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
中国地理二默写
第二章背诵检查(2)1、中国的气候特征:(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
()夏季:(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是)(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是:空间分布:;时间分布不均:(3)将下列温度带填到下图的右图中: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在左图中填注干湿地区的分布(A\B\C\D),并结合两幅图注明夏季、冬季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现地区的代号和名称。
(4)我国冬季气温最低地方是(原因是);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原因)(5)受和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一带,风向为偏北风,特点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部和南部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风向为,特点。
能够带来丰沛的降水。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
(6)受夏季风影响,季风气候区内很容易形成,但是的降水和热量搭配又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7)在左图中填注气候类型。
2、(1)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内流河。
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2)我国外流河汛期出现在,主要受的影响;内流河汛期出现在,主要受的影响。
(3)右图中流量最大的是;汛期最长的是;结冰期最长的是;含沙量最大的是(1)结合长江水系图记忆长江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的省区、地形区、主要的支流、水利枢纽、干支流交汇点的城市。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
长江流经的省区(简称):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沪长江流经的地形区:主要支流及干支流交汇点城市:雅砻江(攀枝花)、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乌江、湘江、汉江(武汉)、赣江(湖口)上中下游分界:上游——3 ——中游——4 ——下游(上海)注意图上位置......(.3.、.4.为图中代号)。
.......水利枢纽: 1 2 (1 、2为图中代号)(2)长江的开发利用: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段,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以下是本册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它的形状和大小对于进行地理研究和制作地图至关重要。
2.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地球表面通过北极点的线路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而纬度则是从南北两极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
4.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地球的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卫星、小行星等组成,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位于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的轨道上。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地幔在地壳之下,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2. 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圈层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地幔对流。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而地幔的对流则影响着地球的地理形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理环境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地质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对流作用下不断移动。
2. 地球地壳运动的地质灾害地质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水资源的利用与水问题1. 水的分布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它广泛分布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等形式中。
人类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精品课件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末整合
(1)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分析)。 (2)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电力投资比重接近煤炭投资,有何优点? (3)分析山西省应怎样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解析 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重心位于东部沿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主要运 输方式是铁路。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分析。第(2)题,煤炭以外的投资增加,势必会影响 产业结构和缓解煤炭外运压力。第(3)题,资源型经济转型一般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 升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措施 除 污 染 、 美 化 环 境 ; 发 展 新 兴 工 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
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例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山西省已经确定把资源综合利用同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相结合,引导扶持一 批大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标志着山西省由单纯的煤炭、电力单一产业开始向煤、 电、铝、冶金、建材等产业联合经营的转变。 材料二 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线路图及各产业投资比重图。
专题二 鲁尔区和山西能源基地的对比
项目
德国鲁尔区
荒漠化 地减少,风沙危害,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不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
沙尘暴
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用水源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 生物多样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
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 性破坏 用,影响生态平衡 生态破坏
牧、实行休渔期制度
自 然 原 因 : 自 然 沉 积 物 充 满 湖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
备用工具&资料
备用工具&资料
(1)简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市场和交通三个方面分析)。 (2)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电力投资比重接近煤炭投资,有何优点? (3)分析山西省应怎样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 解析 第(1)题,我国能源消费重心位于东部沿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主要运 输方式是铁路。结合题干提示进行分析。第(2)题,煤炭以外的投资增加,势必会影响 产业结构和缓解煤炭外运压力。第(3)题,资源型经济转型一般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 升级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二地理科目选修二知识点
高二地理科目选修二知识点1.高二地理科目选修二知识点篇一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2.高二地理科目选修二知识点篇二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3.高二地理科目选修二知识点篇三气候成因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高二地理选修2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二地理选修2知识点思维导图高二地理选修2课程是地理学科中的一门选修课,主要涵盖了一些与环境、资源、人口等相关的地理知识。
下面是对该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思维导图:一、地球与地理环境1. 地球的构造和形状2.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3. 地球的气候带和生物带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二、自然地理环境1. 大气圈和气候系统-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气候和气候要素- 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2. 水圈和水资源管理- 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水资源开发和利用- 水污染与水环境保护3. 土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的形成和类型- 农业生产与土壤保护-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4. 生物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三、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与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 人口迁移与人口结构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概念和过程- 城市化的影响与问题-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四、经济地理与资源利用1. 地理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地理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可持续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2. 第三产业与城市经济- 第三产业的定义和特点- 城市经济结构与空间格局- 城市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3. 跨国公司与地理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 经济全球化与地理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利弊与地理影响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分类与制图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构成-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2. 