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以及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人,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特点二、微生物的研究对象三、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五、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重点:掌握原核生物特点,以细菌为代表的结构特征、基本结构中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和组成,细菌特殊结构芽孢、荚膜和鞭毛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难点:肽聚糖的结构。
第一节细菌一、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一)形态和染色(二)构造及其功能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原核、细胞质及内含物2、特殊结构糖被、鞭毛、芽孢、菌毛(三)细菌的繁殖二、细菌的群体形态1、在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2、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3、在液体培养基上(内)的群体形态第二节放线菌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二、放线菌的繁殖三、放线菌的群体特征第三节蓝细菌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一、支原体二、立克次氏体三、衣原体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教学目的和要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了解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方式,比较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重点和难点:酵母菌的生活史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第二节酵母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繁殖方式、生活史和菌落特征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一、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三、真菌的孢子四、霉菌的菌落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病毒的特点,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不同病毒种类与人、动植物的关系,掌握亚病毒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病毒的结构及复制方式。
第一节病毒一、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二、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1、噬菌体2、植物病毒3、动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第二节亚病毒一、类病毒二、拟病毒三、朊病毒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培养基的种类等知识。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含多款)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在食品、药品、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引起疾病。
4.微生物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微生物的培养:学习如何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微生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疾病。
4.观察微生物: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培养微生物: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微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实验法: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微生物培养实验。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微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4.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教科书。
《微生物学》教案(共6)
结
物
构
原
质
核
生
微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
物
质
的
生
异养、自养、兼性自养
物
代
的
谢
应
方
用
式
04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营养类型及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利用方式,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和化 能异养型等。
营养物质吸收方式
微生物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定转运蛋白或通道蛋白,以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 ,如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
显微镜
使用前应检查镜头是否干净、光源是 否正常,使用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
免损坏镜头。
离心机
使用前应检查离心管是否平衡、转速 和时间设置是否合理,使用过程中要 注意观察离心机运转情况,如有异常
应立即停机检查。
培养箱
使用前应检查温度、湿度等参数是否 设置正确,使用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培 养物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参数。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涉 及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
02 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涵盖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 传变异、生态分布及分类进化等方面,体系结构 完整,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03 微生物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具有 广泛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教案( 共6)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本概念与分类 • 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 •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 微生物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 •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影响 • 免疫系统与抗感染免疫 •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3. 认识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3.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4. 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基本特征、生命活动以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了解,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分享和提问解答的情况。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作用的的理解和举例。
微生物学教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制备。
2.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 认识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 培养基的制备3.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4. 微生物的鉴别和鉴定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是如何培养的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分离和纯化技术以及鉴别和鉴定方法。
3. 互动:学生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操作,提问解答。
教学评价:1. 操作能力:学生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操作的准确性。
2. 理解度:学生对微生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备和鉴别鉴定技术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学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
2. 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
3. 认识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2.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3.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代谢产物吗?”2. 讲解:介绍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代谢产物、生长条件和优化方法以及其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视生态环境,意识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可以根据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特性等进行分类。
2.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
微生物代谢类型多样,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等。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数量庞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微生物的形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听说过微生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教学内容讲解使用PPT或板书,讲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通过实例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微生物在土壤改良、污水处理、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应用。
