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车站影评
影评之中央车站
《中央车站》影评《中央车站》讲述一个巴西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
九岁的男孩约书亚从未见过父亲,妈妈安娜又意外死于车祸。
多拉是一个在车站替人写信维生的单身老女人,她陪伴男孩踏上了寻父的漫长路途,尝尽艰辛,不断接近目标又失去目标。
多拉也在帮助约书亚寻父的旅途中,接受了自己残缺的童年和遥远的父爱。
《中央车站》在叙事上的平静、舒缓和试听上的质朴细腻、平易近人的手段总能让观影者动容。
导演瓦尔特•萨列斯将广袤的南美大地迷人的风光,广阔的场景及巴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真实的再现荧屏。
多拉和约苏亚演绎着感人的寻觅旅途,一次自我的追寻,片中人都试图寻找幸福的归宿,这种迷茫的寻觅状态一直弥漫。
约苏亚找到了加虽然耶稣最终没有出现,多拉也找到了心灵的皈依,找回了自我。
旅途中钢琴的旋律在蓝天白云里交织辽远而柔美。
导演将宗教情怀下寻找自我、希望、爱、家的理念贯彻始终。
《中央车站》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
是以”寻找”为主题,《中央车站》影片的广告是这样写的:“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
”一、约书亚的寻找。
约书亚从未见过父亲,但是他总会以无比骄傲、神气的口吻谈起他的爸爸。
虽然父亲这一角色在他的生活中是空缺的,但约书亚的描述却非常清晰,父亲位置的存在足以让他非常神往。
当多拉说他的父亲肯定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时,他十分认真地气恼着。
但他还是缺失了正常父爱下的自信和坦然。
他一直和母亲生活着,当母亲死于车祸之后,他便踏上了寻找父亲的路。
影片中的两个细节:一,多拉帮约书亚母亲写信的时候,约书亚在多拉的桌子上玩陀螺,在被多拉阻止之后,他毫无顾忌的继续玩;二,约书亚跟着多拉回到她的公寓。
“你先生呢?”约书亚慢慢进了门,左右看了一下问多拉,“我没有先生。
”多拉说。
男孩轻缓地走几步,伸手碰着沙发,然后轻轻靠着坐下了。
“小孩呢?”他又问,双手交叠放在小腹部。
“没有。
没有家人也没有狗。
”多拉摊开手向他说明。
“我可以上厕所吗?”他的双手仍交叠着放在小腹部。
中央车站 影评
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 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 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 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局,具有隐喻和象征的味道。 影片中的陀螺是分别出现在开端和结局,具有隐喻和象征的味道。陀螺旋转和运动是由 人来鞭策和控制的,就像人的命运始终无法离开生活既定的轨迹。 人来鞭策和控制的,就像人的命运始终无法离开生活既定的轨迹。但当约书亚手中的陀 螺脱落,母亲在意外事故中丧生便成为两个人生活的全新起点, 螺脱落,母亲在意外事故中丧生便成为两个人生活的全新起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模 式同生活对心灵的桎梏。一场心灵的旅行, 式同生活对心灵的桎梏。一场心灵的旅行,两个不同的旅客带着不同的心情和向往参与 其中。对于约书亚父亲的设定是模糊的,父亲,让约书亚铭记让朵拉遗忘。 其中。对于约书亚父亲的设定是模糊的,父亲,让约书亚铭记让朵拉遗忘。也给他们在 结局明白如何去原谅,去爱。 结局明白如何去原谅,去爱。 影片中夭折的爱情使全片更突出了人与人内心对爱的希翼。 影片中夭折的爱情使全片更突出了人与人内心对爱的希翼。散布福音的卡车司机给朵拉 带来的是温暖,可他无法接受朵拉的表白,只能不辞而别。朵拉无奈地趴在窗框上哭泣, 带来的是温暖,可他无法接受朵拉的表白,只能不辞而别。朵拉无奈地趴在窗框上哭泣, 让人萌芽对她的同情。同时也欣慰,欣慰的是她学会了怎样去爱, 让人萌芽对她的同情。同时也欣慰,欣慰的是她学会了怎样去爱,恢复对幸福生活的憧 尽管这段爱情还没绽开蓓蕾就被扼杀, 憬。尽管这段爱情还没绽开蓓蕾就被扼杀,但一段小小的插曲却成为多拉正在改变的明 确信号。 确信号。 全片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多拉在询问是否有到班吉苏的车票时,黑人小伙打趣地说: 全片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多拉在询问是否有到班吉苏的车票时,黑人小伙打趣地说: 这是世界的尽头啊。 朵拉沮丧地问: 那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明天清晨吧 明天清晨吧。 “这是世界的尽头啊。”朵拉沮丧地问:“那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明天清晨吧。” 在这里“世界尽头”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爱追求的边缘。朵拉逃避生活中的希望与温情, 在这里“世界尽头”可以理解为人类对爱追求的边缘。朵拉逃避生活中的希望与温情, 冷眼看待这个世界,可现在她迫不及待地问“那我什么时候能离开” 冷眼看待这个世界,可现在她迫不及待地问“那我什么时候能离开”。她对爱和温暖的 需要是那么热烈。她需要被别人爱,希望爱别人。 需要是那么热烈。她需要被别人爱,希望爱别人。 第二天晨光熹微,她踏上心灵回归的路途,人同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在影片中得以消除, 第二天晨光熹微,她踏上心灵回归的路途,人同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在影片中得以消除, 可却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专注于自己的遭遇,专注与自身内心痛苦。 可却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专注于自己的遭遇,专注与自身内心痛苦。他们对周遭人的 喜怒哀乐无暇顾及,只在封闭的内心中结茧,反抗外部的世界。 喜怒哀乐无暇顾及,只在封闭的内心中结茧,反抗外部的世界。内心的伤痛衍变成绝望 的血痂,可依旧渴望爱与沟通,知识这种欲望完全隐藏起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 的血痂,可依旧渴望爱与沟通,知识这种欲望完全隐藏起来。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 朵拉同约书亚都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是鼓励我们去寻找遗失的感情,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朵拉同约书亚都没有给我们答案,只是鼓励我们去寻找遗失的感情,这让我想起一句话: 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bigger than life。(有时候你需要比生活更为博大 有时候你需要比生活更为博大) 。 有时候你需要比生活更为博大
