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布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 (1)二、思路和目标 (3)1.总体思路 (4)2.战略目标 (6)三、重点任务 (9)1.瞄准战略目标,实施重大专项 (9)2.面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 (13)(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 (13)(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6)(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 (20)(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23)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 (25)(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26)(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32)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36)(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36)(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7)(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37)5.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38)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 (40)7.突出企业主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1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42)(2)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44)(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44)(4)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45)(5)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6)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 (47)四、保障措施 (47)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47)2.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48)3.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 (49)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49)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 (50)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 (52)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52)8.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 (53)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
浅谈中国的自主创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并喊出了“向创新要效益”、“用创新带动发展”等口号。
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方面内容。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思想;“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深远发展潜力的重大战略决策。
然而本文避开了很多官方式的语言,参考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了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国自主创新的看法浅谈一下中国的自主创新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中国在2006年发起的自主创新计划给世界科技巨头敲响的警钟,超过了1978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的其他任何政策措施。
美国商会最近一篇报告甚至把这一计划称为“一份以空前规模盗窃技术的蓝图”。
自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让中国加快速度上升到科技阶梯的更高端。
通过多种机制(比如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把尖端技术和研发实验室转移到中国),这个计划本来应该是有助于中国企业消化、吸收外企开发的自有技术并进行再度创新的。
中国政府对自主创新计划的几乎所有评估,都把它界定为一个有输有赢的设想──赢的是中国,输的是外国跨国公司。
但据有关分析表明,自主创新政策对中国自身也起到了反作用。
它并没有诱导科技巨头以更快速度把尖端研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在有些方面而是产生了刚好相反的作用。
以下就来谈谈这些反作用所在。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SCI ENCE &TECHN0L 0GY NDUS I TRY 0F CHI NA
维普资讯
+
足统 筹科技 创新和 制度 创新 。
一
五 ”期 间 , 基 本 建 立 适 应 社 会 耍
新 同家奠 定利- 披俸 制基础 。 ■是初
步深化科披 体 制改 草 , 善 『丰创 新 完 {
提 J 为 养 和 地 建 设 作 为 项 1论 征 平 考 核 合集成 , 升人 L健 康 ,公 共安 和 的 体 制 机 制 , 科 技 持 线 发 展 提 供 制 ] l 1
. j 的 重要 指标 ,实现 从技 术 突破 的 单 城 镇 化 t城 市发 展 等 社 会 公 益领 域 的 度 保障和 女 环境 。
是 统 筹 项 日 、 才 、 地 的 安 键技术 创新 , 升解决 瓶颁制约 的突 人 基 提 t 排 。调 整 科 披 投 入 结 构 , 从 支 持 项 破能 力。 是 以扶取 白卞知 识产权 为 嘤
目 为 丰 , 步 转 向 统 筹 项 H 、 才 和 重 点 ,加 强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显 著提 升 逐 人 基 地 , 面 兼 顾 、突 山 审 点 ,加 大 对 农 、
一
目标 向提 高科 披 持续 创 新 能 力的 科 技 服 务 能 力 。
是 适 应 国 防 现 代
绕 两 个层 面的 部并 ,
划
综 合 同标 转 变 , 进 项 目、人 ‘ 促 、基 化 和 幢 对 非 传
地的 有机结 介 。
统 安 全 的 新 要
提 四 是 统 筹 安 排 T 业 、 农 业 与 社 求 , 高 国 家 安 会 发展领域的 科技 创新 活动 。 格 各 余 保 障 能 力 。 调
转文式通知标题中词语衔接不当实例矫正
转文 知标题中 词语衔
口栾 照钧
当实例矫芷
转 文式通 知标题 中 ,有一种 病误属 于被 转发文标题和拟文机关词语 衔接不 当的类型 。 其 主要特点 是 :通 知标题 中发 文机关 和事 由 中间未省 略 “ 关 于” ,被转发文标题没有 “ 关 于” 。其 基 本格 式 为 :发文 机关 + “ 关 于 ”+ “ 转 发 ”+ 被转 发文 的拟文 机关 + 被 转发 文标 题+ “ 的通 知” 。此病 误往往导致标题不通顺 、 有歧 义 、表 意不 明 ,从语 法角 度分 析 ,系 被 转发 文标题 和拟文 机关之 间缺少 必要 的能体 现拟 文机关行 为 的动词性 定语所 致 。此类 型 标题 ,国务 院办公 厅 的行 文 比较多 见 ,而 且 由来 已久 ,已成 定式 。笔者 以为 ,这样拟 制 公文标题 ,不符合语法规范 ,应当矫正。
之 间没有 必要 的词 联结 ( 下 面类似 例不 另作 说 明) 。原标题 可修改为 《 国务 院办公厅关 于 转 发卫生 部等部 门制订 的全 国重点 地方病 防
治规划 ( 2 0 0 4 -2 0 1 0年)的通知》 。 ( 顺便指 出 ,长 横 连 接 号 宜 改 为 一 字 线 连 接 号 ,下
部门 《 国家 西 部地 区 “ 两 基 ” 攻 坚 计 划 ( 2 0 0 4 —
2 0 号)
院 同意 ,现转 发 给你们 ,请认 真贯彻 执行 。 ” 据此 ,原标题 可修 改为 《 国务 院 办公厅 关 于
