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10篇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10篇第一篇【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各个行业的进步,传统行业在不断的进行技术革新。
煤矿行业的进步也比较明显,包括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而最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煤炭的开采工作当中,进一步的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效率和煤炭行业的安全性,使得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使得煤炭行业出现了各种新型设备,但是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对于其解决办法本文也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煤炭生产;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炭机电一体化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山西大同矿务局自行设计研发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列入“863计划”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朝着集成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并对煤炭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煤矿生产的工作环境、安全系数和劳动强度,并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2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实例2.1电牵引采煤机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最为典型的应用,它是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并且具有自我诊断能力的采煤机,同时具有工况检测功能。
配合采煤机所配备的各种传感器,使得电牵引采煤机具有采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同时对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在机器的控制终端显示出采煤机的工作状况,实时的对设备进行故障的排查,保证设备的工作状态。
电牵引采煤机取消了结构庞大笨重的液压系统,应用了最新最先进的微电子技术,使得电牵引采煤机的结构简单,可靠性更高,具有更加完善的操作性能,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目前采煤机的总装机功率已经超过2000kW,最大牵引力已经超过1000kN,最大工作牵引速度已经超过10m/min。
综采工作面的最高年产量已经达到1500万t,最高月产量达到180万t。
采煤机技术已经迈向自动化的阶段。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将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煤矿开采提供更多的便利。
【关键词】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煤矿机械体现出的性能对煤矿的生产力影响较大,尤其是对煤矿的通风、排水、提升以及电力等的安全、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
很多大型煤矿通过设备以及技术的更换来实现机电一体化,达到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效果。
在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大煤矿生产中普遍应用,促进了采矿效率的提高,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益提升作用明显。
一、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的含义和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它是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中的一种。
机电一体化包括了多种技术,比如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萌芽,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广泛使用。
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煤矿机械中不断运用了多种科学技术,机械技术也在这一阶段取得了飞速发展。
当前,在我国煤矿机械上,已经较为成熟地使用了微处理系统,比如在安全报警、自动控制以及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作用,促进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环保以及安全性能提升。
从近些年机械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它对煤矿的生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首先,提高了劳动效率。
机械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促进了煤矿生产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煤矿生产中使用微处理设备以及自动化技术,职工的体力劳动减少,劳动效率大大提升,也促使了煤炭的产量比以前大幅度提高。
其次,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煤矿企业数量较多,而且又较多规模较大的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有所改善,间接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再者,加大了劳动保障。
传统情况下,煤矿生产环境不容乐观,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代替了大量的人力劳动,工人们的劳动压力降低,而且劳动的安全性提高,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使得矿工的劳动得到了保障。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毕业论文课题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所在系机电系专业年级机电XX指导教师 XXX二O一 4 年 X 月XX日目录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2)基本概念 (2)第二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3)第三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4)光机电一体化方向 (4)柔性化方向 (4)智能化方向 (4)仿生物系统化方向 (4)微型化方向 (5)第四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5)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5)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5)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6)第五章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7)智能化 (7)数字化 (7)模块化 (7)网络化 (7)自源化 (8)人性化 (8)微型化 (8)绿色化 (8)第六章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 (9)自动机与自动生产线 (9)结束语 (9)感谢辞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由英文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
机电一体化最早出现在1971年日本杂志《机械设计》的副刊上,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他的发展使冷冰冰的机器有了人性化,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第二章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
国家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摘要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 数字化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
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
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 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
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 模块化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
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
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
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机电一体化方面论文范文
机电一体化方面论文范文通俗上说,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即为把电子技术合理地应用在信息的生成与流通、传播控制以及能源组织等方面的一项技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机电一体化方面论文,供大家参考。
机电一体化方面论文范文一: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摘要:综上所述,可知现代生活中对工程机械的生产与制造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传统的技术不仅生产、制造效率低,产品性能也不能保证,因此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性能。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工程机械操作者需要掌握最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且将其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够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当然这也需要工程机械企业为操作者提供这样的机会。
现代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进入到了机电一体化时代,该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机械制操作更加的便利,产品性能更佳。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随着该技术功能越加齐全,机电一体化技术会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首先,安全性能高。