《中央车站》电影影评
《中央车站》电影影评世事无常,人生多舛。
回顾今年,许多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跌宕起伏。
在艰难的一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或许能体会到,每个人都渴望被世界温柔以待,也希望在困境中能有援手相助。
这几年,社交网络上流行着一种观点,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是自己的主宰。
这诚然是正确的,因为除了自己,我们无法掌控太多。
但有时,人也不必时刻坚强,因为对社会中的个体而言,被他人需要也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朵拉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她不善良,但也不期望他人善良。
她在中央车站代写书信,只为骗取钱财;她将小男孩约书亚卖给人贩子,换得一台大电视。
起初,她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因为这几十年来她一直如此生存。
最终,她从人贩子手中救出约书亚,并非良心发现,而是她觉得麻烦,想减少自己的麻烦。
这样一个不善良的老女人和一个不天真的小男孩开始了小男孩的寻父之旅。
一路上,狡猾的女人和早熟的男孩相互猜疑、防范、攻击,又不时联手欺骗和偷窃。
没有浪漫主义,也不符合正义,但却更贴近人生的真实,契合人性的本质。
这似乎是两个心怀鬼胎、互相鄙夷的绝望之人的绝望之旅。
他们对自己、对对方、对世界都不报有任何期待。
转折点出现在破旧的加油站和货车司机身上。
货车司机在加油站里对朵拉大加赞赏。
起初,朵拉不为所动,但当司机称赞她穿蓝色衣服好看时,她心动了,感受到了被关注和欣赏的喜悦。
人是如此孤独,渴望被看见。
正因为如此,她看到自己擦口红时才会难过到无法自抑。
如果对生活彻底失去期待,又怎会有心思打扮自己取悦他人?而货车司机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并非真正对朵拉感兴趣,当他意识到朵拉有些动情时,便迅速离开了。
人生往往如此残酷和讽刺,当你决心认真对待时,它未必会给予你热烈的回应,更多的时候,被拒绝和被欺骗才是生活的常态。
尽管如此,再看一遍后,我突然觉得生活的回应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朵拉并未如她所认为的那样完全丧失对生活的期待,这才是最珍贵的。
因此,她才会逐渐对约书亚多了一些耐心和坦诚,在旅馆昏暗的灯光下,与他分享自己从未被爱过的童年和从未被善待的成年。
人生总是美好的
人生总是美好的---《中央车站》影评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用一个纵深的景深镜头拍摄一列缓缓停下来的列车,在无数的门打开后一下子涌下来无数的人,无论前景中的人影还是后景中的人影都是那么模糊,那么忙乱,那么嘈杂。
一种奔波流离,死生离别的人生苍桑感,一种飘泊无依,来来去去的生命茫然感觉就这样突然展现在你的面前。
然后我们看到镜头摇过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门口,透过急促的身影,将镜头推到一个老女人身上。
她满头金发,眼袋突显,目光精明极力显得温暖和善,这位从前的女教师,50多岁的独身女人朵拉,摆了一个写字摊,专为来来往往、目不识丁的旅客代写家书。
写一封信收1块钱,如果需要代寄,就再加1块。
然而她常常在晚上将收了钱的代寄信件带回家,和邻居艾琳,一个打扮妖艳的独身女人,她们一起将这些信一一拆开,尽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后把认为重要的信寄出去,其他的信则统统锁进抽屉或干脆扔掉,如果两人意见不同,则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被人生的苦难挫出老茧的朵拉就这样冷漠地应对着别人的心愿。
电影里代人写信的情节安排了三次。
这三次也是朵拉心灵受到触动从而发生的三次转变。
而导演一再安排各色人等来到她的面前让朵拉代写各种不同内容的信----这些人,这些信,又何尝不是人生酸甜苦辣的种种展示,一组特写镜头下,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寻亲,无论追爱,无论苦乞,无论倾诉,无论回味都是挣扎在命运之中历尽磨难却不乏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令人动容。
小男孩约书亚和妈妈安娜在排队写信的人群中出现了,他们是来寻找亲人的,虽然这个亲人是一名酒鬼,是一个躲开责任与义务的弱者,但对于执着地寻找父亲的约书亚来说却一直是他固守的一个美丽梦想:父亲是一个高大魁梧的男子汉,找到他便意味着找到了幸福。
朵拉打发他的梦想象打发一个扔掉的旧信。
而第二次写信的情节出现时,朵拉内心的坚冰已被这个有一双温柔纯真的大眼睛的男孩渐渐融化,久藏于心底的温情与善良开始浮现,原来它们不是消失了,而是被磨难与世俗掩盖罢了!第三次写信的情节出现时,朵拉是开心的,小男孩也是开心的,一个拼命吆喝,一个不再是伪装的善意,朵拉是真正地热爱这份职业了,她主动将信寄了出去,导演安排小男孩撕信的细节让人微微发笑,前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这个对人生一直怀疑的老女人对爱的觉醒,她在一路的寻亲过程中,也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学会了相信。
《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影评————寻找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里朵拉在帮人写信。
但她回家后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
朵拉生活拮据,有一段痛苦的往事,在她心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
小男孩约书亚的出现令她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人生的旅程——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