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卫星与航空遥感图像解译- 空间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上是高二地理选修2课程的知识点思维导图,通过这些知识的系统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地理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陆地和海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海陆比是71:29 ,概括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地球上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割成很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3、北极地区是海洋(北冰洋),南极地区是陆地(南极大陆)4、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5、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6、即使从水路半球看,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把地球划分任意面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7、面积较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称为岛屿,8、世界共有六块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11、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12、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13、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边缘靠近大陆部分是海,远离大陆部分是洋14、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为海峡大洲和大洋1、七大洲面积按照由大到小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2、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3、被南北回归线同时穿过的大洲有非洲4、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5、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6、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7、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8、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有欧洲、北美洲9、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有南极洲10、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11、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12、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3、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14、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15、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16、轮廓呈S型的大洋是大西洋17、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海陆变迁1、“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中指的是海陆变迁2、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①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产生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②在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产生的原因是海平面的升降③荷兰的围海造陆,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产生的原因是人类活动3、大陆漂移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4大陆漂移的观点:①两亿年前,地球各大洲的分布状况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②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开始分裂、漂移③现今,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①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③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古老生物具有相似性④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证明南极大陆是后来漂移到现在的高纬度地区的。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2021年高考地理全国卷2及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3题。
图1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1.C 2.D 3.D【解析】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的。
2.由于长江对两岸交通阻隔,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习惯上把苏南和苏北的划分以此为界。
3.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地理必修二目录
地理必修二目录第一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1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1.1 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1.1.2 社会经济条件与人口分布1.1.3 历史文化与人口分布1.2 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1.2.1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1.2.2 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2.3 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二章人口容量与变化2.1 人口容量的概念与影响因素2.1.1 人口容量的定义与意义2.1.2 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2.2 人口变化的特征与趋势2.2.1 人口增长与减少的特点2.2.2 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的变化2.2.3 人口变化的趋势预测第三章城乡空间结构特点3.1 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分区3.1.1 城市的形态特征3.1.2 城市的功能分区及其作用3.2 乡村的空间分布与特点3.2.1 乡村的空间分布规律3.2.2 乡村的特点与差异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与影响4.1 城镇化的概念与阶段4.1.1 城镇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4.1.2 城镇化的主要阶段4.2 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2.1 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2 城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5.1 农业区位的概念与重要性5.1.1 农业区位的定义与分类5.1.2 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5.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5.2.1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5.2.2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第六章工业地域形成发展6.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特点6.1.1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6.1.2 工业地域的类型与特点6.2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与影响6.2.1 工业地域的发展趋势6.2.2 工业地域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第七章交通运输布局影响7.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7.1.1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7.1.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原则7.2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7.2.1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影响7.2.2 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原因8.1.1 环境问题的分类与特点8.1.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8.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8.2.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8.2.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大致的目录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第二章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地球不是一个完全的球体,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即地球在赤道上稍微扁平,两极稍微凸起。
这种形状被称为地球的地理椭球。
2.地理经纬度:地理经纬度是度量地球表面位置的方法。
经度是指经过地球两个极点和一个给定地点的圆,它的单位是度。
经度的零点被定义为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纬度是指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它也是以度来度量的。
赤道的纬度为0度,北纬90度为北极,南纬90度为南极。
3.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其厚度约为5-80公里不等。
地壳构造可以分为两类:地壳(包括陆壳和海洋壳)和地壳下地幔。
陆壳是地球上的陆地部分,主要由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海洋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下地幔的厚度约为70-3,000公里,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4.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几个大块,称为地质构造板块。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是由这些板块组成的。
地球的板块构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大陆板块、海洋板块和混合板块。
其中,大陆板块是由地壳和岩石组成的,位于陆地上,并且相对不容易发生水平位置的变动。
海洋板块是由地壳和岩石组成,而且相对于大陆板块更容易发生位置变动。
混合板块是指同时包含大陆壳和海洋壳的板块。
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壳和岩石层发生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深入了解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态、地球表面的构造以及这些构造对人类的影响。
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的变化和探索新的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地理初2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2知识点归纳一、地理位置中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的经纬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经纬度大约在东经100度以东至130度左右,北纬40度以北至53度左右。
二、疆域和行政区划疆域四至点:最北端在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位于53°N附近;最南端在曾母暗沙,位于4°N附近;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的乌兹别里山脚,位于73°E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位于135°E多。
陆疆和陆上国界线长度:陆疆12000千米;陆上国界线长度2万多千米。
海岸线长度: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000千米,岛屿海岸线约14000千米。
中国的行政区划:目前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有34个行政区划。
三、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人口数量约14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此线以东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密集,以西部分地区人口分布稀疏。
