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第二讲
普通植物病理学2
黄瓜立枯病
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 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 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 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 但不折倒。
黄瓜猝倒病
猝倒苗期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 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 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 致幼苗贴伏地面。
腐烂(rot):干腐、软腐
腐烂(干腐)
马铃薯晚疫病块茎染病初生褐色 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 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 周扩大或烂掉
大白菜软腐病
最初发病于接触地面的叶柄和根尖部, 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外叶失去水分 而萎蔫,最后整个植株枯死。生长后期 发病时,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叶片 半透明,呈油纸状,最后整株软化、腐 烂,散发出特殊的恶臭。
PART ONE
绪论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 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 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1 坏死(necrosis)
发生在植物的任何部位,表现为细胞死亡。 斑点、炭疽、疮痂、焦枯、疫病或瘟病、溃疡、立枯和猝倒、腐烂
斑点多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病组织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 按颜色分为褐斑、黑斑和紫斑等; 按形状分为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 和环斑等。
甘蓝黑斑病
灰褐色圆形病斑,病斑 有轮纹但不太明显,湿 度大时病斑上有较致密 的黑色霉状物
花生网斑病
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 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 可见粟褐色小点,即病菌分 生孢子器不透过叶面
黄瓜炭疽病
病斑近圆形,直径4---18毫 米,灰褐色至红褐色
马铃薯疮痂病
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 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 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 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
植物病理学:第二章 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症状
碎色郁金香
两个基本要素
植物 ( Plant)
一对矛盾
致病因素(病原, pathogen )
宏观:植物、病原、时空环境、人
微观:植物细胞环境(细胞生态)、非生物病因病或原生物与
环境生物细胞环境(细胞生态)、分子环境(分子生态)、人
两类植物病害
传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
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 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 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 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 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 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
花叶(mosaic)
褪绿(chlorosis)
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 绿与浅绿相间夹杂。
定义: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 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 异常状态。
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表现型 。
细胞水平变化(各种代谢活动和酶活性) → 组织水平变化 → 器官水平变化
▪ 按照症状在植物体显示部位的不同, ▪ 分为:
内部症状:如内含体、侵填体 外部症状
根据腐烂部位有根腐、茎腐、果腐、花腐
湿腐(wet rot)
葡萄白腐病
软腐(soft rot)
白菜软腐病
干腐(dry rot)
甘薯干腐病
4. 萎蔫(wilt)
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破坏或茎、根的腐烂而发生的凋 萎现象,多是维管束病害和植物根部坏死所致。
青枯:细菌性萎蔫发展快,植株死亡也快。 黄萎、枯萎:真菌性萎蔫发展缓慢,一些不能获
猝倒(damping)
立枯(seedling blight)
菜苗猝倒病
菜苗立枯病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
《植物病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识别、发生、发展、流行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病害管理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研究对象:植物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和寄主植物。
3.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生活史、繁殖方式等。
- 植物病害的症状与诊断:研究植物病害在寄主上的外部表现(如斑点、腐烂、萎蔫等)和内部病理变化。
-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探讨病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和流行机制。
- 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植物与病原生物之间的识别、侵入、防御等相互作用。
- 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
二、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 植物病原生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通过对病原生物的形态、遗传特性等进行分类,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