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使得男孩失去了依靠。
在经过一段坎坷的道路之后,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
在约书亚眼中,即使父亲很陌生,却总是骄傲地谈起父亲。
而朵拉,也同样有着一段和父亲的痛苦往事。
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冰冻的内心也在慢慢回暖。
影片的主题围绕着“寻找”展开。
《中央车站》的广告是这样写的:“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
”车站是个奇妙的地方,它永远只是中转站,但它也永远是一个城市的起点和终点。
这是人与人世的刻写,我们生于此,存于此,而后死于此。
(摘自Asanant博客) 在这个中央车站,男孩开始了寻父的旅程,朵拉开始了对相信的找寻,最终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寻找,找到了生活中的幸福。
约书亚的那份早熟与怀疑让人在心头作痛。
但是他的那份坚强与固执却让人禁不住喜爱起他。
而他对父亲的寻找,相信父亲的力量,却又无时无刻的在感化着心早已冰冻的朵拉。
朵拉在经历了自己的痛苦童年之后变得只认同冷漠与不信任。
朵拉在路上对父亲与她的一次见面的描述给人一种彻骨的悲凉的感受,这也让人们有一点理解为什么她能做出将男孩卖掉的事情。
但随着旅途的继续与卡车司机的相遇唤起了朵拉心中童年记忆的亮色:“记得以前跟我爸爸坐火车,他会让我一个小姑娘,2012最新电影,最新爱情电影,伦理电影,卫视热播电视剧,好看的电视剧,一路大鸣汽笛。
”而在朵拉看见约书亚的爸爸写的信之后,她完成了这次找寻。
“我好想念我爸爸,好想念一切的一切”,相信这是她发自肺腑的感言。
这部影片讲述的不单单是寻父的故事,而是对内心精神核心的寻找,是在这个情感流失的社会固执的价值追问。
《中央车站》影评
广编22班孔令玲学号:131303052208通往爱的旅程————评电影《中央车站》常看到有人说,在路上才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体会到更多的爱。
借着感受爱的名义踏上一段旅程,即便是仓促的开始,也是值得纪念的难忘时光。
《中央车站》中的朵拉与约书亚便是如此。
他们匆忙,甚至可以说是落魄的开始了一段寻父之旅。
故事结构并不复杂,以一老一少的旅程以及情感发展为主线,清晰紧凑,没有丝毫的拖沓感。
本片虽然是直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的,但是不乏许多艺术的描述。
其中最显露的便是抑郁的音乐。
片中女主角朵拉在中央车站代写书信,经过她处决的信件都没有到达收件人手中。
约书亚的出现更像是对这样的专制宣誓,用他对希望的追逐对抗朵拉的撒谎和伪装。
朵拉在中央车站出现时,人们络绎不绝聚集而来说出自己对收件人的心里话,音乐缓慢流畅,温暖而又值得期待。
随后朵拉准备搭乘列车离开车站,音乐节奏开始加快,附和着朵拉匆忙的步伐。
她是在抓紧时间赶上列车,同时置身于庸碌的人群中。
朵拉已经无法被周围的事情所感动,她封闭自己的感情认真的生活。
当她下了列车,走回家中,音乐再次舒缓,返回了她自己保留余丝温暖的地方。
约书亚的母亲被急速的公交车撞死到他在这个城市中迷失游离的过程中,音乐只剩下大提琴悲伤的拉响,凄怆,哀怨。
渺小的约书亚在这个城市中显得更加无足轻重,没有依赖,不被怜惜。
生活变得艰辛,甚至吃饭都很困难。
更像是这个国家在世界中没有依托,举步维艰,找不到支撑的精神。
人性开始沦丧,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更是无稽之谈。
朵拉带着约书亚逃亡并且寻找他父亲时,音乐又开始重复片头的钢琴独奏。
他们希望找到归宿,约书亚找到从未见过的父亲,朵拉找到人和人内心的希冀。
当朵拉对在途中邂逅的男子袒露感情受到拒绝后,音乐只是简单的民谣吉他。
我想此时的朵拉不需要太过华丽的音乐映衬,她很清醒的认识到单纯的爱情早已离他远去,短暂,决绝,却又像吉他声一样缭绕迷离彻底。
约书亚按照地址找到他父亲过去住过的房子,以为希望即将成为现实的他眼神里都饱含着对于亲情的渴望。
中央车站影评
1 / 6中央車站影評《中央车站》在叙事上的平静、纾缓和视听上的质朴细腻、平易近人的手段总能让观影者动容,导演瓦尔特.萨列斯将广袤的南美大地迷人的风光,壮阔的场景及巴西人民的社会生活真实的再现荧屏。
朵拉和约苏亚演绎着感人的寻觅旅途,一次自我的追寻,片中人都试图寻找幸福的归宿,这种迷茫的寻觅状态一直弥漫。
约书亚找到了家虽然最终耶稣没有出现,朵拉也找到心灵的皈依,找回了自我。
旅途中钢琴的旋律在蓝天白云里交织辽远而柔美。
导演将宗教情怀下寻找自我、希望、爱、家的理念贯彻始终。
【关键词】冷漠尋找家车站公路镜头摄影色彩音乐蒙太奇【正文】中央车站是部以“寻找”为主题的公路电影,是一部具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
以一位中年女人朵拉与一个小男孩约书亚为两条线展开叙事,朵拉是位退休的老师,自小没有幸福的家庭,孑然一身,独自生活在铁轨旁的公寓,看尽世事的她是冷漠的,在火车站写信为生,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丧生。
约书亚是生活在底层的孩子,在里约热内卢举目无亲,一心相见未曾谋面的父亲耶稣。
朵拉和约书亚看似两条本不该相交的平行线,但信件使他们靠近并交集在了一起。
朵拉将约书亚带回了家,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朵拉又将约书亚以领养名义卖给了器官买卖的人贩子,后良心发现,救回约书亚,于是开始了一老一少寻亲、寻家的漫漫旅途。
从狐疑、防范、近亲和信任,两人的关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分分合合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叙事简单但不失细腻有节奏的呈现出巴西美丽风光后所隐匿着的酸楚与反思。
寻家,家在何方;皈依,皈依何处;寻根,根系何所。
“电影画面是对现实时空的一种再现,它来自于对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的记录”。
[1]该片在人物、场景及声音的处理方面都尽力还原真实,导演意在为观众2 / 6营造种逼真现场感。
该片画面优美的实景拍摄;纯熟的镜头语言;充满感染力的光线、色彩和音乐的处理;恰到好处的蒙太奇。
影片中的视听处理虽然朴实但创造的视听效果却让人感动。
在场景的安排上全部采用实景拍摄,花了大量的镜头来展现巴西社会真实的风貌,影片以中央车站做为起点,不仅直切主题也暗喻着旅途的起点。
《中央车站》电影影评
《中央车站》电影影评影片中的朵拉是中央车站最酷的老妇人,她退休后以帮助不识字的人写信寄信为生。
然而,她的生活却充满了艰辛,退休后仍需工作,经济拮据,但她却从不抱怨,也很少哭泣,甚至几乎不会对人微笑。