转发 发展改革 委等部 门编制 的 国家 自主创新 基础能力建设 “ 十一五”规划 的通 知》 ,也可
误一 直沿用 至今 ,本文试 通过 对 国务 院 已公
开 发布 的公 文实 例 的评 析矫 正 ,进 一步作 专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
该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首先,十一五规划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十一五规划重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
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等政策,旨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此外,十一五规划还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重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政府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十一五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明确“十一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进行相关任务部署。
一、形势与需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自1983年实施以来,集中攻克了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特别是杂交水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大型乙烯工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多年来攻关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定位上更多突出了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特别是投入增长缓慢,导致对关系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技术支持不够,而在支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也更显薄弱。
攻关计划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计划,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及直辖市“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的实施战略
打击 侵
犯 欠 识 ,: 行 为 。 加 汁 量 基 础 彤f ,完 ¨ ’权 , : 究 善 家 标 准 体 系 ,及 时 淘 汰 落 后 标 准 。 优
先 采 J 具 ‘ { j 自 i知 , 的 技 术 标 准 ,积 权
极 参 与 制 定 闻 际 标 准 。 发 肥 利 、 商 f 、 , J
维普资讯
4 加 大知 识 产 权 保 护 力 度 。 强 公 、 加
高 档 数 控 机 床 与 摹 硎 0 技 术 一 开 发 造
知 , 意 ,健 伞 知 1 : 保 护 体 系 , 权 " 权 1
高 数控 机 与 础 制 造 成 套 技 术 ,研 究
1 大 力 推 进 自主 创 新 。 强 基 础 研 究 、 、 加
界一 流 水 平 的科 研 机 构 和研 究 型 人 学 ,构
筑 高 水 平 科 学 研 究 和 人 才 培 养 基 地 。 实 施 重 大 科 学 工 程 ,加 强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建 设 , 构 建 国 家 科 技 基 础 条 件 平 台 ,促 进 科 技 资
科 技 资 源
汁技 术和 2 千瓦级模块 式 高温气 冷堆 商 0
、化技术 。 f
水 体 污 染 控 制 b治 理 一 研 究 典 型 流 域 - 水 污 染 控 制 、 湖 富 营 养 化 防 治 和 水 环 境 念 修 复等 关键 技 术 。 转 摹 囚 生 物 新 品 种 培 育 一 丌 发 功 能 摹 囚 克 隆 与 验 证 、 规 模 化 转 基 囚 操 作 等 核 心 技 术 ,建 和 完 善 优 异 种 质 创 新 、 新 晶 种 培 育 I 模 化 制 种 三 大 技 术 平 台 。 规 承 人 新 约 创 制 一 研 制 一。 具 有 门十 知 批 识 ,: 和 r场 竞 争 力 的 新 药 ,建 立 具 有 权 } 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背景材料:1、面向未来的许多挑战,我国把“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大战略,并且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3、温家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4、党的《十一五规划》还指出:“……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
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
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5、06年1月9日,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胡锦涛在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
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姓名:学号:当前,创新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科技创新也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的我国而言,自主创新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
摆脱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要依靠自主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更要依靠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政府加大科学投入,特别是基础科学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
政府应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政府采购时,要首先考虑采购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大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
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企业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按一定的产值比例,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
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
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热点材料】材料一《十一五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自主创新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自主创新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材料二胡锦涛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材料三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突出抓好的工作: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材料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2006年12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真抓实干,奋起直追,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已经确定,必须下定决心,敢于攻关,严谨、扎实、顽强地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历史使命。
