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合集下载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相互观赏各自的视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视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观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观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视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视察一棵树让我们发觉了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世界,则,视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接着视察不同的树。
在视察过程中,培育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了解视察的目标和方法,相识到视察的重要性。
对大树的视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分组材料:一些视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视察记录纸。
一、引言
1.校内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内里的植物最熟识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识植物——大树起先视察探讨吧。
2022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则写教案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我看到了什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进行视察,探讨,体验情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3、生分小组探讨发觉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探讨、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视察一颗树。
1、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假如我们现在到校内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思索: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视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探讨、沟通、争辩――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起先的视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两篇)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两篇)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

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然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

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讨论:回忆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讨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馈。

(3)知道归类记录下列内容:树全貌、树本身、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

3.现在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1)讨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定记录员。

(3)讨论观察的方法。

a.观察是不是只用眼睛看?b.讨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制定计划。

把讨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

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汇报交流计划。

讨论交流,完善各自小组的方案。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记录,知道观察的具体方法、步骤,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

7.地考察前准备,回忆制定的计划。

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工具箱。

8.实地考察。

(1)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的评价。

(4)要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2)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描述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延伸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观察与描述: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如树叶、动物、建筑物等。

2.创造性描述: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力来描述一些抽象的事物,如音乐、梦境、情感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画作或一张照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看到了什么。

引发学生对观察和描述的兴趣。

观察与描述(20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实物,如树叶、动物、建筑物等。

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事物。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方面,并提问学生有关这些事物的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形状?你觉得这种颜色代表什么?”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组实物。

让学生观察并一起描述这些事物,然后根据描述来猜测这些事物是什么。

通过比较不同组的描述来发现描述的方向和内容上的差异。

创造性描述(25分钟):1.鼓励学生使用想象力来描述一些抽象的事物,如音乐、梦境、情感等。

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关键词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展开想象,让他们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2.以学生熟悉的音乐为例,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听到了什么,如何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来描述。

思考与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过程,回答以下问题:“你觉得观察与描述对我们了解世界有什么帮助?”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如他们觉得最有趣的描述是什么,觉得困难的是什么等。

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在家继续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可以给学生一些观察日记的任务,让他们记录下每天观察到的事物,并进行描述。

2.提供更多的创造性描述的机会,如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梦境、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等。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讲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进行简单的观察练习。

1.3 教学步骤:1.3.1 教师出示一个物品,让学生闭上眼睛,描述他们看到的物品。

1.3.2 教师解释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如光线、眼睛、图像传递等。

1.3.3 学生进行观察练习,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并描述。

第二章:观察形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形状。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不同形状的定义和特征。

进行形状观察和描述练习。

2.3 教学步骤:2.3.1 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品,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3.2 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物品的形状。

2.3.3 学生进行形状分类练习,将相同形状的物品放在一起。

第三章:观察颜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颜色。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颜色的基本知识,如颜色三原色、颜色混合等。

进行颜色观察和描述练习。

3.3 教学步骤:3.3.1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物品,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3.3.2 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物品的颜色。

3.3.3 学生进行颜色分类练习,将相同颜色的物品放在一起。

第四章:观察动植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动植物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讲解动植物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进行动植物观察和描述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教师展示动植物的图片或实物,如花朵、小鸟等。

4.3.2 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动植物的特点。

4.3.3 学生进行动植物分类练习,将相同种类的动植物放在一起。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观察周围环境。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观察技巧和知识。

进行拓展观察练习。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观察技巧和知识。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户外活动中的所见所感,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他们对自然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走出课堂,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然而,学生在观察和思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方法不恰当等。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教给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课件。

2.教学器材:自然界的图片、实物等。

3.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积累观察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看到了什么》参考教案2一. 教材分析《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科学三上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引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因此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然而,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往往缺乏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对于观察到的信息不能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描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并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准确描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深入观察和准确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好奇心,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来获取信息,并用语言来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2.难点:学生能够进行深入观察,并准确描述观察到的事物。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2.示范法: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和描述。

3.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和描述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这些事物有什么想法或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教师可以提问:“课文描述了哪些事物?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述这些事物的?”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和描述。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光的反射: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了解反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光的折射: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折射定律。

