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候分析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初探--以厦门市为例

合集下载

厦门市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建议

厦门市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建议

・ 厦 门市科学 技术 局项 目 《 门市灰 霾天气 特 征及 与大气环 境质 量关 系 的研究 》 ( 号:30 Z 09 00)资助 。 厦 编 52 20 22
1 6
2 1 年第 7期 ( 01 总第 5 期 ) 5
研 究论 文
景下 ,台风 的发生 发 展规 律也 产 生相 应 的变 化 。据 IC 第 PC 四次评估 报告 的研究 表 明 ,南 于海水 温 度升 高 ,造 成 台风发 生 总数 虽然变 化 大 ,但 是强 台风 ( 速 在 l ) 生 的频率 风 4级 发
伴随暴 雨发 生 次数 的增加 ,季节 内长时 间降水却 偏少 , 降水 时间 分布非 常不 均匀 , 致使 干 旱气候 灾害增 多 。 : 0 1 如 2 0 年 1月至 20 0 02年 5 I 月 1日发生 了秋 冬春连 早 , 全市 受灾 面 积 l 万亩 ; 03年 自 6 2 8 20 月 8日雨 季结束 至 8 4日。厦 门 月 地 区经历 了 3 天 的高 温干 旱 ,受 灾人 口达 l. 7 1 5万人 ,受灾 图 1 厦 门地 区 年平均气 温 ( )历年 变化 图 ℃
当前 , 候 变化 正对 自然 生态 系统和 人类 生存环 境产 生 气 重大影 响 , 候 变化 所导 致的气 温增 高 、海平 面上升 、 端 气 极 天气 气候 事件 频繁 发 生等 ,受到 国际 社会 的普遍 关注 。气 象 观 测数据 表 明 :在 全球 变 暖的大 背景 下 ,厦 门地 区气候 也发 生 着 明显 的变化 。厦 门正处 于经 济快速 发展 阶段 ,应对 气候
1 厦 门市气 候变 化的 主要表现
11 . 气温持 续上 升 ,极 端 高 温事件 频发 从 2 O世纪 8 O年代初期 开 始 ,厦 门地 区气 温呈 持续 上升 趋 势 , 平均 气温 平均上 升速度 是 每 】 年 O1℃ , 升速 度 年 O . 6 上

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初探

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初探


Qig Zh n Xio n M eGa 。 n Yu a g a BiJ i i o
( ci cu a E g er gD prme t Xi nUnv ri f eh oo y 3 2 ) Arht trl n i ei eat n , a ies yo c n lg 6 0 4 e n n me t T 1
i g t h rn i l o i ig fr tp a et a u a e tlt n a d s p lme t far c n iin d sg .W h c sl o i g f r r o n o t e p i cp e fg v n is lc o n t r l n i i n u pe n i— o d t e i n v ao o o ih i o k n o wa d t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9期
N o ・2 08 9 0
总第 1 3 2 期
Vo ・1 3 1 2
厦 门地 区 住 宅 自然 通 风 节 能 设 计 初 探
张庆余 季 晓斌 高梅。
( 门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厦 摘 312) 60 4
要: 自然 通 风 设 计 是 结 合 气候 的建 筑设 计 , 实 现 建 筑 节 能 , 造 健 康 人 居 环境 的 有 效 方 法 。 厦 门地 区 夏季 炎 热 漫 长 且 潮 湿 , 是 创
关 键 词 :厦 门地 区 住 宅 自然 通 风 节 能设 计
.U

中 图分 类 号 : TU2 1 5 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1 5 20 ) 9 03 一 O l¨ —6 3 (0 8 O — 0 3 3 。

城市的风环境效应与通风改善的规划途径分析

城市的风环境效应与通风改善的规划途径分析

城市 的风环 分析
与通风 改善 的规划途径
域 增 多 ,污 浊空 气扩 散 困难 ,雾霾 、灰霾 日 数增 多 。这 些 由于气候 环 境恶化 给城 市发 展 带来 的负面 环境 问题 有待 通过 改善城 市规 划 与建 设方 法来 改 良。运用 城市 规划 的方 法 , 调 整 城 市 发 展 模 式 以及 建 筑 、绿 地 、水 体
风 景园生态规划与设计 /专 怠
中图 分 类 号 :T u 1 1 9 + . 4
l 引 吾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1 5 3 0( 2 0 1 4) 0 5 — 0 0 9 7 — 0 6 D O I :1 0 . 1 4 0 8 5  ̄. f j y 1 . 2 0 1 4 . 0 5 . 0 0 9 7 . 0 6
城 市建成 区不断扩 张 ,城 市规模 越来 越大 ; 高 楼密 集 ,城 市屋 顶 界面越 来越 高 ,造成 城
be di f f us ed.di l u t e d an d l h e e x t r emel y h ea t
en v i r on me nt c ou l d b e i mpr o v e d by t h e wi nd
2我国城市静风状况与城市风气候特征
等 区域 的空 间布局来 改善 城市 内部 的 自然通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E f f e c t o f Ur b a n Wi n d a n d t h e
P l a n n i n g Ap p r o a c h t o I mp r o v e Ur b a n V e n t i l a t i o n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城市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塑造研究——以厦门市为案例

城市商业建筑外部空间塑造研究——以厦门市为案例
— —
以厦 门市为案例
林 蓉
( 门理 S 学 院 建 筑 工程 系 ,福建 厦 门 3 12 ) 厦 - 6 04
[ 摘
要 ]以厦门市的四个商业建筑的外部 空间为例 ,采用直观观察 法、隐蔽测量 法和统计 分析 法进
行 调 查 研 究 ,并 以建 筑 环 境观 和 建 筑 人 本 观 为 基 本 出发 点 ,从 空 间 形 态 塑造 、对 周 边 环 境 的考 虑 和 利 用 、 人 的行 为 特征 影 响等 三 个 方 面 分析 探 讨城 市 商 业建 筑 外 部 空 间 的 塑造 。 [ 键 词 ] 城 市 商业 建 筑 ; 外部 空 间 ;环 境 因素 ;行 为特 征 关
[ 中图分类号]T 94 1 ;B 4 . [ U 8 .3 85 6 文献标志码]B [ 文章编号] 10 —30 (08 3— 0 5— 5 0 8 84 2 0 )0 0 1 0
城市 商业空 间作 为城市 中最 为活跃和 开放 的空间 ,直 接反映城市 社会生 活与行 为方 式 的变 迁 。在 满足物质 需要之后 ,人 们消费行为转 向注重 舒适性 、体验 和参 与 的更 高 的需求 层次 。在 城市商业 建筑
维普资讯

