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不同的文章,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谢罪信,作者写信给中书书谢罪。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夜间游览时发生的一件事,即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了。

作者感到非常抱歉,并希望能够尽快赔偿损失。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描述作者承天寺夜间游览的文章。

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游览体验,描述了承天寺的历史和建筑,以及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主题:《答谢中书书》涉及谢罪和赔偿,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更多地描述了游览承天寺的体验。

内容:《答谢中书书》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的事情,并表示谢罪和赔偿的愿望。

《记承天寺夜游》则介绍了作者在承天寺游览时看到的各种古迹,以及作者对这些古迹的感受。

语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正式的谢罪信,语言通常比较正式。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记叙文,语言风格可能更自然和随意。

时间:《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关于承天寺的文章,但它们可能描述的时间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述的是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的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描述的是作者在承天寺的游览体验。

总的来说,《答谢中书书》更强调道歉和赔偿,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更多地描述了游览承天寺的经历和感受。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外 面。
理解文意
注释: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文章结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读文章 • 作者描写景物使用了哪些技巧呢?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 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 的表达效果。
理解文意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文章结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了美妙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背景透视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
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与苏轼
同病相怜。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情:
心如“积水”, 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心如“积水”般的“空明”, 体现了内心的旷达与明亮.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心境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二字?
①清闲的人 ②闲情雅致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 为乐:取乐。 寝:睡觉。 步:散步。
与:一起。 遂:于是,就。 相与:一起。 中庭:院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景物赏析
(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3) 添一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雨阵阵.)
比喻院中的 月色清澈如水
比喻月光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明
唐宋八大家
• 唐朝:韩愈、柳宗元 • 宋朝: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苏轼与“乌台诗案”
歪曲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 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 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 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 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 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 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 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 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 施不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②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古来共谈.:⑦五色交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月色入户.:⑤念.无与为乐者:⑥盖.竹柏影也:⑦相与步于中庭..:⑧相与步于中庭:⑨怀民亦未寝: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①自康乐以来:②自非亭午夜分: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念无与为乐者:书:①谢答中书书:与:①相与步于中庭:②念无与为乐者:遂:①遂至承天寺:②遂迷,不复得路:寻:①寻张怀民:②未果,寻病终:空:①庭下如积水空明:②空谷传响:③而或长烟一空:3、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②但少两人如吾两人者耳:③解衣欲睡:④盖竹柏影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四、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知识点及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文之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细解及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著有《东坡全集》。

本小品文写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

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

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课后题提示:1、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2、注意下列的词:歇:消散竞越:争相跳跃争相跳出水面念:考虑,想到;遂至:于是到,就到但:只是三、知识点归类:1、古今异义:四时俱备:时,季节晓雾将歇:歇,消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闲人,悠闲自在的人。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者:欣赏今无与为乐者:同,和相与步于中亭:共同,一起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

四、中考体验:(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具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高峰如云 山水相映 清澈见底。 之美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 青林翠竹, 之美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夕日欲颓, 之美
意 境 美
品味文章美: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 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苏 轼
节选自《 东坡志林 》 卷一。
Hale Waihona Puke 苏轼 :字子瞻 ,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 豪 放派”代表作家。 他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三苏”,是“ 唐宋八大 家之一”。谥号“文忠”
答 谢 中 书 书
中考复习之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 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 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时人 谓为‘山中宰相’”(《南史· 陶弘景传》), 著有《陶隐居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四、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 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 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 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 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 旷达胸襟。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 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 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 由。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赏析刘湘玉《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作者苏轼和陶弘景所处的时代相隔久远,一个是北宋,一个是南朝,但他们才气过人、高雅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一个因为被贬谪外放,一个是主动辞官隐居深山,都具有一种“闲”的气度。

这里的“闲”是无案牍劳形之清闲,是经过命运之蒸煮烹炸后才有的气定神闲,是一种“人闲桂花落”的诗意之闲,在他们那里,“闲”是一种境界,没有“闲”,就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

可以说,这两篇美文是“闲”出来的景致。

苏轼工诗擅词,散文也是冠绝一时,对后世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正直敢言,挺挺大节,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能出其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被小人嫉妒、中伤、排挤,几度遭贬,一生坎坷,《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

此文短小精悍,仅84字,但有因有果有经过,有叙有议有描写,字里行间贯穿一个“闲”。

作者入“夜”即“解衣欲睡”,是“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也是“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又是“闲”。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摆脱了一般描绘月色的方法,采用侧面描写来写月光,虽未直接写月,但又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从而描绘出一幅清新、秀美的月下竹柏图,创造了一个冰清玉洁,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

这种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境界,正是因为“闲”而来。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唯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

陶弘景也是一个“闲”人,他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并遍历名山大川。

因为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赋“闲”,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与苏轼不同的是,他当时不是不被重用,而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南史》说他:“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授课日期:时段:仙都、未复、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赏月的欣喜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沉浸能够在体味出山水之美,沉浸在和古代名人为知音而感到无限的愉快。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 5分)以上共8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词解翻译阅读赏析知识点

《短文两篇》知识点一、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 53),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

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二、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三、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 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四、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如此等等。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五、课文词解翻译与赏析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区别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区别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区别:在句式、节奏、用词方面的不同:《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

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极具诗情画意。

表达情感上的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早晨。

歇:消散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相。

实是:实在。

【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

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诗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重要词句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季节)(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人间的仙境)(复,再;与,参与,指欣赏)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交流【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4.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作业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记承天寺夜游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教学目标: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要求: 解决生字词注音;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 ì) 寝(q ǐn ) 藻(z ǎo ) 荇(x ìng )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 月色入户:(门) 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相与:共同、一起 但:连词,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遂盖但 于是原来只,只是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4)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A.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B.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C.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D.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2.3. 作业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人生观贬官 谪居 思白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 中考链接(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

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