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医护理辅导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合集下载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第一,病情有轻重之别。

七情导致疾病有的轻有的重。

其中愤怒致病是比较重的,因为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升降逆乱,就会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

因此它表现出来的病情往往是比较重的。

而惊恐导致的疾病比较难治,因为惊恐多是由外来因素在思想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突然大惊,猝恐,看见怪物,遇到险境等等,使人惊吓不已,多伤心肾,这样的病往往留下精神创伤,治疗起来颇为棘手。

第二,病势有急缓之分。

情志致病与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

根据情志刺激的程度,我们可以分为爆发性刺激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

比如说爆发性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意料之外的巨大的打击,或者重大的收获,如中了五百万,或难以忍受的伤痛。

这些突发的强烈的刺激使人的气血迅速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

因为暴发性刺激致病,它多发是比较急的,也比较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的。

所以这类病就特别重也特别快。

七情之中,喜、怒、惊、恐,它是以刺激量过大过猛为致病条件的。

临床所见,以情志巨变导致的心阳暴脱猝死,肝阳化风猝中,以及暴聋(突然听不见了),暴盲(突然看不见了),暴狂(精神病突然发生了)等等情况大多都与喜、怒、惊、恐有关。

又比如渐进性刺激。

多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

比如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的思虑不解,长期的悲伤不已,这类精神刺激伤及人的精气,引起气机的失调,导致疾病。

忧。

思,悲的精神刺激,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

持续不良的心境,积久而成疾,就是这类疾病的特点。

第三、直接伤及内脏。

这是情志致病的第三大特点。

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于我们五脏的肝、心、脾、肺、肾。

因此不同的情志刺激,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

它的规律是这样的,大喜,狂喜伤心;大怒伤肝;悲忧伤肺;久思伤脾;惊恐伤肾。

我们冰肝在志为怒,因此暴怒伤肝,比如引起高血压,我们叫肝阳上亢。

脑出血等。

心在志为喜,大喜伤心,诱发心脏病,或者是精神病,比如范进中举。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

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

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

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作喘,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能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医学教育网原创急,肺布叶举,布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而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至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六神无主,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神。

《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医学教,育网原创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

二是直接伤及内脏。

三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

四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4)情志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在患者有剧烈情志波动时,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恼怒,可使阳升无制,血气上逆,发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斜等。

心脏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剧烈情志波动,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猝然死亡。

有神经官能症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动时则失眠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加重等。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趣说七情致病

趣说七情致病

趣说七情致病作者:茹晓来源:《养生大世界》2015年第11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可以调节脏腑气机,避免引起疾病。

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感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功能的范围,使脏腑气机紊乱,情感出现持续性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

七情的致病特点强烈或长期的七情刺激,所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影响脏腑的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了各种病症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其二,直接伤及人体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是这个意思。

其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

情志活动的异常,对已患的疾病必然有所影响,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七情之喜则气缓适度的喜悦,有利于气血调和,缓和紧张情绪。

而狂喜暴喜则涣散心气,使人精神难以集中,引起心悸失眠,甚至失神狂乱。

清代小说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写范进一辈子追求功名,五十多岁时得中举人。

在此之前,岳丈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马上改口称“贤婿老爷”,加上邻居前呼后拥,乡绅赠送房子,狂喜之下,范进竟然发了疯。

这就是典型的狂喜以致失神。

如何调养“过喜”的情绪?首先,要有忧患意识,不存非分之想,不图非分之欲。

其次,保持心情平静,诸事不强求,努力之后,顺其自然。

七情之怒则气上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暂时而轻度地抒发心中的不快,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

但是,怒则气上,且伤肝,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心情。

过度地发怒,会引起头痛头胀,面红耳赤,食欲不振,严重的还会呕吐、腹痛,甚至昏厥。

“过怒”的调养方法如下:学会泄怒,可以向亲近的人倾诉,或自己大哭一场;学会移怒,强制自己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如唱歌、看电影、散步、做操等,使头脑逐渐冷静下来。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

中医护理: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中医护理: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七情疾病一方面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本身体质强弱及脏腑功能状况。

