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10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
王欣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科学品格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
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如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软硬件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协同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学生队伍与教师队伍协同并进,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保障科研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等等,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
作者简介:王欣,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
(湖北武汉430023)DOI :10.19865/ki.xxdj.2021.10.027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10-0081-03
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公布首
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全国高校612个项目为国家新工科研究项目。
新工科建设旨
在推动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有机融合,将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科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
1.开设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
高校应积极
开设“科研训练”“工艺设计”等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让学生接受必要的科研创新理论培育和技能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以科学研究的自然过程为主线,采取开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工程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在创新设计与产品制作的专题讲座中,结合行业特点,对产品方案的确定、思路的设计、工艺流程以及近几年来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撰写调研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的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阅读翻译、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综述撰写等获得系统的学习体验,培养和强化自
身科研素养以及信息获取与应用的能力,从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水平和质量,同时也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科研创新打下基础。
2.推行寓研于教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高校应
寓研于教,根据创新型工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科研的思路、方法融入教学,实现科技创新和课程创新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融合发展。
专业课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采取面向应用的研究性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和探索学科前沿的知识与动态。
同时,高校可以开展团队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讲授同一门课程中最适合自己的章节,通过大量项目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而有效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3.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
型工程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才能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科技发明中起到生力军作用。
[1]高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水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培养缜密的思维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良
81
2021·10
好的科研品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综合素质卓越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一是引导学生树立至诚报国的远大志向,把个人的成才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勇担时代大任。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三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科研品格。
四是注重意志品格的锤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百折不挠追求新知的精神。
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学会面对失败与挫折。
二、推进软硬件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协同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
1.建立运行有效的科研基地与实验教学中
心。
高校应根据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打造一系列
科研基地作为科技创新训练活动和各类科创大赛的实验、培训和比赛场地,并聘请校内外创新导师进行流程指导。
基地建设应考虑学科专业发展要求,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精心设计契合学生特点、全面细致的基地工作环节和多样化的开放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创新实践场所。
同时,高校应按照创新性和个性化培养主线打造实验教学中心,并调整中心学科基础、工程训练、创新训练等模块的比重,着力提高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在总体实验中的比重。
高校要将科研需求与企业需求融入实验教学,从众多的科研项目和企业项目中提炼出中心的实验教学项目和创新训练项目,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2.推动产学研互促共进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
设。
高校应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共商、共建、共
享,打造校内外实习基地,形成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延伸到企业,与企业开展科技协同攻关,依托高校教师、企业研发人员与学生主体,将行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融入大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学校育才与企业用才的有效对接。
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企业不仅获得了新技术和产品的孵化推广,还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团队后备力量,在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发展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推进学生队伍与教师队伍协同并进,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1.成立学生班级科研小组。
高校可以以班级
为单位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便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管理、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活动,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可以在共同学习、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新热情。
此举有望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意识培养的全覆盖,同时强化群体合作意识,亦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2.成立学生科创社团组织。
高校可以以大学生科技协会为龙头,成立若干俱乐部形式的科创社团组织,招收具有创新意愿的学生,通过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分类训练和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科研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各年级交叉融合的创新活动团队,为各级科创竞赛培养后备力量。
3.建高质量科创导师团队。
创新型人才培养
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依托一支善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的教师队伍。
高校应积极动员一批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产业孵化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担任科研实践与创新创业导师,导师根据学生个性潜质因材施教,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学生在参与由导师指导的科研实践课题和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专业指导,逐渐萌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进而付诸实践。
科创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层次、眼界与创新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上科研创新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保障科研创新活动蓬勃开展
1.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实
训项目。
高校应鼓励在科研竞赛及其他各种评奖评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成果的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
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并加大经济支持力度,设立大学生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项经费。
项目中的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研究计划与创新创业方案,为项目顺利开展创造相应条件并正式投入实践,撰写研究报告、申请发明专利,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
2.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参加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学
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互联
82
2021·10
网+”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类行业竞赛,接受系统的培训与指导,确定选题、层层选拔、反复验证、制作成品、参加竞赛的完整过程亦是创新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是新工科背景下相关专业学生培养专业素质、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3.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与创新创新环境。
创新
型工程人才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高校要
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科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科研环境与学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投身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最终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品格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高校可以依托科技文化节积极打造一系列课外学术活动,逐步形成特色品牌,聘请知名教授专家、企业工程师为学生举行讲座或进行技术培训,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拓宽知识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还可以依托科技创新社团组织,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行研讨会、专业竞赛等,也可以利用志愿服务日让学生将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免费推广,为社区居民服务。
4.完善相关激励、考核、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
的激励制度是保障学生创新性活动常态化和规范化的前提。
高校要通过制定课外科研创新管理办法、科研创新奖励办法,设立素质拓展创新学分,对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扶持奖励和全程指导,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同时,高校应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产出成果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
高校要落实好教学质量过程监控,出台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严格考查学生科研项目的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行之有效的评估、监控措施,调动教师主动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2017,38(2).
责任编辑王秉乾
(上接第80页)三者捆绑,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调整教学方案,同时也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4.高校应紧抓就业动向,建立专业生涯服务体
系。
高校应紧跟就业形势动向,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针对性生涯辅导。
第一,加强全过程职业发展指
导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学生各阶段发展特性,大一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启发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生涯关注;大二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探寻职业目标,强化生涯控制;大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拓宽渠道,满足生涯好
奇;大四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帮助毕业生加强求职技巧,增强生涯自信。
各高校还可以打造与专业学科交叉的职业指导特色课程,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和精准度。
第二,重视个体化生涯咨询服务。
根据学生个体特质差异性,在生涯干预中积极运用生涯导向练习、决策训练、信息搜集、自尊建立等方法,提高大学生在面对生涯任务、生涯转换及生涯困境时的生涯因应能力。
帮助学生疏导内心自卑、求职受挫、眼高手低等就业困惑,引导学生勇于接纳自身不足和
外界变化,努力提高自我认同感,提升就业信心。
第三,建设专业化生涯辅导团队。
高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二级学院应配齐专职就业指导老师。
建立校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库,为在校学生提供系统专业的职业测评指导。
加强对辅导员、行政人员和相关教师的生涯辅导定期专业化培训,最终打造一支职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有序就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1).
[2]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结构、特点
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责任编辑
王秉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