工程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其所生产的产品通常都具有高的性能,同时功能齐全,既具备监视、报警功能,同时还具备自动保护功能。
设备运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异常情况,机电一体化产品可能进行自动保护,以此确保操作人员与设备不会受到严重的损伤,以此保证设备安全性。
其次,生产能力强。
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进行信息的自动处理,同时也能够进行自动控制,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与高灵敏度的检测。
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控制系统,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只要启动该系统,设备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完成所有的规定性动作,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产品生产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产品的性能达到要求。
再加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价值更大。
再次,使用性能强。
机电一体化设备能够进行数字显示,同时还具有程序控制功能,这样就并不必设计过多的手柄以及按钮,操作起来十分方便。
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进行重复动作,如果设备非常先进,还能够自动选择程序,大大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论文
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浅析【摘要】文章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与发展历史,着重论述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概念;发展历史;发展趋势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机械设备与电子技术相互整合,使机械设备的动力、信息处理与控制等部分的功能呈现自动化、智能化状态,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处理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机械系统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其实是包括了技术与产品两个方面,所以,在研究人员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产品的生产而单独研究技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创新而忽视产品质量,应该以先进的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才是深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电子技术与机械产品的结合,使机械产品的性能得以大幅度提高,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
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
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展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
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
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中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智能化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有关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
有关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篇一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与由来,综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与由来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21世纪。
回顾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
传统的学科正在脱胎换骨,新的学科不断问世,技术的融合程度比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自然符合科技发展的规律,也是机械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机电一体化”这一技术术语最初来源于日本学术界,他们根据英文的Mechanics(机械学)和Electronics(电子学)两词,组合出Mechantronics一词,日文谐音记作“夕力卜口二少又”,其表意汉字为“机电一体化”,Mechantronics一词从学科角度可以翻译为“机械电子学”,我国科技界也经常直接使用“机电一体化”作为汉语的表达词汇。
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在机电产品发展过程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性技术学科。
这里面包含了三重含义:首先,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学、电子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学科。
其次,机电一体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早期的机电一体化就像其字面所表述的那样,主要强调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即将电子技术“溶入”到机械技术中而形成新的技术与产品。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渗透”到机械技术中,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不仅仅指机械、电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包括光(光学)机电一体化、机电气(气压)一体化、机电液(液压)一体化、机电仪(仪器仪表)一体化等;最后,机电一体化表达了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学术思想,强调各种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相互协调,以达到系统总体最优。
机电论文参考文献
机电论文参考文献机电论文参考文献【1】[1] 张洪润,蓝清华.单片机应用技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 秦曾煌.电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常斗南,等.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应用、实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 于海生,等.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 王福瑞,等.单片机微机测控系统设计大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6] 陈理壁.步进电机及其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7] 刘保延,等.步进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8] 季维发,过润秋,严武升等.机电一体化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9] 郭敬枢,庄继东,孔峰.微机控制技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10] 刘国荣.单片微型计算机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1] 王福瑞.单片微机测控系统设计大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12]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机电论文参考文献【2】[1] 巩云鹏、田万禄等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2] 孙志礼,冷兴聚,魏严刚等主编.机械设计.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3] 刘鸿文主编.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编.机械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高泽远,王金主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7[8] 喻子建,张磊、邵伟平、喻子建主编.机械设计习题与解题分析.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9] 张玉,刘平主编.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10]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减(变)速器.电机与电器)化学工业出版社[11]《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编委会编著.《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上).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7[12] 严万生等编著.《矿山固定机械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5,第1版[13]孙玉蓉等编著.《矿井提升设备》.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1,第1版[14] 中国矿业学院主编.《矿井提升设备》.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9,第1版[15] 煤炭工业部制定.《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第1版[16] 谢锡纯,李晓豁主编.《矿山机械与设备》.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17] 能源部制定.《煤矿安全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18] 王志勇等编.《煤矿专用设备设计计算》.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19] 彭兆行编.