l 6・
厦 门理 工 学 院 学 报
20 0 8正
1 .环境 因素
( )自然环境 。 自然 环境是 影响商 业建 筑外 部空 间形 态 的重要 因素 。商 业外部 空 间设 计 只有 基于 1 特定地 区的 自然环境 ,包括 地形 特色 、气候条 件 等等 ,才 能塑 造 良好 的商业外 部空 间 、营造 良好 的商 业 气氛 。 当今 人们 的购物理 念正 在 由基 本 的纯 粹 “ 消费物 质 ”转 向 “ 消费体 验” ,因此 ,基 于气候 的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第44卷第6期2024年3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44,No.6Mar.,202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1300)收稿日期:2023⁃04⁃14;㊀㊀网络出版日期:2023⁃12⁃22∗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ntang@iue.ac.cnDOI:10.20103/j.stxb.202304140767李倩瑜,唐立娜,邱全毅,李寿跳,徐烨.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以厦门市为例.生态学报,2024,44(6):2284⁃2294.LiQY,TangLN,QiuQY,LiST,XuY.Constructionofurb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basedonMSPAandMCRModel:acasestudyofXiamen.ActaEcologicaSinica,2024,44(6):2284⁃2294.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李倩瑜1,2,3,唐立娜1,∗,邱全毅1,李寿跳1,2,3,徐㊀烨1,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㊀36102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㊀1000493福建农林大学,福州㊀350002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㊂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㊁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㊂以厦门市为例,基于 生态源地识别 阻力面构建 生态廊道提取 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㊂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㊂选取土地利用类型㊁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㊂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㊂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㊁21条生态廊道㊁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㊂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km2㊂生态廊道长约159.40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12条㊂生态廊道呈现出东西方向联系较为密切,南北方向联系不足的特点㊂根据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度,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3个管控区进行分级管控㊂将研究结果与厦门市当前的实施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虽然结果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相对一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及方法不同㊂因此,研究认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㊁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结合,可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㊂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生态廊道Constructionofurb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basedonMSPAandMCRModel:acasestudyofXiamenLIQianyu1,2,3,TANGLina1,∗,QIUQuanyi1,LIShoutiao1,2,3,XUYe1,21KeyLaboratoryofUrbanEnvironmentandHealth,InstituteofUrbanEnvironment,ChineseAcademyofSciences,Xiamen361021,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China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ggravatesthedegradationofecosystem.Howtoreversethedegradationofecosystemandmeettheincreasingdemandforecosystemserviceshasbecomeahotresearchtopic.Tosomeextent,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canbala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developmentandeco⁃environmentalprotection,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forensuring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andpromotingecosystemfunction.Inthisstudy,weusedXiamenasanexample,andtheframeworkof ecologicalsourceidentification⁃constructionof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extractionofecologicalcorridors wasadoptedtoconstructth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oflandarea.Theassessmentoftheecosystemservicesimportanceand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werecombinedtoidentifytheecologicalsource.Thismethodtookbothecologicalstructuresandfunctionsintoaccount,makingtheidentifiedecologicalsourcemorecomprehensive.Theecologicalcomprehensiveresistancesurfacewasconstructedbylandusetype,elevationandslope,andcorrectedbyhumansettlementindextoreducetheinfluenceofsubjectiveassignments,identifythedifferenceswithineachlandusetype,andmak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morereasonable.Onthisbasis,the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modelwasusedtoextractecologicalcorridors,andthegravitymodelwasusedtoquantifytherelativeimportanceofpotentialecologicalcorridors,andthentoclassifytheimportanceofecologicalcorridors.TheresultsshowedthattheecologicalsafetypatternofXiamencityconsistedof14ecologicalsources,21ecologicalcorridors,15ecologicalnodes,andseveralsteppingstones.Thedistributionofecologicalsourcesmainlyconcentratedinthewestandnorthofthestudyarea,dominatedbywoodlandandgrassland,andthetotalareawas558.64km2.Thelengthoftheecologicalcorridorwereabout159.40km,ofwhich9werekeyecologicalcorridorsand12weregeneralecologicalcorridors,whichhadthecharacteristicsofcloseconnectionbetweeneastandwestandinsufficientconnectioninnorth⁃southdirection.Accordingtothecontributiontotheregionalecologicalsecurity,the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wasdividedintothreecontrolzonesforhierarchicalcontrol.ComparingthefindingswiththecurrentimplementationplanofXiamen,althoughtheresultsweredifferent,theywererelativelyconsistentoverall,andthemainreasonforthedifferencewasthedifferentresearchdataandmethodsusedinthetwostudies.Therefore,thisstudyconcludedthatthecombinationofecosystemserviceimportanceassessmentwith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model,andgravitymodelcould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KeyWords: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ecologicalsources;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ecologicalcorridor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得生态系统日益遭受损坏,生态系统退化越来越呈现出大面积㊁成片蔓延的特点[1],既造成了生态系统质量下降㊁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威胁了生态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㊂生态安全格局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区域,针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识别并保护潜在的生态关键要素,实现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3],被视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4 5]㊂当前,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已成为研究热点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方法具有多元化,最为常见的是由俞孔坚提出的 生态源地识别 阻力面构建 廊道提取 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式㊂然而,在生态源地识别和阻力面构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㊂具体表现为:(1)现有研究在生态源地的选取中侧重考虑生境斑块的内在功能属性,对斑块在景观中的空间结构较少关注,忽视了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6],个别研究则直接将自然保护区等特定的生态功能区视为生态源地,该方法带有一定的政策性和主观性,缺乏定量分析㊂(2)构建生态阻力面选取的阻力因子大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且同一土地利用类型无差别的赋值方式疏忽了其内部自然属性的差异,也无法体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人类活动有差别的干扰[4]㊂生态源地提取㊁生态阻力面构建作为生态廊道构建的两个重要前提,影响了生态廊道的数量和走向,进而影响了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㊂因此,本研究拟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源地识别和生态阻力面构建,从而使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更具有合理性㊂厦门市作为经济特区,历经多年高强度的开发建设,围海造地与城市新区发展㊁旧区改造并行,建成区由岛内向岛外逐渐蔓延扩张,导致大量耕地㊁林地㊁湿地㊁滩涂等生态空间转变为城市用地㊂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影响叠加,部分区域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厦门市已开展了生态修复项目㊂本研究拟优化和完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为厦门市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㊂58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68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1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㊀研究区概况㊀㊀厦门市(24.23ʎ 