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
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 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
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
只有把人的异化最终地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进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即劳动对人的实际作用,从而揭示了人的异化的本质,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异化劳动,在历史上第一次确定了异化概念严格的确切的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实质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概述
总的来说,《手稿》是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
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济现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
《手稿》有关异化劳动的论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根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论述,通过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结构和规律(中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
第二部分,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提出发,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异化理论对社会基本阶级关系进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本质批判。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总的批判,为他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确定了出发点,即“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1](P42)。
而所谓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的分离,还有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1](P42-43)。
其实质也就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
(一)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本应该属于工人,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P44)。
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劳动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1](P46)。
(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在劳动中肯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
而异化劳动则使劳动变成了外在于人的东西。
“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
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
”[1](P45)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肉体强制或其他强制一消失,
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
”
(三)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根据异化劳动的已有的两
个规定推导出的第三个规定。
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1](P48),人的类生活、类存在就
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标志。
人类通过改造对象世界,
使人类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改造无机自然界得到表现和确证。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
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他所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
了他的类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而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异化劳
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从而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
段”[1](P51)。
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是把人的自由
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
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四)从人的社会交往看,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从人那里的异化。
” 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异化,一般说来,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P52)。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也是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
化。
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对工人说来是异己的,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如
果说劳动者的活动对他来说是苦恼,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别的什么人带来享受和欢
乐”[1](P53)。
至于这“别的什么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由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
出来的资本家。
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
和必然后果。
这样,马克思就解决了开始时所提出的任务——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学当作不言
而喻的前提(私有财产)的任务。
马克思这里的整个思考线索是:从资产阶级经济学肯定的事实出发,分析了他们所说的
劳动其实不过是异化劳动,然后由劳动的自身异化理解了人类的自身异化,理解了阶级关系
和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
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
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
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论证了历史必然性。
2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渚社会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沦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同样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因为,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昔,激化着人们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
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以上现象表现出了异化劳动理沦的某些特点。
但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由于我目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可能立即就摆脱异化现象。
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替遍化,否定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应该充分发挥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喂观点的导向作用,把它运用到我们现实的社会中。
值得可喜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正积极主动的正视这些现象,化解存在的矛盾,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辑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惜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渚社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理论思想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所旧和}皆社会,它指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也包括人身的情况.人与人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的和情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实质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喂,围绕人的全面发展。
借鉴马克思异化理论关于人的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出全面发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的与自然、会融为一体。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处为基础的三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只有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我们的社会才能稳步和谐的发展。
3.当代存在的异化现象?论现实生活中的异化---某个角度的分析
如果我们要从异化的观点来考察当代生活的话,不难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异化所包围的世界。
异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难以逃避,有时甚至难以呼吸!
今日之异化现象,实则不是哪一个领域的问题,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诸领域。
早在25年前,即1985年8月,王若水先生就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我想我们应当承认,实践证明还是有异化。
不仅有思想上的异化,而且有政治上的异化,甚至经济上的异化。
”因此,有关转型期异化的相关情况,我们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逐一考察。
(1)政治制度的异化:官僚体系的异化
关于政治制度的异化,我们完全可以从其结构来分析。
官僚体系建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加强对整个社会的管治,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
按照现代政府管治的需要,必须根据行政层级,将官僚体系层级化。
这一层级化的结果就是不同层级的权力体系的建立。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样一种官僚体系正在逐渐丧失其初衷,这就是根据其职位要求,履行其相应的职权,“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
加入官僚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官僚体系应有的功能。
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捞取更多的好处。
为了升官,为了积累广泛的人脉,低层权力者在高层权力者面前,为了讨好他们,有时就像一条狗一样,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唯恐服侍不周,唯恐领导不答应,唯恐领导不高兴,唯恐领导不满意。
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官僚体系已经结成了各式各样的利益集团。
权力在资本面前、官员在商人面前、官僚体系在金融资本面前,正在逐渐失去其自主性,有时甚至毫无尊严可言,其结果就是权力、官员、官僚体系成为资本、利益、金融资本的俘虏与工具。
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权力面前的异化,人在人面前的异化。
(2)经济生活的异化:房地产业的异化
关于经济生活的异化,可以通过考察其主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经济结构的情况来进行分析。
就此而言,当前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房地产业。
住房问题是什么问题?毫无疑问,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所谓“衣食住行”。
房屋本身的功能就是给人遮风避雨,所谓“温馨的港湾”。
当房地产业被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时,它也只不过是众多产业链中的一个链条。
就个人消费与社会心里来说,房价的一个起码的前提就是,至少人们能够接受,不会认为其过于夸张,更不致于望楼兴叹!
