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为例

合集下载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作者:马奥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350年前,原郑成功部下,黄廷将军归顺清朝朝廷。

率5600名亲兵到河南邓州落籍屯垦,随军而来的有一些台湾籍将士及家属,黄廷带领他们以此为家建“闽营”。

为了生存,这些台湾籍将士均改汉姓、起汉名,与汉族通婚;他们很快融合于汉族。

但是,在家族内部却世代相传称自己是台湾人,并保留自己的风俗。

350年来,他们千方百计跟亲人保持往来与联系;令人惋惜的是,内忧外患的国运迫使他们中断了与亲人的联系,给他们造成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寻亲、民族文化修复、乃至建设台湾风情园、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

关键词:邓州;台湾村;高山族一、南明降清将军黄廷率部屯垦邓州建“闽营”黄廷(公元1620~1717年),字华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西十八里锦里村(今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

明末拥兵海上,“善战,持重,百战不败”。

1646年率领家族兵约十万人投郑成功麾下,官拜水师提督,右先锋。

被南明唐王封为“永安伯”。

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奉郑成功之命,率一支军队回厦门防清。

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郑氏家族内讧,郑成功之弟郑袭与郑成功之子郑经,为了争夺权位相互残杀。

加上他与郑成功的另一位大将周全斌有隙,双方部队摩擦不断。

最终,黄廷选择了归清。

清敕封他为慕义伯。

公元1668年腊月24日,黄廷率5600名亲兵屯垦邓州城城西。

落籍邓州之后,一边务农桑,一边练武功,以备国家征调。

由于众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人称他们为“闽营”。

黄廷在邓州期间曾六次奉召率部出征,立下赫赫战功。

黄廷将军来到邓州后,在训练部队的同时还进行基础建设。

在邓州城西十八里处建帅府,随后又建议事厅、天后宫(奉祀妈祖,俗称福建会馆)、兵营和花园。

黄廷手下各都督也在自己的领地开展建设。

闽营人在邓州屯垦定居后,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

他们把台湾的佛手瓜引种到邓州,还把邓州的绿豆、芝麻引种到福建、台湾。

乡村文化建设经典案例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经典案例范文

乡村文化建设经典案例范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1.贵州黎平:红色文化、侗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推动乡村振兴2.九都村:党建文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广和应用正文一、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品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意义。

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强乡村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1.贵州黎平:红色文化、侗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推动乡村振兴贵州黎平是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的第一站,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侗族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黎平革命老区依托这些文化优势,抓住产业振兴的关键,打牢人才振兴的基础,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

这里的绿色产业生机盎然,创业故事激昂人心,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现。

2.九都村:党建文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九都村为了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引导党员干部铭记历史,弘扬红色精神,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诚邀维空文化传媒设计党建文化墙。

维空文化传媒团队成员通过对九都村实地调研,设计了富有九都村文化底蕴的党建文化墙。

在党建文化建设的推动下,九都村实现了乡村振兴,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广和应用乡村文化建设成功案例为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学习到,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地方特色,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政策与案例PPT课件

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政策与案例PPT课件

政策解析|地方政策
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湖北省建设美丽乡村指导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鄂政办发〔2016〕66号)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治 村庄环境为重点,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着力建设一批“投入少、效果好、能复制、可持续”美丽宜居乡村。 2.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县为主体,多方参与;统筹资金,集中投 入;改革创新,大胆探索。 3.目标任务:按照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从2016年起,每年重点支持300-500个村 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滚动发展。到2020年底,全省建成2000个左右美丽宜居示范村。 二、建设重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放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位置。 3.打造特色宜居村庄。加强村内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注重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历史文化、生活功能的融合与发展。推广 “荆楚派”建筑建设风格,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筑,打造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实施“绿满荆楚” 行动,开展村旁、路旁、宅旁、水旁及零星闲置地绿化。实现村庄内山清水秀、绿树成荫。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5.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文明村镇、生态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和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政策解析|地方政策
特色小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鄂政发〔2016〕78号
发展目标:力争通过3至5年的培育创建,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50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 环境优美、建筑风格雅致、卫生面貌整洁、多种功能叠加、示范效应明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健康协调发展的国家及省 级层面的特色小(城)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题训练——病句修改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试题专题训练——病句修改