3.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微生物观察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和观察准确性。
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微生物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延伸1.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食品中毒、抗生素抗性等。
2. 微生物的利用与创新介绍微生物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利用前景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
2.举例说出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3.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4.概述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哪里有微生物的讨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培养、观察微生物。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熟练显微镜的使用,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
3.通过对比细菌、真菌、病毒结构的区别,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我们身边哪里有微生物的讨论和分析,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2.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观察。
教学方法自学、小组合作、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生物吗?二、新课学习(一)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活动: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的,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衣藻等。
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
还有一些微生物是无细胞结构的。
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细菌、真菌、病毒是微生物的主要类群1、细菌细菌的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细菌繁殖(分裂生殖)2、真菌真菌形态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主要为酵母和类酵母菌(如隐球菌、念珠菌)呈圆形或椭圆形。
多细胞真菌包括霉菌和蘑菇类,由菌丝构成。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等方法步骤:观察酵母菌:椭圆形、液泡观察青霉:直立菌丝、青绿色的孢子、扫帚状孢子讨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酵母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微生物学教案
教案标题:微生物学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理解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和生长特性;3. 掌握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4.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3.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4. 常见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5.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微生物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包括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不同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
第三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包括无菌技术、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计数等。
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和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和菌落特征。
第四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方法,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2. 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工程、医学和环境中的应用,包括发酵、抗生素生产、污水处理等。
3.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潜力和挑战。
第五课时:1. 复习微生物的应用,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和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结果。
3. 进行课程回顾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的理解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全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全册概述该教案全册旨在为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提供全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
本教案将涵盖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提供相关实验和案例研究,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研究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分类和特征。
- 掌握微生物与免疫系统在疾病防控和治疗中的应用。
- 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微生物在人类和环境中的作用- 常见微生物病原体及其致病机制第二单元:免疫学原理-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 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免疫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和原理第三单元:微生物与免疫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 免疫技术在诊断和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和免疫系统在生物工程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讲授和讨论: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介绍和解释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 实验和实践: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实验和免疫学实验,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研究,探讨微生物和免疫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方法。
-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了解特定主题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领域。
教学评估- 平时表现: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和小组讨论表现等因素进行评估。
- 实验报告和独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能力。
-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 《微生物学原理》- 《免疫学导论》-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案例研究》以上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案全册》的概要内容,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计划和资源,以便有效教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
微生物 教案
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微生物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 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等。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微生物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Step 2: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2.1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2 利用PPT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Step 3: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20分钟)3.1 列举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流感病毒等,介绍它们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这些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Step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4.1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分解有机物、维持环境平衡等。
4.2 通过案例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人体等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5:实验探究(30分钟)5.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5.2 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观察到的特征。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6.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
