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 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改革。
•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 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
• 阅读教材本目第二自然段及下列材料
• 材料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 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 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 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学法素养
1.掌握中共历次会议的内 容,了解党的正确决策与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2.以时间为序,梳理经 济体制改革的举措,理解 各举措的意义。 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考领航
近年高考对本课 知识点的考查频 率较高,5年30 考。题目以选择 题居多,主要考 查农村和城市的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等
•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_________________”的“左社”会主倾义现错代误化建方设 针 ,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__________________上来。经济建设
• (3)经济路线:改革开放 • ①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改革开放
__中_国_特_色_社_会_主__义_道_路为中心。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 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意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共43张PPT)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2)过程
①突破口:
1978年春农天(村三改中全革会为前何),安徽 (小岗村)、在四安川一徽些省农村首开先始实行包
产到户、包产到突组破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教材P55“学思之窗”
材料:1978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 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
龟裂,人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
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 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程: 农村 城市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调查报告:
1、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
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
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 1979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 队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 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郭崇毅的呼吁最终终被纳入中央政策,以安徽凤 阳、肥西为代表的农村改革的星星之 火由此燃遍全国。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经济:三农获得大发展:农民增收,全国农 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
变革;
政治:1983年中央决定对农村政治体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八七会议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ppt课件
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
情 景 导 入
2
目 标 导 航
5
随 堂 练 习
3
自 主 预 习
6
高 考 演 练
4
课 堂 探 究
7
课后强化作业
情 景 导 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
需矛盾突出,国家在 1953 年 10 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
此,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进入了“票证时代”。在那个物资严 重短缺的年代里,吃、穿、用都需要凭票证定量供应,各类 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烟票、棉 花票„„就连买糖果糕点也要凭票。据不完全统计,1953~
1993年中,中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理论,提出以________ 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 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生产力 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 (2)______________ 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 康水平。
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 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 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人教版 ·必修2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
情 景 导 入
2
目 标 导 航
5
随 堂 练 习
3
自 主 预 习
6
高 考 演 练
4
课 堂 探 究
7
课后强化作业
情 景 导 入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
需矛盾突出,国家在 1953 年 10 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
此,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进入了“票证时代”。在那个物资严 重短缺的年代里,吃、穿、用都需要凭票证定量供应,各类 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煤票、烟票、棉 花票„„就连买糖果糕点也要凭票。据不完全统计,1953~
1993年中,中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理论,提出以________ 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 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生产力 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 (2)______________ 覆地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 康水平。
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第 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 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课件(共25张PPT)
六、教学反思
本课亮点
1、本课利用史料分析、情景再现突 出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同一 个案例的分析突破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8个小组, 采取加分机制,尤其在抢答环节,本课进入 高潮,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备课疑惑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是否有必要讲?
(4)理论完善: 中共十五大 1997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3、意义
21世纪初
小结
计划经济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的省份是( )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3、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 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据材料思考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 农村开始?
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人民公社体制,搞平均 主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失远大于城市
材料
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 就用瓜代替。有人遍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 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 大大增产,三年三大步。有人遍到“说凤阳,道凤阳,改 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思考:凤阳县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发生大变化?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共19张)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城市 中心 经济 环节 体制 改革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少管、间接管 怎么管? 让企业自己负责
增强企 业活力
怎么分?
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
谁拥有?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大丰收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富裕的农副 产品要卖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 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 合作社的领导机关。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 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 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1962 1965 1966 1973 1975
过渡时期(1949~1956)经济建设起步 经济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探索有成绩有失误 中共八大正确探索、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经济劫难 1973、1975复苏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阅读材料,归纳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主要内容。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怎 么 改 革 开 放?
1978 年5 月 6日深 圳大 规模 逃港
习仲勋
深 圳 经 济 特 区
摸 着 石 头 过 河
1978 年12 月24 日安 徽小 岗村 18人 秘密 协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共22张PPT)
再 见!