语用试题专题训练------病句修改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火如荼,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

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踌躇满志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的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风霜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

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

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

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

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

台湾乡村发展的经验借鉴与思考借鉴美丽乡村

台湾乡村发展的经验借鉴与思考借鉴美丽乡村
的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总结词
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 。
详细描述
台湾的传统村落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当地政府采取 措施保护传统村落,鼓励农民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组织民俗活动、开设手工艺品店等。这种模式 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台湾政府在乡村发展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和资金投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对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 大陆应制定更加优惠的乡村发展 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 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 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社区参与与合作 鼓励农民和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美 丽乡村建设,提高他们的获得感 和归属感,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 续性和共享性。
社区参与与民间力量
社区参与决策
台湾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发展 的决策过程,充分反映居民的意 愿和需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
民间组织作用
台湾重视民间组织在乡村发展中 的作用,通过民间组织引导和组
织居民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
社会资本参与
台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 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吸引企业、 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
台湾的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 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如土地流转限制 、土地所有权等问题,影响了农业规 模化和现代化进程。
资源限制
台湾的农业资源和地理环境相对有限 ,如耕地、水资源等,对农业生产和 乡村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压力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台湾的生态环境面临较大 的压力,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作者:高文倩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4期[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努力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美丽乡村是由河南省财政厅于2013年12月立项的建设项目,对台湾村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出其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了台湾村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以期对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今后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台湾村[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农民们的物质生活,更要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感,这个幸福感就来源于丰富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建设向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既是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更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美好愿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也被人称为“台湾村”,虽地处中原地带,但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350年前8名台湾原住民夹杂在“闽营”屯垦中原,而后,高山族的后裔们在薪火相传中保留其固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格。

近几年,台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不能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仍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给出更多台湾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方案。

1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乡村文化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比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更加深远、广泛和持久。

高度发达的经济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塑造农民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因此,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实力往往处于核心地位,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发挥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够提升农民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省略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_陈建樾教程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省略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_陈建樾教程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 、构建与认同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建与认同
———河南邓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调查报告
陈建樾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 18. 61 %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 。作为一个 移民群体 ,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 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 。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 、宗教信 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 。它在 1983 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 , 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 民群体经由想像 、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
关键词 :邓州 高山族 “台湾村” 作者陈建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 ,邮编 100081 。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有 4461 人 ,其中 946 人 (约 21. 2 %) 分布在河南省 ,该省已经成为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在河南省内 ,邓州市的高山族人口 最为集中 ,有 830 人 ,占该省高山族人口的 87. 74 % ,占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的 18. 61 % ,由此 成为大陆高山族第一市 (县) 。河南邓州高山族的人口聚居程度远远超出了“大陆高山族基本 聚居在福建”的经验性判断。为此 ,我们于 2005 年 4 月 14 - 30 日对邓州高山族进行了调查 。①
① 本次调查得到、档案局 、民政局 、方志办 、公安局 、张村镇党委 、文渠 乡党委) 以及涂征同志的支持和协助 ,特别是得到统战部王杰敏 、沙海波两位部长和武福生 、丁英浩等人的很多具体帮助 ,在 此谨致谢忱 。
37
《民族研究》2005 年第 5 期
一 、邓州高山族的人口分布与聚居情况

备战高考 高中语文 试卷 易错题0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迁移运用题——脱离文本运用(解析版)

备战高考 高中语文 试卷 易错题0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迁移运用题——脱离文本运用(解析版)

易错题0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迁移运用题——脱离文本运用目录01 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迁移运用题易错原因——两个“未结合”,一个“未找到”02 易错题例析03 易错题攻略【攻略一】阅读文本,明确文本内的思想或观点。

【攻略二】审题题干,明确文本外的现象或事物。

【攻略三】内外结合,建立文本内(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联系。

04 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迁移运用题信息类文本阅读迁移运用题是指运用文本材料进行实际应用的考题。