她的这种生活态度让人不禁感到困惑:她从事的是传递家书温暖、接触光的工作,为何却总是给人一种置身黑暗的感觉?多年的写信寄信工作,让她的好友心生不满。
好友认为朵拉是个混账,原因是朵拉经常撕毁或扣留那些花钱拜托她写信的人的信件,从未将它们寄出。
朵拉的混账行为还不止于此,她甚至贩卖过儿童。
她将客户小儿子约书亚卖给了一家福利院,而这家福利院背地里却在进行贩卖人体器官的活动。
朵拉卖掉约书亚后便后悔了,因为她从好友那里得知了这一真相。
残存的人性良知使她难以入眠,最终她冒着被人贩子追杀的危险将小约书亚救出。
朵拉一生大多生活在黑暗中,却为何会做出如此善良的举动,甚至冒死救出小约书亚?这与她多年来酷酷的人生原则背道而驰。
为此,她决定将小约书亚送到他已经抛弃的父亲老馒头那里。
然而,这趟旅程却让朵拉以前恪守的种种原则彻底崩溃。
在送小约书亚找爸爸的路上,朵拉因为约书亚,被迫打破了自己的原则。
她哭了,因为她担心、内疚,舍不得与约书亚分别;她笑了,在旅途中她竟然遇到了黄昏恋;她也崩溃了,因为约书亚不听话,让她们的旅途寸步难行,甚至险些饿死在路上。
当她最终帮助约书亚找到家人时,她才感受到了活着和爱的滋味。
这次旅途让朵拉彻底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切都与约书亚的生父老馒头有关。
朵拉一直帮助约书亚寻找老馒头,但实际上他早已失踪。
朵拉和约书亚对老馒头的失踪有各自的猜测:他可能死于街头、流浪人间、从未存在过、还活着但找不到、可能会找到,或者已经找不到了。
朵拉努力寻找,最终找到的只有老馒头的两个儿子:摩西和以赛亚。
当朵拉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善良和痛苦交织在一起时,她的世界开始有了光。
曾经,她怨恨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她,认为父亲的不负责任让她的人生充满了黑暗。
中央车站
《中央车站》影评看完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与现在我们在看的许多电影都不太一样,很久没看过这类电影了,倒是让我联想到了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都是围绕着“寻找”这一个主题,但是看完《中央车站》,我觉得《菊次郎的夏天》整体看上去更轻松欢快些,而《中央车站》更沉重细腻些。
看完《中央车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五十几的“老女人”朵拉,影片一开始就描绘了她在喧杂的中央车站给过路的人写信,写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一封信一块钱,如果要代寄就再加一块钱。
她每天就在这人潮拥挤的车站给人写信,然后每天都挤着十分恐怖的车子工作,回家;回到家,她便和自己的邻居艾琳一起,将这些信件拆开,尽情地奚落取笑一番,然后把她们认为重要的信寄出去,一部分就直接扔进垃圾桶,遇到两人意见不同时,就把信收进抽屉改天再决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已经没有所谓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冷漠,麻木。
但继续看下去,就不难理解这个叫朵拉的女人为何会变得如此的麻木和冷漠。
这个已经五十好几的女人,却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家里冷冷清清,只有那只破旧的电视机,每天还要挤着环境如此恶劣的电车去工作,每次看到她挤电车时几乎都是面无表情的,电车里的其他人也都是如此,都是各自挤着去抢位子,丝毫没有温度,到了车站些的信也大都是一些不好的事,污言秽语。
长此以往地过着这样没有爱情,亲情的滋润,还要天天书写大量寄给骗子的信,妓女的家书,流氓的脏话,不变得冷漠,麻木才奇怪呢,让然这也和她的儿时经历有关,和她的爸爸有外遇,又酗酒脾气差,这和她在人生最好的时光里,也没有成家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从这方面,我还是十分同情这个女人的。
这个女人的转折点大概就是她将约书亚卖给人贩子后,受到巨大的良心上的谴责,一夜未眠,第二天急匆匆地,将约书亚从人贩子手中救了出来,而那人贩子在那时放话说不会放过他们,相信那时候的朵拉的内心是充满恐惧的,而被她救出来的约书亚此时对她还是极其不信任并且是充满敌意的。
郑艺娜中央车站分析
以爱之名,寻找爱——赏析《中央车站》电影的开头是一个个想要寄信的人,从每个人想要说的话开始,突出了人物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电影最初的场景是一个人声鼎沸的车站,Dora在这个车站里依靠着替人写信、寄信,来维持生活。
Dora每天都会回到家和她的室友Irene一起读这些信的内容,有时还会取笑他们,很多的信都被她扔掉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信会被留下来,她们认为重要才会替人们寄出去。
这是Dora每天的生活。
但一对母子的出现,打破了她这种平静的生活。
一个是市侩的冷漠妇人,一个是倔强的天真少年,两人的交际注定了两人的彼此救赎,老妇通过少年学会了爱他人、爱自己、对生活有了希望,少年通过老妇知晓了人生无常,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在悲惨的生命中,两个人、两颗心渐渐碰到了一起,充满着许多美好、温馨却又带着一点点伤痛的回忆。
影片借一老一幼的寻找亲人的旅程,向人们展现了一部分巴西人民地生活,展现了巴西人民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的大环境,他们被生活所迫,穷困潦倒的生活使他们连回味亲情的时间与机会少之又少。
影片中提到了信仰,信仰是他们唯一的救赎,“耶稣”虽然他从未出现,却给了那些百姓们信念,他们日夜膜拜,他们相信耶稣一定会解救他们。
而耶稣同时也带给了这一老一少找寻亲人的信念和继续等下去的期望。
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成功。
只有相信,才能找到。
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每一个演员的情感,例如想要让Dora写信的人们,他们的话语充满着感情,他们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但他们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表达自己的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也许有人说这样故事会很繁琐,但往往越是这样纯粹的、不掺杂利益的情感越容易打动人。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少年与Dora在相识时,戏里特意为他们安排了一些互动的细节,眼神的关注,言语的交流,以及少年的独特性格,使他们在茫茫人海之中记住了对方,有了电影接下来的情节。