24.25ʎN㊁117.53ʎ 118.26ʎE)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由思明㊁湖里㊁集美㊁海沧㊁同安和翔安6个行政区组成,陆地总面积1700.61km2(图1)㊂北邻泉州,南接漳州,东临台湾海峡,是闽南 金三角 的中心,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通枢纽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ħ左右,年均降雨量为1200mm左右,常年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雨量充沛㊂地势西北高㊁东南低,以滨海平原㊁山地和丘陵为主㊂图1㊀厦门市区位图Fig.1㊀LocationoftheXiamen1.2㊀数据来源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包括植被净初级生产力㊁数字高程模型㊁月平均气温㊁月平均降水量㊁土壤质地㊁土地利用数据㊁夜间灯光数据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来源详见表1㊂为减小数据误差,保障空间参考的一致性,将坐标统一为GCS_WGS_1984,并将栅格数据重采样为30m的分辨率㊂表1㊀数据来源Table1㊀Datasource数据类型Datatypes数据来源DataaccuracyDatasources数据精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2001 2020年500m数字高程模型DEM地理空间数据云30m月平均气温Monthlymeantemperature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01 2020年1km月平均降水Monthlymeanprecipitation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2001 2020年1km土壤质地Soiltexture世界土壤数据库(HWSD)的中国土壤数据集(v1.1)1km土地利用LanduseGlobeLand3030m夜间灯光Nightlight科罗拉多矿业大学https://eogdata.mines.edu/products/vnl/2020年500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理空间数据云2020年30m㊀㊀NPP: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ctivity;DEM: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2㊀研究方法2.1㊀生态源地识别作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第一环节,生态源地能否准确识别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生态廊道构建和生态修复空间识别的结果[7]㊂本研究拟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提高生态源地识别的准确性㊂2.1.1㊀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效益,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8]㊂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状况,根据研究区特点,选择水源涵养㊁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这3个生态系统服务作为厦门市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5)提供的NPP定量指标法进行评价㊂为避免主观赋值导致研究结果有所偏倚,默认3种服务同等重要,即权重一致[9]㊂运用分位数法(Quantiles)进行分级再等权叠加,得到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能力指数,并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㊂2.1.2㊀MSPA分析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MSPA)是2007年由Vogt等提出的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原理对二值化的栅格图像进行分类的方法[10 11]㊂该方法简单高效,可快速地识别景观类型,且不受研究尺度的限制㊂本研究选取受人类干扰较大的耕地㊁建设用地作为背景,选取林地㊁草地㊁灌木地㊁湿地㊁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作为前景㊂基于GuidosToolbox软件,采用默认的八领域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到厦门市的7类景观类型,即核心区(core)㊁孤岛(islet)㊁边缘区(edge)㊁孔隙(perforation)㊁桥接区(bridge)㊁环道区(loop)以及支线(branch),进而提取生境斑块最大的核心区作为潜在的生态源地[6]㊂2.1.3㊀生态源地提取将生态系统服务中度及以上重要性区域与潜在的生态源地进行叠加分析,提取面积大于1km2的重叠的核心区斑块作为生态源地㊂进而基于Conefor和ConeforInputsforArcGIS10.x插件对其进行景观连通性计算㊂根据输出结果,斑块重要性指数(thedeltavaluesforprobabilityofconnectivity,dPC)的值越大,说明该斑块对维持较高的景观连通性发挥的作用越大㊂2.2㊀生态阻力面构建物种在生态源地之间的迁移和扩散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土地覆被状态和人类活动的阻扰[12]㊂作为生态廊道能否准确识别的关键,构建生态阻力面模拟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难易程度,对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至关重要㊂本研究选取土地利用类型㊁高程和坡度这3个影响较大且较常使用的自然因子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参考相关文献进行分级和赋值[13 14](表2)㊂为弱化主观赋值的影响,以人类居住合成指数(HumanSettlementIndex,HSI)表征人类活动对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干扰,对生态综合阻力面进行修正[15 16](公式1 3)㊂NTLnor=NTL-NTLminNTLmax-NTLmin㊀㊀㊀㊀㊀㊀(1)HSI=1-NDVImax()+NTLnor1-NTLnor()+NDVImaxˑNTLnorˑNDVImax(2)式中,NTL㊁NTLmax㊁NTLmin分别为原始的夜间灯光数据及其最大值和最小值;NTLnor为归一化的夜间灯光数据;NDVImax为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最大值;HSI为人类居住合成指数㊂Ri=HSIiHSIaˑR(3)式中,Ri为基于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的生态阻力系数;HSIi为栅格i的人类居住合成指数;HSIa为栅格i对78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应的景观类型a的平均人类居住合成指数;R为栅格i的景观类型的综合生态阻力系数㊂表2㊀生态阻力系数2.3㊀生态廊道提取2.3.1㊀MCR模型生态廊道作为生态要素在生态源地之间流动和传递的重要途径[17],具有维持生态系统运转㊁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18],也是生态修复中最有可能改善和提高连通性的关键区域[19]㊂生态廊道构建的方法包括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CumulativeResistance,MCR)[20 21]㊁蚁群算法[22]㊁电路理论[23 24]㊁小波变换[25]等㊂其中,MCR模型是俞孔坚在Knaapen等提出的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5]㊂相较于其他模型,该模型可更好地模拟和量化物种㊁能量和信息在生态源地之间流动的最小成本路径,已被广为采用[26 27]㊂因此,本研究采用MCR模型,基于ArcGIS提取每一个生态源地的中心点为生态源点,以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为成本,通过成本路径工具,模拟每一个生态源点到其他n-1个生态源点的最小成本路径,构建两两之间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C2n条㊂计算方法[17]如公式4:MCR=fminði=mj=nDijˑRi()(4)式中,MCR为物种从生态源地扩散到其他生态源地的最小累积阻力值;Dij为物种从生态源地j到景观单元i的空间距离;Ri为景观单元i对应的生态阻力系数,即前文所述的基于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后的生态阻力系数㊂2.3.2㊀重力模型基于重力模型构建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矩阵,以此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㊂相互作用力越大说明生态源地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越频繁,生态源地之间的生态廊道重要性等级越高,计算方法[28]如公式5:Gij=L2maxlnSi()lnSj()L2ijPiPj(5)式中,Gij为斑块i和斑块j之间的相互作用力;Pi和Pj分别为斑块i和斑块j的阻力值;Si和Sj分别为斑块i和斑块j的面积;Lij为斑块i和斑块j之间潜在生态廊道的累积阻力值;Lmax为研究区所有潜在生态廊道的最大累积阻力值㊂3㊀结果与分析3.1㊀生态源地识别3.1.1㊀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水源涵养㊁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等级大体上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图2)㊂由这三者88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等权叠加得到的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等级也呈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㊂中度及以上重要区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面积合计为753.25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7.71%㊂中部和南部耕地和建成区较为密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等级较低,主要为不重要区和轻度重要区,面积分别为406.84km2和418.68km2㊂图2㊀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空间分布Fig.2㊀Spatialdistributionofimportanceassessmentresultsofecosystemservices3.1.2㊀MSPA分析基于MSPA分析得到7类生态景观的面积和占比(表3)㊂7类生态景观的总面积约为692.60km2㊂核心区的面积最大,约为635.19km2,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91.71%㊂边缘区为核心区的外部边界,是核心区与其外部的非生态景观类型之间的过渡区域;孔隙为核心区与其内部存在的非生态景观类型之间的过渡区域㊂两者分别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5.82%和1.45%㊂孤岛零星散布在研究区域中,约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0.17%㊂支线㊁桥接区和环道区均具有连通作用,数量越少意味着连通性越差,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阻扰越大,越不利于生物多样性[29]㊂其中,支线作为连通核心区与其他生态景观之间的条带状区域,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0.65%,说明生态要素在核心区与其他生态景观之间流动和传递受到较大的阻扰,连通性较差;桥接区是连通各核心区之间的条带状区域,约占生态景观总面积的0.15%;环道区为核心区内物种迁徙的捷径,面积最小,仅为0.33km2,占比为0.05%㊂表4㊀景观类型分类统计由图3可知,核心区在西北部连片聚集,整体性较好,而在其他地区则呈零散分布,破碎化较为严重㊂在98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研究区西北部的核心区,虽然面积大且连片分布,但其间也具有多个孔隙,孔隙的范围越大,表明非生态景观类型占据的面积越多,或者意味着核心区生态系统退化的范围扩大,从而使生态要素在流动和传递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㊂孤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物种迁徙的踏脚石,既减小生境斑块之间的成本距离,又可间接提高生境斑块之间的连通性[29 