所谓迁移,是指从文本内迁移到文本外。

换句话,即用文本内的观点进行文本外实践应用。

★易错原因——1.未结合文本内的观点进行运用。

2.未结合文本外的实际进行分析。

3.未找到文本内材料与文本外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2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豫台胞实地学习贯彻《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

在豫台胞实地学习贯彻《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

台声TAISHENG 在豫台胞实地学习贯彻《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河南省台联于4月12日至14日组织开展为期3天的老台胞、优秀中青年台胞联谊活动,本次联谊活动是一次集学习、交流、联谊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邀请了河南省内近20名的老台胞和优秀中青年台胞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0岁,最小的20多岁。

活动得到在豫台胞的积极响应,交流联谊活动不仅有传帮带作用,加深了台胞之间感情,提升台胞参政议政能力,也是让年轻台胞认识了解台联组织的重要途径。

"台湾村”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是一个聚居着1200余名高山族居民的村落,因其数量占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而被称为“台湾村”。

河南省台联副会长陈建国说,身为一名台胞能在这次参访活动中来到“台湾村”,我很激动,“台湾村”也是他参加这次活动印象最深的一站。

在这里,充分地说明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期盼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

同时希望两岸人民要共同携起手来,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一起努力奋斗。

河南习营村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习仲勋祖居地。

在习仲勋纪念馆里通过导游的介绍,参访团了解了习仲勋的丰功伟绩以及习氏父子和邓州的渊源。

习仲勋的祖父习永生离开习营,迁居陕西富平县,以及习仲勋多次提到邓州习营为祖籍地的史实,和从古至今习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传统品德。

第三代台胞侯秋红说,通过参观习营,深入了解到了习氏家族从古至今的优良家风以及报效国家的英雄事迹,为台胞提供了今后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同时,好的家风也是我们整个民族延续发展最好的基础,参观习营给她上了最珍贵的一课。

S(河南省台联)参观渠首45。

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张村镇张北社区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批复

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张村镇张北社区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批复

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张村镇张北社区等实施美丽乡
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邓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4.04
•【字号】邓政文〔2018〕37号
•【施行日期】2018.04.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村环境保护
正文
邓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张村镇张北
社区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批复
邓政文〔2018〕37号
张村镇、腰店镇、夏集镇人民政府:
《张村镇人民政府关于张村镇张北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请示》(张政〔2018〕17号)、《腰店镇人民政府关于腰店镇腰店村建设美丽乡村试点的请示》(腰政〔2018〕28号)、《夏集镇人民政府关于申报夏集村2018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的请示》(夏政〔2018〕12号)收悉。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豫财农改〔2013〕27号)和《河南省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豫财农改〔2016〕18号)文件精神,经市政府研究,现批复如下:
同意在张村镇张北社区、腰店镇腰店村、夏集镇夏集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你们要按照上级要求,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此复。

2018年4月4日。

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1. 河北定州大明寺古戏台:大明寺古戏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戏台,建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每年都会举办传统戏曲演出和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戏曲爱好者和游客。

2. 江苏扬州瘦西湖周庄:周庄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保存着大量明代至清代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水乡风貌。

每年都会举办周庄水乡文化艺术节,展示传统的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

3. 四川木格措藏式艺术村:木格措藏式艺术村位于四川省色达县,是一个以藏式建筑和艺术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村。

村内有各种手工艺品作坊和展览馆,展示了藏族传统工艺和文化。

游客可以参观制作藏式艺术品的过程,并欣赏藏族舞蹈和音乐表演。

4. 广西龙胜瑶族自治县:龙胜瑶族自治县是中国著名的瑶族聚居地,瑶族文化深厚,有独特的民族舞蹈、音乐和手工艺品。

每年举办的瑶族歌舞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展示了瑶族族群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5. 浙江乌镇水乡古镇:乌镇是中国著名的水乡古镇之一,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每年举办的乌镇戏剧节和乌镇摄影节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推动了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

这些典型案例展示了全国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独
特性,为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为例

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为例

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以邓州市张村镇台湾村为例作者:高文倩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7年第6期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从台湾村的居民文化特色、小学文化特色、景观文化特色等几方面梳理河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台湾村的建设成果并对其美丽乡村的建设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适合其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台湾村;美丽乡村:民族文化特色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这个地区的张村镇上营村,村里的高山族居民超过全村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也被称为“台湾村”。