七情作为“内伤”,与“外感相对而言”,说明脏腑疾病可由外感外在致病因素直接致病,也可由客观事物和生活环境刺激引致人的七情反映异常而间接地内伤脏腑。

但不论外感或内伤,都只是发病的条件,而发病的根据,真正的内因乃是体质强弱、脏腑功能及精神状况。

七情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情志活动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所伤也多病及相关的内脏,如暴恕伤肝,过喜伤心,思虑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但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志,故神的异常变化都与心有关。

2)七情变化多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则气缓;暴喜伤心则气短不续,喜笑不休,精神恍惚不能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养。

怒则气上:暴怒伤肝,肝气上逆,面红目瞪,气逆呕血;甚则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忧则气沉:过度忧愁则情志沉郁,气机不畅及肺脾,胸闷腹胀,少气倦怠,痰多,食少便糖,脉涩。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结而伤及心脾,倦怠少食,健忘怔忡,嗜卧消瘦,脉沉结。

悲则气消:伤及肺心,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肺结。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怵惕不安,精气下陷而遗精,脱肛,小便失禁。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神志不安,心慌意乱,目瞪口呆,惊徨失措。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3)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3)

1、饮食不节:饮常应以适量为宜,饥饱失常均可发生疾病。

过饥:则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而为病。

过饱:则饮食摄入过量,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病证。

2、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了不清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

进食不洁,可引发多种肠胃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

或引起寄生虫病。

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3、饮食偏嗜:饮食要适当调节补充,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

若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1)五味偏嗜:
2)偏寒偏热:。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及原则和方法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证。

如《灵枢··寿夭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所以七情致病一般有以下特点:1、情志致病损伤五脏《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

故七情太过则伤伤五脏……。

”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其中首先是心,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

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作肝,思伤脾,恐伤肾”,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2、情志变动影响气机《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

反之,内脏变化也可引起精神情志的变化,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怒,并于脾则是思,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灵枢·本神》中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所以,当患病后,不论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可导致精神情志的变化,而情志变动反过来又可导致脏腑功能进一步紊乱。

可见,精神与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很大的关系。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的:“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凡激怒、忧郁、焦虑,特别是对自己所患“不治之症”的恐惧忧虑心理,往往能促使或加速病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反之,保持开朗乐观的思想情绪,对战胜自己疾病充满信心和意志顽强的人,将有利抗邪能力的提高,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说明情志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所谓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老中医:“七情”致病有哪些特点?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人皆有之。

譬如遇可心之事则欣然而喜,见不平之事则愤然而怒,闻伤心之讯则泣然而悲,逢惊怖之事则惕然而恐,此乃人之常情,健康者概莫能外。

这些情感的产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及其情态的自然反映。

一般说来,七情是对客观事物的情态反应,不会使人致病。

只是在突发而又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过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自我调整的能力,而引起气机逆乱及脏腑气血阴阳偏倾时,才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宋代医学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七情的常、变作了颇为精湛的分析,指出:七情,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也。

由于七情过激是内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称其为“内伤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五行类归的方法,将情志活动纳入藏象学说,并分属于五脏。

具体而言,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内经》的情志分属五脏说,是立足于情志反应源出于脏腑机能活动、依赖于脏腑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认识而展开的。

所谓“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者(同上),就是其立论依据之所在。

即以肝志为怒为例,如果当怒而不得怒,是“将军之官”阳刚之气匮乏,不能疏泄的反映;遇事暴躁易怒,多属其不主谋虑,阳气有余或阴虚无以涵阳的表现。

此外大怒之后,往往有助于宣泄烦懑积怨之类的恶劣情绪而重建心理上的平衡,这就使古人认识到怒有裨于肝气的升发条畅,并可据其情态反应而揆测肝的机能状态。

据此,前人得出了肝志为怒的理性认识。

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情志的异常反应,在《内经》有关篇章比比皆是。

如《素问·调经论》谓“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篇之“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论述,为根据情态异常反应辨证论治提供了脏腑定位的依据。

七情所伤,不同于外感之伤。

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自表入里,从经络营卫之形身罹病而渐及脏腑;七情为病,则内应于脏腑,由脏腑气血阴阳之逆乱偏倾而起,故病多发于里。

七情致病特点有哪些特征

七情致病特点有哪些特征

七情致病特点有哪些特征七情致病特点有哪些特征七情作为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七情致病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七情的治病特点七情外发,首先扰乱气机:外因刺激诱发情志病变,首先扰乱五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发生病变。