《矿山提升机械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20]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王昆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机电论文参考文献【3】[1] 阎石数字电子电路[z]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 [2] 实用电子电路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 吴琼水,曾立波,雷俊锋.max7000s在步进电机微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no.12,2001.47-48[4] 高军礼, 卢卓权.步进电机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XX, 4-1: 69-70[5] 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6] 李巡 mcs-51 系列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10-1 [7] 张毅钢 mcs-51 单片机应用设计[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4-1 [8] 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21,2-1 [9] 赵长德李华李东mcs-51/9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00,1-1 [10] 赵志英张友德单片微型机原理、应用与实验[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设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毕业论文专业:机电一体化课题名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班级:姓名:指导老师:时间:2012 年月日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第一篇:什么是机电一体**************************31.1“机电一体化”?它的来源是什么?*******************41.2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41.3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4 第二篇: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其趋势**************62.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62.2“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62.3机电一体化产品*******************************72.4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7第三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12 第四篇:机电一体化中的接口技术*****************17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问题的探讨*********20 结论*******************************************21参考文献***************************************211.1机电一体化”?它的来源是什么?“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日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 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5篇)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5篇)【easures1引言毕业设计是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对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的一次综合性实践训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系统的必要环节。
它是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工程实践,获得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它是评估毕业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1]。
结合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主要从选题、开题环节、毕业设计指导,论文答辩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措施。
2立足实际,科学选题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精心挑选毕业设计题目,是搞好毕业设计的第一步。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当前选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1、有的选题缺乏综合性、新颖性,深广度不够;2、有的选题对学生显得难度较高,工作量过大;3、有的选题虽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学生由于怕难或者因就业等原因而不愿选;4、有的选题虽然取自实际生产,但学生并不能完全弄明白生产实际的具体情况,设计就有脱离实际的情况出现;5、有的选题虽然很好,但是学生都选同一类型的题目,相互之间,互相借鉴的比重太大,使的设计变相的成了一种具体的形式,另外,不同指导教师之间和不同的学生之间设计题目在难度和份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选题。
(1)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题,相互之间的共性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抄袭、引用,让他们能够真正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锻炼和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这个教学环节实施的意义。
(2)毕业设计选题要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研究。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是真做实干,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熟悉有关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的去分析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我们在为____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选题时,选择了20Kg铝锭自动装箱系统的设计,擦黑板机械人的设计,简易倪红灯控制系统的设计,十层电梯的PLC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抢答器的设计等新颖的又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设计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能够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而且能够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把握国内外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课题的研究中来。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题目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题目题目一: C616车床工作台纵向数控化改造参考文献:机械部分设计参考文献:控制部分设计参考文献:(参照其中的第三部分)论文书写格式参照:《数控X-Y工作台设计》题目二:数控铣床X —Y 进给伺服系统设计任务:设计一种供立式数控铣床使用的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1)立铣刀最大直径d=20mm ;2)立铣刀齿数Z=4;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12=;5)加工材料为碳素钢;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8)工作台尺寸230mmX230mm,加工范围为250mmX250;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2000mm v v y x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300max max mm v v f y f x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12)每齿进给量mm f z 1.0=13)铣刀转速n=300r/min参考文献:机械部分设计参考文献:《X —Y 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控制部分设计》参考文献:(参照其中的第三部分)论文书写格式参照:《数控X-Y 工作台设计》题目三:数控铣床X —Y 滑台设计任务:设计一种数控铣床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1)立铣刀最大直径d=15mm ;2)立铣刀齿数Z=3;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10=;5)加工材料为碳素钢;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8)工作台尺寸400mmX400mm,加工范围为300mmX300;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1800mm v v y x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250max max mm v v f y f x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12)每齿进给量mm f z 1.0=13)铣刀转速n=400r/min题目四:多用X-Y 工作台设计主要参数如下:定位精度:±0.01mm,滚珠丝杠及导轨使用寿命:T=15000h,中等冲击,其他见下表:题目五:CA6140车床纵向进给系统设计2.设计参数:1)行程:1000mm2)快速进给:2400 mm/min3)最大切削速度:500 mm/min4)溜板及刀架质量:81.63mg5)主电动功率:7.5kw6)定位精度:±0.04 mm7)重复定位精度:±0.016mm/全行程8)控制坐标数:29)脉冲当量:0.01mm/脉冲题目六:(注:本题供有兴趣的同学做)自动擦黑板机进给伺服系统设计(只需做一个方向的进给伺服设计即可)设计参数:自定。
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论文(有参考文献)
回转工作台的设计一、设计的目的: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范,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设计题目:数控回转工作台的设计1.设计内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2.设计要求包括:回转角度0~360°;最大回转半径400㎜;最大承载重量50㎏;3. 机械部分的设计:装配工作图1张( 1号);4. 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控制系统接口图一张;5.控制装置采用步进电机驱动,MCS-51或单片机FX2N-PLC控制系统,软件环分,由键盘输入实现开环控制。
