和会进一步从教育推广到经济,以实现“齐家”的理想&何心隐所立聚和堂,不仅有合族的教化活动,更有合族的经济生活,以达到一种教养合一的理想共同体&可见,颜、何、韩的思想主张,并未逾越名教的藩篱,他们的活动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要求都是一致的&神秘主义体验也是泰州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颜山农关于神秘主义体验的叙述中,他特别着重于心之用,而不是心之体&明儒如陈白沙之体验为“心体呈露”,聂双江体验亦为“闲之静极忽见此心真体”,王心斋梦中证悟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彻”&明儒杨乔曾将当时神秘体验的路径大体归为“血气凝聚”“虚灵生慧”“洞彻本真”&聂双江曾描述为“归寂以通感,执体以应用”&从山农的叙述来看,他的所得更多是在智慧的开发,而不是心体的境界,他强调的是“天机先见、灵聪焕发”“神智顿觉”“孔昭显明”;强调的是神智的不尽的根源可顿时获得开发,滚滚而来,用之于风俗,便能宜家宜国;用之于读书,便能登圣人之奥;用之于作文,即能流水成章;用之于科举,便能当下登第;用之于用世,便能治国平天下&因而,颜山农更强调由神秘经验入手,“执体以应用”,而不是停止于“归寂以通感”的心理境界的满足&所以,颜山农在悟道之后即孝侍寡母,兴办萃和会,自谓“三月底豫,家乡萃和,直若孔子入鲁大治也”(《颜钧集》卷五)&泰州学派的许多代表人物是未出仕任职而只在地方活动的阳明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或只有较低的功名,或是平民,皆属纯粹地方精英,从而他们(比如说颜山农)的文字形式与内容所合成的话语,非常贴近民间,明显是非中心、非主流、非上层、非精英、非正统理学的话语,与士大夫王学的话语面貌有相当大的距离,形成了当时的民间儒学形态&由此可知,泰州学派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在于自觉地把社会主流价值和思想民间化、生活化、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在教化和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当前,我们面临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我们可以以泰州学派为借鉴,吸取其有益经验,用接近人民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普及到亿万人民群众中去,鼓励民间儒学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文化价值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结合起来,不断把我们的工作开拓出新的局面&作者简介:陈来,1952年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中的泰州学派杨国荣在中国思想史中,泰州学派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作为明中叶后形成的思想流派,泰州学派首先表现为由儒学发展而来的支脉,不过,它又趋向于使儒学走向民间、走向大众,从而在儒学的演化中表现了其自身特点&儒学本来有注重日用常行、肯定日用即道的传统,在泰州学派中,这一传统得到了比较突出的发展&泰州学派的成员往往来自社会下层,包括农夫、樵夫、盐丁、陶匠等,构成主体主要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由此,泰州学派强调“穿衣吃饭、应人接物”这样一些与社会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泰州学派的奠基者王艮曾有如下名言:“满街都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人格,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当然并不是说街上遇到的所有人都已47刁匚進學干32020.1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而是肯定一般的普通民众,包括街上的路人,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应当成为被尊重、关切的对象&在泰州学派之前,王阳明已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与人讲学,不能摆出圣人架子,“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
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状研究——以泰州学院为例
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状研究—以泰州学院为例◎章芬芬[摘要]地方高校肩负着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
笔者以泰州学院为例,研究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状,分析困境,并提出地方高校首先应“提高理论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具有重要性;其次应“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文化融入渠道”,从专业化文化课程的规划到教育基地的建设,形成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机制;最后应“构建融入环境,营造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协同发展新平台,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文化;融入;现实困境;建议一、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新时代,一方面,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发生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的情况,如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等,部分地方文化的个性化差异也弱化,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亟待增强。
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亟须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一方面,地方高校发展时刻依托地方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有力的帮助。
可见,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与地方高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高校更要立足地方,发挥地域优势,勇于担当地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在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的现状(一)泰州地方文化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这片土地孕育了多元、独特、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泰州文化。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王艮讲学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
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
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
