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语文味”中提升语文素养

合集下载

语文课的“味”在哪里

语文课的“味”在哪里

语文课的“味”在哪里教了十几年书,总感觉老师上语文课大多没啥“味”,学生听语文课也没啥“劲”。

之所以这样,尽管不能单方面地归责于教师,因为在升学考试成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教师好坏优劣的试金石的今天,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语文课只能被上成机械的应试课。

只有实现语文课从为升学而教到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教的真正转变,才会有语文课的语文味广阔天地。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理性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那么如何令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令学生听起来“有劲”,而去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我以为语文课起码应有做到以下“四味”。

一是语言味。

语文课,就应有浓厚的语言味。

语言味应是语文课的主味、本味。

汉语言有着如此长远的历史,任何关于语言的变迁,声调的转变,语音轻重的不同,词语的选用,文体的运用等,都能带来一段美妙的故事,都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文本习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这样才是真实本色的语文课。

一堂无语言味的语文课,就易成为政治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或别的什么课。

它不再是展现语言以及语文课的美妙,而是单纯的从它表现的思想意义出发。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过:“有的离开了语文科的特点单讲政治,把语文课讲成了政治课。

有的忽视了语言的教学,过多讲授文学理论,把语文功课讲成了文学概论之类的功课。

有的没有预先规定教学重点,碰到什么讲什么,不管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必要,在语文课里讲了很多有关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可见,要使语文课富有“语言味”,教师就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有足够的认识,对语文新课标要有真正的领悟。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

[让“语文味”回归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语文味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人们常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语文也同样,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两者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道统一”:言语内容就是道,言语形式就是文,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其一。

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

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语言——让语文课弥漫语文味(一)

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语言——让语文课弥漫语文味(一)
语 言 , 空 情 感 , 乏 基 础 性 ; 言 曲》 兄 妹 俩 的对 话 一 段 时 , 生 虽 “ 妈 , 说 着 玩 的 . 实 我 这 棉 袄 架 缺 语 中 学 妈 我 其
品 味 脱 离 内容 , 视 联 系 , 乏 整 体 能 体 悟 到 兄 妹 俩 相 依 为 命 的 情 感 . 不 一 样 防 寒吗 ?” 忽 缺 妈妈 一 下 子把 我 搂 性 … … 上 述 现 象 。是 语 文 失 去 语 文 朗读 时却 难 以 真 切 地 把 这 种 情 感 表 在 怀 里 。 抬 头 看 时 。 眼 圈红 了。 我 她
机 不 加 考 虑 .语 文课 就 会 变 成 讲 述 可 我 老是 穿 那件 棉 袄 。放 学一 到 家 , 进 课 文 , 近 人 物 , 会 情 感 , 位 走 体 一 生 活 的“ 常课 ” 家 。因 此 , 读 教学 必 我 便 对 妈 妈 说 : 妈 妈 ,给 我 买 件 羽 阅 “
维普资讯
弓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语富 I l
让 语 文课 弥 漫语 文味 ( ) 一
黄桂 林
当前 , 重 视 学 生 感 悟 能 力 的培 系 生 活 ,保 证 生 活现 象 与 课 文语 境 该 买 。 ” 停 顿 了一 会 , 可 是 , 件 她 “ 一 养 , 已引 起 了重 视 。 不 少 教 师 对 形 象 上 相 似 。 涵 上 相 近 , 感 上 相 像 样 的 羽绒 服 至 少得 2 0多块 呢 !” 虽 但 内 情 0 此 理 解 偏 颇 : 活 引进 简 单 从 事 , 生 不 关 。 以引 导 学 生 以生 活 为 桥 梁 , 进 望 着妈 妈 焦 急 的 样 子 , 再 看 着 她 满 走 加选择 。 乏针对性 : 缺 朗读 感 悟 脱 离 语 境 , 感 受 , 去 去体 验 。如教 学 《 光 手 的 老 茧 , 不 禁 后 悔 起 来 , 说 : 月 我 忙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课程,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却存在着“失去了语文味儿”的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对课堂内容产生厌恶情绪。

我们要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改革,让语文课重拾“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丽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语文是一种美丽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诗词、名言警句、古文等优美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沉淀,增强对语文的情感投入。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古诗词大会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写好文章,提高语言文字的功底。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语文创意写作的课程,如散文、小说、诗歌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语文思考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好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文化视野。

学校可以策划一些阅读活动,如“每周一读”、“读书分享会”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情操。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是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凸现“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凸现“语文味”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凸现“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新举措、新突破,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为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目标。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它的本质属性是“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特性,凸现“语文味”。