30]㊂例如,位于同安区南部的核心区,其右侧间隔分布着多个孤岛,呈弧形状处于该核心区与其他两个较小的核心区之间,可使生态要素在流动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够短暂栖息㊂图3㊀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景观类型空间分布Fig.3㊀Spatialdistributionofthelandscapetypesbasedonmorphologicalspatialpatternanalysis3.1.3㊀生态源地提取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MSPA的分析结果,共有14个面积大于1km2的核心区斑块与中度及以上生态系统综合服务重要性区域重叠,面积合计为558.64km2,约占核心区总面积的87.95%㊂表明多数核心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可为生物生存提供较好的栖息条件㊂因此,选取这14个重叠的核心区斑块作为生态源地(图4)㊂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研究区西部㊁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涵盖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㊁水源保护区等重要区域㊂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态源地数量较少且较为分散㊂图4㊀生态源地空间分布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ofecologicalsources根据景观连通性分析结果(表5)可知,14个生态源地的斑块重要性(dPC)差距较大,仅有3个生态源地09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的斑块重要性大于1,分别为10号㊁7号和6号生态源地,其余的11个生态源地的斑块重要性均小于1㊂其中,10号生态源地面积最大,约占14个生态源地总面积的82.71%,其斑块重要性也最大,说明该生态源地对于维持较高的景观连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㊂表5㊀景观连通性计算结果3.2㊀生态阻力面构建由土地利用类型㊁高程和坡度这三个自然环境因子所构建的生态综合阻力面(图5),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异质性㊂东南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阻力系数明显高于西北部,但高阻力系数零星分布在西北部㊂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单因子阻力系数为 两高 或 三高 ,从而使得其综合阻力系数相对于周边地区呈现出较高的趋势㊂经HSI修正后的生态综合阻力面,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阻力系数发生了显著变化㊂高阻力值由西北部转移至中部和南部,且高阻力区域具备一定的规模㊂尤其是湖里区和思明区,因开发建设早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受区域面积的限制,人类活动区域高度聚集,对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干扰明显增强㊂图5㊀生态阻力面空间分布Fig.5㊀Spatialdistributionoftheecologicalresistancesurface3.3㊀生态廊道构建通过MCR模型提取研究区潜在的生态廊道㊂剔除重复路径和经过生态源地内部的无效路径,最终得到2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59.40km㊂其中,生态源地14在地理位置上与其他生态源地存在海域的阻隔,彼此之间未能构筑起生态廊道㊂因本研究的生态阻力系数设置比较大,由此计算得到的各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较大(表6)㊂参考相关文献[6],以10为临界值对生态廊道的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大于10的视为关键生态廊道,小于10的则为一般生态廊道,共得到关键生态廊道9条,长度为83.11km,一般生态廊道19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12条,长度为76.29km(图6)㊂表6㊀基于重力模型的生态源地相互作用矩阵Table6㊀EcologicalsourcesinteractionmatrixbasedonGravityModel源地Source1234567891011121314166.5019.3143.582.6212.180.843.563.481.161.190.720.60-279.2988.0814.1617.582.274.985.302.841.470.910.77-31365.278.8391.452.1111.6410.462.922.501.471.22-45.063.325.292.053.574.560.850.560.49-541.540.9014.7211.081.511.831.020.82-61.030.731.1736.820.400.280.26-76.0150.251.503.541.701.24-85.291.872.811.381.05-92.060.730.500.45-101.911.130.94-1119.187.34-1231.01-13-图6㊀生态廊道空间分布Fig.6㊀Spatialdistributionofecologicalcorridors结合景观连通性与重力模型分析结果(表5与表6)可知,对景观连通性具有重大贡献的10号和6号生态源地,两者之间距离较远,但相互作用力较大,表明其间的生态廊道是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可能性较大的路径,相对重要性较高㊂7号生态源地对景观连通性的贡献程度也较高,与9号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大,其次为8号生态源地,与南北方向的生态源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体偏弱,表明7号生态源地对景观连通性的贡献主要在于连通东西方向的生态源地,特别是与之距离较远的9号生态源地㊂由此本研究认为,生态源地之间距离越近并不意味着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远距离的生态源地之间也存在频繁的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㊂2号㊁3号和4号生态源地面积均较小,斑块重要性(dPC)也较差,特别是4号生态源地,其dPC值几乎为0,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表明对景观连通性贡献度不高的生态源地之间生态要素的流动和传递也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其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意义㊂综合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以往研究根据斑块重要性(dPC)的大小筛选生态源地,可能导致部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斑块被排除在外,从而影响生态廊道的提取㊂因此,本研究保留斑块重要性较差的生态源地,可使生态安全格局更具有完整性㊂3.4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分区管控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研究区共有生态源地14个,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39%,呈现出西北多东南少的分布特征,基本涵盖了多个国家级或省级森林公园㊁水源保护区等㊂其中,西北部连片的生态源地为研究区筑起了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有利于维护研究区的生态安全㊂研究区的生态廊道共21条,总长为159.40km㊂关键生态廊道和一般生态廊道纵横交错,将各个生态源地串联起来,是研究区生态安全网络至关重要的组成2922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44卷㊀图7㊀生态安全格局分区管控Fig.7㊀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zoningcontrol部分,保障了水源涵养㊁水体保持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发挥㊂叠加MSPA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属于生态源地的核心区中,有15个处于生态廊道与生态源地之间㊁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之间的交汇处,是生态要素流动和传递的重要节点;有23个处于生态廊道的沿线,可与孤岛共同发挥踏脚石的作用㊂基于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区管控(图7)㊂将生态源地划为一级管控区;将关键生态廊道及其沿线的一般核心区和孤岛列为二级管控区,关键生态廊道长度为83.11km,一般核心区面积为11.29km2,孤岛面积为0.16km2;将一般生态廊道及其沿线的一般核心区和孤岛列为三级管控区,一般生态廊道长度为76.29km,一般核心区面积为10.98km2,孤岛面积为0.06km2㊂4㊀讨论本研究基于生态源地识别一阻力面构建一生态廊道构建的基本框架,构建了厦门市的陆域生态安全格局㊂‘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20 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中的生态修复项目分布图也是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进行识别的㊂何子张等对‘计划“所采用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和结果进行了介绍[31]㊂通过对比可知本研究与‘计划“所识别的生态源地较为一致,但也存在些许不同:(1)‘计划“所识别的生态源地面积明显大于本研究的识别结果,特别是西北部的生态源地,‘计划“的识别结果范围更广,斑块整体性更好㊂主要原因在于‘计划“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为 三调 数据,数据更加真实可信㊂此外,‘计划“将耕地纳为生态源地,而本研究则将耕地视为背景未进行分析㊂前景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出适宜生物栖息和活动的区域,多数学者在进行前景分析时也大多选择生态功能较好且受人类影响较小的自然景观[32 33],耕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一般不作考虑㊂(2)‘计划“兼顾了陆域和海域,本研究因数据获取有限,且海域与陆域评价方法不同,因此未考虑海域范围㊂(3)‘计划“将风景名胜区㊁自然保护区㊁生态红线区等直接识别为生态源地,而根据本研究的分析,鼓浪屿不属于生态系统服务中度及以上重要区域,因此未列为生态源地㊂在生态阻力面构建过程中,‘计划“所构建的生态阻力面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阻力系数较为均等㊂本研究为进一步识别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各生态阻力系数的差异,以HSI修正生态阻力面㊂相比单一使用夜间灯光数据进行修正,HSI综合考虑了夜间灯光数据和NDVI数据,可弥补夜间灯光指数过度饱和的缺陷,更能精细地刻画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修正效果更好[34 35]㊂因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有所差异,从而导致本研究和‘计划“基于MCR模型构建的生态廊道也有所不同,但生态廊道的走向大致相同,且本研究所识别的生态廊道既包含了‘计划“基于MCR模型所构建的潜在生态廊道,也包括部分山脊廊道,说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㊂本研究虽然构建了生态廊道,但因各生态要素对生态廊道的宽度要求不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划定标准㊂因此,本研究未对生态廊道的宽度做进一步分析,今后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㊂厦门市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海域也占据一定的面积,本研究仅考虑陆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统筹考虑陆域和海域,更加全面地构建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㊂5㊀结论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MSPA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兼顾了生态功能和结构,定量分析的3922㊀6期㊀㊀㊀李倩瑜㊀等: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㊀。