简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其人,江苏泰州人,师承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从者云集。
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动人者。
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泰州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这些人身份相差极大,如赵贞吉是朝廷高级官员,何心隐却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经常闹事,实在是五花八门,龙蛇混杂。
但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却是另外两个人,一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 名叫:李贽。
另一个确是影响了明朝历史的人物,叫做徐阶。
创始人王艮简介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
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
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
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好读儒家经典,有疑难,逢人便问;对儒经的解释,不拘泥传注,常常自有发明。
王守仁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也拜王守仁为师。
王艮家学有其子王襞承传。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徐樾、韩贞、颜钩、赵贞吉、罗汝芳、何心隐等。
先世原居苏州,后落户于泰州安丰场,以烧盐为生,始祖名王伯寿。
掀翻天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方志江苏
掀翻天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方志江苏她像一轮红日,打破明朝中后期封建专制的阴云笼罩,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芒;她像一名旗手,高举平等教育的大旗,卷起中国大地平民教育的风潮,引导百姓通过接受教育摆脱愚昧和落后,推动社会进步的车轮滚滚向前;她像一股清泉,涓涓细流,浇灌学术大地不断开花结果;她像一位母亲,代代传承,培育出大江南北一代又一代哲人先贤,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育史、科技史上的耀眼明珠。
她就是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纪念馆泰州学派的产生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出现多种形式的手工业,平民经济得到生发。
在此基础上,思想领域启蒙思想冒出尖尖芽。
在教育思想、哲学思想一直发达、工商业相对繁荣的的泰州,以王艮为代表的一群有着极强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召下,不断进行思想探索和实践探索,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育传承和拓展,学术思想不断丰富,在哲学、教育、社会治理、科技领域,形成大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果。
这些有师承关系的思想家、教育家、科技人才组成的儒学流派合称泰州学派。
王艮像泰州学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创阶段(16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这一阶段,王艮形成了独特的“淮南格物”论和“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是泰州学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奠基时期;兴盛阶段(16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阶段,泰州学派以王栋、王襞、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为代表,通过学术思想创新和各类讲学活动,使得泰州学派影响范围扩大;顶峰阶段(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30年代)。
这一阶段,在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徐光启等人的影响下,晚明社会掀起了文艺思潮和科学思潮,对明末清初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泰州学派传承之久,地域影响范围之广,学术思想之丰富,思想之前卫,历史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思想史是罕见的,堪称思想史上的丰碑,大大影响和推动了社会进程。
许多优秀思想观点和智慧现在都在闪耀光芒,值得发扬光大。
泰州学派在江西的流衍及其思想特色
泰州学派在江西的流衍及其思想特色
胡长春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自从王艮在阳明后学中另启泰州学脉之后,泰州之学在江苏、江西广为流播,甚至在学术上出现了两地双蜂并峙的格局.泰州学派中的江西诸子继承了泰州之学面向平民大众的学术取向,他们不仅在良知论、心性论、工夫论及儒学伦理世俗化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在改良社会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展现出古代知识分子浓厚的社会参与意识,造就了江西"泰州之学"鲜明的思想特色.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胡长春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3
【相关文献】
1.泰州学派的美学思想之旅——评姚文放主编《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 [J], 胡学春
2.元初陈与义诗风的流衍与江西诗风的转变 [J], 沈松勤;史伟
3.“泰州学派”体系化、理论化的扛鼎之作——评《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 [J], 刘满华;吉四梅
4.略述泰州学派中的江西学人 [J], 胡迎建
5.教化民众与修养心性——泰州学派与浙中学派、江右学派之比较 [J], 季芳桐;聂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精神 世界 . 总结泰州 学派 乡村 建设 的社 区方 式 和平 民讲 学实践 . 述泰 州学 派与 民 国时期 乡村建 设运 动 论
的传 承关 系 . 思索 泰州 学派 实践 对 当今 新农 村 建设 并
专 著 . 全 面研 究 泰 州 学 派 的专 著 . 有 一 些 对 泰 州 有 还
怀 思潮 , 图 回应要 建设 中国特 色 、 国风格 、 试 中 中国气
派 的社 会学 不 可 回避 的几个 问题
泰 州学 派作 为 阳 明心学 的 重要分 支 . 也是 儒 学 在
宋 明 时期平 民化 、 大众 化 的重要 一环 。 近年 来 . 于 泰 关 州 学 派 的研 究 在 “ 内产生 了一 批学 术性 强 的文 章 和 国
作 者 简 介 : 修 彦 , , 东潍 坊人 , 开 大 学 ( 津 3 0 7 ) 恩 来 政 府 管 理 学 院社 会 学 系博 士 研 究 生 , 究方 向 为社 王 男 山 南 天 001周 研 会 思 想 与 社会 发 展 . 会 学理 论 与 方 法 社 收 稿 日期 :0 2 0 —1 21— 2 6
发 展就 失去 了根 基 而这 本书对 两个 维度 都 给予 了一 定 的 回答 。 当前 . 国社 会 建 设 正火 热 开展 . 们从 现 实 热 我 我 点 去思 考传 统思想 .用历史 的智 慧来 审视 现实 问题 .