1. 立足语文味,立意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应以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运用为主体,以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较强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直觉判断力和感悟力及良好的品维品质,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主题的确定要有文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紧扣语文素养这根弦;整个学习活动要坚守语文本位,凸现人文精神,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注重语文实践的体验性,“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无论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学习过程的开展,成果的展示、活动的评价都要立足语文味与语文素养,要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倾听、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

2.突出语文手段,强化语文意识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在活动中突出诵读、辩论、表演、演讲、访问、倾听、交际、设计、策划、有创意地表达等言语形式,积极采用读书报告会、辨论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演讲、办报等形式,组织各种文学、文艺社团、开展文艺节、读书节、文化节、夏令营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投身到火热的社会活动,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食粮,自觉地探究自然、探究社会、探究人生、探究文学,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才干,把求知与育人结合起来,学习与做人结合起来。

让语文课煮出醇香语文味

让语文课煮出醇香语文味

让语文课煮出醇香的语文味我曾经浏览过一篇名为《煮书》的文章,文中作者的话让我豁然开朗。

他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就不能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啊。

”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教师引领学生把课文煮熟、煮透、煮香的过程。

从中让学生去品尝醇香的语文味,享受学习语文的情趣,提升语文的素养!一、现状点击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还缺什么?缺语文味!原因如下:其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文字训练提及甚少,全文只有一处提到“注重技能训练”。

这也许是我们一线教师产生误解的缘故之一吧!其二,“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教学思想在课改大讨论中遭受了专家、学者们的指责、批判,其原因是对这一说法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绝对化,而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性。

可是如此强劲的舆论导向确实让我们一线教师感到迷惘,到底语文课还要不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凸现了工具性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文性的湮灭,甚至很多老师对在语文课上开展语言文字训练“望而生畏”起来。

其三,课改后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关注了人文、感悟、互动、合作、探究、情感等等,课堂出现了比以往更热闹的景象。

这也致使不少青年教师一味模仿“跌宕起伏”型课堂,“名正言顺”地取消了本不该取消的语言文字训练。

其四,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图片、录像、音乐等各种非语文手段取代了文本的解读,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二、理性思考我认为“语文味”其实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感”、一种“整体直觉”,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

这种味或表现在对文本的静思默想中,或表现在学生摇头晃脑的吟诵中;或体现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或体现在学生言语交锋的对话中;或体现在物我两忘的体验中,或体现在文思泉涌的言语表达中……无可否认,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中的缺失必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策略探索如何让语文课煮出醇香的语文味来,我的观点是“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词句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 下面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片段师板书:心愿师: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心愿”。

同学们,你有什么愿望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1: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科学家。

师:你的理想真远大,但你要记着,搞科学研究来不得一点马虎,你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努力。

生2: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老师,语文老师。

师:能说说理由吗?生3:老师能教给学生许多知识,还能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师:说得真好!生4:我的愿望是当一名警察,将来能为祖国做贡献。

……师:同学们的愿望都很好,都是想的他人,想的祖国。

有一只小云雀也和大家一样懂事,(补充课题)我们来看看它的心愿是什么呢?它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呢?(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2—4小节,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用笔画出来讨论交流。

生1:我从妈妈的话中体会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师:妈妈为什么而心疼?——引出“贫瘠”,引导多名学生读词语。

师:读着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2: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上寸草不生,烈日炎炎,快把仅有的水泊都晒干了。

生3:我仿佛看到沙漠荒凉无比,只有毫无生命气息的枯树枝和石头横在沙漠里,还时常有大风袭来,到处都是风沙,让人寸步难行。

师:文中是如何描写贫瘠的沙漠的,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生4:这句话让我体会到沙漠的环境十分恶劣,黄沙漫天飞舞,迷得人都睁不开眼,这个地方真讨厌。

生:老师,我还从下面的“埋怨”这个词语体会到云雀的不满,它也不喜欢沙漠。

师:你真善于发现,请你来读读云雀的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这贫瘠的沙漠是怎么形成的?生5:森林能够阻挡风沙,而人们乱砍滥伐,没有了森林,土地很快成了贫瘠的沙漠。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学生实际表达和阅读能力的下降,近年来各地的语文课程已成为家长和各级政府关注的课程之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语文,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问题。

下面就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红色教育和课外拓展等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有循序渐进、重点明确、知识紧密联系、寓教于乐、多元化等特点。