6.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微生物实验和观察,拓宽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微生物学教案完整版
基因互作
微生物的基因互作是指其基因组 中不同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过程。这些互作可以涉及代谢 途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和应 激响应等方面,对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微生物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并创立了微 生物的纯培养技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 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
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命本质
微生物作为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之一,是研究生命 本质和生命起源的理想材料。通过对微生物的研 究,可以深入了解生命的遗传、代谢、生长和繁 殖等基本过程。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
抗生素
许多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如青 霉素、链霉素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
酶制剂
微生物产生的酶制剂在食品、纺织、 造纸等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淀粉 酶、蛋白酶等。
有机酸
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可用于食品 调味、化工原料等领域,如柠檬酸、 乳酸等。
生物燃料
某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废弃物或植物纤 维生产生物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 乙醇等。
包括人类和其他动植物体内外 的微生物,如肠道菌群、皮肤
菌群等。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 2
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微生物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各种极端环 境中生存,如高温、低温、高盐、高酸等。
微生物对环境的改造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能够降解有机物、转化无 机物,从而改变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微生物实验大班科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种类繁多,生活环境广泛,繁殖速度快。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食品制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向幼儿展示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
进行微生物观察实验,让幼儿亲自观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第二章:细菌和真菌的观察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让幼儿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
2.2 教学内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的形式。
细菌和真菌的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2.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幼儿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让幼儿学会如何培养微生物。
3.2 教学内容: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选择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步骤。
微生物的培养:教师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幼儿参与操作。
3.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演示微生物的培养过程,并指导幼儿参与操作。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培养经验。
第四章:微生物与食品制作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让幼儿学会使用微生物制作食品。
4.2 教学内容: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微生物可以发酵、调味等。
微生物制作食品:教师演示微生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幼儿参与操作。
4.3 教学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教师演示微生物制作食品的过程,并指导幼儿参与操作。
生物教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生物教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主题: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引言: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虽然微小,却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从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微生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以及人类与微生物的协同合作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一节:微生物的益处
1.1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1.2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3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作用
第二节:微生物与人类的共生关系
2.1 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2.2 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分布
2.3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同进化
第三节:人类与微生物的协同合作
3.1 微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作用
3.2 微生物与人类免疫系统的关系
3.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第四节:微生物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4.1 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
4.2 微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
4.3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污染
总结: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既存在着共生关系,又存在着对立的一面。
了解
微生物的益处和危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的保护方法,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微生物的优势。
学会与微生物和谐相处,将推动
人类社会与微生物共同发展,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注:本教案中使用的微生物词汇经过筛选,不涉及政治和敏感不良
内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案的编写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
行细化和扩展。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5篇
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八年级神奇的微生物教案1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 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2.6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
微生物学教案范文大全高中第一课时: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认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等。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物质、提供养分等。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
2.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就其重要性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总结课堂内容,展示微生物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导论》,孙世友著。
第二课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认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防范微生物传播疾病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微生物与疾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
2. 微生物与防病:如何预防微生物传播疾病,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等。
3. 微生物与疾病防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引起学生对微生物影响的重视。
2. 讲解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分组讨论微生物如何防范传播疾病,分享防病经验。
4. 总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李鸿锋著。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第一部分:导入引入:微生物正在你的身体内部和周围的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它们存在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问:你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圈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吗?第二部分:探究微生物的作用1. 促进土壤健康微生物是土壤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额外的养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2. 维持水体健康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作用同样重要。