夏热冬暖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模拟分析——以厦门市海滨楼为例

夏热冬暖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模拟分析——以厦门市海滨楼为例

夏热冬暖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模拟分析——以厦门市海滨楼为例邓建勋;石峰;沈智舟;金伟【摘要】To study the energy-saving problem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and warm winter zone,through analyzing building energy-saving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combined with Xiamen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energy simulation software,this study simulates and analyzes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light environment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in Xiamen to compare energy consumption after reconstruction. Result show that using sunshade component and improv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glass can achieve better energy-saving purposes for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This paper also gives some advic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data for the same type of energy-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o optimize energy reconstruction design.%为了研究夏热冬暖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建筑节能改造经验,结合厦门市夏热冬暖地域地理环境特点,基于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建立模拟图形模拟分析厦门市一栋经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进行节能改造前与改造后的能耗情况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对既有居住建筑采用加设遮阳构件和提高玻璃物理属性的办法,能够较好地达到节能改造目的.提出相关建议,以便给予同类型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相关数据参考,有利于进行节能改造设计优化.【期刊名称】《工程管理学报》【年(卷),期】2016(030)006【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夏热冬暖地区;能耗模拟【作者】邓建勋;石峰;沈智舟;金伟【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01.51985年厦门市仅有800万m2左右的房屋建筑,而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增长了近20倍,大面积的既有建筑缺少节能设计导致建筑能耗居高不下。

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作用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作用关系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学马丁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引入类型学方法,开城市形态类型与微气候关联性研究之先河[2];20世纪末,我国学者亦开始探讨布局类型对微气候环境的作用机理[3,4]。

既有研究类型划分普遍较为简单,且更多注重自身的热环境优化。

在精细化城市设计背景下,有必要细化形态类型划分,将住区对所在区域的热污染贡献纳入考量,以强化成果可用性,助力城市整体的气候优化。

1研究任务文章以厦门最普遍的住区形式——高层居住组团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变量、数值模拟与关联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作用关系研究:①归纳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并依据设计需求进行类型细分;②获取当地典型气象数据、高层住宅排布规则与尺寸要求,为建模提供框架条件;③构建用于评价区域热环境质量的多指标评估体系;④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开展数值模拟,获取各布局的区域热环境实验数据;⑤分析布局类型与区域热环境间的关联性;⑥开展实证研究。

2研究内容2.1布局类型细化首先,为更好地匹配设计实践需求,归纳出当地高层居住组团的基本布局类型(见表1)。

摘要 城市热岛的持续与“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住区建设提出了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缓解区域热污染的要求。

文章以厦门市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控制变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与其所在区域热的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布局优化改善区域热环境的思路具有可行性;在同一基本布局类型下,建筑紧凑程度、建设用地方位、组团开敞方向等因素的变化将对区域的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精细化的布局类型与热环境研究具有必要性。