Dora与少年的性格似乎是相反的,但两人都在彼此磨合。
《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影评09243248 张益波《中央车站》讲述一个巴西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
九岁的男孩乔舒亚未见过父亲,妈妈安娜又意外猝死于车祸。
多拉是一个在车站替人写信维生的单身老女人,她陪伴男孩踏上了寻父的漫长路途,尝尽艰辛,不断接近目标又失去目标。
多拉也在帮助乔舒亚寻父的旅途中,接受了自己残缺的童年和遥远的父爱。
故事结构并不复杂,以一老一少的旅程以及情感发展为主线,清晰紧凑,没有丝毫的拖沓感。
中央车站这样一个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环境中,一个已在成人的世界里磨的锋利的老女人,一个执着的寻找父亲,寻找幸福的小男孩,一场意外、一个贪念,两人的命运从此连在了一起。
生命的两极——纯真与苍老,被一条看似无尽的道路引向未知的终点。
在这过程中,两人从猜疑、戒备到亲近和信任,直至相依为命、互相关照的,两人的角色和人生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一路上,两人的争争吵吵、分分合合中,嘈杂的都市、凋敝的乡村,广袤的大地在镜头中掠过。
我们必须顺着镜头穿过人群才可以找到主人公,那种疏离感是纪录片特有的。
又是一个拍记录片出身的导演,所以我们有幸看到熙攘的人群、虔诚的宗教仪式和镜头中来来往往的巴西平民混乱而贫苦的生活,与我们印象中的球星、美女、阳光、沙滩、烤肉、嘉年华、桑巴舞充斥的花花世界大相径庭。
现实的关照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苦难的民族。
正如海报上写着的:“男孩要寻找他的父亲,女人要寻找她的归依,而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家园”男孩寻找父亲,也正是寻找梦想;老妇人寻找归宿,也就是寻找失落的感情;而巴西人民在经历多年动荡与穷苦之后,也默默的盼望着走出苦难,重新找到通往幸福的旅程;这个国家,要寻找它的根。
因此,这部影片并不简单是孩子寻亲的主题,不仅仅是公路影片的模式,它的背后是向童年的追回,是对内心精神核心的寻找,是在这个情感流失的社会固执的价值追问。
孩子的寻找,是路途中有形的寻亲。
而成人的寻找,是无形的寻根,作为一个生存个体确立自我家园的精神之根。
中央车站影评
人性的旅途--浅析电影《中央车站》的主题思想今天我们看了电影《中央车站》,它折射出了人性的回归和探索之旅。
它主要讲述的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火车站的大厅门口,一位50多岁的退休的教师老女人朵拉替给过往的路人写信为生,她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每次回家都会和自己的好朋友把那些托她寄出去的信读一读,然后嘲笑一番,最后选择重要的寄出去。
而约书亚的母亲安娜让她给自己的丈夫写信寄出去,在离开时被车撞死,留下9岁的约书亚自己在车站,他只认识朵拉。
而后两人因为这封信联系在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最后朵拉陪约书亚踏上了一起寻找父亲的路。
在旅途中他俩一直充满误解,多次朵拉都想把约书亚丢下,可是每次都会发生什么,丢钱、错过车等等,于是一直在路上,慢慢的充满了爱和欣赏。
朵拉领着约书亚不远万里,终于来到安娜说过的那个地址,可是却得知约书亚的父亲一家已经搬走了。
这时两人身无分文,只好流落街头。
所幸的是,他们正好赶上了当地隆重的节日——灯神圣母节,许多人都想为圣母送去自己最虔诚的心愿,约书亚发现这里可以写信挣钱,于是朵拉干起了老行当,这天晚上,他们赚了不少钱,高兴极了。
第2天,他们又去了附近的一个小镇,终于找到了约书亚的家人,可是他的父亲耶稣却离家找约书亚和他的母亲了,约书亚留在了同父异母的哥哥赛亚、摩西身边,而朵拉伤感地坐上了会里约热内卢的车。
临走前,她穿上了约书亚买给她的裙子,擦上口红,而发现朵拉离去的约书亚朝着朵拉离去的方向追了很远很远,两人都因分别而十分伤感,但可以慰藉他们的还有他们的合影……。
刚刚死去母亲的9岁约书亚,从电影的开始他就一直在玩陀螺,陀螺是他爸爸给他的,父亲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伟大的,所以他还是要寻找自己的父亲。
而当看到朵拉把他带回自己的家中时,我以为是要带给小孩温暖,并且陪他找寻自己的父亲,可是第二天的时候,她把约书亚卖给了地下的收容所,只为换钱买自己,一直想买的彩色电视,而她的行为也不被好朋友接受,“凡事都要有个限度”这句话,使朵拉重新思索这件事情的对错。
发现母爱在旅程:《中央车站》-原创影评-环球电影论坛
发现母爱在旅程:《中央车站》-原创影评-环球电影论坛发现母爱在旅程:《中央车站》影片《中央车站》应该不是所谓“公路电影” ,不是所谓“归家电影”,也应该不是所谓“父爱电影”。
影片《中央车站》大约是一部“母爱电影”。
或者也是一部“发现母爱的电影”。
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在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确实发现了母爱。
在发现这母爱之先,我们跟随着南美大陆异地的镜头,看见了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为来回游走百姓写信赚一块钱的退休女教师朵拉,看见了为活命偷抢一包饼干被当场击毙街头的贫民,看见了被大卡车撞死在里约热内卢车水马龙乱市之中的母亲。
这个惨死的母亲,是影片《中央车站》中的单纯少年约书亚的亲生妈妈安娜。
约书亚的妈妈是在写完两封寻找亲人的信后,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死的。
她冒了这一死,要寻的亲人是儿子约书亚的父亲耶稣。
谁大概都知道,耶稣应当是上帝的名字。
好象吧,在《圣经》里面,耶和华的助手名叫约书亚。
影片中的小约书亚一出场,他的手里一直玩弄着一只陀螺,而恰好在横穿马路时候,陀螺脱手了,约书亚返身去马路中央去找,母亲安娜站脚回身惊叫儿子,刹那之间命归天国。
在我眼里,陀螺实在是一件有些不祥之兆的玩具。
盘旋的陀螺让小约书亚失去了母亲。
影片《中央车站》在表面看来,是一个有序与紊乱,嚣闹与沉静,欺骗与真诚,无知与智慧,相互透渗,相互交融的视听场所。
就是在这个场,我们观众陪伴着这一个无依孤儿,开始踏上找寻自巳家的旅途。
我们从电影画面上看见,在一刹那之间,影片《中央车站》的小约书亚由单亲孩子成为了孤儿。
于是只好,小约书亚开始,自巳找寻自巳的父亲。
在我的视界深处,小约书亚寻找父亲只是盲目的求生。
在约书亚这么大小的年龄里,他并没有对于家形成什么准确的信念。
在孩子心灵里,尤其在孤儿心灵里,母亲才是他的家。
唯一的家。
小约书亚举目无亲,身无分文。