材料五体现自主创新的重大举措:①2006年5月23日,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大会的主题是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
产业共性技术政策措施
一、产业共性技术发展 (1)(一)国家层面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措施 (1)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1)2、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3、发改委:出台《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2)4、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2)(二)各地发展产业共性技术的政策、措施 (3)北京 (3)上海 (4)浙江 (5)一、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一)国家层面的产业共性技术政策、措施1、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是“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是我国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向,提出营造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而制定的规划。
《规划》规定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原始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得到强化,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条件比较完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等方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研究试验设施显著增强,对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五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吸引、凝聚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学科和产业技术带头人。
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科技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十一五规划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建设部发布《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
既有 建 筑 节 能
造 :支 持六 个 城 市 进 行 1 8 0万 m 既有 公 共 建 筑 节 能 改 造示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思 想和 发展 目标 、 主要 任务 。 出要 在 十 五 科技 工作 的基 础 上 提
认 清形 势 ,明确 目标 .突 出重点 做 好 。 十一 五 科技 工作
。
.
、
跨 越 发 展 、支 撑经 济 、引领 未 来 的科 技 发 展 方针 紧 紧 围绕 建 设
促 进 工 程 ;6 、建 筑 业 与 住 宅 产业 I V q化
、
现代 化 促 进 工 程 。
事 业 发展 总 体 目标 . 以实 施 ( 家 中长 期 科 学 和 技术 发 展 规 划 纲 国
、
、
I 为 指 导 城 镇化 健 康 发 展 提 供 科 学 依 据 。 2 建 设 事 业 各 领 围 绕 城 乡规 划 与小 城 镇 建 设 ,节 能 节 水 、节材 、节地 域 粗 放 型 增 长 方 式得 到 明显 扭 转 3 大 幅度 降 低 能 源 资 源 消耗 基 础 设施 与环 卫 设 施 , 息 化 建 设 等 重 点领 域 强化 科 技 成 果 信
指导思想
建 设 科 技 十 一 五 ” 划 的指 导 思 想 是 : 面贯 彻 自主 创 新 规 全
、
生 能源 规 模 化 应 用 2 节约 型 城 镇 系 统 工 程 ;3 城 镇 数 字化 j 统 工 程 :4、城 镇 防 灾与 公 共 安 全 系 统 工 程 :5 重 点 小城 镇 建 {
、
效 节 能 建 筑 材 料 、 效 采暖 、制冷 系统 设 备 太 阳 能及 其 它可 争 高
“十一五”国家发改委将大幅增加科技创新投入
资 讯. 第/ 信息中∞0一 总产∞期 第业 0 国 年 / 科0 0 技 期
莞 国 的含 技术
形成 化 吸
国际
争 力
采取
保护
一
是 充 分认 识 保护 知 识 产权 的 极 端重 要 性 。保 护 知识 产 权 不
仅 仅是 中国 履行 加入 世 贸组 织 的承 诺 , 是 我们 自身 发展 的迫 切 需 要 。可 以说 ,没有 知识 产 权 保护 ,自主 创 新 更 就 是 空话 。因此 , 把 建立 健 全知 识 产 权保 护体 系放 在政 府 科技 工 作 的重 要 位 置 , 力营 造 尊 重和 保护 知 识 产 要 努 权 的法 律 环境 和 政策 环境 。 二是 把 创造 和 发展 知识 产 权 作 为经 济 发展 战 略 的重 要 内容 。 知识 标 准 的 战略 不仅 作 为科 技 发 展战 略 , 而且 也 要 作为 经济 发 展 的重要 战 略 , 仅作 为科 技 管理 部 门的任 务也 应 当作 为 经济 管理 部 门 的 重大 任 务 。 技部 将 不 科
国家 发 改委 高 技术 产 业 司 司长 许勤 在 第八 届 高交 会 “ 自主 创新 ”专 题 新 闻发 布 会上 指 出 , 十一 五 ”期 间 , “ 国家 发 改委 将 投 资 6 0多亿 元 ,启动 建 设 散裂 中子 源 、强磁 场试 验 装 置 、海 洋 科学 综 合考 察 船 等 1 项重 大 科 技 2 基础 设 施 ;投 资近 5 亿 元 实施 中科 院 知识 创 新 三期 工 程 ,规 划 和 完善 5 国 家工 程研 究 中心 ,1 0个 国家 工 0 0个 0 程实 验 室 ,支持 建 设 3 0个 国家 认 定企 业 技 术 中心 ,构 建 自主 创 新 的 基础 支撑 平 台 。 0 许勤 介 绍 ,“ 五 ”期 间 ,国家 发改 委投 资 近 2 十 0亿 元 实施 了中 国大 陆科 学 钻 探工 程 等 1 0多项 国家 重大 科 学工 程 ,安 排 4 0亿元 用 于 中 国科 学院 知识 创 新 二期 工 程 建设 ,安 排 5 多 元投 资 对 1 3个 国家重 点 实验 室 进 亿 4 行 了 系统 的改 造 升级 ,并 在 加快 产 业 技 术和 装 备 自主 研 发及 促进 自主 创新 成 果产 业 化 方 面给 予 了重 大 支持 。 许 勤表 示 ,“ 十一 五 ”期 间 ,国家 发改 委 除 了大 力支 持 创新 能 力 基础 设 施 建设 外 ,还 进 一步 加 大对 自主 创 新和 高 技 术产 业 的支持 力度 , 织 实施 新 能源 等 一 批 高技 术产 业 化 专项 ,积极 推进 核 电 、高速 铁 路 、大 型 乙烯 组 成套 技 术装 备 等 1 大 装备 国产化 ;加 快 实 施 国 家 中长 期科 技 发 展规 划 纲要 )确 定 的 1 大 科 技 专项 ;进 一 步 6 ) 6 建设 一批 高 技 术产 业基 地 。 发改 委 将 制定 出 台集 成 电路 与 软件 、 物等 战 略 性 高技 术产 业 政 策 , 及 牵头 制 定 生 以 2 9项有 关 鼓励 企 业 自主 创 新 、加 强 引进 消化 吸 收 再创 新 、支 持 中小 企业 技 术 创新 等 方 面 的政 策 实施 细 则 ,加 快完善 有 利 于 自主 创新 和 高 技术 产 业发 展 的政 策环 境 。
十一五规划解读:大国变强国核心在创新
十一五规划解读:大国变强国核心在创新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山东省政府•【公布日期】2006.03.06•【分类】地方政府规章解读正文十一五规划解读:大国变强国核心在创新科技部官员表示,自主创新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关键词:自主创新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整合研究实验体系,建设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构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施重大科学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关于自主创新的表述如何理解?国家又将有哪些配套政策?会否影响技术引进?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总体战略组副组长、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