4. 眼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

5.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彩虹、影子的形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光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光的反射: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4. 光的折射: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5. 眼睛的作用:讲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视力。

6.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彩虹、影子的形成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光学现象,编写观察报告。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的光学问题,如水中物体的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等。

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光学实验,如利用镜子进行反射实验,通过透镜观察物体折射现象等。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1.1.我看到了什么》word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教课方案教课目标1.指引学生直接参加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谈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研究的兴趣.教课要点指引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课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谈论.教课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课活动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而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谈论:回忆从前在一棵真切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谈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响 .(3)知道归类记录以下内容:树全貌、树自己、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3.此刻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 1)谈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立记录员 .(3)谈论观察的方法 . a.观察是否是只用眼睛看?b.谈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拟定计划 .把谈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报告交流计划 .谈论交流,完美各自小组的方案.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看法进行谈论、记录,知道观察的详尽方法、步骤,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7.地观察前准备,回忆拟定的计划.组内分工:记录员、报告员、工具箱.8.实地观察 .(1)带领学生到早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依据自己想好的观察序次、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关注学生的亲自体验,对学生的方法和独到见解恩赐一定的谈论.(4)要学生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经过谈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一样.(1)生回教室,报告交流(分小组谈论看到的内容) .(2)从前的看和此次的看有什么不一样?为何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认识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1.作业 .在你家周边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立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等。

2. 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篮球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3. 课堂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物,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体。

4. 学生展示: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物品。

2.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任务,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验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堂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观察实物时的细致程度和描述准确性,以及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质量。

3. 家长反馈评价: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建议: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社区的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练习观察和描述。

2. 开展“小小探险家”活动,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看到了什么》学科领域:小学科学年级:一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眼睛,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三、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速度。

2. 光的反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了解光的反射原理。

3. 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4.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讲解眼球的各个部分,让学生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运用讲解演示法,讲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眼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速度。

3. 光的反射: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让学生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折射现象。

5.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讲解眼球的各个部分,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以及在生活中观察光现象的积极性。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2. 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水、透明塑料尺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4. 教学挂图:展示眼球的各个部分。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光的反射、折射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光的现象。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光的现象,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光的反射现象2.1 教师演示光的反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2.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解释反射现象的应用。

3.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3.1 教师演示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折射现象的应用。

4. 总结与拓展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4.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2 学生整理实验报告,准备课后反馈。

6. 课后作业6.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教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科学日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作用,认识到视觉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1.3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作用,如:“你们知道眼睛是什么吗?眼睛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眼睛是感官器官,可以帮助我们看世界,了解周围的环境。

(3)教师总结:眼睛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第二章:探索眼睛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认识各种眼部器官。

2.2 教学内容介绍眼球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

2.3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眼球的各个部分,讲解各部分的功能。

(2)学生观察:学生观察模型,了解眼球的构造。

(3)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视觉现象的解释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学会解释一些视觉现象。

3.2 教学内容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的作用,最终形成图像。

3.3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通过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

(2)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动画,理解视觉的形成。

(3)实例分析:教师举例说明一些视觉现象,如远近、大小、颜色等,学生学会解释这些现象。

第四章:保护眼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眼睛的健康重要性,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解眼睛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眼睛。

4.3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通过实例说明眼睛健康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眼睛,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等。

第五章:课堂小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眼睛的认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总结眼睛的作用、结构、视觉现象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5.3 教学过程(1)教师提问: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1课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你能发现几点?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2、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3、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1、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3、评价: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2/ 2。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小学科学《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明白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色卡等。

2. 准备一些关于视觉感知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准备一些关于视觉感知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平时是如何观察事物的,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力的重要性。

2.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解释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以及如何提高观察力。

5. 拓展:布置一些关于视觉感知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巩固学生对眼睛如何看到物体的理解。

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光线条件下视觉感知的差异。

3.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实践如何运用观察力进行科学探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视觉感知基本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视觉感知的变化。

3. 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观察力。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doc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doc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的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进行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卡、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出示大树的照片引入新课。

从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指明学生说,然后让学生记录在记录卡上。

研究内容:班级姓名时间2.讨论:回忆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看到了什么?(1)讨论并记录下来。

