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常识中的71个谚语典故归类打印版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

高考政治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名言66条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2018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对应原理解析

2018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对应原理解析

2018高考政治复习: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对应原理解析(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高中政治哲学成语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成语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成语知识点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5、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8、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14、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16、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17、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1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1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20、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要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方面来看问题,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考研政治中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中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中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前言:随着政治复习的深入,哲学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问题,总是会遇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成语、诗词入手,去阐述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这不部分内容肯定是大部分小伙伴头疼的部分,帮大家整理如下,记得转存哦!好东西不藏私,记得转给身边小伙伴哦~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哲学常识中常用的71个谚语典故(小字打印版)

哲学常识中常用的71个谚语典故(小字打印版)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小字打印版)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2018最新】政史与法理类的谚语-范文word版 (5页)

【2018最新】政史与法理类的谚语-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政史与法理类的谚语导语: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后,其所开创和奠定的“君主专制加中央集权”的政体影响了中国整整二千多年。

法理,指形成某一国家全部法律或某一部门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学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法的渊源。

法理作为法的渊源,目的在于弥补法律规范的空隙。

在社会主义法中,法理一般不作为法的渊源。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谚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时势造英雄。

2、当断不断,必遭其乱。

3、哪个庙里都有屈死鬼。

4、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5、官有正条,民有私约。

6、粮食丰收,农民不愁。

7、观今易鉴古,无古不成今。

8、守法天下和。

9、土匪满街走,无赃不捉人。

10、既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11、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12、忠臣孝子即神仙。

13、衣食足则礼仪兴。

14、乱世施重典。

15、兵荒马乱,生灵涂炭。

16、君子谋道,小人谋食。

17、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和尚不管修寺院。

18、胜者公侯,败者贼。

19、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20、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21、封建社会,农民倒霉; 人治社会,百姓受罪。

22、大官好见,小鬼难挡。

23、宰相家奴七品官。

24、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相寻死路。

25、救灾先救官。

26、见官三分怕。

27、升官又发财,威信掉下来。

2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9、车船店脚衙,不死也该杀。

30、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31、法不责众。

32、官有十路,民九不知。

33、贪污受贿,灵魂受罪。

34、兵匪一家。

35、官吏不清,国无宁日。

36、遇到不平事,百姓盼清官。

37、有的人捉磨事,有的人捉磨人。

38、天下五尊:天地君师亲。

39、穿鞋的不知光脚的难,坐轿的不知道抬轿的难。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之哲学生活: 谚语典故 哲理(精心整理)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之哲学生活: 谚语典故 哲理(精心整理)

谚语典故话哲理:唯物论部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谚语典故话哲理:认识论部分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考研政治三十个俗语教给你马克思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三十个俗语教给你马克思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三十个俗语教给你马克思哲学原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1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理。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课件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课件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 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 的,丢了主要的。又如, “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 此类。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 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 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 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 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 属此类。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 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 宜”、“因材施教”、“量体裁 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 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 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 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 矛盾。又如,“相辅相成” 与此同理。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 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 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 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 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 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 属此类。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 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 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 止渴”、“郑人买履”、“削 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 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 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等,也是这个道理。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024年的哲学常识中,谚语典故总结1. 指鹿为马(指的是明明知道实情,却故意颠倒黑白)典故源于汉朝末年,当时权臣赵高欺帝极端,他把一头明明是鹿但故意说成是马,并要求其他人也称之为马。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当权力滥用、信息被操控时,人们必须保持理智,不被表面欺骗,不被权威捆绑思考。

2. 孔方兄弟(指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个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政治家孔子。

孔方兄弟意指孔子与他的学生鲐鲁亲密无间,彼此扶助,相互拜访。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扶持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3. 投石问路(指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事可以推测整体趋势)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背景是商鞅变法时期,当时魏国人民对新政策不理解,纷纷投石敲击官府的墙壁,以表达对政府的不满。

此举被商鞅看到后,他没有处罚他们,而是迎接他们并解释政策的原因。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看待事物的细节和数量会帮助我们理解整体趋势。

4. 狐假虎威(指借势欺压他人)典故源于西汉时期,背景是赟县的狐狸夺取了老虎的兽穴并假装是老虎来吓唬其他动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权力并非来自实力,而是来自利用其他人的恐惧和弱点。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被虚张声势所迷惑。

5. 哑巴吃黄连(指被迫忍受不公,但无法发声)典故源于唐代,当时有一个哑巴被人告发偷牛,虽然他无法发声自辩,但他用黄连表示自己无辜。

最终真相大白,他被释放。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正义可能并不会立即显现,但我们要相信真理最终会赢得胜利。

