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思修第六章教案
思修第六章教案教案标题:思修第六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思修第六章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2.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2.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教学准备:1.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教学PPT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则新闻或现象,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等。
同时,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如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运行机制。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企业或行业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问题。
Step 4: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挑战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以提问一些关键问题,检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教案(1)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增强法治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权利与权力、权利与义务、自由与平等、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讨论:法治与法治的区别
讨论:联系自身实际,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讲身边的,如何培育法治理念;
提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举例:比如,同样是在路口闯红灯,普通老百姓被拦住又是开罚单又是扣分,而特殊牌照车辆则扬长而去,你想想老百姓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明明是违了章该罚他也不会服气。
总结:必须强调的是,在对法律问题的思考与处理上,法律思维应当优先,不能用道德的原则和评价取代法律的规则和评价。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是统一的。运用法律的手段
服务大局,按照法治的方式服务大局。依法正确履行职责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课程导入:
1、由李天一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2、在公共汽车上抓小偷只要对方先动手自己就可以正当防卫打死小偷吗?
3、“拾到钱不还”只受道德谴责吗?
一、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
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
•提高司法的公正性
•提高司法人员素质
•与国际接轨
•实现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境界和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等方面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讲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幸福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首先,讲解思修第六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包括人生的意义、境界和幸福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实例,深入讲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内涵和要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3.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展开思考,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4.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实践中的问题,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人。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 案例分析。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调控手段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职业生活中法律:他律意识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链接案例:莫先生跳槽链接案例: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跳槽
链接案例:威廉﹒布朗号的船队
思考:作为一名海员,霍姆斯的职责就是要保护每一位船员的生命安全,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道德的吗?合法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职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一)职业的性质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社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丁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链接案例: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配有视频资料时间约分钟)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年,每年至少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年,步行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回,环绕地球圈半;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在此我们不对此事的成因加以评论,就此事件的后果而言,企业因技术骨干的集体跳槽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员工也因泄漏商业秘密和侵犯知识产权被企业送上法庭,付出了代价。
上述案例背后隐含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从一个侧面突出显现的是目前我国少数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还不完善。
思修第6章1、3节教案设计
3、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公务员: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技术人员: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商业服务员:顾客至上,公平交易。医务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教师: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造福人类财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安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文艺工作者:传播真与善,塑造美的化身
1、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热门职业种类:(1)贸易 (非传统的贸易)
(2)经纪人 (3)房地产开发 (4)律师 (5)教育 (6)医疗保健 (7)新闻出版 (8)服装设计制造(9)公关及策划
(10)旅游 (11)公务员 (12)注册会计师 (13)涉外文秘
(14)建筑设计师 (15)农业技师 (16)心理医生 (17)市场营销 (18)新材料、新能源开发 (19)网络服务 比如网络游戏开发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关键在于你是否已经作好了准备,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重视你自己,如果机会出现,你能否把握?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机会仍然没有出现,那么不要叹气,机会的花朵肯定已经在远方盛开。——阿尔伯特•哈伯德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
思修第六章讲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思修第六章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特点。
2. 掌握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言,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哪些矛盾,为什么存在这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35分钟)。
(1)学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内涵和特点,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学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教师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涵和特点,包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等。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 梳理(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特点和内涵,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和特点。
4. 练习(30分钟)。
(1)个人思考。
让学生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展开个人思考,思考这些矛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2)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个人思考的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观点,共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从法律含义、特征、产生与发展三个方面对“法律”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法律”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法的创制、实施、法律借以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内容所体现的意志等角度来定义法律,旨在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含义。
情感目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法律,要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法律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运行【教学方法、教具】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
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
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高法治素养。
这就需要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成,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观看案例视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二、讲授新课法律案例:同学A在校道上捡到一副眼镜,放在宿舍的桌面上,在用电脑时不小心压坏了眼镜。
捡在别人丢失的东西有妥善保管的义务吗?同学A需要赔偿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
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含义法律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一套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案-第六章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标】阐明职业生活、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践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帮助大学生认清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劳动法》、《公务员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婚姻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的树立;恋爱、爱情、婚姻、家庭的内涵及其道德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一、爱情与人生二、婚姻与家庭三、家庭美德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它们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1.职业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生活来源、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发挥其在所受教育中取得的专业技能、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专门工作活动。
职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社会分工的结果和表现,是一种以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
这些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以及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职业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对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也逐渐养成了特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在思想认识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程内容是教材第六章的第一节,第六章是讲道德在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体现,是第五章的延续,作为第六章的第一节,本节着重研究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在全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把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首先把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才谈得上如何树立起职业道德。