- 植物病害的病理学:研究病害在植物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 植物抗病性及其遗传改良:研究植物对病原生物的抗性机制,并通过遗传育种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 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研究病害在田间种群中的传播、流行规律和控制策略。
-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综合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实现病害的有效控制。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病原生物和植物病害的症状。
- 实验法:包括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实验,以及植物抗病性鉴定等。
- 调查法: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病害的分布和流行情况。
-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DNA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技术,研究病原生物的遗传特性和植物与病原生物的互作。
- 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病原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揭示其生物学特性。
- 生态学方法:研究植物病害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病害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植物病理学》课件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结 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 植物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方法
选择合适的药剂
根据病害种类选择合适的药剂,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害 的农药。
合理使用药剂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配制和使用药剂,避免过量使 用或滥用。
注意安全间隔期
在采收前应确保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已过,避免农产品 残留农药。
生物防治方法
特点
不同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不同的症状和特点,例如病 毒病害通常表现为花叶、畸形等症状,真菌病害则表现为腐 烂、长霉等症状。同时,不同植物对同一病原物的反应也可 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抗病性。
03
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 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
主要有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等。
植物病原真菌的特征
具有菌丝和孢子,能够侵染植物引起病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 亡。
常见植物病原真菌
如霜霉病、锈病、白粉病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与特征
植物病原细菌的种类
01
主要包括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等。
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
02
具有细胞壁和鞭毛,通过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引起病害
。
常见植物病原细菌
因、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02
植物病害的分类与识别
植物病害的分类
按照病原物分类
根据病原物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病毒病害、细菌病害、真菌
病害等。
按照症状分类
根据症状的不同,将植物病害分为 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等类型。
按照传播方式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将植物病害 分为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 害等。
植物病理学讲义
绪论一、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性1845年,爱尔兰因马铃薯发生晚疫病,造成100万人饥饿死亡和大量的移民(总人口800万人)。
1943年,孟加拉国因水稻发生胡麻斑病,饿死人口超过200万人。
1970年,美国玉米发生水斑病,造成10亿美元的损失。
1950年,我国水麦发生条锈病,损失水麦约120亿斤。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植物病害不防不行,非防不可。
二、植物病害的危害性1、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2、危险性病害的农产品不能出口,影响外贸创汇。
3、少数带病的农产品,人畜食后会造成中毒。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第一节症状诊断法1、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由于病原种类、植物发病部位及时期不同,症状表现也千差万别、主要有以下几种:(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叶绿素受抑制或被破坏,失去正常的绿色。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
(3)腐烂:植物的幼嫩和多汁组织受到病原物的分解。
(4)萎蔫:植物的茎或根部维管束受到病原物侵害,影响了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发生增生性或抑制性病变,失去正常的生长。
2、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真菌所致的病害,常在寄主寄生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小黑点、菌核等,是真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
3、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植物病原细菌导致的症状常常是组织坏死和萎蔫,少数能引起肿瘤、细菌造成的病斑,常在病斑的周围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在病斑上有时出现胶粘状物(菌脓),这是诊断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4、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及诊断方法病毒病的症状主要有两种(1)花叶类型:典型症状是深绿与浅绿相交错、主要有黄斑、黄条斑、枯斑、枯条斑,这类病毒主要分布于薄壁细胞中,由病毒汁液通过机械磨擦而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蚜虫。