吸引企业投入研发新京报: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了自主创新,应该如何理解?王元:自主创新已不是理念问题,而是具体的行动方式,它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也就是说,中国要从大国迈向强国,核心问题是能否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来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京报:国家在投入上,会有哪些举措来支持自主创新?王元: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一方面,转变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更多发挥引导、动员作用,通过国家计划的支持和相应的资金配置机制,来吸引企业和各方面投资者投向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过程。
过去投入方式上,由国家拨款,主要由科研院所、大学执行,而没有在研发中吸引企业和社会的融资。
现在,在整个项目推进中,一开始就需要企业参加。
从研发到产品形成,都有不同的融资在里面。
另一方面,更多利用金融衍生品来支持中小企业初期资本需求,满足创新不同阶段融资需求。
比方说,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让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金融主体参与到过程中。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在“十一五”期间,针对自主创新,政府还会有哪些动作?王元:在税收政策上,过去一般侧重企业当年研发投入所支付的成本,现在不仅支持扩大企业研发投资,而且支持研发投资的长期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组织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方案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宏观经济管理
页码: 76-76页
主题词: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程研究中心 工程实验室 项目方案 基础能力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规划
摘要:为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进一步落实《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引导和支持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西部地区试点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
支持重点:在西部地区范围内,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地方两个层面创新基础能力的合理布局为目标,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地方特色产业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5日发布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全文如下: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动、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由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体系、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的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系统构建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和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向,提出营造创新环境、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十五”期间,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突破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相继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显著改善了基础研究设施与实验条件,提升了我国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部分科技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强化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转制科研院所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产学研合作日益扩展和深化;国家工程中心等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支撑了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了创新支撑条件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取得新进展,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有效提升了创新效率和水平,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国家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有待加强;科学、健全、高效的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急需完善,公共科技设施的开放共享和产业研发设施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面对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求,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适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产业革命机遇的要求,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面临着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并存的形势。
一是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和有效利用。
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将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突出创新能力建设的国家目标,加大投入强度,在国家战略和相关规划、政策中予以高度关注、重点倾斜。
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投入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公共科技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成功率。
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创新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加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重大集成创新呈现群体突破态势,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创新和产业化运用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并且日益依赖重大科技设施。