台湾村美丽乡村是由河南省财政厅于2013年12月立项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是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在与中原地区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之后,该村是怎样保留并继承了高山族文化来建设美丽乡村的?它在建设新农村时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进了台湾村,走进了高山族群众的家里,访谈了当地的干部和村民,发人深省,给了我们很多启迪。

一、台湾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彰显出的文化特色台湾村是个历史文化村。

350年前8名台湾原住民夹杂在“闽营”屯垦中原以后,两种文化很快融合在一起,但是,300多年来,各位高山族的后裔们仍然顽强地坚守着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了“中原”式的台湾原住民文化一中原高山族文化。

(一)民俗文化特色在“台湾村”的高山族们大多与汉人通婚,在生活习惯上对汉族文化有一定的接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然而在婚丧嫁娶、称谓等方面,部分高山族后裔仍保持着民族特色。

迄今为止,高山族人在结婚时,依旧有新人不坐车,用轿抬的习俗。

“台湾村”高山族的丧葬仪式也很有特点,丧礼中,孝子要从棺材上跳过,半夜子时,孝子及其族人要一起把棺材抬出家门,即“送程”,出棺时,与汉族不同,小头朝前,棺下放一木板,意为让死者漂洋过海。

邓州高山族的宗教学研究

邓州高山族的宗教学研究

邓州高山族的宗教学研究
刘国旭;张嘉星;李冬哲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交流》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在河南省内.邓州市的高山族人口最为集中,主要集中分布在张村镇。

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其中认定民族成分约有800余人,占该省高山族人口的87.74%。

占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8.61%,由此成为大陆高山族第一市。

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

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刘国旭;张嘉星;李冬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8
【相关文献】
1.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J], 姬飞
2.闽南视域下之大陆高山族浅析——河南邓州一个家族的观察 [J], 施沛琳
3.河南省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民俗现象调查 [J], 吕德满
4.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研究r——以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小学为例[J], 王幸美
5.邓州高山族村落传统文化重构与开发的田野调查 [J], 薛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通知-邓政办〔2015〕155号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通知-邓政办〔2015〕155号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通知正文:----------------------------------------------------------------------------------------------------------------------------------------------------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的通知邓政办〔2015〕155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邓州市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12月31日邓州市建设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特制定如下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总体要求,按照政府主导、乡镇组织、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净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走出一条彰显邓州特色,突显生态魅力的科学发展新路,让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美好幸福生活。

二、工作目标以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区域,按照“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完善提升”的思路,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切实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农村面貌,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把邓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生活低碳、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美丽家园。

三、工作重点(一)科学制定建设规划。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要求,结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型社区建设布局规划,编制具有指导性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根据区位特点、建筑特点、产业传统,保留农村元素、乡村特色、文化内涵,突出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村居住功能,明确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净化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要求,着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下面是关于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论文,欢迎阅读。

自2002年陈氏家谱《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被公开以来,位于河南邓州市的“台湾村”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台湾村”高山族历史记忆的探讨与分析,透视其族群认同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族群问题提供历史经验与理论参考。

一、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与现状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南省的高山族人口为946人,邓州市占有830人,其中,张村镇的高山族人口为609人。

2003年6月,张村镇新建牌坊门楼,上嵌“台湾村”三个大字。

“台湾村”即张村镇,根据家谱记载,相邻的文渠乡谢氏亦来自台湾,通常意义上,“台湾村”包括张村镇与文渠乡两地。

张村与文渠乡多为福建移民,故被称为“闽营”,福建人移居至此地与郑成功部将黄廷有关。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年,黄廷降清,被朝廷封为慕义伯,至康熙七年,应令到河南邓州开垦荒地。

后应康熙令,于康熙七年往河南等地开垦荒地。

由此可知,康熙三年黄廷顺清,被赐为慕义伯,并于康熙七年率部屯垦邓州。

经过300多年,当初几位台湾“土番”的后裔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当下的“台湾村”。