(2)黄化类型:典型症状是叶片黄化、丛枝、畸形等、病毒主要存在于韧皮部中,通过嫁接传染,传毒媒介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
植物病理学__整理汇总
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2)降低品质(3)患病植物产品造成人畜中毒(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
(5)园林植物的观赏性(6)破坏环境(7)影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运输和贮藏。
(8)病害防治造成经济、生态损失。
第二节植物病害概念和类型一、植物病害的概念由于植物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的。
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
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1 )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2)不良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
(3)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
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有时叫生理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寄生物病原叫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叫病原菌。
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俗称五大类病原物。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1)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3)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
(4)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5)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6)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 基础概念2
这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一类重要病害。
由于其不能相互传染,故称非传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理应是植病工作研究的重要部分,但以前植病工作者尽管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但由于所受的训练和工作经验所限,都传统地侧重于传染性病害,而把这类病害问题推委于农学家、土壤学家和气象学家等。
非传染性病害的病因很多,但主要来自不适宜的土壤、气候(温度、湿度、水分)等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失误和环境污染等,其中有些是由单因素引起的,如缺素症、冻害;有些是多因素引起的,如干热风(高温、干燥、风)、日烧(强光、高温);所以这类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是相当复杂,可是一旦确诊,防治设计就容易了,就是说,非传染性病害的诊断较难,防治较容易。
(一)、营养失调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备的营养成分:如大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大于0.1%的元素)C、H、O、N、P、K、Ga、Mg、S和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含量小于0.1%的元素)Fe、Mn、Zn、Cu、Mo、B、Cl,而且还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在量上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一旦缺少了某种元素,或比例失调,植物就会生病,特别是微量元素。
(一)、营养失调农作物大量元素的临界范围是:农作物正常的N含量为干物质重的1-5%,P为0.2-1.1%,K为0.5-5%,Ga为0.2-1.2%,Mg为0.04-0.5%,S与P的含量相近,平均为0.25%左右。
这些营养元素含量因作物种类、器官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一)、营养失调农作物微量元素的临界范围是:一般植物地上部正常含Fe量为50-250ppm;Mn为20-500ppm,大于1000ppm植物生长遭受毒害;Zn 为25-150 ppm,大于400ppm,则会中毒;Cu为5-20ppm,大于20ppm,则可能出现毒害;Mo含量极微,正常范围为0.1-0.5 ppm,但植物含钼量变幅很大,且毒害浓度不很明确,牧草中钼含量大于15ppm时,牛吃了会中毒。
B含量正常为20-100ppm;Cl含量为0.02%;(一)、营养失调•植物由于缺乏某种元素而引起的非传染病又叫缺素症。
植物病理学第二讲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多为系统性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引起多 次再侵染。多为局部性病害。
12
2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指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 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 再侵染
传播
接种体 寄主植物生长期 休眠体
寄主植物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13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而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 染。 方式有三种:
休眠:病原物可以产生多种休眠体,如:卵孢子、厚垣 孢子、菌核、冬孢子、子囊壳等,可以度过丌良的环境 条件。 腐生: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 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寄生:活体营养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上越冬、越夏。如 小麦锈病、病毒等。
3.2 植物病理生理学
1.最早德巴利开始研究核盘菌如何引起蔬菜软腐的机制, 结论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素杀死了植物细胞。 2.1933年田中通过研究梨黑斑病发现了真菌毒素具有致病
力。
3.1939年薮田发现了赤霉素引起水稻恶苗病徒长的机制. 4.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 菌质粒的部分tDNA导入寄主细胞,揑入植物的染色体中, 寄主细胞就能丌断分裂而形成癌肿。
15
病株残体
许多真菌和细菌。病原菌存活的长短取决于病残体 的分解速度。 病原菌的休眠体可在土壤(或肥料)中长期存活或 病原物在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存活较长时期。有的 病原真菌和细菌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 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能在土壤 有机质上繁殖。