中国的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称为少数民族。
四、中国的地形主要山脉及其走向:东西走向的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喜马拉雅山;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闽浙丘陵等。
五、中国的气候气温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1月:-20℃~-3℃)、夏季南北普遍高温(7月:40℃~26℃)。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此外还有高原气候区。
降水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2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自然地理现象、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这一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产生。
公转则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周期为一年,它带来了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温度、气候的差异。
二、大气和气候大气是地球的外层气体包裹,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大陆的分布、地形等。
气候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各具特色。
三、水文循环与河流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河流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雨水补给,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河流的流域特征、流向和水文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地貌形态及其演变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外力作用(如水蚀、风蚀)的共同影响。
地貌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变迁。
五、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矿产、水资源等。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六、人口与城市化人口分布和迁移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它带来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地理必修2主要涉及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对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范文。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范文(二)第一部分世界地理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扁球形。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通过地球两极的全球总长360条线。
纬度是指垂直于经线的12条圈。
世界时区:地球上按照经线分为24个时区,各个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
二、中国地理位置中国的位置:中国位于东亚,东面是太平洋,南面是南海,西南和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面是亚洲大陆。
四温带:中国地处暖温带和寒温带交接区,划分为北亚寒温带、北亚暖温带、南亚暖温带和南亚热带四个温带带三、气候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降水等现象的统计数值。
气候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气候圈、地形、高度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气候: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寒冷型、温带季风型、亚热带季风型、热带雨林型等。
四、地理区域地理区划:中国地理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高原三大区域。
地貌特征:中国地形多样,主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丰富,主要有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
其中,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五、生产活动与城市工业化: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工业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对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资源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
第二部分中国地理一、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人口分布: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
传统习俗: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民族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二、资源与环境资源:中国资源丰富,主要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行星。
地球上有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并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
2.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是指陆地和海洋的总体形态,而地貌是指地表上的微观形态。
地球的地形地貌因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地表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海底地形有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山等。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经过长期观测所得的大气现象的一般情况。
气候除了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类型有暖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球上的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特性和利用情况。
地球的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沉积物、湖泊类型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地球上的水文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料和能源。
5. 地球的生物地球的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称。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并且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能够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开发、转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和开发生物资源等。
3. 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总结一、沧海桑田。
1. 海陆变迁的实例。
-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板块运动),抬升成为高山。
-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表明该海域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2. 海陆变迁的原因。
- 地壳的变动: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壳发生上升或下降运动,导致海陆变迁。
如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张裂拉伸。
- 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冷时,冰川面积扩大,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时,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 人类活动:人类填海造陆等活动也能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如荷兰的围海大坝。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1. 提出者。
-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 证据。
- 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
- 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具有相似性。
- 大西洋两岸的生物有亲缘关系,如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在大西洋两岸都有分布。
三、板块的运动。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影响。
- 板块张裂: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如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形成的;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 板块碰撞挤压:-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而亚欧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日本群岛等岛弧和台湾山脉等海岸山脉。
- 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精品课件:1 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松嫩平原:_黑__土___分布广泛,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 矿产 资源贫乏,而松嫩平原则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资源。
(2)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良好,发展 水田
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
维、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自然水要文素、:生地物质、、土地壤貌等、气候、 →通接过或景间观接直地
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 反映出来
2.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有些是 直接 影响,有些是 间接 影响。 (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 直接 联 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 (2)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再间接影响 自然界 。
3.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 整体性 。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是 普遍存在 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地理位置差异、
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差异是 区域关联 的基础: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区 域发生关联。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
[判一判] 1.区域景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区域人文要素的特征。( × ) 2.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区域的发展。( √ ) 3.区域差异性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 ) 4.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 ) 5.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由于热量条件的限制,只能种植耐寒的冬小麦。( ×) 6.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已经由粮食输入区变为粮食输出区 。