3、教学难点是大学生如何培养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难度。
授课方法(本章):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授课学时(本章):4学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
上一章大家学习了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规范,这一章将继续学习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
尊重社会公德,培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美德,都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锤炼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将来要走向工作岗位和建立家庭,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掌握婚姻家庭道德和法律规范,为完成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制定和形成的行为规范,广泛渗透于职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约束引导作用,同时也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一)什么是职业1、概念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有序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生产劳动,都是建立在人们在不同的职业岗位上的努力创造的基础之上。
思修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Ⅰ、教学目的:通过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择业与创业、婚姻与家庭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Ⅱ、主要内容: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2、择业与创业3、恋爱、婚姻与家庭Ⅲ、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Ⅳ、关键词:职业道德、家庭美德Ⅴ、教学时间:4学时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就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活离不开相应的道德和法律,道德和法律是职业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既有许多共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
1、职业(1)职业概念:人们所专门从事的社会工作。
(2)职业特点:A 专业性与专门性: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活动内容和目的、方式比较专一。
B 长期性与稳定性:职业具有一定时间的存续性。
C 认同性与普适性: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认同,获得合法地位,并且能够为普通公民所从事而不是特权行为。
(3)职业意义:A 个人价值:职业是个人谋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基本手段。
B 社会价值: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交换劳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2、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概念: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2)职业道德的内容结构:A 从业者的个人道德品质。
B 从业者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
(3)职业道德的道德属性:A 一般属性:职业道德要符合社会认可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B 特殊属性:职业道德具有本职业活动特别要求的个人品质和行业性道德规范。
3、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1)共同点:A 鲜明的职业性:所表达的都是对具体职业的要求。
B 明确的规范性:所提出的规范都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
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
二、教学内容2.1 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2.2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和思考。
3.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内涵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用真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3.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5 教师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4.1 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讨论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
4.2 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案例分析的思路和结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情况。
4.3 提问回答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回答和提问的质量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和保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另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和要求。
六、板书设计思修第六章第一节教案•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 | 职业道德 | 家庭美德 | 个人品德七、教学参考资料•《大学思修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修教学大纲》。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熟悉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治的热爱,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教学难点:1. 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新课讲授1.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a. 介绍法律的概念,包括法律的定义、特征、作用等。
b. 讲解法律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法典到现代法治国家的演变。
c. 分析法律发展的原因和趋势。
2.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a. 介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b. 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如民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
c. 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3. 第三节: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a. 介绍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b. 讲解我国法律部门的基本职能,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
c. 强调宪法和法律部门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保障人民权益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同学们,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3. 教师总结: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其次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基本内容。
2. 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的短文。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概念、内涵,掌握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教学难点:1.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如何将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价值观?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讲授新课1. 介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概念、内涵。
2. 讲解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如: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真谛、人生的意义等。
3. 分析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人生中的作用,如: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对人生行为的指导等。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四、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将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分析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2. 分享自己的人生规划,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人生观与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重要性。
大学思修课教案第六章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生价值观的概念、特征和意义,掌握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人生价值观的概念和特征2. 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3. 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难点:1. 理解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作用2.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人生价值观的概念和特征-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立场。
- 特征: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2. 讲解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指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追求和向往。
- 人生态度:指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
- 人生价值:指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取向和实现。
3. 分析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作用- 指导人生目的的确立,使人们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 指导人生态度的形成,使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 指导人生价值的实现,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三、课堂讨论1.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四、总结本节课内容1. 强调人生价值观在人生道路选择中的重要性。
2. 呼吁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引导学生回顾人生价值观的概念、特征和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1. 分析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思修第六章教案备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理解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3. 思想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信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教学重点: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3.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教学难点:1. 法律概念的理解与运用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与优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法律的概念及其发展- 介绍法律的定义、起源和演变过程。
- 分析法律的本质和特征。
- 结合实例,阐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 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构成要素,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等。
- 分析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如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等。
3. 我国宪法与法律部门的关系- 阐述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分析宪法与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2. 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法治体系的关系。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介绍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 分析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现状和目标。