(2)师生交流反馈。

(3)知道归类记录下列内容:树全貌、树本身、树上的东西、树下的东西。

3.现在再去看看,能否看到更多的内容?(1)讨论观察的内容:(有目的去看,叫做观察)(2)小组确定记录员。

(3)讨论观察的方法。

a.观察是不是只用眼睛看?b.讨论你们小组准备观察哪些内容?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c・观察前要准备哪些东西?4•制定计划。

把讨论出来的计划简单记录下来。

观察的内容方法需要的工具5•汇报交流计划。

讨论交流,完善各自小组的方案。

6•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记录,知道观察的具体方法、步骤, 指定简单的计划,下节课,希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活动。

7•地考察前准备,回忆制定的计划。

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员、工具箱。

8.实地考察。

(1)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关注学牛的亲身体验,对学牛的方法和独特见解给予肯定的评价。

(4)要学牛把看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9.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生回教室,汇报交流(分小组讨论看到的内容)。

(2)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10•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目的“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一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案教材:一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目标:1. 了解与身体感官有关的器官;2. 了解不同的感官能够感知的事物;3. 培养学生通过感官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味觉和嗅觉能力和它们与导致感觉的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2. 介绍留神和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光的性质和光能让我们看到;2. 理解色彩的形成。

教学过程:第一课:感官1. 看一张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感官。

2. 介绍不同的感官:(1)眼睛:看(2)耳朵:听(3)鼻子:闻(4)嘴:尝(5)手:触摸3. 观察人体图,鼓励学生描述身体感官器官。

第二课:光和视觉1. 介绍光的性质:(1)光是一种电磁辐射。

(2)光传播时,在它运动方向上有波浪形式。

2. 拿一个手电筒向屏幕照射,让学生观察光的性质。

3. 介绍光能让我们看到事物。

4. 介绍毛细血管照相:(1)照射光线照射手指。

(2)放在那里数秒钟,然后再将它移开。

5. 介绍色彩的形成:(1)光可以被三种颜色过滤器过滤:红、绿和蓝色。

(2)当光被过滤时,颜色被剩下来。

6. 学生观察一些事物,说出它们的颜色。

第三课:味觉和嗅觉1. 了解味觉和嗅觉能力和它们与导致感觉的化学物质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闻一些不同气味的物品,并描述其气味。

3. 介绍不同味道的味觉 Location:(1)酸的味道:语言的前部。

(2)苦的味道:语言的后部。

(3)甜的味道:语言的前部。

(4)咸的味道:语言的前部和中部。

第四课:观察1. 让学生观察一些事物,并描述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2. 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3.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的结果。

评估方式:1. 对观察结果和了解的知识进行测试。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结果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教学实验器材:手电筒、红、绿、蓝色过滤器、香水等。

教学师生用书:一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

总结:本教案引导学生通过感官认识世界的能力,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的感官器官、光和视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的知识。

我看到了什么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我看到了什么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3、出示日全食过程图,讲解日全食过程,使学生知道日全食要经过“偏食、全食、偏食、复圆”这样一个过程。
4、谈话: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
5、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1)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的成因。
(2)谈话:
①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回事?
②日食成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另一种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
(地球很大;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千米;我们人要是每天走50千米要走两年才能环绕地球一周;要是手拉手的话得用四千万个同学拉起手来。)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分组实验材料:电灯(瓦数大的)、皮球。
2、挂图或投影片:日偏食、日全食、日全食过程、月食、日食成因示意图、月食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l、提问:
(1)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人们看不到地球这样的照片,得不出地球整体的样子的印象)
问:那么,后来人们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个球体呢?请同学读书p2的读一读。
(人们在月食发生的时候看到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环球航行;)
问:现在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看完后你试试看能不能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出示[图片2]、[图片3]
(如果学生思考不出,再问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学生只知地球、月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其他行星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但看起来很小,不会挡住太阳。)
④综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你是怎样想的?

《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

《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第一篇:《我看到了什么》优秀教案《我看到了什么》教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词汇:生命体(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核心价值观:观察是有目的的,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活动过程:一、引言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的是哪些呢?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到了什么》教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重点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

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板书
观察大树描述大树作业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