植物病理学 实验讲稿
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讲稿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2014年8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实验二植物病理徒手切片制作实验三真菌的形态观察实验四鞭毛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五接合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六子囊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七担子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八半知菌亚门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九培养基的制作实验十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实验十一植物的抗病性鉴定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认识各类病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多样性,2.初步掌握主要病害的症状表现及其特点,学会植物病害症状的描述,为今后病害的诊断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患病后由于异常生理活动而发生在细胞和组织上的病理变化,最后表现为肉眼可见的形态变化。
有些症状也可用嗅觉、味觉或触摸进行观察。
有的症状是单个细胞表现的症状,在这类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受某种病毒侵染的植株中所见到的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害的症状可区别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一定的寄主植物和病原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的外部表现,是以各自的生理机能或特性为基础的,而每种生物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质上有特异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病变,作为这种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般说其发展是定向的。
病状作为病变过程的表现,其特征也是较稳定的和具有特异性的。
这就是利用病状诊断植物病害的基础。
病征是由病原微生物的群体或器官着生在病体表面所构成的,它更直接地暴露了病原物在质上的特点。
如真菌子实体在寄主表面形成的霉层、黑点等。
由植物病毒、植原体、许多病原细菌、非侵染性植物病害等没有病征的表现。
病征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明显程度,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但一经表现出来却是相当稳定的特征,所以根据病征能够正确的判定病害。
不同植物的任何病害都具有其独特症状,通常在病害发生过程中按一定顺序出现。
病理学家正是根据这种顺序出现的症状在田间诊断植物病害。
病状和病征,尤其是前者,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也有其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其场所包括:
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
病原物的休眠体混于种子内,如菌核、线虫的虫瘿、 菌瘿等
休眠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 病原物既可以繁殖体附着于种子表面,也可以菌丝体 潜伏于种子的内部; 病原物侵入种苗和繁殖材料的内部。
田间病株
许多活体营养的病原物必须在活的寄主植物上越冬或 越夏。如小麦锈菌、病毒等。
表面微生物对病原物的干扰和影响。
4
侵入期
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不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 一段时间
病毒接触即侵入 真菌孢子萌发长出芽管才能侵入。 侵入途径
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的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菌、线虫可直接侵入。 真菌直接侵入过程: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
真菌
强寄生:直接侵入、自然孔口 弱寄生:伤口、衰亡组织
细菌:自然孔口、伤口 菌原体和病毒:伤口 线虫:直接穿刺或自然孔口 寄生性种子植物:直接产生吸根侵入
环境因素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
温度: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湿度:高湿有利病原物的侵入
光照:影响气孔的开闭
植物病原物
植物病原物的种类
真菌 病原原核生物(细菌)
病毒
线虫 寄生性种子植物
1
生物间的关系
(1) (2) (3) (4) 共生(Symbiosis) 共栖(Commensalism) 拮抗(Antagonism) 寄生(Parasitism)
2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它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这种生物称寄生物(Parasite);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 主(Host)。
如病原物侵入维管束引起的萎蔫病;大多数病毒病; 黑穗病等。
10
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害种类和环境条 件。 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处 于潜育阶段,丌表现症状。
11
发病期
寄主植物出现症状而发病的过程。 许多病害在病部出现病征。如真菌的子实体、细 菌的菌脓、线虫虫瘿等。 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和湿度对病害的扩展和病 征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等在高湿条件下才能产生 大量的孢子。
产生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
5
自然孔口侵入:气孔、水孔、皮孔、柱头、 蜜腺等。
伤口侵入:所有病毒、类病毒和部分病原原 核生物、真菌通过该途径侵入。
伤口寄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 口的营养物质,或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 然后侵入健全的组织。
6
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2
2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指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 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 再侵染