- 结合实例,阐述法治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贡献力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大学思政课第六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和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国际形势、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心世界、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树立全球视野,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重点: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和原则教学难点:1. 如何在国际事务中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展示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2. 提问: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趋势?二、讲授新课1. 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保护、全球治理等方面。
2. 讲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和原则- 基本路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 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三、案例分析1. 以我国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中的角色和作用为例,分析我国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和原则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思考如何在各自领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3年版 思修 第六章 尊义学义守义用义 教案
2023年版思修第六章尊义学义守义用义教案简介这是2023年版思修教材的第六章教案,讨论了尊、义、学、守、义、用五个方面的内容。
尊、义、学、守、义、用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和正义而应当具备和践行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尊、义、学、守、义、用的内涵,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便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教学内容尊的内涵和实践- 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歧视他人- 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的尊老、敬幼、尊师、友善的传统美德- 养成礼貌待人、融洽相处的良好惯义的内涵和实践- 做事要有正义感和责任心- 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的内涵和实践- 珍惜研究机会和知识资源,努力研究,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发展批判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注重品德修养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和人格守的内涵和实践- 遵守社会公共规则和法律法规- 保持良好的品德操守和道德行为,不做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 讲究诚信,守信用,形成信用社会用的内涵和实践- 把个人的能力和优势用于社会和他人的服务- 注重社会效益,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高度负责任,谨慎决策,避免伤害他人的行为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道德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和宣传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学评价- 定期进行道德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情况- 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通过作业和测试,检验学生对尊、义、学、守、义、用的掌握程度总结本教案通过对尊、义、学、守、义、用的原理和实践进行全面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践行尊、义、学、守、义、用的准则。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贯彻尊、义、学、守、义、用的理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讲思政课第六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使命。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1. 新时代青年的角色和使命。
2. 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中国梦》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讲解新时代青年的角色和使命- 阐述新时代青年的定义和特点。
- 分析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引用相关数据和案例,展示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
2. 探讨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 分析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契合点。
- 提出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案例分析1. 分析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优秀代表案例。
2.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
五、总结与升华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呼吁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中国梦》视频2. 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发展中的优秀代表案例3. 教学PPT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发展的心得体会。
2. 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份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契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后记(对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方法的建议)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副页)
教学步骤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关键在于你是否已经作好了准备,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重视你自己,如果机会出现,你能否把握?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机会仍然没有出现,那么不要叹气,机会的花朵肯定已经在远方盛开。——阿尔伯特•哈伯德
3、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1、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公务员: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技术人员: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商业服务员:顾客至上,公平交易。医务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教师: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造福人类财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安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文艺工作者:传播真与善,塑造美的化身
2、存在多层次社会关系
(1)职业人员内部关系(2)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3)职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职业都要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包括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不同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以及职业从业人员与广大职业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正是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对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人也逐渐养成了特定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等。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
教学内容
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难点:1、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在此我们不对此事的成因加以评论,就此事件的后果而言,企业因技术骨干的"集体跳槽"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员工也因泄漏商业秘密和侵犯知识产权被企业送上法庭,付出了代价。
上述案例背后隐含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从一个侧面突出显现的是目前我国少数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还不完善。
链接案例: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缺失,大量的学校教育中关于人格道德的教育停留在一种空洞、老化的理念层面上,而社会上的各种培训,培训内容五花八门却鲜有道德培训。企业非常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虽然说有些人在技能上可能并不适应企业需求,但让企业家感到最痛心的不是他们技能差、水平低,而是他们对企业缺乏忠诚,没有敬业精神,无法与企业同生存、共兴亡。有一个关于三资企业的报道说,中国三资企业里边,忠诚于这个企业,为企业着想的人不超过15%,其中85%上的人实际上今天拿着你这个企业的钱,明天已经在想着怎么离开,三资企业是这样,中国内资企业也同样令人担忧。那么职业生活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有哪些呢?
(一)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丁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链接案例: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配有视频资料时间约14分钟)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 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打交道,这种“孤独”,是让人尊敬的。 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平凡的工作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
涉外人员:维护祖国尊严、坚持友好互惠。
2、什么是职业生活中的法律
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与职业生活相关的法律很多,如《劳动法》、《公务员法》、《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会计法》、《执业医师法》等。
3、二者的共性与别
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辞——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呵,世上最亲邮递员!
授课教案(首页)
教师姓名
何新
系部专业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使用教材
2010修订版
授课时间
第十二周
授课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冶金1201、1202、1203、1204,选矿1201、采矿1201
计划学时
2
教学方式地点
本班教室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理念,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共 性1、鲜明的职业性2、明确的规范性3、调节的有限性区别:具体内涵职业道德:职业生活领域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生活中法律职业生活领域必须遵守法律规范具体体现职业道德:道德评价;职业生活中法律:法律规范
调控手段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职业生活中法律:他律意识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链接案例:莫先生跳槽 链接案例: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跳槽
1、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热门职业种类:(1)贸易 (非传统的贸易)
(2)经纪人 (3)房地产开发 (4)律师 (5)教育 (6)医疗保健 (7)新闻出版 (8)服装设计制造(9)公关及策划
(10)旅游 (11)公务员 (12)注册会计师 (13)涉外文秘
(14)建筑设计师 (15)农业技师 (16)心理医生 (17)市场营销 (18)新材料、新能源开发 (19)网络服务 比如网络游戏开发
链接案例:威廉﹒布朗号的船队
思考:作为一名海员,霍姆斯的职责就是要保护每一位船员的生命安全,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道德的吗?合法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职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一)职业的性质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社会分工造成了职业的划分,职业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业务要求和职责规定。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