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课时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课时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应用
教后反思:
教学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教法学法及教具:阅读法读图分析法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2)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生长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①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②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海沟,以及与之相伴的山脉或岛弧。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索新知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应用
(1)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公开课教案-《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临城中学李丽【课题】地球表面形态(《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从课标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学习目标】⑴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⑵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⑶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①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②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因此教科书对这一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教学的重点安排在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上,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教科书介绍了两种基本的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并着重说明了两种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对于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科书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图片材料的分析判断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只通过观察图片远远不够,故需教师的点拨来突破难点。

关于断层,教科书在简单介绍其成因后,展示了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断层对地貌的影响及断层带的地貌表现,然后再介绍两条断层之间的运动组合——地垒和地堑。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但只是大致了,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对知识系统的掌握。

I2.2.1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课件)

I2.2.1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课件)

亚欧板块
E
非洲
D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非洲 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3、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宏观地形。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 (消亡边界)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褶皱山系
褶皱山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 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流水地貌基础学问随堂练学问点一流水侵蚀地貌1.如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A.①③⑤ B.①④⑤C.②③⑥ D.②④⑥下图示意河流发育过程的三个阶段。

据此完成2~3题。

2.依据河流发育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① B.②①③C.①②③ D.③①②3.①阶段河流( )A.以下切侵蚀为主 B.以侧蚀为主C.以溯源侵蚀为主 D.落差大,流速快下图为金沙江某河段地质时期内的阶地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示地质时期内,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 )A.下切——抬升——积累——倒塌B.倒塌——沉积——抬升——下切C.下切——沉积——侧蚀——沉积D.下切——侧蚀——沉积——下切5.阶段3发育期间,若气候、地壳板块相对稳定,该河段( )A.河流流速显著加快B.溯源侵蚀受到抑制C.河流水位明显下降D.河流含沙量急速增大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某河段的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三个平坦面T1、T2、T3,平坦面上均积累着河流沉积物。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河流三个平坦面形成的先后依次是( )A.T1、T3、T2 B.T3、T2、T1C.T1、T2、T3 D.T2、T3、T17.假如河流平坦面是由河漫滩演化而来的,形成河流T1、T2、T3阶梯状分布的主要缘由是( )A.地壳下降河流下切 B.地壳抬升河流下切C.地壳下降风力沉积 D.地壳抬升冰川沉积学问点二流水积累地貌下图是模拟某地貌的形成小试验:将细沙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视察在桌面上形成的积累体。

据此完成8~10题。

8.该试验模拟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冲积扇C.海滩 D.沙丘9.该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积累作用 D.风力积累作用10.该试验存在的不足有( )①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②没有选用颗粒不等的混合物作为试验材料③积累体的形态与实际地貌特征差别很大④没有体现搬运过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如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

地球表面形态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形态流水地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的第一课时,重点讲述流水侵蚀地貌。

本课时在教学处理时的难点是度的把握,对于常见的地貌,初中地理已有涉及,并且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自然地理基础》中有更进一步深入的内容,所以本课时的定位是让学生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与特点的感悟上,适当提及形成原因,并渗透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1.掌握流水侵蚀的作用形式及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2.探究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流水侵蚀地貌。

3.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探究不同的流水侵蚀地貌的特点及相应的人类活动,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流水形成侵蚀地貌的理解及流水侵蚀地貌的景观特点。

2.流水侵蚀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前准备】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溯源侵蚀是河流向源头方向侵蚀,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是河流向下侵蚀,使河床加深;侧蚀是河流向河谷两岸侵蚀,使谷底展宽。

流水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河流不同的河段,流水侵蚀的主要作用形式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侵蚀地貌。

出示图片:峡谷、河流阶地、曲流与牛轭湖。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

材料一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都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断裂带。