它们可以降解有机物质和污染物,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够利用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并提供给其他生物使用。
因此,微生物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保护人类健康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内有大量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微生物群。
其中一些微生物起到保护作用,帮助我们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和改善微生物群落来维持身体健康。
例如,饮用益生菌酸奶能够增加肠道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促进消化和营养吸收。
第三部分:应用案例案例一:生物修复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油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一些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可以吸收和分解石油类物质,从而恢复受污染的环境。
这种方法成为生物降解技术,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案例二:微生物肥料一些微生物可以和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更多的养分。
这种微生物肥料不仅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部分:总结微生物在生物圈中起到了多种重要作用,包括促进土壤健康、维持水体健康和保护人类健康等。
通过了解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改善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
因此,加强对微生物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微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问卷,选取身边的同学、家人或朋友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3.选择一种微生物(如酵母菌、大肠杆菌等),查阅资料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应用领域和防治措施,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科普文章。
b.分析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如鞭毛、荚膜、芽孢等,以及它们的功能。
3.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繁殖
a.介绍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
b.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
c.解释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分裂、孢子、病毒复制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4.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结构、营养与生长条件、生态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微生物的多样性、细胞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微生物的作用。
4.完成课后习题,包括微生物的结构、营养、生长与繁殖等方面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检验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现象,如发酵、腐败等,记录观察过程和发现,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撰写一篇观察日记。
6.家长辅助: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一次微生物实验,如制作酸奶、泡菜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微生物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和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教案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教案以下是一份以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微生物图片、相关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一起探索一个神奇的世界,那就是微生物的世界。
大家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生:细菌?病毒?师:对啦,细菌、病毒都是微生物,还有真菌等也是哦。
那微生物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谁来说说看。
生:很小。
师:没错,它们非常小,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到。
那微生物都在哪里呢?生:到处都是。
师:真聪明!它们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那微生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生:有的会让人生病。
师:对,有些微生物可能会致病,但也有很多微生物对我们很重要哦。
比如有些可以帮助我们制作食物,像酸奶里就有有益的微生物。
我们来看个小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师:看了视频,大家有什么新的认识呀?生:原来微生物还有这么多用处。
师:对呀,微生物的世界是不是很神奇呢?那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接触到微生物呢?大家想想。
生:洗手的时候。
师:很好,洗手可以洗掉一些有害微生物。
还有吗?生:吃东西的时候。
师:对,所以我们要注意饮食卫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微生物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但在讲解微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时,可以再深入一些,多举些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微生物的分布》教案
《微生物的分布》教案一、教材分析《微生物的分布》是人教版(2024)年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章节。
本课内容位于微生物学单元的起始部分,只要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本课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为后续学习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等知识打下基础。
理解微生物的分布对于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微生物分布的广泛性。
2.举例说出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3.了解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2.微生物分布的生态意义。
【教学难点】:微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但对微生物的分布及其生态作用了解不多。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可能缺乏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等知识。
2.观察法: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图片、视频等。
3.实验法:进行探究不同环境中微生物分布的实验。
【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环境(如土壤、水体、空气等)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分布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第二讲授课内容模块一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时间第二周星期第节项目一:细菌及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学习任务一:细菌的结构学习任务二:细菌的生理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掌握细菌的结构和功能2、显微镜下能识别球菌、杆菌、螺旋菌3、显微镜下能识别各结构2、掌握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知识目标:1、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细菌各结构的功能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教学难点:1、细菌各结构的功能及应用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及实践中的应用任务与训练方法任务: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答疑2、梳理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pt和电视录像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播放图片、图像、动画等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教学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练习: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4、评价:小组进行评价、小组间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价。
5、课堂总结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细菌的结构一、提出问题1、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具有什么功能?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哪些?二、梳理知识点(一)、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指所有细菌具有的结构(1)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最外层,紧贴细胞膜,坚韧而有弹性。
其化学成分因为细菌种类不同有差异,一般由糖类、蛋白质、脂类镶嵌排列组成,基础成分是肽聚糖(又称为黏肽或糖肽)。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成分的不同。