问题在于,当房地产业成为一个社会占绝对性优势的支柱性产业,当住房成为“蜗居”,当业主成为房奴,当房奴成为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当众多的人们选择逃离“京上广深”
[3],当地方政府成为居高不下的房价的罪魁祸首之时,房地产业本身异化了。
它从一个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变成了整个社会不堪重负、个体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房地产业整个异化了。
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一方面是推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现在也被绑架到房地产业这家狂飙的战车之上。
政府推动发展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又反过来支配地方政府。
开发商所谓各种各样助推房价飙升的措施……
人制造了房屋,现在房屋又反过来支配人,人成了房奴。
诚然,人不是自然成为房奴,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助推之下成为房奴,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媒体、炒房团等等,这就是房地产业的异化。
这就是人的异化,人在建筑、人在资本、人在权力、人在利益集团面前的异化。
(3)社会生活的异化:工作就业的异化
除了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的异化之外,我们还可以考察社会生活的异化。
我们不妨以就业为例。
如果能够找到一种适合、理想的工作,工作本身是人的一种享受,一种存在的需要,一种发展的需要。
当读到一定的层次,比如本科、硕士、博士,工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对于不少专业来说,读书就是读书,读书不必要想着工作——确切来说,主要是指就业——的事。
因为读书与工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读书与就业两者联系越来越紧密。
读什么书,将来干什么工作;读不读研究生,考不考博士,将来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这些都成为读书时必须予以重点考虑、然后有所抉择的重要问题。
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词,是抉择,而不是选择。
工作本来是和人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理想期待、改善生活等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当工作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糊口、为了饭碗、为了生存之时,工作本身成了一种将就、一种无奈,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一些满怀学术理想与道德激情的青年学子,原本试图在踏上社会后大干一番事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勉强为之的“被就业”面前,他们更多的是苦闷与无语。
所以,现在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不得不将工作、将就业置于第一位。
即使不是摆在第一位,也一定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就是人在知识学习、知识生产、在社会生产面前的异化。
(4)思想文化的异化:讲真话的异化
除了上述三种异化之外,对于知识界来说,最让人忧心、甚至揪心的倒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异化。
最近几年热烈讨论的说真话的问题就是典型。
追求真善美本来就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求真,首先就要从说真话开始。
说真话,才能够真正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够反映思想文化现状的真实状况,也才能够真正推动思想文化创新。
追求真为何如此步履维艰?假的东西为何能如此大行其道?思想、语言,本来都是人们的思维及其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高级成果。
现在却反过来成为控制人们的思想本身。
这就是所谓的思想控制思想,语言控制语言。
不仅是自己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他人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思想。
如此思想,总是会通过的一定的语言范式表述出来。
这些话语表述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思想、表达的模板与范本。
这就是人在思想、在语言、在话语模式、在语言范式面前的异化。
(5)小结:异化风险及其规避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在转型中国,异化现象已经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而且存在着巨大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化解这一风险。
<1>市场经济存在着结构性异化的风险。
发展市场经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异化也同样不可小觑。
而且,这种异化不是在哪一个领域的异化,而是在诸多领域,甚至是在这诸多领域同步异化。
这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异化现象。
<2>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妥善化解这些风险
这就必须反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限度。
必须寻找导致这些异化的各种根源。
尤其要注意导致这些异化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不积极化解这种种异化,其结果只能是进一步的异化,异化,再异化。
最后,异化就真的成为了人的真实存在!然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都不愿意想见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