在他幼小目光中,在诺大中央车站,他只认得一位有偿帮助自巳,写过寻找父亲家信的大龄退休女教师朵拉。
《中央车站》观后感
《中央车站》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影像、音乐和故事情节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而《中央车站》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物描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深度和内涵。
故事发生在一个繁忙的中央车站,这里是人们离别和相聚的地方,也是他们梦想和现实交织的场所。
女主人公多拉是一个售票员,她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记录着他们的离别和相聚。
她是一个孤独的人,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当一个小男孩被她收养后,她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变。
电影以多拉的视角展开,通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和温暖。
多拉的工作使她成为了一个旁观者,她目睹了人们的欢笑和泪水,也看到了他们的坚强和脆弱。
她记录下每一个人的故事,却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她试图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她也感到无力和沮丧。
这部电影通过多拉的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梦想,但有些人却被现实所打败。
他们被困在贫困和无望中,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电影通过多拉与这些人的互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助感。
除了人物描写,电影还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静态镜头,让观众有时间去感受和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更加贴近故事和人物。
音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柔和的旋律和悲伤的音调,增强了电影的情感表达。
《中央车站》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让观众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多拉的经历,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应该尊重和关爱每一个人。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社会的不公不应该被忽视,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
总之,《中央车站》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人物描写,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思考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提醒我们去关爱他人和改变社会。
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影评导语:中央车站影评(一)影片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位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靠替人写信为生的退休教师朵拉,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男孩约书亚的母亲在车祸中丧生,约书亚开始流浪街头的事实。
刚开始她还是做冷漠的旁观者,直到她看见一个年轻人偷东西在逃跑的过程中当场枪毙后,她开始转变对约书亚的态度,于是将他带回了家。
到这里并没有说明她找回了良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她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后来良心发现,又夺回了约书亚,并踏上了带约书亚寻找未曾谋面的父亲的漫漫旅途。
在旅途中两个人从狐疑、防范到亲近和信任,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间触发的感情,虽不经意却很真实,流露出的是脉脉温情。
两个人在这寻父旅程中,男孩找寻自己现阶段人生的定位,而朵拉则在给小男孩找父亲的过程中,寻回自己的人生、情感,发掘她已迷失的真正自我,朵拉的家的感觉复归了。
她爱上了无私帮助他们的卡车司机,并试图展开爱情攻坚,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宿。
等到她抹上借来的口红要向卡车示爱时,那个人却悄然离去。
于是她对家的期待和追求成了泡影。
寻找的结果,两人各得其所。
对约书亚,找到的是真实的家;对朵拉,找到的则是丢失以久的亲情。
当影片最后两个人各自拿着合影幸福的看时,不禁想到了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爱上了一株花,这株花只长在亿万颗星之中的一个上面,那么观看群星就足以使人感到幸福”。
虽然朵拉和约书亚可能不会再见,但他们会在底片上感受到彼此的幸福。
中央车站,个人的自我寻找救赎之路。
影片的侧重点始终只有一个字“家”,而主题也是永恒的“回归”,不管是回归家园,还是回归灵魂。
这在影片中是很亮眼的。
回归的最终目的是重生。
影片中有一出鲜明的对比,那就是朵拉生活的中央车站和约书亚哥哥的生活的镇子,那么井然有序、美丽温馨的平房,那么悠闲、无争的场面,与嘈杂混乱的中央车站比起来,宛然一个“天堂”。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旨就是回归。
《中央车站》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既没有靓丽的演员,也没有精彩的对白;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壮观的场面。
电影《中央车站》影评:虽然又老又丑,依旧是一朵花
电影《中央车站》影评:虽然又老又丑,依旧是一朵花《中央车站》拍摄于1998 年,和那时候的我们生活差不多。