1983年,张村镇上营村的陈朝虎成功填报高山族,后当地文化工作者涂征先后撰写《中原的“台湾村”》等文章,邓州高山族因此逐渐引起外界关注。

自2002年起,八大家谱相继被发现。

基于民族政策放宽、尊重民俗等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邓州高山族人数量高速增长。

至2005年8月,邓州“闽营”后裔有3074户13254人,而自报高山族的有544户2674人,高山族户、人比例分别达到了17.9%和20.1%。

二、邓州“台湾村”高山族的历史记忆关于历史记忆,王明珂认为,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它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中以这个群体所认定的“历史”而在群体成员中普遍流传的对往事的记忆。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邓政办〔2015〕157号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邓政办〔2015〕157号

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邓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邓政办〔2015〕157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5年12月31日邓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邓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豫财农改〔2015〕27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村容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的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邓州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努力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邓州。

(一)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三)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研究20XX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明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20XX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XX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邓州市台湾村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台湾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南5km,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村原住民到邓州市始于清康熙七年(1668),最早是由依那思罗等8名台湾籍将士跟随降清明将黄廷到邓州冠军里屯垦而定居此地。

经过近350年的繁衍生息,目前台湾村原住民后裔已有近3000人。

为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台湾村采取一系列行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台湾村以特色文化村为基准,在保护和发掘特色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优化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整体规划面积约为1.5km2,建筑面积约为46万m2,由以黄廷广场、妈祖庙为中心的闽南组团、以台湾风情园为中心的卑南族、邹族、布农族、阿美族、泰雅族组团和冠军古城组团组成,预计可容纳12000人,还规划建设露天博物园,建成以居住为主体,集文化体验、商业娱乐、遗址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性园区。

园区现设有风雨沧桑三百年,海峡两岸一脉情的主题资料室,展示台湾村原住民风情、民族住宅特点、高山族风情礼仪、海峡两岸同胞友好互通往来及展望台湾村的未来等内容。

目前,台湾村已有部分村民居住在新建成的三层洋房里,洋房区域统一规划,道路平整,整齐美观。

2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小学配套设施建设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邓州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邓州美丽乡村建设方案

邓州美丽乡村建设方案背景邓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中居住和工作。

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希望继续留在乡村,享受自然风光,以及乡村生活的宁静和慢节奏。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邓州市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以创造具有自然风光、文化底蕴、生态环境、人文品质等丰富元素的美丽乡村。

目标•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促进乡村旅游和农村文化的发展,打造河南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方案自然风光邓州市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有山区、水系、森林等多种景观资源。

通过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步道和山顶观景台,让游客可以欣赏到邓州市的独特自然风光。

•打造生态农业景观,开发旅游观光农场,提供休闲娱乐,为游客提供互动体验。

•在水系地区建设宜人的自然风光区,打造湿地公园、沿江公园等自然景点。

文化底蕴邓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背景。

•利用邓州市的文化底蕴,打造古民居保护区,保护古代建筑遗址和传统建筑文化,开发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活动。

•开垦土地,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包括传统工艺品制作、乡土文化表演、农民文艺演出等,为成年和年轻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文化体验提供更多选择。

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给人们提供美丽的风景和文化体验,还需要创造出生态文明的生活环境。

•推广绿色交通方式,鼓励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并开发相关配套设施,鼓励人们使用其骑行和步行。

•开展绿色生产活动,推广绿色环保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业的实现。

•提供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服务,并清洁河流和池塘等水域,净化环境。

人文品质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考虑人文因素。

•促进社区协作和村庄自治,实现村庄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强化。

•引导农民培养高品质农作物,消费者可以选择食用具有高品质和环保的农产品,如绿色有机蔬菜、有机果蔬和高品质种植的糖果和蜜糖等,以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

邓州名胜古迹

邓州名胜古迹

邓州名胜古迹邓州是河南省直管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称。

下面店铺整理了邓州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邓州名胜古迹盘点邓州名胜古迹1:杏山地质公园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南约50公里处,紧邻丹江水库南水北调渠首,面积32.5平方公里。

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海拔469.7米,有东西长3750米,南北宽2600米的无人区。