两大板块的地缝合线即是雅鲁藏布江谷地。

材料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材料三永定河沿岸的耕地多分布在河流阶地上。

阶地的形成首先是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侧向侵蚀,使谷地展宽;汛期时,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沿岸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地壳上升运动期间,河流以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原有河漫滩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形成阶地。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高一年级 地理 必修Ⅰ学案 编号: 编制:张进勇 包科领导签字:
编制时间:2010年10月22日 使用时间:(学生填写) 年 月 日
1
【课 题】地球表面形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且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识记: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⑵地质构造的类型、结构特征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 能力:提高合作、读图、表达、空间思维、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
1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2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3 学会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学习,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利用改造自然需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美、鉴赏美能力。

【学习重点】1. 板块构造学说。

2. 地质构造。

【学习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使用说明】1. 通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模块,课前掌握★部分内容,课后掌握所有基础知识。

2. 思考“学习过程”部分中的问题,提前将自己的难点筛选出来。

3. 课前通过阅读课文和材料自学《地震和火山》。

【学习过程】
装订
线


线
装订线
装订线
【课后反思】
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震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

(地形倒置)(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

《2.2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了解地质构造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图讲解和学生生活实际共同讨论探究完成对内容的分析,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中重难点比较抽象,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要学好这一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和较丰富的野外活动经历。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图片提问:地表形态有何特点?(千姿百态)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首先看一下关于喜马拉雅山的资料,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变化的)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让学生阅读材料并合作填表过渡:结合表得出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主力,那么它是怎样塑造的呢?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全球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2.展示投影:学生共同活动、探讨得出结论。

活动1: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37页“活动”问题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呢? (2)这两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活动2:观察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考并讨论P37页“活动”问题2。

思考: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3:说说下列地形是怎么形成的?(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太平洋西部岛屿,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马里亚纳海沟)3.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课件]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新拼)

[课件]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1(新拼)

五大连池
天池
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 1976年唐山地震 2004年印度洋海啸
火山喷发
地震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 雕塑家
<雪浪花> -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 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 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 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的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 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 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丌知叫谁捏弄成这 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 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 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丌出她 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你听! “礁石硬得跟铁差丌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 的,还是錾(zàn)子凿的,还是怎的?”

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交界处地形)
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
海岭: 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的叫大洋中脊(洋脊)。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2.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①.两陆块相撞: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背斜 褶 皱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地 质 构 造 规 律 的 应 用
常形成 山岭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谷地或 盆地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断 (1)隧道工程方面:采取加固措施; 层 (2)水库工程方面: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断层活动(地震、滑坡)和水库漏水. 应 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 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的状况。

风成地貌(第一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风成地貌(第一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不是,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风蚀作用是形成雅丹地貌的主导作用。
东北——西南方向
垄脊
雅丹地貌垄槽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
风向
风向
风向
风向
沟槽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于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携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1)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风力作用的影响,会出现风蚀地貌(戈壁、风蚀蘑菇等)和风积地貌(沙丘)。
一、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广泛分布于干旱地区。下图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排列。读图完成1~3题。1. 雅丹地貌常见于 A.珠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2. 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3. 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①盆地周围多高山,冰雪融水汇聚成河,河水带来的碎屑物在盆地边缘堆积;②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力搬运带走细颗粒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地面。
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 作用
地球内 部的热 能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重力能
在空间上相联系, 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地点,往往是某一 作用占优势。一般 风化、侵蚀、 来说,内力作用对 搬运、堆积、 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固结成岩等 着主导作用。
用地表运动的观点,以下成语中,哪些是 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水 滴 石 穿 沧 海 桑 田 海 陆 变 迁