影片讲的是一个老女人朵拉白天在车站代人书信,晚上和女邻居分享这些信件,读到可笑的就撕掉,无关紧要的就搁置抽屉,几乎不帮人寄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我以前看到一句话,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无论世界各地语言如何不同,美妙的律动都会打动人心。
但是我看完巴西电影《中央车站》时,瞬间就觉得,天啦!这一切都太相近了!太相似了!仿佛就在昨天才经历过!——除了音乐,还有很多也是无国界的,比如贫穷、苦难、、、杂乱无序的车站,代人书信、旧电视,单身妈妈,脏乱差的楼道,从未谋面的父亲,卖孩子(也是卖器官),又破又脏的长途车,车上人畜共处(鸡头紧贴你的脸),大货车,超市偷窃、、、感觉太多中国元素,有点像贾樟柯的电影,直至社会最底层。
因为熟悉所以就感觉很真实——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我就喜欢看农业频道一样。
也因为熟悉,所以我一连看了两遍!《中央车站》拍摄于1998 年,和那时候的我们生活差不多。
影片讲的是一个老女人朵拉白天在车站代人书信,晚上和女邻居分享这些信件,读到可笑的就撕掉,无关紧要的就搁置抽屉,几乎不帮人寄出。
一天小男孩约书亚和他的单身妈妈来找朵拉给他从没见过面的父亲写信,希望见到他。
他的父亲抛弃了他们,但小男孩依旧希望见一面父亲。
第二天约书亚和妈妈再次找到朵拉,希望再写一封。
不过在离开车站时遭遇车祸死亡。
车站里有个老混蛋专门拐卖孩子,他和朵拉商量好,卖给一个收养机构,不过这家机构专门从事的杀死孩子卖器官的勾当。
朵拉的女邻居指责她的行为,朵拉良心受到谴责,第二天抢回来孩子,并和他一起前往几千英里的南方寻找爸爸。
这一老一少,在漫长的寻找路上,从一辆破车到另一辆破车,历经艰辛,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最后他们找到约书亚父亲的地址,可惜父亲不知去向,只看到父亲前妻的两个儿子。
电影基本是上朵拉的心灵救赎,老女人朵拉又老又丑,还有一颗不善良不老实的心。
《中央车站》电影影评
《中央车站》电影影评这部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于 1998 年上映的巴西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救赎与成长的故事。
影片以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为背景,通过一个名叫朵拉的中年妇女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温暖。
在影片中,朵拉是一个帮人写信的人,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
然而,一个小男孩约书亚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
随后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让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
在约书亚眼中,即使父亲很陌生,却总是骄傲地谈起父亲。
而朵拉,也同样有着一段和父亲的痛苦往事。
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因为往事而冰冻的内心慢慢回暖。
影片的主人公朵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的行为和性格让人难以捉摸。
一方面,她是一个自私、冷漠、无情的人,她随意撕毁他人的信件,并且以此为乐;她对约书亚的态度也很粗暴,经常对他发脾气,甚至还打了他。
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善良、热心、有同情心的人,她最终还是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她在与约书亚的相处中,逐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重新认识了人生的意义。
朵拉的这种矛盾性格,一方面是由于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她从小就离开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是一个酒鬼,经常打骂她,这使得她对家庭和亲情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渴望被爱和关心的人,她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希望能够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她在影片中表现出了一种既冷漠又热情、既自私又善良的复杂情感。
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小男孩约书亚,他是一个纯真、善良、勇敢的孩子。
他的出现,给朵拉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他的信任和依赖,让朵拉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快乐;他的坚持和执着,也让朵拉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
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她从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变成了一个善良、热心、有同情心的人。
中央车站影评
三一文库()〔中央车站影评〕*篇一:中央车站影评真实·美号——浅评电影《中央车站》2012042430贾烨菲寻根、信仰、爱、亲情、宗教??《中央车站》中糅合着太多情感。
只可惜自己对于巴西这个国家它的文化它的宗教信仰它的历史都不甚熟悉,所以,面对此等佳片,只能浅浅的谈一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看完影片的时候,我想找许多词语来形容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受,但是最后还是决定用“真实”、“美好”这两个很普通却又不简单的词语来表达。
从整体情节上说,这部影片及其简单。
说的是一个独身老女人带着一个流浪孩子寻找父亲的故事。
导演在讲述故事时也是非常简单的直线记叙。
但是当导演用一种近乎写实的手法毫不刻意的记录着一老一小的旅程时我竟猜不出下一步他们会发生些什么。
这就让我不由想到生活。
因为真正的生活,看似平常却也让我们无法预知下一步到底会发生什么。