高中地理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一、简介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教育的一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知识。
本文档将介绍高中地理必修2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课程概述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地理观念与方法•地理学科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2. 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地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和交通运输发展3. 世界地理•世界陆地地理环境和水域地理环境•世界资源分布和资源利用•全球化与区域发展4. 经济地理•世界主要经济体和经济区域•经济三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5.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城市化的背景和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调查技术 - 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 - 理解世界地理环境和世界资源分布 - 了解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理解经济三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 掌握城市化背景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知识 - 了解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高中地理必修2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地理知识和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2. 实践法:组织实地调研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和过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共享。
4. 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和理解地理问题。
5. 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探究和研究,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评价高中地理必修2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1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原因是: 1)面积最大2)跨纬度最广3)东西距离最长)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4. 东亚的国家有: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6. 亚洲地形的特点:1) 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2)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7.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8. 亚洲气候的特点1) 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9.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少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10.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常受旱涝灾害的影响11. 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
12.亚洲河流的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河流注入海洋长江太平洋黄河太平洋湄公河太平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恒河印度洋印度河印度洋注意:P5亚洲地理集锦第二节人文环境1.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世界上人口超过l 亿的国家共有11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南极洲无常住人口);按自然增长率由多到少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3.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先后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5、理解P13页图6.17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的差异。
7.经济发展差异:在亚洲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
8、三类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牧业)。
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9、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一,位置: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东面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二,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大岛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18页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
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四,多火山,地震。
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五,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海洋性特征)六,经济特点: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国情: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
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七,工业区的分布:●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主要工业区主: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23页图7.13中找到并记住)●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好处: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
;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八,文化: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第二节东南亚(南洋)一、位置:东南亚在亚洲的东南部,地处亚洲与大洋州,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二,马六甲海峡:1,位置;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2,重要性: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
三。
组成:1,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两大部分(请将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落实到书上27页图7.18)2、国家:共有11个,其中与中国陆地接壤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惟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岛国有印度尼西亚(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被称作“千岛之国”),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菲律宾;四、气候:五农业生产:1、主要粮食作物:水稻2、热带作物:东南亚是世界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3、东南亚主要农作物的分布:①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②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③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④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六、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山脉由北向南延伸,河流由北向南流七、湄公河是流经东南亚国家最多的河流八、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原因: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汉,上海)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什么好处和弊端:好处:A.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B.河流是水运通道,对外交通便捷;C.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水源;D.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E.环境优美;弊端:A.洪水会给城市造成损失;B.城市污水会污染河流;C.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
十、中南半岛上的首都和国家:河内(越南),金边(柬埔寨),万象(老挝),泰国(曼谷),内比都(缅甸)。
十一.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中新加坡华人比重最高。
十二,旅游: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第三节,印度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这里有著名的建筑:泰姬陵●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南到印度洋。
2,印度的地形特点: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在书上35页图7.34中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并记住位置和名称)3,河流:恒河—印度的“圣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4,邻国:(在书上35页图7.34中找出这些邻国)陆上邻国:西北—巴基斯坦,东面—缅甸,孟加拉国。
东北—中国,尼泊尔,不丹海上邻国:斯里兰卡5,气候: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的变化主要受到季风的影响●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雨季和旱季之分。
旱季盛行东北风,雨季盛行西南风(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
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干旱少雨,为旱季)。
●印度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风的不稳定造成的(一般西南季风风力弱,来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灾;反之,则形成水灾)。
6,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绿色革命”,使粮食供应状况得到改善,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产量均居于世界前列。
●水稻和小麦分布(见书上39页):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区。
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阳光充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
7,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同时发展钢铁工业;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中心,也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
(记住书上40页图7.43: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在图上的位置)8,印度的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