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四模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平谷区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四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是用草纸卷成密集的纸卷,用火点燃,再将其吹灭放入竹筒中,需要的时候取出轻轻吹一下即可生火。

以下关于“火折子”制作及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因为降低“纸卷”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
A、草纸具有可燃性,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故正确;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故正确;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要能进入空气,故正确;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空气流动草纸接触了更多的氧气,故错误。

故选:D。

2.室温下,甲、乙、两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图1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

升温到80°C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 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B.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a
C.小于t1°C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
D.将t2°C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C,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甲=乙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甲溶液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室温时,甲溶液是饱和溶液,故A不正确;
B、由题意可知,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所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c,故B不正确;
C、由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知,小于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故C正确;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析出晶体成为t1℃时饱和溶液,乙物质不会析出晶体,与t2℃时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由于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在t2℃时乙的溶解度,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为甲>乙。

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酒精挥发C.矿石粉碎D.铁丝弯曲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木炭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丝弯曲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食盐水
D.检查装置气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给液体加热时注意:①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②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③试管与实验桌面成45°,④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选项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现象B不正确;
C、蒸发时,为了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所以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C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看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选项D正确。

故选B。

【点睛】
给液体加热时注意: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与桌面成45°,试管口不对人,先预热再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等。

5.在实验室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下列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固定装置时,先放酒精灯,后固定试管
B.先装入高锰酸钾,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加热时,先对准药品集中加热,后移动酒精灯加热
D.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火焰,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答案】A
【解析】
【分析】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详解】
A、固定装置时,应该从下而上,先放酒精灯,后固定试管,故A正确;
B、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高锰酸钾,故B不正确;
C、加热时,先移动酒精灯加热,后对准药品集中加热,故C不正确;
D、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火焰,故D不正确。

故选A。

6.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

以下是小敏在江边捡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塑料瓶B.泡沫饭盒
C.易拉罐D.垃圾袋
【答案】C
【解析】
A、塑料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B、泡沫饭盒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易拉罐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是无机材料,不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D、垃圾袋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化学反应要符合一定的原理和条件,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B.复分解反应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C.置换反应只能发生在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之间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酸和碱反应能生成水和盐,这类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详解】
A、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是化合反应,但是没有单质参加反应;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分解反应,生成物中没有单质生成.不符合题意;
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要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不一定发生在金属与金属的化合物之间,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氢气,不
属于金属.不符合题意;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盐氯化铜和水,但是不属于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应类型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两个氧原子: 2O
B.四个硫酸根离子: 4SO32-
C.三个铝离子: 3Al+
D.五个一氧化碳分子: 5Co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四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4SO42-,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铝离子可表示为:3A13+,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五个一氧化碳分子表示为:5CO,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蓝宝石中混有少量的钛和铁。

红宝石中含有少量的铬。

这里的钛、铁和铬指的是()
A.单质B.元素C.分子D.原子
【答案】B
【解析】
红宝石中的钛、铁和铬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钛、铁和铬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10.下图是我国《可再生资源法》倡导的碳资源的转化与循环利用示意图。

下列做法与该图体现的理念不
符的是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
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
C.过度开采煤、石油作为燃料
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将秸秆加工转化为酒精燃料,B.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生产尿素,D.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均环保,符合本图体现的理念。

D.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将石油精炼,制备合成材料。

不符合本图体现的理念。

11.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质量比为3∶1
C.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氧化物
D.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A、由上述反应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B、由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3):(12+16×2)=3:22,故B不正确;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单质,乙、丁均为氧化物,丙不是氧化物,故C不正确;D、由上述反应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答案:D.
12.按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氧气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硬水软化
D.加热液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为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
B、有气体参与或生成时,要在密闭容器中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气体容易逸出,导致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相等,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C、硬水软化常通过煮沸的方法,过滤达不到软化的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给烧杯中液体加热时,液体的量应以容积的1/3~2/3为宜,加热时,须垫石棉网,该选项中没有石棉网,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下面两幅图是运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生成氯化钠的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有密切的关系。

(2)图2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答案】最外层电子数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变化过程中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故答案为:最外层电子数;(2)依据氢氧化钠能够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盐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

将两种溶液混合后,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

故答案为: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

14.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氖气__;
(2)高锰酸钾___;
(3)3个银原子___;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

【答案】Ne KMnO43Ag CH4
【解析】
【详解】
(1)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Ne;
(2)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高锰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MnO4;
(3)3个银原子可以表示为3Ag;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表示为CH4。