七情内发,精气先虚:内因发生情志病变,以脏、精、气、血、阴、阳亏虚,神气失藏,或郁邪内扰神气,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首伤属脏:情志发病,首伤属脏或属脏先伤发病。

临床上,不同的惰绪刺激,可影响不同的神脏。

七情发病有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有较强的反复性,如忧郁情绪(精神抑郁证),稍不如意,病即复发。

七惰发病,有兼夹性:七情的各项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往往都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合在一起发病。

七情发病,有周期性:七情致病,有较强的周期性,如男性在八八之年,女性在七七之年(更年期),肝肾精气亏耗,易出现情志病变。

七情发病,与气候相关: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情绪,发生病变。

七情发病,有传变规律:七情发病,每种情绪在传变上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大怒伤肝,肝怒传子,《灵枢·本神》说:“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肝怒传母,《灵枢·本神》说:“肾盛怒不止则伤志。

”肝怒乘土,《素问·玉机真脏》说:“怒则肝气乘矣。

”肝怒侮金,《素问·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肺则悲。

”因此《素问·玉机真脏》说:“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指出了情志病的传变规律。

七情发病淫情交错:七情致病与六淫致病往往有很密切的联系。

七情发病,郁情不离:七情发病与郁证关系非常密切,在情绪不快时,往往导致气机郁滞发病;而在气机郁滞(气、血、痰、火、食、湿)时,亦易扰乱五脏,导致五神不宁,发生情志病变;七情亦可与郁证同时发病为患。

故陈无择说:“郁不离七情”。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知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的情志活动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使脏腑气血紊乱,引发疾病。

七情异常直接影响内脏功能,造成气机紊乱而发病。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

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肝、脾、肺、肾的五脏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为五志。

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此外,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神明,因此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有关,心神受损又可涉及其他脏腑,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多见。

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则克使肝气疏泻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可见头胀头疼、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猝倒等。

喜则气缓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正常情况下,心情喜悦,气血调和,能缓和精神紧张,但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内守。

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甚则神志失常,狂乱,或见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则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可见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而发生骨酸痉厥、遗精等。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可见精神不安、惊慌失措、或遇事犹豫不决等。

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耗及于心,则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若脾运不健,又可影响胃纳,可见食欲减退、腕腹胀满或腹泻便溏。

关于中医“七情”说

关于中医“七情”说

关于中医“七情”说中医学是我国古老的瑰宝,书中大量的提到“七情”二字。

就此略谈一点个人的拙见,以供学佛人研究及受用,以下分几个方面作以概述∶一.“七情”的基本概念所谓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书中说这七个字是导致人类产生各种疾病的内在因素,简称内因。

乍听七情能致人生病,很难理解,或许不太相信。

让我们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便可知哓。

“喜”是指欢乐、兴奋、喜悦而言。

原本这是高兴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能导致疾病呢?其中有个原则,那就是不可过度。

一旦喜气过度耗散,对心脏会产生直接的伤害,故喜乐过度也不是什么好事。

常言说∶乐极生悲,又言∶物极必反。

其中说明好事如果毫无制约的放纵至极,同样可以变成坏事。

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气在人体内会大量的流失及消耗,这样对心主神志的功能会产生紊乱。

功能紊乱的话,对神志会产生伤害。

为什么?神志以血濡养而得清明,而血要靠气去推动而运行,同时气中又带进大量的氧气,供给心脏使用。

如果气过度消耗,心脑都会导致缺氧,若不收敛心气,而过分释怀畅放,人此时能不出问题吗?故知喜过也是病。

无论从养生还是从佛门来说,都不倡导喜乐长期过度消耗,喜乐也要有尺度,否则,没什么好事等着你。

总而言之,喜过度会导致生命受到威胁。

例如心肌缺血、哮喘病、动脉硬化症、狂燥症、高血压、心力衰竭者,都不利于狂喜穷欢乐,一旦放纵喜乐心,随时都会有危险。

古今都有例可证,此不多赘。

“怒”是指暴燥、嗔恨、牢骚、打骂、烦恼、不悦等而言。

喜大伤心,而怒大则伤肝。

不难得知,怒气是一种业毒,对身体及肝脏都不利。

喜欢发火的人,不仅是一种恶习,会直接伤害我们的肝脏。

肝主疏泄、调达,有调节血量及滤毒排毒的功能。

一旦怒放,会将肝脏的功能打乱;再加上我们有各种陋习,也在伤害肝功能,这样肝脏的负面负担会加重,长期下去肝脏自然会生出各种病来。

例如:肝癌、肝硬化、胆结石、胆囊肿、肝炎,及各种眼病、肾病、狂燥症等。

换个角度讲,怒中含有着一种刚毅、机智果断的气魄。

中药七情指的是什么?