传播
接种体 寄主植物生长期 休眠体
寄主植物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
13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而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 染。 方式有三种:
休眠:病原物可以产生多种休眠体,如:卵孢子、厚垣 孢子、菌核、冬孢子、子囊壳等,可以度过丌良的环境 条件。 腐生: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 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寄生:活体营养生物只能在活的寄主上越冬、越夏。如 小麦锈病、病毒等。
病性现象。
9. 1963年:范德普郎克(Van
der Plank J E)提出了著名的
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两种抗病性理论。
二、植物病理生理学
3.3 植物病害控制
1.1755年:梯来特(Tillet)提出用种子处理可以有效防 治小麦黑粉病。 2.1765年:斱观承对棉种采用开水烫种和草木灰拌种进行 防病。 3.1885年:米拉德(Millardet,PMA.)发明波尔多液防治葡 萄霜霉病开创了植病药剂防治。 4.1913年:雷姆(Riehm)采用有机汞制剂处理种子可以防治 多种种传病害。 5. 上世纪以来,植物病害药剂经历了水银制剂,有机磷类,杂 环类杀菌剂等,目前主要使用对环境较安全的新型杀菌剂 如BZI,DMI,QoI等,同时植物抗性诱导剂的使用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
3.2 植物病理生理学
1.最早德巴利开始研究核盘菌如何引起蔬菜软腐的机制, 结论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素杀死了植物细胞。 2.1933年田中通过研究梨黑斑病发现了真菌毒素具有致病
力。
3.1939年薮田发现了赤霉素引起水稻恶苗病徒长的机制. 4.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 菌质粒的部分tDNA导入寄主细胞,揑入植物的染色体中, 寄主细胞就能丌断分裂而形成癌肿。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 中引起的最初侵染。 再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的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 过传播再次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其他健康植物。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多为系统性病害。 多循环病害: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引起多 次再侵染。多为局部性病害。Fra bibliotek土壤或肥料
昆虫或其他介体:如增殖型病毒。
16
病原物的传播
气流传播:是病原真菌的主要传播方式
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分生孢子或 土壤中的病原物;
昆虫或其他生物介体传播:病毒、菌原体和部分细 菌、真菌、线虫;
人为因素传播:人为调种、农事操作等
17
病原物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5. 1894年:埃里克松
(Eriksson J)发现锈菌种内存在专
化型(f.sp.)的丌同。
6. 1914年斯塔克曼(Stakman
E C)提出生理小种
(Physiological race)的概念。
7. 1946:佛洛尔(Flor
H H)提出著名的”基因对基因学说”。
8. 1946年:高又曼发现了植物存在“过敏性坏死反应”的抗
细菌:先在寄主薄壁组织细胞间繁殖、扩展,细胞壁 破坏以后迚入细胞。 病毒:先细胞内,然后迚入维管束。
9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内的扩展方式可以归为两大 类:
局部侵染:病原物的扩展局限于侵染点附近的细胞 和组织。产生的病害为局部性 病害。
侵染性病害中大部分属于此类。
系统侵染:病原物可以从侵染点扩展到寄主植物的 其他部分或全株。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性病害。
7
潜育期
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症状前的一 段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获得营养和水分,建立寄生关系,并丌断扩展; 丌同病原物的扩展方式也有所丌同: 病原真菌
以菌丝在细胞间或直接穿过细胞扩展; 以吸器伸入细胞吸收养分; 死体营养真菌先杀死寄主组织再扩展; 有的以菌丝在植物木质部导管扩展。
18
3
植物病理学简史
植物病理学的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欧洲马
铃薯晚疫病的大流行开始的。至今已有160多 年的历史。下面通过主要人物及其贡献来了解
植物病理学的简史。
3.1 植物病原学
1.1853年:德巴利(De Bary)提出黑粉病、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真 菌侵染的结果,提出了锈菌有转主寄生现象,是公认的植病病原学说 创始人。 2.马尔皮基 (Malpighi,M)首先用单式显微镜描绘了蔷薇锈菌的形态。 3.史密斯(Erwin F.Smith)证实了病原细菌的侵染性,成为植物病原细 菌学之父。 4.库柏(Cobb,N.A.)第一位研究植物线虫学的人,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 人。 5.1939年:考斯奇(Kausche)第一次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烟草花叶病 毒的颗粒体。 6.1967年:土居养二在电镜下正式确认了桑萎缩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 7.1971年:迪内(Diener,T.O.)发现了类病毒,一种小分子RNA导致马铃 薯纺锤块茎病。
活体营养生物 死体营养生物
致病性(Pathogenicity):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 能力。这种生物称病原物(Pathogen)。
体外致病(Exopathogenicity)有的微生物并丌迚入植物体 内迚行寄生,但可分泌一些有害物质,使植物根部扭曲,引起植 株矮化等。
3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p56)
15
病株残体
许多真菌和细菌。病原菌存活的长短取决于病残体 的分解速度。 病原菌的休眠体可在土壤(或肥料)中长期存活或 病原物在土壤中以腐生的方式存活较长时期。有的 病原真菌和细菌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存活。 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并能在土壤 有机质上繁殖。
1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称病程,是植物个体受病原物侵染后的 发病过程。 侵入前期:是病原物侵入前不寄主植物存在的相互关系并直 接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时期。包括接触以前和接触以后(形成 某种侵入机构)。 植物表面的理化状况和微生物组成对病原物有很大的影响。
根部分泌物:对线虫和游动孢子的吸引作用;对真菌孢子和病原 物休眠体萌发的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