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2类:革兰氏阳性菌(紫色)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及磷壁酸,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革兰氏阴性菌(红色)细胞壁成分中肽聚糖含量少,还有脂蛋白、脂多糖等,脂多糖即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 20-80nm 10-15nm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 1-2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50%-80%占细胞壁干重5%-20%磷壁酸 + —脂蛋白— +脂多糖— +功能:①维持菌体固有的外形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扩展:在临床上,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菌的作用。
(2)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在细胞质外的一层有弹性、具有半渗透性的生物膜。
化学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也有少量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物质。
功能:①物质转运:膜上的载体蛋白质能选择性运输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
②参与细菌细胞的呼吸作用:因为膜上有呼吸酶。
③参与细菌细胞生物合成和分泌:如可合成细胞壁、荚膜。
④传递信息(3)、细胞浆:是一种无色、透明、均质粘稠的胶体,外有细胞膜包绕着。
化学成分:主要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及少量糖类和无机盐类。
功能:1)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场所2)营养物质进行代谢的场所3)容纳细胞器①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胞浆颗粒,散在分布。
其功能是菌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能力扩展:链霉素、红霉素可干扰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作用。
②质粒:是存在于染色体的遗传物质,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胞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但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内容物:此外细菌细胞包浆内还含有其它一些颗粒样、气泡、空泡样的结构,称③之为内含物。
如,脂肪滴、糖原、淀粉、异染颗粒等等。
④核质:细菌细胞不具有胞核的典型结构,没有核膜、核仁,染色体集中于胞浆中的某一区域,由裸露的双股DNA反复折叠形成的超螺旋结构,具有细胞核功能,控制着细菌的遗传和变异等生物学性状。
2、细菌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除具有基本结构外,还具有特殊结构。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1)荚膜:有些细菌在其生活的过程中,可在细胞壁表面产生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包裹着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荚膜用一般的染色方法染色,不易着色,显微镜下只能看见一层无色的透明带,荚膜的成分主要是水,它的产生具有种的特异性,只有在动物组织中或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才能形成荚膜,荚膜不是细菌的主要构造,对细菌的生长代谢物影响不大。
荚膜的功能:①保护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细胞壁免受各种抗菌因素的破坏。
②保护细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发挥它的发挥致病性。
③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④提供营养,在营养缺乏时,作为碳源及能源供细菌利用⑤具有抗原性,这种抗原性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可鉴定细菌。
(2)鞭毛:大部分弧菌、螺菌,许多的杆菌,少数球菌,在菌体上着生有一种细长呈螺旋状弯曲的丝状物,此丝状物称为鞭毛。
鞭毛菌根据鞭毛的数目、着生的位置不同,可将它分为:1)一端单毛菌:只有一根鞭毛,位于菌体的顶端。
2)两端单毛菌:菌体的两端各有一根鞭毛。
3)从毛菌:位于菌体的一端或两端有一束或两束鞭毛。
4)周毛菌:菌体的周身有数量不等的鞭毛。
鞭毛的功能:1)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可在液体中活泼的运动。
2)鞭毛可向向营养物质丰富的地方运动,有利于它的生长。
3)鞭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鞭毛的运动有利于细菌穿过粘稠度的分泌物及上皮细胞的屏障,进入体液或组织中,从而致病。
(3)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呈毛发状,我们称为菌毛。
它与细菌的运动无关,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分类:①普通菌毛:布满菌体,毛发状,是细菌的黏附器官,与细菌的致病有关。
②性菌毛: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少,只有1-4根,它参与基因物质的转移;是噬菌体吸附于菌细胞的受体。
(4)、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浆、核质失去水分,逐渐浓缩,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坚实的小体,称为芽孢。
带有芽孢的细菌称为芽孢体,未带有芽孢的细菌称为繁殖体。
芽孢不经特殊染色呈无色空洞状,根据它的位置可将它分为:中央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呈卵圆形,比菌体小,如炭疽杆菌芽孢。
顶端芽孢:位于菌体的顶端,呈圆形,比菌体大,菌体呈鼓槌形,如伤风梭菌偏端芽孢:位于菌体的一端,菌体呈网球拍状,如肉毒梭菌芽孢。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大小、位置在鉴定细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芽孢的特性及应用:1)它对化学药品酸碱不敏感、耐高温:芽孢具有多层结构,其通透性低,酸碱不易破坏,此外,由于水分少,其中所含酶类及蛋白质遇热不易凝固。
正是由于它的抵抗力强,所以常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
2)耐干燥:3)芽孢内酶的活力低,是细菌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休眠结构;4)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发芽也只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并未增加。
5)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发芽成繁殖体后迅速引起疾病。
学习任务二:细菌的生理细菌是个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能从外界环境中直接摄取营养,用以合成菌体本身的物质和作为能源,另一方面从自身物质分解获得能量,排除废物,这两个过程即为细菌的整个新陈代谢,使得菌体生长繁殖。
一、细菌的营养;(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①水:细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都必须有水才能进行,实验室最好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②碳源:用于合成菌体糖类和其他的含碳化合物,是细菌的主要能量来源。
细菌的营养类型不同,对碳源的的要求也不同,如,自养菌可利用二氧化碳或碳酸盐最为碳源,而异养菌只能利用有机含碳化合物,如,制作培养基加入糖类、有机酸、醇、脂,实际上就是向细菌提供碳源。
可见细菌不同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大肠杆菌可分解乳糖产酸产气,沙门氏菌不能利用乳糖,因此在鉴定细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细菌的营养类型:由于各种细菌所含的酶系统不同,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根据对碳源的要求分,可将细菌分为两大营养类型:1)自养菌:这类细菌酶系统完备,合成能力较强,可利用无机碳(C、CO2、H2CO3)作为碳源合成菌体需要的有机碳,这类细菌称自养菌。
自养菌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无机化合物(NH3、H2S)的氧化,我们把它称之为化能自养菌;有些自养菌含有特殊色素,可以进行光和作用,从光源中获得能量,我们把它称为光能自养菌。
2)异养菌:这类细菌不具有完备的酶系统,合成能力较差,必须利用有机含碳化合物作为碳源,合成菌体复杂的有机物质,这类细菌称为异养菌。
同样根据能量的来源也可将它分为化能异养菌、光能异养菌。
一般兽医、人医上的病原菌都属于化能异养菌。
③氮源:氮是构成菌体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在自然界中,从分子氮到复杂的有机含氮化合物都可作为氮源,实验室培养病原菌常向培养基中加入牛肉膏、蛋白胨、尿素、氨基酸、酵母浸膏,实际上就是向细菌提供氮源,另外有的细菌还可利用无机含氮化合物,荣硝酸钾、硝酸钠。
④无机盐类:有K、Na、Ca、Mg、P、S、Fe、CL、Mn、Zn,需要的量不大,但是有重要的作用,如参与菌体结构物质的组成,维持酶的活性、调节菌体的渗透压等等。
⑤生长因子:有些细菌在培养时,还必须加入一些其他物质才能良好生长,这些能促进细菌生长的物质称为生长因子。
如V B、嘌呤、嘧啶、某些氨基酸等,主要起辅酶或辅基的作用。
不同种属的细菌对营养的要求存在差异,应根据所细菌的需要调制适当的培养基。
2、温度: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下,细菌生长最快(一般病原菌的最适温度都在37℃左右。
因此实验室在培养细菌时,常在37℃的温箱中进行。
3、PH值:各种细菌只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能生长,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2-7.6,是一个弱碱的环境。
细菌在生长过程在,培养基变酸或变碱,可向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
4、渗透压:细菌细胞需在等渗溶液中才能生长繁殖,在高渗溶液中细菌包浆内的水渗出,可发生质壁分离,如盐腌和糖渍可保存食品,实际上就是制造一个高渗环境,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相反,细菌处于低渗盐水或蒸馏水中,菌体则因水分渗入而膨胀,甚至破裂,胞浆从细胞内排出,称为胞浆压出,细菌也不能生长。
因此在制作细菌悬液时,一般用生理盐水,而不用蒸馏水。
5、气体:气体对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主要是O2、在CO2,在培养时,要根据细菌的呼吸类型加入或排除。
三、学生练习(关上书本进行答疑)1、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具有什么功能?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哪些?3、革兰氏染色可将细菌分为?各染成什么色?对青霉素敏感的是?为什么?4、链霉素、红霉素能作用于细菌的哪一结构,故具有杀菌作用?5、消毒杀菌为什么要以芽孢为标志?6、实验室制作培养基碳源、氮源有哪项?7、盐腌和糖渍保存食品的原理是什么?四、评价及总结小组成员对答疑者进行评价,小组间进行评价、教师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课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