三、机械系统设计在数字回转工作台机械传动部分选用蜗轮蜗杆传动,因为蜗杆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和噪声均较小;能以单级传动获得教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有利于实现回转工作台所要求的分度的实现.故选用蜗轮蜗杆传动.(一)、蜗杆类型的选择:蜗杆选择为渐开线圆柱蜗杆.因为此种蜗杆不仅可车削还可以像圆柱齿轮那样用齿轮滚刀滚削,并可用但面或单锥面砂磨削.制造精度高.是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中较理想的传动.传动效率也高,在动力传动和机床精密传动中应用较为广泛.(二)、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由于蜗杆传动啮合摩擦较大,且由于蜗轮滚刀的形状尺寸不可能做得和蜗杆绝对相同,被加工出的蜗轮齿形难以和蜗杆精确共轭,必须依靠运转跑合才渐趋理想,因此材料副的组合必须具有良好的减摩和跑合性能以及抗胶合性能。
所以蜗轮通常青铜或铸铁做齿圈,并尽可能与淬硬并经磨削的钢制蜗杆相匹配。
故选择:蜗杆材料为:渗碳钢,表面淬硬56-62HRC 牌号为20GrMnTi.蜗轮材料为:铸造锡青铜,牌号为ZcuSn10Pb1(三)、蜗杆蜗轮参数计算:1. 蜗杆传动尺寸的确定:由设计题目中要求可知:工作台回转直径最大为400mm/50千克.由《齿轮手册》(上)表6.2-3取蜗杆蜗轮中心距标准a=225mm;估取蜗杆分度圆直径:为能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取蜗杆头数为: z =1;z=90估取模数m: m=(1.4~1.7)a/z=3.6 取m=4q=d/m=80/4=206 tanγ= z/q 则γ=2.86°2.确定蜗轮蜗杆各参数值蜗杆尺寸“1)蜗杆轴向齿距:p=πm=3.14×4=12.562) 螺旋线导程:p=p×z =15.4×4=12.563) 法向齿形角:对于ZI蜗杆αn=20°在分度传动中允许减小齿形角α =15°4) 直径系数:q= d /m=80/4=205) 蜗杆分度圆(中圆)直径: d (d)=d =qm=806)蜗杆分度圆(中圆柱)导程角: γ=2.86°渐开线蜗杆:基圆柱导程角: γcosγ =cosαncosγγ =15.264°7) 基圆直径:d d = z m/tanγ =14.168) 法向基节:p=πm cosγ =12.129) 蜗杆齿轮顶高:h =h m=1×4=410 蜗杆齿根高:h =1.2m=4.811)蜗杆全齿高:h=h + h =4+4.8=8.812) 顶隙:c =0.2m=0.813)齿根圆半径:ρ =0.3m=1.214) 蜗杆齿顶圆直径:d =d +2h=8815) 蜗杆齿根圆直径:d =d-2 h =70.416) 蜗杆齿宽:b =95蜗轮尺寸:1) 蜗轮中圆螺旋角:β =γ=2.86°2) 蜗轮分度圆(节圆)直径:d=m z=4×60=240mm3) 蜗轮中圆直径:d = d =240mm4)蜗轮齿顶高:h=1×4=4mm5) 蜗轮齿根高:h=1.2×4=4.8mm6) 蜗轮全齿高:h=h=8.8mm7) 蜗轮齿顶圆直径:d=d+2ha=240+8=248mm8) 蜗轮齿根圆直径:df2= d -2h=240-9.6=230.4mm9) 蜗轮外圆直径:d= d +m=248+5=253mm10) 蜗轮齿宽:b =80.3mm(四)、蜗轮带动工作台转动需克服的力:滚动导轨的摩擦系数为:f=0.0025~0.005取:f=0.005工作台重量为:50㎏×9.8=490N摩擦力:则可知:周向力F=G?f=490×0.005=2.46N(五)、蜗轮蜗杆的支承结构:蜗杆及蜗轮的支承通常都采用滚动轴承,蜗杆支承跨距L1应尽量紧凑。
文献综述模板2
文献综述一、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发展的背景-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是由机械学“mechanics”与电子学“electronics”结合而成的拼缀词,意思为机械电子学,在我国则称之为机电一体化。
自提出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这一概念以来,机电一体化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其内涵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丰富。
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输出柔性、工作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相关学科,如AI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尤其是微电子、信息、新材料及集成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信息、传感等技术与传统机械产品的融合,传统机械产品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柔性化、微型化、自动化等机电一体化新阶段迈进。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技术,它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
技术的更新,带动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上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21世纪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产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载体和体现者,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来实现和反映当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
因此,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师,不但要掌握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而且更重要地是掌握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充分展现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新成果。
机电一体化系统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多技术性、集成性、融合性、复杂性给产品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工位级进模的国内外现状目前,我国的冲压模具的工业技术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在我国如此辽阔的环境下,各省各地的加工行业水平有所差异,一些地区与国外先进生产商合作比较密切,提升自我水平后已经逐渐在赶上国外水平,然而在大部分经济较差,较为落后的地区,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生产水平,均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
1 董刚李建功潘凤章主编.机械设计(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成大先主编.械设计图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
3 蔡春源主编.机电液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4 徐灏主编.新编机械设计师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5 朱喜林张代治主编.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 求是科技编著.PLC应用开发技术与工程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7 雷天觉主编.液压工程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8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9 王爱玲主编.现代数控机床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10 赵如福主编.金属机械加工人员手册(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11 齐麟张亚雄黎上威董学朱胡松春编著蜗杆传动设计(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12 齿轮手册编委会编著齿轮手册(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13 《现代机械传动手册》编委会编著现代机械传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14 郭爱莲主编.新编机械工程技术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15 杨公源主编.机电控制技术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16 袁任光编著.可编程序控制器选用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7 饶振纲王勇卫编著.滚珠丝杠副及自锁装置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
18 陆玉何在洲佟延伟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9 数字化手册系列(软件版)编写委员会编著.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R2.0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 1999
65。
机电一体化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3]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5] 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6] 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参考文献[1]尹志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文献:[1]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衽,2004[2]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4]徐志毅: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97参考文献:[1]刘晓英张晓霞: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农业,200 7年11期[2]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农机化研究,2006,(07)[3]杨明路琴: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6,(08)[4]孙锦秀邱燃: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新趋向.农机化研究,2006,(04)参考文献[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廖效果,朱启逑.数宁控制机床[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杜,1999.[3]赵松年.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安刚,龚鑫茂.