就 能增 强历 史与 现实 的互 动联 想 。 泰州学 派是 历史 与 现 实 的连接 点 . 因为泰 州学 派之 所 以能够 引起 学者 的
的影 响 . 现儒 家思想 进行 民间秩序 建构 的路径 发 该 书选 取 乡村建 设这个 视 角 . 入考 察泰 州学 派 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划 开始 形成 体 系
本 文 以学 术新 作 《 泰州 学派 的精 神境 界 与 乡村 建 设》 为切 入 , 合 近 年来 社 会 学 的历史 转 向与 现 实关 结
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等一 系 列 文件 的 出 台 , 此 , 中国特 色 、 国风 格 、 国气 派 的 哲 学社 会 科 学” 设 计 划 开 始 形 成 由 “ 中 中 建 体 系。 学 术 新 作 《 州 学派 的精 神 境 界 与 乡村 建 设 》 以 泰 为切 入 , 结合 近年 来社 会 学 的历 史转 向 与 现 实 关 怀 思 潮 , 应 建设 回 中 国特 色 、 国风 格 、 国 气 派 的社 会 学不 可 回避 的 几 个 问题 中 中 关 键 词 : 国社会 学 ; 州 学派 ; 史 转 向 ; 实关 怀 : 中 泰 历 现 文化 自觉 中图 分 类 号 : 9 — 6 c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9 2 1 ) 8 0 2 — 2 1 7 —1 9 (0 2 0 — 0 9 0
建设中国特色 、 中国风格 、 中国气派的社会学
兼评 《 州学派 的精神境界 与 乡村 建设》 泰
i惨 彦
摘 要 : 的 十七 届 六 中全 会 提 出 了“ 党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文化 强 国” 重 大 战 略部 署 。 育 部 《 于深 入推 进 高 等 学校 哲 学社 会 的 教 关
科学” 。根 据 十七 届六 中全 会精 神 , 同时作 为落 实《 国 家 中长期 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 规划 纲 要 ( O O 2 2 2 L 一 0 0年 ) 》 的重 要措 施 , 教育 部 发 布 《 于 深入 推 进 高 等 学校 哲 关
学 社会 科学 繁 荣发 展 的意见 》 并制定 出台《 , 高等 学 校 哲 学 社会 科 学 繁荣计 划 (0 1 2 2 2 1 - 0 0年 ) 。 由此 。 q 》 ‘ ‘
21 0 1年 1 O月 . 的 十 七 届 六 中全 会 提 出 了“ 党 建 设 社 会 主 义文 化 强 国” 的重 大 战 略部 署 . 明确 提 出 并 “ 建设 具有 中国特 色 、 国风格 、 中 中国气派 的哲学 社会
时。 一个学 科要 想发 展 , 就无法 撇 开对历 史 、 现实两 个 维 度上 的立 场 没有 对这 两个 维度 的完 全解答 . 科 学
国特 色 、 国风格 、 中 中国气 派 的哲学 社会 科学 ” 设 计 建
浓 厚兴 趣 . 大 程度上 在 于其平 民化 的 “ 很 心学 ” 向和 走 勇 于担 当 的“ 民间经世 ” 气 。因此 . 勇 在研 究泰 州学 派 时 。我 们 固然应 该深 入研 究泰 州学 派 的思想本 身 、 内 部关系。 但也 需 要发 掘泰州 学派 思想 对 乡村社 会秩 序
学 派人 物 、 某一 方 面探讨 的学术 论文 ” 在 学术 专 著 … 方 面 ,先 后 有季 芳 桐 的 《 泰州 学 派 新 论 》 巴蜀 书 社 (
2 0 )吴 震 的《 05 、 泰州 学派 研究 》 中 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
的借 鉴启发 该书 在结语 中指 出 :泰州 学派 力 图在社 “ 会 下层 民众 中间培养 两种 精神 :第 一是 自治 精神 , 第 二 是互 助合 作精 神 在 物欲 横流 、 ” 急功 近利 的商业 化 时代 . 种 精神 对 于 当今 的新农 村 建 设来 说 . 恰 是 这 恰 最 为 缺乏 和急需 重建 的 泰州 学 派在 乡村建 设 中强调 社 会 组织 的重 建 . 利用 儒学 思想 资源 自觉 地担 当社 并 区领 袖 , 乡村 建 设 中发 挥 着 重要 作 用 : 用 儒学 思 在 利 想 资源 和 民间讲 学 的形式 .在 农村 培养 社 区领袖 . 都
重庆科 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1年 期 0 第8 2
Junl f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c ne di ) N . 02 ora o hnq g U i rt o c ne adT cnl ySc Si csE i n o8 2 1 n v sy e o l a e t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