中药七情指的是什么?

中药七情指的是什么?作为一个药学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中药七情,敲黑板划重点啦~中药七情有两种含义。

第一是指人的情绪方面,七情包括喜,怒,忧,惊,思,悲,恐。

某些情绪过于强烈,都可能会影响对应脏腑的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但是中医也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观念。

这些情志伤或者说情绪过激,对脏腑的伤害有一定的选择性,到不能说思虑过度只会伤及脾,我们平时工作压力过大,思虑过多会影响脾脏功能,除此之外也会影响其他脏腑。

所以说我们可以尽量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平和,有助于身心健康。

第二种含义,指中药方剂应用过程中,中药之间不同的配伍作用。

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药方子中一般会有几味药,甚至十几味药配伍(当然也有一味药单独成方的,就是七情中的单行,这样的少一些),多味中药配伍也是要有原则的,不是随意搭配在一起的。

这个原则简单说就是毒增效,还有就是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症状的适当加减。

减毒增效详细划分版就是七情配伍。

单行,就是一味药,单独治疗某一个病症。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共同治疗某一类病症,比如知母和贝母都是滋阴类,经常一起用到滋阴药方中。

相使,就是一用药为主,另一中药起到辅助作用。

相畏,就是一种药的毒副作用可以被另一中药抑制也就是减毒。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可以消除另一种药的毒副作用。

比相畏减毒的程度厉害些。

相恶,就是一种药可以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所以在用药的时候注意不能有这样关系的两种药一起出现。

相反,就是两种药一起用会出现更剧烈的毒副作用。

存在这样关系的药也不能共同出现在一个药方中。

中药配伍中有经典的十八反,十九畏。

以上就是医药杂谈给大家回答的知识点啦,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医药杂谈,有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希望跟大家多多交流。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养生 话“七情”1

中医养生 话“七情”1

中医养生话“七情”
*养生导读: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

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

《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

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
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中医护理辅导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中医辅导七情和其病症特点:
七情既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中各种影响的精神和情志的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

但如果外界事物或生活环境引致人的精神情志波动剧烈或突然,或持续时间长,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即为七情致病。

七情疾病一方面取决于外界刺激的性质和强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本身体质强弱及脏腑功能状况。

七情作为内伤,与外感相对而言,说明脏腑疾病可由外感外在致病因素直接致病,也可由客观事物和生活环境刺激引致人的七情反映异常而间接地内伤脏腑。

但不论外感或内伤,都只是发病的条件,而发病的根据,真正的内因乃是体质强弱、脏腑功能及精神状况。

七情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情志活动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又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不同的情志变化所伤也多病及相关的内脏,如暴恕伤肝,过喜伤心,思虑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但情志变化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是个有机的整体,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精神之所舍,心主神志,故神的异常变
化都与心有关。

2)七情变化多伤及相应脏腑的气机而发病如:喜则气缓;暴喜伤心则气短不续,喜笑不休,精神恍惚不能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养。

怒则气上:暴怒伤肝,肝气上逆,面红目瞪,气逆呕血;甚则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

忧则气沉:过度忧愁则情志沉郁,气机不畅及肺脾,胸闷腹胀,少气倦怠,痰多,食少便糖,脉涩。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气结而伤及心脾,倦怠少食,健忘怔忡,嗜卧消瘦,脉沉结。

悲则气消:伤及肺心,善悲欲哭,叹息,面色惨淡,神气不足,肺结医学教育|网。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怵惕不安,精气下陷而遗精,脱肛,小便失禁。

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气乱,神志不安,心慌意乱,目瞪口呆,惊徨失措。

3)情志变化可使脏腑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也可影响情志变化,如肝气郁结,烦燥则怒,肝火旺则暴怒;心火亢盛则狂燥,癫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