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上进行全方位覆盖和巧妙搭配,可以让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效果。

1. 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尽量将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语文作业、小组探讨、课堂演讲、小组竞赛和自由读书时间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虽然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基础,但是却可以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达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例如向学生传递经典文学的作品,将小说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较好的理解经典文学的作品。

2. 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多角度的出示教学内容,整合各个方面的实用技巧,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构句子并重新组成句子,最后写出一个文学风格较好的语文句子等方式来进行操练。

并且在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识别、引导语言表达和模拟阅读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爱上语文课程。

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构建语文课堂的第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干净和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力的提高。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文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更具“语文味”。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课要更具“语文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注重文本阅读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注重选取富有“语文味”的文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注重实践活动四、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教学要注意创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文本阅读,注重实践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学科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让语文课回归“语文味儿”,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语言规范意识等。

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培养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味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语文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体验,注重中外文学常识的传授和运用,注重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文化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

只有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语文味儿”,构建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体验到语文的美与韵,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气息。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由于教材内容的单一和教学方法的传统,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语文课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味儿,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新颖的课堂方法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希望能给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各种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以古代宫廷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宫女或太监,体验古代宫廷生活,感受古诗词的风韵和意境;在教学古文时,可以以古代书院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古代学子,亲身体验古代读书写字的氛围,理解古文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并熟悉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使用游戏元素和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语文游戏,如语文知识抢答、语文趣味大挑战、语文文学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和欢乐。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古诗词接力赛,让学生根据提示快速接龙,感受古诗词的优美与隽永;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可以设计一场阅读推理游戏,让学生在推理猜谜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实践体验法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生动和有趣。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开展一场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语言规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言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2020·06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味”课堂,在符合语文本体属性的前提下,应有其与当下前沿理念相适应的新的丰富内涵。

“语文味”的具体内涵应为:言语味、思维味、审美味和文化味,其价值追求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味”课堂通过“揣摩品味,立足语言文字;质疑体悟,发展语文思维;引入情境,渗透美育因素;延伸拓展,探寻文本意涵”实施教学,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摘要关键词语文课堂;核心素养;语文味;言语味;思维味;审美味;文化味“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刘雪璠(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11)时下的语文课堂存在一系列问题,有的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比例过重,使语文课变成思品课、政治课,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有的只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迁移,使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分离;有的缺少对语文教材元素美的意蕴解读和挖掘,学生无法体味到语文学科的美,难以提升审美情趣;有的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却忽视学生想象力与思维力的培养。

其实,语文是与生活和人生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进行知识的滋养外,还应该注重情感的品味和咀嚼,注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给学生的心灵以文化的洗涤。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践行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回归。

一、“语文味”的具体内涵崔峦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的发言中提到了“语文味”——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指出,“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王崧舟名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语文味: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法宝

语文味: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法宝

语文味: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动力的法宝摘要: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的全面开展,进一步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

“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扎扎实实、有滋有味地教好语文的理念深入学生、深入课堂,赶时髦、讲排场、重教化的“串味”现象正在消亡,“语文味”已浮出水面,正充盈着我们的视听,深受欢迎。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技巧一、语文课堂鲜活的生命永远充满着语文味“语文味”这个概念,自从2001年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教授提出后,在语文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程少堂教授说:“语文味,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由此可见,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是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所必需的涵泳和濡染。

就其外延来看,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整个20世纪语文教育探讨的最新共识,是100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是被近一百年的语文教育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语文工作者都应该自觉追求语文味,特别是中学一线教师。

二、如何谋得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1.养足教师语文味,引领学生读和写严师出高徒。

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

笔者总爱在课前课后对学生“卖弄兜售”,我给他们背《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叫他们猜;给他们读《三国演义》、《水浒》里的人物外貌叫他们判;给他们讲《走吧,张小砚》,一个女大学生,一个汶川地震志愿者,“走”出来的奇书……渐渐地,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就坐不住的初中生,居然能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领学生在“语文味”中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杨峰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3年第08期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素养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24-02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深读文本,体悟语文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只关注文本内容,而是开始逐步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表达方法。