有许多电影中一环扣一会的情节带着太多的刻意与修饰,在揭开所有事实的时候虽然会带给我们一丝恍然大悟的快感与激动,但是也会使我们从始至终都只会相信这只是一个故事,带来的只是视觉的享受,而无法达到心灵的共鸣。
可是《中央车站》却用最简单的情节最普通的讲述让我们深陷其中以至于在电影结束后还回味无穷,甚至越想越有感触。
难怪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
从人物形象上说,片中刻画的两个主角朵拉、约书亚也不同于一般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设定。
朵拉她没有家人,靠替别人写信为生,她缺失父爱,拥有成长的伤痛,这些因素造就了她自私、冷漠、热爱金钱的特质也在情理之中。
而约书亚呢,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从小跟着母亲,从未见过父亲。
所以拥有他这个年纪不应有的成熟与世俗。
但是他又具有寻找父亲的坚定的决心,还有未被完全泯灭的孩子的纯真。
这两个人,朵拉就不多说了,就连约书亚也算不得一个好人。
他会讲荤段子,会因为肚子饿而去偷东西,这实在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应该有的品质。
但是就是这样的不完美的两个人,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社会和过往印刻在他们身上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中央车站》有感
其实我并不喜欢外文(除了英语)电影,可是《中央车站》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熙熙攘攘的中央车站,空气潮湿闷热,南美洲的阳光明亮地照透墙壁,灿烂得像一场梦。
在人们都从车窗挤地铁抢座位的里约热内卢,年过半百的朵拉,靠给文盲写信维持生计,一块钱代写两块钱代寄,可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撕掉别人信件的“骗子”,生活的现实早已让她不再相信这世上还有能被回应的期待。
而天真的孩子约书亚,近于挑畔的执着非要让她接受一个例外,他始终相信父亲不是一个抛妻弃子的叛徒,并且坚持不懈地要找到自己的父亲。
孤老的朵拉本想甩掉约书亚这个包袱,却在良心的拷问下也搭上了帮约书亚找寻父亲的公车。
这一路的旅程,约书亚满怀希望,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找到万能的父亲,而朵拉却迷茫朦胧甚至要中途下车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但约书亚清澈的眼睛,终究是触动了朵拉心底最柔软的善良神经。
约书亚偷了路边小店的食物高兴地跟朵拉分享,却被朵拉狠狠地教训说要还回去,最后却被约书亚识破了真相。
这份用母性的无私去维护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付出了怎样一种尊严的代价?
原来,只需要孩子一个清澈的眼神,就足以拯救这个对生活世故麻木老处女冷漠的心。
朵拉也试着相信,勇敢。
加油站洗手间的镜子前,朵拉第一次擦上了口红,厕所里斑驳的油漆墙面,和肮脏的镜子里她那满脸的沧桑,她满怀欣喜的去迎见那个孤独善良的卡车司机,却见卡车慌急离去,昏黄的阳光下,这个老女人的经典演绎,让人无不为这无尽的哀伤所动容。
约书亚也学会了感恩,他努力地叫喊需要代写信的人来到朵拉面前,依旧是一块钱代写,两块钱代寄,只是这次,朵拉用心的保管好了那些信件,并真的寄出了那些信件。
而约书亚用挣来的钱给朵拉买了裙子,并且学会了相信和赞赏这位老女人的美。
这两个普通至极的小人物,在一段漫长的寻父旅途中,从相互漠视,变成相互扶持。
那些找朵拉代写信的人,他们穷得只剩上帝,却还坚持着信仰。
这个无关亲情无关爱情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奢侈大气的排场,没有华丽的服装和俏人的演员阵容,更没有商业的广告植入,但是大量的细节和对话充实了影片故事的骨架,使得情节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
而一部电影之所以让人感动落泪,最重要的依旧是电影本身的主题!正如这部巴西文艺小片一样,给人清晰舒缓的温暖,更深深撞击了世态炎凉之辈的感恩情怀!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用冷漠,粗鄙,麻木的面孔去面对这世界,却控制不住灵魂里时不时钻出来的小善良相互地悄悄试探。
但愿更多的人能放大和坚持这种高贵的小善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两个岸,一边是我们循规蹈矩的生活,另一边是曾经的梦想和希望,但只要相信,只要感恩,就不会迷失自己。
一个老人相信一个孩子的希望,一颗童心感化一处荒凉的冷漠,学会相信,学会感恩,这一切,都从巴西的《中央车站》开始……
影片以灰色为背景演绎了一段让人感动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是改变,是支持,是依恋,是亲情,是友情,也似乎是忘年的爱情。
这部影片我太喜欢了,虽然我不太明白也无法正确理解此片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看似阴郁的画面却有着无穷的魔力,我只想跟随它无穷的魔力,继续看下去,直到电影结束,我依然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一直不属于“二流”观众(看剧本会哭,看影片也会哭),但是我的真情被调动,为它留下了眼泪。
一千个人有可能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观影感受。
我觉得看过此片后会有一种感动,同样是感受复杂的感动。
我是一个不喜欢热闹的人,我开始从电影里看到了冷漠和仇怨,欺骗与寒冷。
但剧情的发展让冰雪融化,在心中燃起一团烈火,与冰雪相融,化作眼泪而爆发。
此片在找寻的路上留下了很大的篇幅,这是一条很长的路。
这是一条情感和人生之路,有过短暂的爱情,有过埋怨和放弃,也有过欣赏和难舍,多拉找回了自己社会职责和自信;约书亚找到了童真和亲情。
他们丢弃了自私与冷漠,懂得了欣赏和关怀,得到了感动和美好的回忆。
在路上他们选择过互相抛弃,继续过漫无目的的生活;他们选择过苟且,偷别人的东西填饱肚子;他们也选择过互相埋怨,却尝到了离去后重回孤独的感受;最终他们选择了相依为命,并且有了
强大的友谊和互相支持和欣赏,多拉找回了责任感和使命感,重拾了自信。
因为约书亚说过她涂上的口红很美,其实涂上口红是一个女人重拾自信的美,他因关心朋友而美,因为不离不弃而美,因为承担责任而美;丢弃自私和冷漠的约书亚,他拥有了童真以及感恩的情怀,第一次触及了开卡车的梦想,这是一段如此之美和奇妙的路程。
中文五班常印成 2008401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