油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背斜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 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 泉水、湖泊分布地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什么变化?
2.读图2-10、2-12和2-13: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东非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呢? (3)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4)安第斯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5)落基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据考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也就 是说曾经是陆地.
上海的崇明岛的面积每 年不断增长.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的面积每年不断增长主要黄河携带的泥沙 淤积所致.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台湾
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崇
明岛的面积和垦利县的面积不断增长, 以上都说明了什么啊?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移动 陆陆 相碰 板 块 碰 陆海 撞 相碰 对地貌影响 形成巨大的褶 皱山脉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形成裂谷和海 洋 举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南美安第斯 山脉,太平 洋西部岛屿 边界类型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和红 生长边界 海
是与生俱来的吗?
还是由于岁月的蹉跎不断变化形成的呢?
“冰雪覆盖”的雪 山
科学家经过对当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和精 密测量,发现它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 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 石,而且还发现喜马拉雅山现在还在不断地升高(上升的速 度是每年18.5毫米)。
地 壳 运 动 的 痕 迹 地 质 构 造
----
地壳运动的痕迹----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 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
褶皱
断层
褶皱→成因
思考: 1)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什么力的作用?(挤压、拉张) 2)岩层受力后,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分别会形成什么构造?
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脉
纵贯北美的落基山脉
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急流跌宕的瀑布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⑥⑤④③②① 3.如果在甲、乙、丙三地选一地挖隧道,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应 该选择哪一个?
甲地
4.如果在甲、乙、丙三地找石油和天然气,可能在哪一个地方找 到?如果要找水呢?
找石油和天然气在甲地
找水在乙地
稳 如 泰 山
海 枯 石 烂
坚 如 磐 石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1)地壳运动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 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 运动状态。 •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 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 (宏观地貌)
岩层 形态
岩块 上升
地表 形态
山地 台地
举例
华山西峰、峨嵋山 万佛顶、庐山、华 山、泰山
地垒
断 层
Hale Waihona Puke 地堑岩块 下沉谷地 盆地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
峨嵋山万佛顶
华山西峰
吐鲁番盆地
断层→成因
吐鲁番盆地
华 山 西 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 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背斜: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水库坝址选择点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地表形态的变化:表现和结果为岩石的变 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原 因
2.地质作用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 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 作用 。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 和外力作用 。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内外力之 间的关系
天池这种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的形成
岩浆 常见火山地貌: 岩浆 火山锥和火山口等。
天池就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火 山口积水形成的。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震的形成
地壳
构造运动往往 造成地壳断裂 和错动。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 震动称之为地震。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断层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2006年5月14日,浓烟从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默拉皮火山冒出。 2010年11月2日中新网电 据“中央社”报道,印度尼西亚境内的默拉皮火山近日 来连续强烈喷发,造成数十人伤亡。
岩层 背斜 上拱 褶 皱
岩层 向斜 下弯
中间新 两翼老
常形成 谷地或 盆地
向斜 成山
圣安德列斯大断层
断层→概念
思考:
1)什么是断层?
2)它可以受到什 么力的作用? (拉张力、挤压 力)
断层→成因
思考: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大,上升的部分会
形成什么地 形?下降的部分又形成什么地形?
地垒
地质构造
两种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张裂形成海岭(洋中脊)
美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东 非 大 裂 谷
度非 洋洲 板板 块块 张与 裂印
非 洲 板 块 内 部 张 裂
两种消亡边界
陆洋碰撞往往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碰撞形成山脉
岛 弧
马 里 亚 纳 海 沟
1.读图2-11,想一想:
火山的形成
地 震 裂 缝
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呢?
看图说事
背斜
向斜
断层
1.你在图中能够看到几种地形地貌呢?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山谷、山岭和悬崖。
内力作用形成
除了内力作用之外,山谷和山岭的形 成还有外力作用的参与。下节课我们将一起 来学习一下《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看图说事
2.将图中岩层按老到新排列
褶皱→地形
褶皱→地形
向斜山
背斜谷
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褶皱→地形
褶皱→地形 “透过现象看本质”
背斜 新
向斜
老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地质构造
岩层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中间老 两翼新
地表形态 常见 地形 常形成 山岭 特殊地形 及成因 背斜 成谷 顶部收到 张力易被 侵蚀 槽部受到 挤压,岩 石坚实不 易被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