随机振动环境下结构的疲劳失效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19.参考文献:[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刘助柏.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4]顾京.现代机床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1]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参考文献[1] 刘志,朱文坚.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2] 梁进秋. 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光机电信息,2000(8)[3] 宋云夺编译. 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 光机电信息,2003(12)[4] 左铁钏、施定源、陈铠. 激光加工技术的优势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激光杂志,1999(4)[5] 王家淳. 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激光技术,2001(2)参考文献:[1]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 傅运刚,陈维健.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基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5-6.[3] 洪钟洲.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机电一体化,1996,2(4):14-17.[4] 杜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机电工程,1997,(6):10-11.[5] 李纲.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J].宁夏大学学报,1995,(3):34-35.[6] 刘杰,赵春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与产品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7] 蔡伟文.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厦门科技,1996,(5):3-4.[8]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3.参考文献[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3]洪钟洲.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趁势.机电一体化.1996[4]项占琴.微电子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机电工程.1997,[5]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6]陈瑜.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J].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0,5[7]谢存禧.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8]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编委会.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9]胡泓、姚伯威主编.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10]梁景凯主编.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1]徐志毅主编.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1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文献1 杨自厚.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2 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3 唐怀斌.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4 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5 林行辛.钢铁工业自动化的进展与展望[J].河北冶金,1998(1)6 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目录一、论文提纲 (1)二、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三、正文............................................3-9四、参考文献 (10)论文提纲1、机电产品的优越性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4、缺乏全、系统的并且实地性的专业信息平台5、应有的技术法规体系、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内容摘要、关键词摘要:随着科技日益直向整体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助力。
现如今,我国的机电一体化已取得初步成效,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有效解决了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不可控质量影响因素多等问题。
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探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应用一、机电产品的优越性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一)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一般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自动监视、提醒、报警等自动保护功能,可以减少和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设备的使用安全性能明显提高。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一体化的机电产品具有自动控制和自动处理信息的功能,其灵敏度、精确度等都有很大提高,可以确保机械按照设计要求完动工作,减少人为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三)人机交流和复合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一体化机电普遍采用电子屏数字显示和程控技术,减少了许多外延性的操作,更加方便、简单,人机互动更容易。
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保护等便多的智能化功能,能在不同工作场合领域适应更多的工作要求。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一)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又称数字控制机床,是配置程序控制系统的一种自动化机床。
经大量试验数据表明,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数控机床发展的可靠支撑,不仅提了升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加工质量以及加工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加工性能多样化,以满足多元化的工业生产要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盛春江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董瑾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前景》- 刘宏伟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刘冬梅
5.《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梁婷
6.《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张超
7.《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装备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马国庆
8.《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刘健
9.《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杨伟
10.《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医疗器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陈海阳。
- 1 -。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目录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目录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目录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意义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与发展2.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2 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发展2.3 机电一体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与原理3.1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3.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3.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势与挑战第三章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4.1 智能制造的概念与特点4.2 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4.3 案例分析: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第四章机电一体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5.1 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趋势5.2 机电一体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案例5.3 机电一体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与挑战第五章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6.1 医疗设备的发展与需求6.2 机电一体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案例6.3 机电一体化对医疗设备的影响与前景第六章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7.