6. 守株待兔(指被动等待机会而不主动追求)典故源于战国时期,背景是有个农夫守株待兔,等待兔子撞到株上而被捕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主动追求,而不是被动等待,良机往往需要积极争取和努力奋斗。

7. 亡羊补牢(指事情出了差错之后赶紧补救)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三》,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

典故中描述了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走失后,他立即补上了围栏,以免其他羊也走失。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

2024年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总结2024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尽管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涌现,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智慧的重要性。

谚语作为一种经验总结和智慧的传承,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2024年的哲学常识中,许多谚语的典故仍然被广泛引用和借鉴。

1.磨刀不误砍柴工(典故:《庄子·外物》)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意思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后续的工作。

典故源自《庄子·外物》,讲述了一个砍柴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典故:《史记·范雎传》)这句谚语强调了人在事物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人力的有限性。

《史记·范雎传》中的典故讲述了范雎帮助项羽策划攻破秦国的故事。

尽管范雎在谋划事情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受到了天意的影响。

3.宁可鸡蛋碰石头,也不让石头碰鸡蛋(典故:《汉书·董仲舒传》)这是一句讲述了选择和权衡的谚语。

典故来源于《汉书·董仲舒传》,讲述了董仲舒不愿意答应武帝的要求,而宁愿承担后果的故事。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决策时,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4.熟能生巧(典故:《论语·子路》)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努力,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典故来源于《论语·子路》,讲述了子路问学习的道路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典故:《孙子兵法》)这句谚语是在战争中指导作战策略和战略思维的重要原则。

来源于《孙子兵法》,讲述了在战争中必须全面了解敌方和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6.能者多劳(典故:《左传·襄公十二年》)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能力强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

典故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二年》,讲述了晋国的公子重耳在万里长城修筑时自愿承担劳累的事情。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政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政

高中《生活与哲学》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2]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2]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3)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政治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

政治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那么神存,形谢那么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犯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开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开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犯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成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络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络的。

20.花在树那么生,离枝那么死;鸟在林那么乐,离群那么悲:事物的局部离不开整体。

哲学部分俗语、谚语整理

哲学部分俗语、谚语整理

哲学部分俗语、谚语整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原出处。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政治”关注可获取更多文章,每日两篇学习干货,与你不见不散)哲学部分俗语、谚语整理“一.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②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④无其器则无其道⑤气者,理之依也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是机器,思想史人脑的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②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二.唯心主义”l 主观唯心主义【我,心,思,人】1.存在就是被感知2.孟子:“万物皆备于我”3.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4.笛卡尔:“我思故我在”5.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6.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7.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8.事物是感觉的集合9.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10.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11.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l 客观唯心主义【天,道,理】1.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历年是世界的本原3.黑格尔人为世界的本原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4.上帝、老天爷、女娲5.事物是理念的影子6.万物都只在概念中运动7.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8.未有这事,先有这理9.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0.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三.唯物论”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维离不开物质器官,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胸有成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以意识代替客观实际刻舟求剑——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的美化扑鼻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主观能动性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规律的客观性“四.认识论”v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实践的决定作用v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初中政治谚语集锦

初中政治谚语集锦

初中政治谚语集锦政治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概括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哲理。

下面是一些适用于初中政治教育的谚语集锦:1. 和而不同:政治上,我们要追求的是和谐共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实现包容和发展。

和而不同:政治上,我们要追求的是和谐共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实现包容和发展。

2. 主动参与:政治是全体公民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参与决策。

主动参与:政治是全体公民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参与决策。

3. 民主协商:决策应该通过多方协商和广泛民主参与,而不是单方面强制执行。

民主协商:决策应该通过多方协商和广泛民主参与,而不是单方面强制执行。

4.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拥有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只追求个人权益。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拥有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只追求个人权益。

5. 法治为基:法律有力地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秩序,我们要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办事。

法治为基:法律有力地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秩序,我们要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办事。

6. 诚信为本:政治活动应该坚持诚实、正直和正义原则,树立诚信意识。

诚信为本:政治活动应该坚持诚实、正直和正义原则,树立诚信意识。

7. 平等待遇:政治中,要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益,不偏袒特定群体,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平等待遇:政治中,要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益,不偏袒特定群体,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8. 发扬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扬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发扬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发扬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9. 崇尚富强: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崇尚富强:一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10. 普及政治知识:政治知识对每个公民来说都很重要,我们要努力研究政治知识,增强政治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15、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

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

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

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

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

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

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

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

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

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

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

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

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

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

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

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48、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

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

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

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