学习内容:
• 1、改革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1978 • 2、改革的措施 •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产生与推 广;1978 •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所有制、 分配制度改革;1984 • 3、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总结: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反映了党的工作 重心的转移;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 型,;正是这个转型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 了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课堂作业布置1: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 • • ① 改变管理模式 ② 克服平均主义 ③ 解放生产力 ④ 改变所有制性质 •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课堂作业2: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 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 1.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 •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 • 2.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 • 3.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 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 • 4.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 •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 • 5.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 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 走向富强繁荣。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 速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 来”在歌颂哪位伟人?他有何贡献?
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 主义制度
(2)“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 革开放富起来”歌颂了哪位领导人?他 有何贡献?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 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共 是在哪次会议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指导思想: 邓小平讲话 2、决策 思想路线:“左”倾——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3、意义: 伟大转折 新的起点
想一想: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积极性—生产力—经济发展
1989年罗马尼亚街头激战
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三个有
利于 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10)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改革内容:
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分户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意义: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发展,农村变革; 促进城市改革。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归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怎样建立起来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南方谈话 3、十四大 4、十四届三中全会 5、十五大 6、 21世纪初
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 主义制度
(2)“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 革开放富起来”歌颂了哪位领导人?他 有何贡献?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 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3)“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共 是在哪次会议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指导思想: 邓小平讲话 2、决策 思想路线:“左”倾——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3、意义: 伟大转折 新的起点
想一想: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积极性—生产力—经济发展
1989年罗马尼亚街头激战
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三个有
利于 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10)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改革内容:
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分户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意义: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发展,农村变革; 促进城市改革。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归纳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怎样建立起来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南方谈话 3、十四大 4、十四届三中全会 5、十五大 6、 21世纪初
高一历史必修2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新人教版)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局面
(1976、10 ——1978、12)
华 国 锋 主 席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邓 小 平 复 出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意义: 经济体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 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提出及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怎样提出与制定的?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 遇到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提出: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话,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 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生产队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怎 样的影响和后果?
凤阳花鼓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什 么时间开始的?改革的重点 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改革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形式 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 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国有经济 集体所有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经济 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局面
(1976、10 ——1978、12)
华 国 锋 主 席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邓 小 平 复 出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意义: 经济体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 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提出及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怎样提出与制定的?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 遇到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提出: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 话,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 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 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生产队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改为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怎 样的影响和后果?
凤阳花鼓词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什 么时间开始的?改革的重点 是什么?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改革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形式 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 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国有经济 集体所有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经济 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背景:
2、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3、内容:
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______和______的起点。
抛弃……
重新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转折一:“左”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后)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心环节:
(3)具体措施: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二、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2、建立过程
1992年 “十四大”提目标
1997年 “十五大”完善理论
目 前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经营方式的改变
③意义:
→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农民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弊端。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2)深化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管理 方式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中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呢?
1、背景:
2、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3、内容:
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______和______的起点。
抛弃……
重新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转折一:“左”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后)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心环节:
(3)具体措施: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二、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2、建立过程
1992年 “十四大”提目标
1997年 “十五大”完善理论
目 前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经营方式的改变
③意义:
→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农民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弊端。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2)深化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管理 方式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中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呢?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27张)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改革 (1)措施。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方式为主、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 展。
[名师点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 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 权;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名师点拨] 改革特点:①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 ②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③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 ④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本课的基本结构:十一届三 中全会——做出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 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解放国家。
巧学妙记 1.图示法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思考: (1)根据材料一,“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 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为摆脱“路径障碍”, 邓小平对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取得了怎样 的成效? 提示:(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示意图。
1.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1950-1952 年:土地改革。地主土地所有到农民所 有(从私有制到私有制)。 (2)1953-1956 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立生产合 作社,农民土地所有到集体所有(从私有制到公有制)。 (3)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变(仍 然是公有制)。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共42张)
13.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 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14.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 展开的主要原因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 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通过开展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 思想大解放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 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 2)政治路线:作出------
新华社发
2、过程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安徽、四川)
①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
经营方式: 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土地的所 有权依然 属于集体
安徽农民积极性提高
邓小平视察四川农村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
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 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 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 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 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 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 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 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 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 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 平均水平。
D. ②③
10、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 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 表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 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 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14.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 展开的主要原因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 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通过开展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 思想大解放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 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确立----- 2)政治路线:作出------
新华社发
2、过程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安徽、四川)
①主要内容: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
经营方式: 分户经营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土地的所 有权依然 属于集体
安徽农民积极性提高
邓小平视察四川农村
今日凤阳县小岗村
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 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 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 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 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 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 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 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 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 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 平均水平。