关键词 区域热环境;高层居住组团;布局类型;厦门中图分类号 TU111.19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1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J01007);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XJK2020-1-11)DOI 10.19892/ki.csjz.2023.19.10Abstract The persistence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carbon” strategy have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for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to cope with urban climate problems and to mitigate regional thermal pollution. Taking Xiame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layout typ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and it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control variable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through layout optimization. Under the same basic layout type,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building compactness, 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s, and direction of group opennes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refined layout type and thermal environment.Key words regional thermal environment; high-rise residential cluster; layout type; Xiamen在双碳目标驱动下,通过管控住区形态来缓解热岛效应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1]。

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初探

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初探

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初探张庆余1,杨荣华2(1.2. 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福建厦门 361024)[摘要]自然通风设计是结合气候的建筑设计。

是实现建筑节能,创造健康人居环境的有效方法。

厦门地区夏季炎热漫长且潮湿,本文在分析研究可借鉴厦门地区传统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适应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的技术措施。

利用厦门地区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特点,在住宅设计中充分考虑利用海风自然通风的优越性,以自然通风为主,空调设计为辅的原则,以期对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厦门地区;住宅自然通风;节能设计1.引言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属夏热冬暖地区,夏季酷热,太阳辐射强烈,6~9月份的平均气温高于26℃,7、8月份一般都在30℃以上。

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雨水多,时有连绵阴雨和海雾。

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平均每年要受5~6次台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且多集中在7至9月份。

近十几年来厦门地区空调发展极为迅速,全市居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50台,新建住宅小区、商品住宅楼有90%的住户装有空调,且一户多机的现象十分普遍,空调制冷设备能效比很低,室内热舒适状况不好,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按照福建省建筑节能“十一五”专项规划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到2010年厦门地区新建建筑全面实施节能65%。

迫于能源危机、封闭式空调带来的室内空气品质和居民健康问题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使得自然通风重新得到科学家和其他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把自然通风这一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

厦门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东南风,平均风力3~4级。

设计考虑把夏季及过渡季节早晚沿海温度较低时的湿冷空气吹入城市,以及午后时有雷雨调节等特点,在住宅设计中充分利用海风的自然通风优越性,按自然通风为主,空调为辅的原则,使夏季大部分时间达到室内热环境舒适温度,可将空调运行时间最短、运行能耗降到最低。

浅析厦门地区高校公寓自然通风

浅析厦门地区高校公寓自然通风
2 1 年 第 0 期 01 3 总第 13 5 期
No 03 ・2 011Leabharlann VO ・1 3 l 5
浅析 厦 门地 区高校 公 寓 自然通 风
张 国锋 郑志 刘 蜷
( 华侨大学建筑学 院 摘
福建厦门 3 12 ) 6 0 1
要 : 门地处福建 省东 南部 , 厦 是夏热冬暖气候 区城市, 高温度 、 湿度是该城 市典型气候特征 。因此 , 高 加强建筑 自然通风 显的
n e ig a t n in a ep i t d o t n t i p p r wec n c e t o o t be a d p e s n n o rt e ma n io me tt r u h u en e d n te t r o n e u h s a e . a r a ea c mf ra l n la a t d o h r l v r n n h o g s i g o i i e o t r lwi fe t l。 f v 筑 眦naua nd efciey

t rs i i p rme t Ac o d n v s ia i n f rt i a a t n n Xime r a o n u o e it n a a t n . c r ig i e t t o h s p rme ti a n a e .Ip i t t mmo r b e n t en t r l e t c n g o o c n p o lms i h a u a n i v —

i to u i g t e b scp i cp e o a u a e tlt n , n l zn h l t h r ce it so a n a e n u l i g t p h r c n r d cn h a i rn i l f t r l n i i n v ao a ay ig t e ci e c a a trs i f ma c Xime r a a d b i n y e c a a — d

关于表彰地理科学学院青年科研先进个人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于表彰地理科学学院青年科研先进个人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师大地〔2016〕10号
地理科学学院关于奖励2015-2016学年
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的通知
各单位:
为鼓励我院研究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根据《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成果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经认真审核,评选出胡敏杰等74位同学的95篇优秀论文(成果)进行表彰奖励,现予以公布。

希望受表彰的同学再接再厉,继续拼搏,多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希望广大研究生以他们为榜样,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地理科学学院2015-2016学年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统计表
地理科学学院
2016年12月2日
抄送:校研究生院。

地理科学学院行政办公室2016年12月2日印发
附件:
地理科学学院2015-2016学年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统计表
国家版权局
国家版权局
国家版权局
《环境科学》
《湿地科学》
《湿地科学》

《生态学报》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生态学报》
《生态学报》
《生态学报》
《海洋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生态学报》
《生态学报》
《南方人口》
《地理教学》国家版权局《地理教学》。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10.20•【字号】厦府办〔2022〕86号•【施行日期】2022.10.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厦门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0月20日厦门市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2-202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气发〔2021〕106号),加快推进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对城市化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做好城市防灾减灾救灾,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气象服务,为全面提升厦门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需求导向,主动融入。

主动融入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气候变化适应城市建设及最具安全感城市建设,准确把握更加多元、更加精细、更加智能的城市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和重点,加强部门合作联防联动,提高对政府的决策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城市气象保障服务。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厦门治理风机通风降噪措施

厦门治理风机通风降噪措施

厦门治理风机通风降噪措施优化。

Xiamen governance of ventilation fan air issuing and noise reduction optimization measures。

一、综述。

I. Overview。

风机通风降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室内外条件、通风降噪装置和降噪控制,用于满足室内空气质量和噪音要求。

厦门市地空结合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得风机通风降噪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本文从控制角度出发,对厦门市风机通风降噪进行总体优化治理,旨在为厦门市政府提供可操作的相关技术支持。

二、技术要求。

II. Technical requirements。

1.优化工作要紧密结合风机通风降噪设备和系统控制,确保其良好运行性能。

1. Optimization work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fan ventilation noise reduc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 control, to ensure its good performance.2.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结合,根据室内室外条件,科学确定风机通风降噪系统的设计参数和控制方案。