公园地质景观及自然景观为原始状态,形成石林、石丘、溶洞、溶巢景观。

邓州市杏山地质公园是2002年12月经南阳市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的省级地质公园。

杏山地质公园包括杏山岩溶景区、刘山水库景区、寨堡生态景区和禹山寨景区三个部分,是一座集岩溶地貌、典型底层剖面和地质构造为主,水体为辅、人文和生态相互辉映的综合性公园。

该地质公园属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洼地、溶洞、溶沟、石芽、泉水、水体和地原古生物、倒转褶皱地质构造遗迹等景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观赏性和良好的自然属性,并融合了山寨园林、名胜古迹(楚长城遗址)、地质工程遗址(隧道)等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

在朱连山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岩熔洼地,在洼地南部边缘有多个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数米,为互相连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等钙质沉积物奇观。

在朱连山东面的清泉沟,西面的格提寺均见涌水泉出露。

山上的落水洞、喀斯特溶洞与喀斯特涌泉相互连通,落差120米—130米。

邓州名胜古迹2:吾离冢遗址吾离冢遗址位于邓州市东南2公里处,又名“五离冢”,传为春秋时期邓侯吾离冢,为邓州市第一冢。

1957年被原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邓国吾离之邓姓,在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

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综上所述,邓州为邓国故地,邓姓源于邓州。

《辞源》称:春秋时,邓侯吾离,子孙以国为氏,所以吾离应是中原邓姓人的祖先。

吾离朝鲁那一年,楚武王已在位三十六年,楚武王夫人邓曼,计算起来,应是吾离的女儿,邓祁侯的妹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州 市位 于河 南 省西 南部 ,这 个 地 区的张 村镇上 营村 ,村 里 的高 山族 居 民超 过 全 村人 口数 量 的一 半 以上 , 因此也被称为 “ 台湾村 ” 。 台湾 村美 丽 乡村 是 由河南 省 财政 厅于 2 0 1 3年 1 2月立 项 的建 设 项 目 , 建成 后将 是一个 集旅 游 、餐 饮 、住宿
跳 具有 高 山族特 色 的舞蹈 ,丰富孩 子 们 的校 园生活。 在 重视 校 园文 化建 设 的 同时 ,高 山族小 学在 课堂 文化 建设 上也 是有 自 己独到 的方 式 ,提 出 了适 合本 校 实 际 发展 的 “ A B C ”教育法 ,让学习积极性 高 、成 绩优 异 的同学 鼓励 和帮 助学 习 比较 吃力 、成绩 不太 好 的 同学 ,剩 下 成 绩 中等 的同学 们两 两结 成对 子互 相 帮 助 ,采用 这种 方式 来提 高孩 子们 的 学 习兴 趣 。另外 ,高山族 小学 每个 班 级 的管 理都 有 自己独 特 的管 理 体 制 , 各 个 班 级采 用 分 小 组 ,选 取 小 组 长 、 班 长 、学 习委 员 的方 式来 进 行 管 理 。 每天首 先 由各小 组 的组 长督促 组 员做 好 作业 ,遵 守课 堂 纪律 ,由班 长 来检 查 各组 小组 长 的作业 完 成情况 ,最后 由老 师进行 抽查 。这样 能够 最大 程 度 调 动孩 子们 形 成 “ 自我 管理 , 自我督
美丽 乡村建设 中彰 显 民族 文化特色
以邓 州 市 张村 镇 台湾 村 为例
河 南 工 业 大 学 马 克 思村建设是统筹城 乡发展、推进 生态文 明建设、建设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重要 内容 ,也是贯彻 十八 大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的必然要求 。目前 ,河 南省邓 州市台湾村 美丽 乡村建设 已取得相 当的成就 ,从 台湾村的居 民文化特 色、小学文化特 色、景观文化特 色等几 方面梳理河 南省第一批 美丽 乡村—— 台湾村的建设成果 并对其 美丽 乡村的建设进行评价 ,最后提 出了适合其新农村建设 的建议 。 关键词 :台湾村 ;美丽 乡村 ;民族 文化特 色
特 色 , 之 后 再 教 给 全 校 的 学 生 们 ,学
村 。在与 中原 地 区汉族 文化 融合 在一 起之 后 ,该村 是 怎样保 留并 继承 了高
烟 、火 。家谱 中也 有记 载 ,相传 周 氏 为 了挽救 整个 部族 的人 而使 全家 八 口 人命 葬火 海 ,此后 ,其 他 的高 山族后 人们 在每年 的三月初 九穿上传统 服饰 ,
为 一 体 的 具 有 鲜 明 文 化 特 色 的 美 丽 乡
“ 台湾村”高 山族 的丧葬仪式也很 有特 点 ,丧 礼 中 ,孝 子 要从 棺 材 上 跳 过 , 半夜 子 时 ,孝 子及其 族人 要 一起 把棺 材抬 出家 门 ,即 “ 送程 ” ,出棺时 ,与 汉族不 同 ,小头朝前 ,棺 下放一木板 , 意为让死者漂洋过海。 这里 有 一个 特别 的节 日,农 历三 月初 九 的寒食 节 ,寒食 节 当天不 准有
据杨 永训 校 长介 绍 ,高 山族 小 学 非 常重视 校 园文化 建设 ,学 校 的校 园
文化以 “ 和 ” 为 主题 ,立 足 于 书声 、
歌声 、笑声 的 “ 三声 教育” ,以健全 孩 子们 团结 友 爱 、求 真务 实 、向善 向美 的人 格 ,让 孩子们 在快 乐 中成 长 。为 促进 孩 子们 的全 面发展 ,学校 曾高 薪 聘请 音 乐老 师 ,为学 校编 写校 歌 ,从 作 词到 作 曲 ,都体 现 了浓 浓 的高 山族
地 的干部 和村 民 ,发人 深省 ,给 了我
们很多启迪 。