D. ②③
10、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 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 表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 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 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共27张PPT)
背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就业,相 当一部分农户将承包土地流转给他 人经营,承包主体与经营主体分离, 从而使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分解为相 对独立的承包权和经营权。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
内容
影响
启示
土地 改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 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 有制,实行农民土地 民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 所有制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 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 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 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49--1952土地改革 1953-195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0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改革前,农村集体土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搞家庭 联产承包制,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这是我国农 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现在,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 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 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确立…… 抛弃……
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
倾——实事求是
作出……
确定……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 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 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问题。
转折二:阶级斗
政治路线 争——经济建设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
内容
影响
启示
土地 改革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 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 有制,实行农民土地 民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 所有制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 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 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 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49--1952土地改革 1953-195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0月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改革前,农村集体土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搞家庭 联产承包制,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这是我国农 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现在,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 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 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确立…… 抛弃……
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
倾——实事求是
作出……
确定……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 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 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问题。
转折二:阶级斗
政治路线 争——经济建设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6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2.过程 时间 1992年初 ______ 1992 年10月 1993年 1997年 21世纪初 阶段 明确提出 目标确立 确立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 基本建立 概况 南方谈话 ” 邓小平发表“___________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商品市场体系 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
7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3.意义 (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小康 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_______ 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10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图示巧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历史纵横】 (教材第56页)本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种种
弊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
2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3.内容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 左 ”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_____ 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经济建设 为中心。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_______ 改革开放 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 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 ③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意 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 转折 ②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起点
典例剖析 【例题】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 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 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城市转向乡村 题目立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已成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此,改 革人民公社体制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考查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 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经 过
影 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响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何重大意 义? 提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国际国内形势转变的重大关头,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 国社会发展的一些认识问题,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标 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被称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的 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 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引 导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 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因 此,它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重要起点。
一
二
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 识点)
背 景 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②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 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提出 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②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框架 ③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探究点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实证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互动探究(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 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比较两次增长率高峰出现时的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提示:(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 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 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处于经济 体制改革时期。
一
二
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概况 ①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促进了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提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所以要在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 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 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 和地方领导已经开始大胆地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 在必行的大趋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 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 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长期束缚农业的发展, 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高 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城市的经济生活缺乏活力,束缚了工人的生产 积极性。②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旧有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科技创新,制约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 生产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
二
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改革内容 ①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②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经济效益显 著提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 济
一
二
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转折的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 前进的状态。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
二
三
2.转折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典例剖析 【例题】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 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 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城市转向乡村 题目立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已成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此,改 革人民公社体制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考查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 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经 过
影 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响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何重大意 义? 提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国际国内形势转变的重大关头,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 国社会发展的一些认识问题,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标 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被称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的 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 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它引 导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 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因 此,它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重要起点。
一
二
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 识点)
背 景 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②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 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提出 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②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 框架 ③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探究点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实证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互动探究(1)根据表中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 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 (2)比较两次增长率高峰出现时的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 提示:(1)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因是国家 调整了农业政策,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困难局面。 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是国家在农 村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1963~1965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81~1985年处于经济 体制改革时期。
一
二
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概况 ①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促进了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一
二
三
自主思考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提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 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所以要在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 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 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 和地方领导已经开始大胆地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 在必行的大趋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一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 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 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阻碍着我国生产力和国民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农村,人民公社化体制长期束缚农业的发展, 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高 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城市的经济生活缺乏活力,束缚了工人的生产 积极性。②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旧有的经济体制束缚了科技创新,制约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 生产力,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
二
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改革内容 ①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②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经济效益显 著提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 济
一
二
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转折的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 前进的状态。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一
二
三
2.转折的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