3.在风机通风降噪装置的设计和改善当中,应考虑采用尖端技术,如声控降噪、智能控制、环境友好等。

3. In th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of fan ventilation noise reduction device, advanced technology such as sound control,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should be considered.4.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各项参数,采用智能技术,及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实现系统自动调节和智能化操作,提高风机通风降噪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基于多模型的区域气候变化预测方法比较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多模型的区域气候变化预测方法比较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第3 9卷第 3期
2 0 1 4年 3月
ENⅧ t 0N^皿 帆
环境科学与管理
L S CⅢ NCE A1 . 3 9 Nn 3
Ma r .2 01 4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6 1 3 9 ( 2 0 1 4 ) 0 3- O O 6 4一 o 6
以为厦 门市应时气候 变化带 来的影响起 到积极 的推动作 用。文章 采 用英 国气 象局 Ha d l e y气候 预测研 究中心
的H a d C M 3模 式在 B l情景下的输 出结果 , 利用 D e l t a方法对 大尺度数据进行 降尺度 处理 , 得到厦 门站 气温和 降
水预 测数据 , 与天 气发 生 器以及 统计 学 A R M A模型 分析 得到 的预 测结 果进 行 比较 , 分析 三种方式 对厦 门站 气 温和降水模拟及预测 的效果 , 探 讨各 自的优点及存在的局 限性 。
a n d t h e f o r e c a s t r e s u l t s o f E V i e w s b a s e d o n t h e o b s e r v e d d a t a o f X i a me n Me t e o ol r o ic g a l S t a t i o n d u i r n g 1 9 6 0 t o 2 0 0 0 .O n t h e b a s i s
基 于 多模 型 的 区域 气 候 变 化 预 测 方 法 比较 研 究
以厦 门市 为 例
徐 佳 音
( 厦门大学 环境与生态学院 , 福建 厦门 3 6 1 1 0 2 )

要: 研究表明 , 气候 变化对流域水资源 以及生 态环境造成一 定影 响, 找到预测 区域 气候 变化 的适 宜方法 , 可

基于气候分析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初探——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气候分析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初探——以厦门市为例

基于气候分析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初探——以厦门市为例刘姝宇1,余波1,宋代风1,王绍森1,吴滨2(1.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00;2.福建省气候中心,福建福州350001)摘要:在城市气候问题持续恶化与精细化城市管理背景下,对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的辨析与思考将为复杂条件下的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提供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汇总与气候分析开展补偿空间与可利用风资源识别,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数据耦合进行作用空间识别,运用Rhino、Grasshopper工具与GIS技术,采用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获取潜在的城市通风路径,综合考虑系统风、海陆风、逆温的影响,进行通风条件评估与廊道边界界定,进而推导城市通风廊道的形态,获取通风廊道各片段差异化、具体化的设计导则。

实证表明,在问题解决与成本控制导向下,以气候分析为基础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有助于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思路优化与技术升级。

关键词:气候分析;城市通风系统;城市通风廊道;厦门[中图分类号] TU14 [文献标识码] A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Based onClimate Analysis—— A Case of XiamenLiu Shuyu1, Yu Bo1, Song Daifeng1, Wang shaosen1, Wu Bin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2.Fujian Climate Center, Fuzhou Fujian 350001,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urban climate issues and refin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pproaches guided by climate analysis are set up to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method of identifying urban ventilation channels. Based on colle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of climate data, available wind resource and compensation area were identified. Effect area were recognized based on coupling betwee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By using Rhino Grasshopper and GIS, potential urban ventilation paths were grabbed through least cost path analysis method. Impact of prevailing wind, sea-land breeze and temperature inversion wa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o evaluate ventilation condition and set corridor boundary. Subsequently, the morphology of urban ventilation channel may be derived so as to generate specific differentiated planning guidelines. The case of Xiamen demonstrates that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blems-solving and cost-control based on localized climate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idea and upgrade the technology of urban ventilation corridor planning.Key words: climate analysis;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urban ventilation channel; Xiamen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热岛、大气污染等城市气候问题持续恶化[1-4]。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

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应对气候变化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研究——以厦门为例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滨海城市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

作为一个发达的滨海城市,厦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厦门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气候变化的模式,为其他类似城市提供借鉴。

2. 厦门滨海城市的气候挑战2.1 高温与热岛效应厦门位于闽南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使用以及缺乏绿化覆盖,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温度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

2.2 洪涝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厦门面临日益严重的洪涝威胁。

短时间内降下的暴雨导致排水系统不堪重负,造成城市内涝,影响居民生活和交通。

2.3 海岸侵蚀与海平面上升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厦门的海岸线长达670多公里。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沿海侵蚀严重威胁着厦门的海岸线和滨海社区。

3. 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气候变化的模式3.1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厦门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城市公园、湿地保护区和绿色屋顶等,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面积,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助于增强城市的自然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

3.2 沿海防护工程建设为应对海岸侵蚀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厦门积极开展防护工程建设。

这包括建设堤防、海堤和人工滨海林等工程,以保护海岸线和滨海社区的安全。

同时,厦门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3.3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厦门重视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课程和社区会议,厦门鼓励居民采取适应措施,如改善建筑抗灾能力、合理规划生活布局。

4. 厦门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的效果厦门的滨海城市空间结构适应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了居民的舒适度。

厦门近代骑楼住宅室内自然通风优化策略研究--以厦门开元路为例

厦门近代骑楼住宅室内自然通风优化策略研究--以厦门开元路为例

厦门近代骑楼住宅室内自然通风优化策略研究--以厦门开元路
为例
石悦含;黄鹭红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2()7
【摘要】骑楼是我国南方独特的传统建筑形式,近代骑楼历经百年沧桑,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日常生活需求,大进深小面宽的骑楼住宅室内通风不畅,空气质量恶劣。

本研究以厦门营平片区开元路骑楼为例,在典型风力条件下,实测了单侧通风和对流通风两种工况下的室内风速,对比不同工况下各测点的风速比值,发现利用骑楼公共楼梯的空间界面加强各户住宅间的对流通风可以有效提升室内通风效果。

此研究可以为近代骑楼低成本微改造提供技术参考,也可以为住户的建筑使用行为提供科学建议,有利于近代骑楼的可持续更新与保护。

【总页数】3页(P166-168)
【作者】石悦含;黄鹭红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厦门某海滨住宅夏季自然通风与室内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2.厦门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优化策略探讨
3.旧城巷道入口空间现状及优化研究r——以厦门市开
元路为例4.厦门住宅夏季室内自然通风热环境实测与评价5.既有住宅空间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以厦门市莲花三村海关宿舍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案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方案探讨——以厦门市为例

城市交通受阻原因交通流动性受阻源于科技文明及生产进步与相对落后的配置规划策略之间的矛盾。

这不是厦门这一座城市的独有问题,而是全国普适性问题,是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城市大发展浪潮中,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是直接照搬西方的“拿来主义”。

当然,照搬模式可为国家高速发展提供高效率,促进城市基建高速发展和经济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理性观察和判断思考,忽略了我国自身的国情特色,即超高密度城市人口分布的特征。

例如,当前国内城市较为常见的交通通勤方式———汽车运输,便存有对于西方交通模式的认识疏漏,我们把这种疏漏称之为单位时间内流动个体的人均交通空间体积差异性。

当今世界所趋同的汽车体积模数,实质包含了西方人口尺度的舒适度内涵和人口稠密度特征的双层内涵。

标准5座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在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单位个体交通所享受的路权空间是极高的,做一个直观简单的计算对比:例如人口密度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的巴黎,常见的双向8车道设计,都时常存在拥堵问题;因此,人口密度为6000人每平方公里的深圳,假如设置了双向24车道的道路也同样无法避免拥堵,况且,现今24车道的交通道路也并不存在。