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7.2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展望7.3 机电一体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论8.1 研究成果总结8.2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8.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参考文献附录以上是一份关于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的目录,通过这个目录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该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机电一体化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的章节将分别探讨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与发展、系统的组成与原理,以及在智能制造、交通运输和医疗设备领域的应用。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以及对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这样的目录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论文的内容安排,从而更好地理解机电一体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同时,这样的目录结构也有助于论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跟随论文的思路和论证过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研究与分析_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研究与分析发布时间:2023-02-16T02:20:49.68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9期作者:刘肖雷[导读]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实现,可以作为智能制造综合功能体现的支撑点,刘肖雷德州市陵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实现,可以作为智能制造综合功能体现的支撑点,应继续开发升级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其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制造产业全面升级。
基于此,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制造;应用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集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信息化技术、电子技术以及机械技术为一体,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取得了长远发展,除了可以代替原有的人工操作模式之外,还逐渐发展的更加完善且智能化,使现代工业生产也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智能制造体系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也日渐明显。
1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是以传统机械技术为基础,并将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信号变化技术、接口技术等结合起来的综合性技术。
在我国工业领域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构建集约型工业生产新模式。
就目前而言,该技术在我国制造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模拟人脑可以综合评估和动态化监控制造生产各环节,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详实的参考信息,助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机电一体化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打破了技术与功能的局限性,其集多种技术和功能于一体,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中应用功能被放大。
而且,机电一体化产品适用领域较广,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需求。
此外,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使得机械设备结构更加精简,尤其是传动部件得以简化,能够减小因机械磨损、受力变形等导致的作业误差,同时凭借着计算机检测技术与控制技术对外界干扰所形成的动态误差进行校正,从而使得制造精度得以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5] 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
[6] 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
参考文献
[1]尹志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衽,2004
[2]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4]徐志毅: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97
参考文献:
[1]刘晓英张晓霞: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农业,200 7年11期
[2]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农机化研究,2006,(07)
[3]杨明路琴: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6,(08)
[4]孙锦秀邱燃: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新趋向.农机化研究,2006,(04)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廖效果,朱启逑.数宁控制机床[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杜,1999.
[3]赵松年.机电一体化数控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4]安刚,龚鑫茂.随机振动环境下结构的疲劳失效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19.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助柏.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顾京.现代机床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袁中凡.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刘志,朱文坚.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 梁进秋. 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光机电信息,2000(8)
[3] 宋云夺编译. 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 光机电信息,2003(12)
[4] 左铁钏、施定源、陈铠. 激光加工技术的优势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激光杂志,1999(4)
[5] 王家淳. 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激光技术,2001(2)
参考文献:
[1]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 傅运刚,陈维健.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基础[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5-6.
[3] 洪钟洲.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机电一体化,1996,2(4):14-17.
[4] 杜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机电工程,1997,(6):10-11.
[5] 李纲.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J].宁夏大学学报,1995,(3):34-35.
[6] 刘杰,赵春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与产品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7] 蔡伟文.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厦门科技,1996,(5):3-4.
[8]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洪钟洲.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趁势.机电一体化.1996
[4]项占琴.微电子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机电工程.1997,
[5]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陈瑜.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J].国外机电一体化技术.2000,5
[7]谢存禧.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8]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编委会.机电一体化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9]胡泓、姚伯威主编.机电一体化原理及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10]梁景凯主编.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1]徐志毅主编.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
1 杨自厚.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
2 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
3 唐怀斌.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4 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5 林行辛.钢铁工业自动化的进展与展望[J].河北冶金,1998(1)
6 殷际英.光机电一体化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