这些都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布局、周期、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是全球化对我国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创新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原本就具有科技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加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极力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如何有效保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产业安全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是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由于多年来粗放式的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水平低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因素已经凸显出来,只有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和平崛起。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按照“着眼长远发展、优化整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的总体原则,体现高水平、不重复、促进资源共享、军民结合的要求,统筹规划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着眼长远发展”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在体系设计上要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充分考虑长远发展需要,在具体建设重点选择上要满足“十一五”发展的迫切要求。
“优化整体布局”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系统性,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提出对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需求,从完善创新链条、支撑中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出发,优化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
“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共用原则,有效支撑自主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就是要突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战略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技术前沿,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将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原始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支撑条件得到强化,科技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条件比较完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有效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点工程设计等方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研究试验设施显著增强,对重点工程和重大任务的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高层次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培养、吸引、凝聚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尤其是学科和产业技术带头人。
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为《科技规划纲要》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规划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和完善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支持30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科研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总体部署与重大工程(一)总体部署。
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等战略性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系统设计和前瞻布局,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质支撑体系。
研究实验体系是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条件;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的公共系统;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是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创新服务体系是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网络平台。
这五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创新过程的完整链条。
1.研究实验体系建设。
集中必要资源、瞄准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前沿科学领域,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对部分原定科学目标已经实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手安排若干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预研。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信息、生命科学、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组建30个左右设施先进、规模效益明显、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
在学科交叉广泛和创新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有关部门、地方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加强一批部门、地方重点实验室。
同时,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研究实验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中的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和科研条件。
按照“需求导向,资源共享”的原则,在整合部门、地方科技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突出公益性、基础性、公共性的特点,重点围绕自然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信息共享、科学普及等重大问题,构建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3.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支持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
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促进其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的建设,新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产业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重大装备设计试验、重要技术标准等方面,扭转产业发展对国外技术严重依赖的局面,增强我国产业自主发展能力。
以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缓解资源匮乏、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新建50个左右国家工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