所以,如果继续模仿西方上世纪中期的交通模式标准来推广我们国家的城市交通模式,那么我国城市未来必将更加拥堵。

我们在分析交通拥堵问题时,大多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个体交通空间体积”概念分解为:①需要通过的个体数;②单位时间的通过容易程度;③通过方式系数;④个体所占的单位空间大小体积;⑤整体协调配合程度这5大影响因素。

越多的需要通过个体,越高的单位时间通过难度,越少的通过方式,越大的单位体积和越低的整体协调配合度,都会使得我们的城市道路畅通度下降,产生极大的阻碍。

这些都是城市交通受阻的本质原因,亦是厦门拥堵的本质原因。

可行的解决方案建议在交通拥堵研究领域中,大多数研究学者或决策者都曾从某个或某几个方法及其延伸的层面方式来解决城市交通运输这个棘手的问题;通过数学系统性的模拟等方式,来阐述和探讨表达交通时空配置的最优解。

厦门市“风工程与风环境研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在我校揭牌成立

厦门市“风工程与风环境研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在我校揭牌成立

厦门市“风工程与风环境研究”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在我校揭牌
成立

【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0)6
【摘要】11月4日上午,厦门市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厦门理工学院“风工程与风环境研究基础设施”揭牌仪式在我校风工程研究中心大厅举行。

厦门市风工程与风环境研究基础设施拥有一套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多功能边界层风洞以及相关的测量控制设备。

该设施可为我市桥梁、市政、建筑等重大工程结构抗风设计及安全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也可为我市工业建设发展的风能利用及工业创新中空气动力学等相关问题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无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建筑结构风荷载与风环境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与工程应用
2.计算风工程在山区风环境的应用和研究
3.环境风对大型非能动核电厂风的中立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
4.福建省风灾害与风工程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首届风灾害与风
工程创新发展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5.我校举行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市气象站网建设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

厦门市气象站网建设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

厦门市气象站网建设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成果、图集)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5.10项目名称:厦门市气象站网建设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委托单位:厦门市规划局厦门市气象局编制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成员:陈礼斌张玲赵水芝(厦门市气象局)杨锦坤陈圆(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市气象站网建设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目录第一章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1)一、指导思想 (1)二、主要原则 (1)三、政策依据 (1)第二章现状概况 (3)一、气候概况 (3)二、规划背景 (3)三、气象探测设备概况 (4)四、台站探测环境现状 (4)五、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概要 (5)第三章规划内容 (7)一、规划年限及范围 (7)二、规划目标 (7)三、规划依据 (7)(一)布局依据 (7)(二)气象观测站分级标准 (8)四、规划内容 (9)第四章气象观测站网规划 (10)一、地面气象观测站 (10)(一)国家气象观测站 (10)(二)标准区域气象观测站 (11)(三)一般区域气象观测站 (13)二、高空气象观测站 (13)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 (14)四、风廓线天气雷达站 (14)五、大气电场监测站 (14)六、GPS/MET大气水汽监测站 (15)第五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 (16)一、总体要求 (16)二、具体要求 (16)第六章规划实施 (22)一、分期建设 (22)二、投资建设主体 (22)三、管理维护 (22)四、补充说明 (23)第七章附件 (24)第一章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美丽厦门”建设需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准绳,按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技术要求,依法对气象探测设施开展空间布局及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连续性,为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过程中,热污染与大气污染典型日常见于静小风 天气 [6] 的事实,城市尺度气流模拟尚缺乏权威模型 [7] 等问 题限制了“盛行风模拟”这一常见风廊规划思路的适用性。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51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项目(2019J01007)。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XJK2017-1-11)。 作者简介 :刘姝宇(198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 城市气候与城市设计。 通讯作者 :宋代风(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 人居环境,邮箱 :songdf22@。
学术研究 2019 年 5 月第 16 卷总第 318 期
城市建筑
基于气候分析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初探
——以厦门市为例
刘姝宇 1,余波 1,宋代风 1,王绍森 361000 ;2. 福建省气候中心,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 :在城市气候问题持续恶化与精细化城市管理背景下,对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的辨析与思考将为复杂条件下的城市通风
—— A Case of Xiamen
Liu Shuyu1, Yu Bo1, Song Daifeng1, Wang shaosen1, Wu Bin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热岛、大气污染等城市气候问题 持续恶化 [1-4]。数据显示,热岛或雾霾发生概率往往与城市 通风条件呈负相关 [5],这得益于城郊间空气流动对城市热 量的有效释放及对扩散污染物的快速驱散 [6]。合理的城市 通风廊道建设能够促进城郊间的空气交换,激发城市内部 的局地环流。作为通风廊道建设的重要前提,城市通风系 统构建工作能够梳理自然资源与土地的气候功能,识别城 市气候问题特征与可利用资源。
廊道建设提供重要前提。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汇总与气候分析开展补偿空间与可利用风资源识别,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
数据耦合进行作用空间识别,运用 Rhino、Grasshopper 工具与 GIS 技术,采用最小成本路径分析法获取潜在的城市通风路径,综
合考虑系统风、海陆风、逆温的影响,进行通风条件评估与廊道边界界定,进而推导城市通风廊道的形态,获取通风廊道各片段
2.Fujian Climate Center, Fuzhou Fujian 3500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urban climate issues and refinement of urban management,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pproaches guided by climate analysis are set up to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method of identifying urban ventilation channels. Based on colle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of climate data, available wind resource and compensation area were identified. Effect area were recognized based on coupling betwee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By using Rhino Grasshopper and GIS, potential urban ventilation paths were grabbed through least cost path analysis method. Impact of prevailing wind, sea-land breeze and temperature inversion was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o evaluate ventilation condition and set corridor boundary. Subsequently, the morphology of urban ventilation channel may be derived so as to generate specific differentiated planning guidelines. The case of Xiamen demonstrates that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blems-solving and cost-control based on localized climate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idea and upgrade the technology of urban ventilation corridor planning. Key words: climate analysis;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urban ventilation channel; Xiamen
差异化、具体化的设计导则。实证表明,在问题解决与成本控制导向下,以气候分析为基础的城市通风系统构建方法有助于城
市通风廊道建设思路优化与技术升级。
关键词 :气候分析 ;城市通风系统 ;城市通风廊道 ;厦门
[中图分类号]TU14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truction Method of Urban Ventilation System Based on Climate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