但从笔者平时的听课和观察看来,当前的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不能抓住课文中富有特色或较为关键的词句进行推敲、揣摩,对言语形式的教学过于随意,还有的教师陷入语文知识教学的误区,对某种表达方式的名称、用法等只是笼统地介绍,浅尝辄止,没有带领学生细究、品析,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使学生尝到语文味。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早就告诫我们:“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寻找课文中言语形式的精确妥帖,关注特殊标点符号的用法、关键词语的意义、富有艺术表现手法的句子以及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并且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聚焦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涵泳吟诵,在对比、辨析、评点中揣摩、理解、积累,在深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意象美,真正品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妥帖,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诗时,带领学生抓住最能体现革命豪情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教学,紧扣“远征难”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铁索寒、千里雪”诸种意象,紧扣“只等闲”理解“走泥丸、暖、喜”等关键词语,学生通过字斟句酌的掂量、咀嚼、玩味,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潜藏于诗中的强烈情感,更深深地体悟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再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课时,待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宕开一笔,引导学生触摸词之精妙,品味寻常语的不寻常。

学生静下心来品读、回味之后,纷纷列举“常记”“惊”“争渡”“沉醉”等字词并进行个性化解读。

在学生对整首词产生独特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达李清
照心情的一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词眼,将全词读成一个字,师生进而共同品赏“醉”字,体悟词人的那份酒醉、陶醉、心醉。

最后,全班伴着歌曲《如梦令》,缓缓地齐读全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入手浸润于文本、欣赏其中的语言,读“活”了文本,享受到古典诗词独有的语言魅力,获得了美的熏陶。

二、想象补白,深化语文味
有学者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违背汉语文化“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方式,而应“引领学生张开感受的触角,激活想象的细胞,澎湃生命的激情,进入…意象的河流‟”。

纵观我们的课堂,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汉语言文本的思维方式,难以逃脱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缰绳;也有不少教师虽然注意到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但却没有从具象思维方式出发,有些想象训练远离文本中心,天马行空,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充分调动,言语能力未能获得有效提升。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象空白进行观察想象、补充想象、联系想象,将文字符号形象化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生活画面,还要在学生想象的诉求、境界的融通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沉浸在文字的氛围中,对关键的词句产生真切的体会,切切实实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针对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难以理解阿炳生活“坎坷”的实际,巧妙地扣住“坎坷”一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他因为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这一教学片段合理地挖掘了文本中的意象空白,融想象能力培养、语言文字训练于一体,使学生披文入境,身临“坎坷”的意象世界,体验到阿炳的艰难处境。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水》一课时,首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哪些特写镜头需要通过想象来领会。

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放飞想象,有的说看见孩子们的嘴巴咧开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有的说一个男孩的头发像枯草一样干干的,淋过雨后湿漉漉的,就像干旱的小草喝饱了水一样。

学生想象孩子们雨中狂欢的镜头后,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让学生继续联想对大人们的特写画面。

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大人们都拿着脸盆来接雨,雨打在脸盆上噼里啪啦地响。

”“一个个女人拿着碗接水,边接水边说…快下吧,快下吧!‟”两次想象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移情入境,感同身受,不断丰富场景描写的意象空白,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然能咀嚼出语文味。

三、有效拓展,发掘语文味
新课改以来,教师日益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举一反三,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走过了头,没有立足文本,甩开了教材,过早过量引入课外资料;有的教师拓展延伸的内容太深太广,学生走马观花,不能积累语言,也没能“得法于课内”,难以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就必须摒弃上述无效拓展的做法,追求有效的拓展,在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课内引路与课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在阅读与生活之间铺出道路,让学生会读、善读、乐读。

如可以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关键句、训练点、空白处进行拓展,丰实学生的阅读体验,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蕴,达成对文本的多层次的丰富理解;可以将触角延伸到课文之外,围绕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同一对象、同一写法等编制同类文章阅读手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走进“文字与文化的空间、文字与生活的空间、文字与自然的空间”,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体味汉语言文化的生命意趣和精神魅力。

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中的“王冕立志学画”一段时,适时补充《儒林外史》一书中的原句——“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这段原文对“无一不像”进行了具体描摹,更形象生动,更通俗易懂。

这一拓展阅读,耗时少,没有超越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效弥补了课文的不足,使学生迅速感悟到王冕的画技之高,从内心对少年王冕产生敬佩之情,并且为随后理解王冕的画品、人品及延伸阅读《儒林外史》做了很好的铺垫。

再比如教学《江雪》一诗,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钓”是“孤独的垂钓”后,围绕“钓”拓展阅读《小儿垂钓》和《渔歌子》,从中体会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垂钓、渔翁悠闲自得的垂钓,从描写垂钓的不同诗词作品中探究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境界。

一位文学评论家曾呼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我们要强化语文意识,通过潜心会文、诵读体悟、想象补白、深化情感、有效拓展、挖掘意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语文味”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杨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