台 湾 村 美 丽 乡 村 建 设 中 彰 显
出 的 文化 特 色
台湾村是个历史文化村 。3 5 0年前 8名台湾原住 民夹杂在 “ 闽营 ”屯垦 中 原 以后 ,两 种 文化 很 快 融 合在 一 起 , 但是 ,3 0 0多年来 ,各位高 山族 的后裔 们仍 然顽 强地 坚守 着 自己民族 的精神 家 园 ,从 而形 成 了 “ 中原 ”式 的 台湾
各 家族摊 钱邀 请剧 团前 来 唱戏 ,共 同 缅怀 3 0 0多 年 前 为 抗 击 荷 兰 入 侵 者 英 勇 献身 的先祖 们 。但是 现在 也并 非 每 年都专 门过寒食节 了。 称 谓 上 , 台 湾 村 高 山族 人 民 把 “ 爹”发音为 “ 嗲” , “ 妈 ”为 “ 尼
带 着 这 些 问 题 ,笔 者 走 进 了 台 湾 村 , 走 进 了高 山 族 群 众 的 家 里 ,访 谈 了 当
校特别 为学 生准备 了一间音 乐舞蹈室 ,
里 面 钢 琴 、架 子 鼓 等乐 器 一 应 俱 全 ,
音 乐 老 师 就 是 在 这 里 教 学 生 们 唱 民歌 、
在 “ 台湾村 ” 的高 山族 们大 多 与 汉人 通婚 ,在 生 活习惯 上对 汉族 文化
原 住 民文 化 — — 中原 高 山族 文 化 。 ( 一 ) 民 俗 文 化 特 色
根 中原大地几百 年 ,但是他们 在心里 , 仍保 留着对海峡对岸亲人 的期盼 。
( 二 ) 高 山 族 小 学 文 化特 色
“ 邓州市 张村镇 高 山族 小学 ”原
名 上 营 学 校 ,是 一 所 村 级 学 校 。 学 校
牙 ”, “ 爷”为 “ 公 ”, “ 奶 ” 为 “ 马 ”, “ 姑 ”为 “ 高” , “ 哥 ” 为 “ 香” 。 虽 然 这 些 高 山 族 的 后 人 已经 扎
山族 文化 来建设 美 丽 乡村 的?它 在建
设新 农 村 时 又 遇 到 了怎 样 的 问题 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