故填:Ne;KMnO4;3Ag;CH4。

15.写出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

CaCO+2HCl=CaCl+H O+CO
【答案】
3222
【解析】
【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点睛】
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16.某同学在实验室里向盛有稀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并将有关实验现象绘制成图所示:
(1)与O→A对应的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做是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跟原混合溶液中的______发生了反应;(2)与A→C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______;
(3)与图中B点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
(4)实验结束后过滤,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滤液可以直接排放到下水道
B 滤液可用于检验某氯化钾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铵
C 向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该滤液后过滤,可除去硫酸铜
D 通过向该滤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镁溶液、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制得纯净的氯化钠
【答案】稀盐酸有红褐色沉淀产生NaCl、FeCl3BD
【解析】
【分析】
稀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则酸和碱优先发生中和反应,即:
HCl+NaOH=NaCl+H2O。

待稀盐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会和氯化铁反应,即:
3NaOH+FeCl3=3NaCl+Fe(OH)3↓。

所以图中OA段描述的是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过程,没有生成沉淀。

AC段描述的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过程。

CD段描述的是原溶液中的盐酸和氯化铁已被反应完全,此时氢氧化钠过量,不会发生任何反应。

【详解】
(1)通过分析可知,OA段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故答案为:稀盐酸;
(2)AC段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该过程中能观察到溶液由黄色变为无色,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故答案为: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3)B点是AC段中的一点,该点所反映的现象是溶液中的氯化铁还没被反应完。

所以该溶液中的溶质为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未被反应的氯化铁。

故答案为:NaCl、FeCl3;
(4)A、实验结束后,过滤,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若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

A错误;
B、该溶液中含有溶质氢氧化钠。

若待检测溶液中含有氯化铵,则氯化铵会和氢氧化钠反应,即:
NH4Cl+NaOH=NaCl+NH3↑+H2O。

若观察到有气体产生,则证明待测液中含有氯化铵。

B正确;
C、向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该滤液,则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即:2NaOH+CuSO4=Cu(OH)2↓+Na2SO4。

虽然除去了硫酸铜,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的要求。

C错误;
D、加入氯化镁后,氯化镁会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即:
MgCl2+2NaOH=2NaCl+Mg(OH)2↓。

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

经过过滤、蒸发等操作后,可以得到氯化钠晶体。

D正确。

故答案为:BD。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图A所示实验
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_______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图B所示实验,将注射器中浓石灰水注入瓶中,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C所示实验,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D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小花变为红色,小花变红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红 B Ca(OH)2+CO2=CaCO3↓+H2O 着火点与氧气接触4P+5O2点燃
2P2O5
CO2+H2O=H2CO3
(1)浓氨水易挥发,实验过程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不断的运动,当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无色变为红色;该实验中,涉及到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没有涉及的性质是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2)将注射器中浓石灰水注入瓶中,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被“吞”入瓶中,该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 2═CaCO 3↓+H 2O 。

(3)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是:①物质具可燃性;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着火点;③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 2点燃2P 2O 5。

(4)图D 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小花变为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使小花变红,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H 2O═H 2CO 3。

18.为了探究一氧化碳跟氧化铜反应,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
(1)实验操作:
①按如图装好药品、连好仪器,确保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轻轻推动注射器活塞,向硬质玻璃管中注入_________mL 一氧化碳气体,排尽其中空气。

③点燃酒精灯加热氧化铜,继续缓缓推入一氧化碳气体。

开始加热后即可观察到气球____________。

约1分钟后观察到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成__________,约 3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

④此时熄灭酒精灯,停止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2)根据上述实验写出一氧化碳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处理剩余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玻璃注射器常用规格有5mL 、10mL 、 20mL 、 50mL 、100mL. 本实验中应选用的注射器规格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30 胀大 红色 变浑浊
2CuO+CO Cu+CO V 用气球收集后,点燃处理 100mL
(1)②由于硬质玻璃管的容积为30mL ,故轻轻推动注射器活塞,向硬质玻璃管中注入30mL 一氧化碳气体,排尽其中空气;
③点燃酒精灯加热氧化铜,继续缓缓推入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开始加热后即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约1分钟后观察到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成红色,约 3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CO
Cu+CO V ;
(3)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实验结束后,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可以将剩余气体点燃处理;
(4)该实验排出空气至少需要30mL 的一氧化碳,反应过程中还需要一氧化碳,所以应选用的注射器规格是100mL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农业上,硫酸铜溶液可用于制作果树消毒的灭虫杀菌剂。

向200g 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生成沉淀与加入NaOH 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g 。

(2)计算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
【答案】235.1 4%
【解析】
【详解】
(1)由曲线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质量为4.9g ,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40g ,此时溶液的质量为200g+40g-4.9g=235.1g
(2)解: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质量为x 。

42422NaOH +CuSO =Na SO +Cu(OH)16098
x 4.9g
16098
=
x 4.9g x=8g
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g
100%=4% 20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