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课程内容概况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欣赏教育的实施指导
第五章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实施指导
第六章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
第七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美、美术、学前儿童的美术
一、美
(一)美的内涵
1、三种观点:
A、客观论(只重审美属性、重物):美是物质的形式规律或自然属性。

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培根等。

B、主观论(只重审美需要和态度):美是观念,是直觉表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代表人物有黑格尔等。

C、主客观统一论(人情与物理相统一):美既在人心,又在事物。

典型代表有里普斯的“移情”说,阿恩海姆的“同构”说。

移情说:移情说的主要代表是里普斯。

在他看来,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同构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物理性(非表现性),一种是表现性。

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看来,审美体验就是对象的表现性及其力的结构(外在世界),与人的神经系统中相同的力的结构(内在世界)的同型契合。

2、本书观点倾向于主客观统一论
3、如何理解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美既不是外在客观物质对象所固有的某种特质或属性,也不是审美主体纯主观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美产生于审美对象与审美感官的契合点上。

美是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是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的愉悦价值。

@!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需要,它是美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人有审美的需要。

@2美的产生需要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客体。

某些客体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当以上两个条件具备时,美就产生了。

所以说,美是审美对象对主体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二)审美对象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客体审美对象)
1、自然美(分人化自然美和原始自然美,重形式)
2、社会美(重内容)
3、艺术美(重内容重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的统一)
(三)美感(分析审美主体)
1、广义与狭义的定义
2、美感的特征
3、美的形态(静态与动态)
二、美术
(一)艺术
1、艺术的发展演变
起初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
工匠、技艺、技术→有古典美标准的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
2、从4个层面来理解艺术
(1)从艺术的社会属性上看,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
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

(2)从艺术的认识属性来看,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把握世界
(3)从艺术的活动过程来看,艺术是艺术家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的创造活动,或者是对现实的模仿活动。

(4)从艺术的结果来看,艺术就是艺术品。

总之,对于艺术,我们一般认为,艺术是一种人类重要的文化形态;它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以象征符号的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表现为一种精神产品。

3、艺术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审美价值。

4、艺术的种类
在艺术的分类中,美术又被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它既是表现性艺术,也是再现性艺术;既有纯艺术,也有实用艺术。

但无论何种类型的艺术,它都包含着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

(二)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
1、模仿说
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美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艺术是模仿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法国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

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先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

他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因是人的游戏冲动。

游戏说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剩余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

艺术就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

3、巫术说
巫术说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泰勒认为原始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

美术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劳动、巫术、情感、想象、游戏冲动、模仿都是致使其发生的原因,它们共同推动着美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三)关于美术的理论
【这是对美术的本质和价值的思考】
美术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再现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接受美学
1、再现主义
再现主义认为美术就是逼真的再现世界,即美术就是模仿现实。

逼真是判断美术的标准。

但随着照相术的发明,美术的再现主义理论开始受到挑战。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认为,美术从根本上说是用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观点的。

表现主义强调艺术家内在、主观、独特的精神世界。

艺术家情感的涌动使得作品具有某些特定的视觉品质,这些品质又使观赏者产生与艺术家相同的情感。

3、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把美术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对象,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解释一件作品不应该参考该作品以外的任何东西,而只需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要素。

形式主义重形式,强调媒介本身以及它们在特定作品中的组成方式,例如绘画中的色彩搭配、线条模式、形态的排列、构图和质地等。

4、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认为,一件作品的意义是由它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联系所决定的。

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向每个时代的每个人提供同样的信息的客体。

相反,艺术作品是一个需要观赏者的参与,需要观赏者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

艺术作品中有许多的“空白”和“空缺”,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观赏者来补充和完成。

(四)美术的本质
社会本质
认识本质
审美本质
(五)美术的特征
视觉形象性
瞬间性和永固性
(六)美术及各类型的审美特征
1、美术的定义
2、各美术类型及其特征
(1)绘画
(2)雕塑每一类都从①定义
(3)工艺美术②种类③特征
(4)建筑艺术三个方面去掌握
(1)绘画
①绘画的定义
②绘画的种类
③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
水粉画与水彩画的区别
水彩画使用的是透明颜料,颜色通透梦幻,很漂亮,但是覆盖力弱,不易修改;而水粉画的颜料是一种粉质的、具有很强覆盖力的不透明颜料,它修改起来更容易。

在作画方法上,水彩一般都是从颜色浅的地方着手,就像工笔画,层层上色,因为其不易修改。

水粉就不用这样,水粉可以从颜色浅的地方着手,也可从颜色深的地方着手。

水彩比水粉难掌握,需要更强的造型能力,技法和工具也更复杂,所以还是水粉易掌握些。

(2)雕塑
①雕塑的定义
②雕塑的种类
③雕塑的艺术价值(凝固的舞蹈)(3)工艺美术
①工艺美术的定义
②工艺美术的种类
(4)建筑艺术
①建筑艺术的定义
②建筑艺术的种类
③建筑艺术的特点(凝固的音乐)
三、学前儿童的美术
(一)学前儿童美术的本质
1、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生命需求的直接显现。

2、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非逻辑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等特点。

3、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记录生活、表达思想情感与需要的一种手段。

4、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个性的表现
5、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有着工作和游戏的双重特性。

(二)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特点
1、学前美术活动过程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整体性过程
2、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3、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不断学习的过程。

4、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是一个不断对话、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5、学前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

6、学前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7、学前美术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使自我得以肯定的一条途径。

8、学前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途径。

第二节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审美教育定义、特性
二、艺术教育定义、内容与种类、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定义、性质、特性
四、总结
一、审美教育
也称美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以情感教育为主,目的在于达到人格的完善。

2、以完整的人为对象,把个体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二、艺术教育
以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

可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培养各种艺术的专门人才,产生更多的艺术作品】和普通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两类。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A、相互包含
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教育。

B、相互促进
1、艺术经验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

2、审美能力能使艺术创作更有灵感。

三、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
属于艺术教育中的普通艺术教育范畴。

它是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儿童,并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
一、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的划分及评价(前人的不同观点)
二、儿童美术欣赏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本能直觉期( 0-2岁)
1、欣赏主要是:知觉敏感性和注意选择性(直觉感知和偏爱)
2、欣赏的特征
(1)形状视觉:偏爱圆形、复杂的模式和人脸;视觉由外形轮廓向物体中心集中
(2)颜色视觉:偏爱纯度高的彩色
(3)深度视知觉:有深度知觉,偏爱立体的东西
3、总结
婴儿已有对形与色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本能的直觉行为,但却是以后欣赏的心理准备
4、教育建议(P42)
(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的时期( 2-7岁)
1、欣赏受生理机能和社会认识两方面的制约
2、欣赏的特征
(1)内容先于形式
(2)干预下儿童能感知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
①线条与形状方面喜欢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
②色彩认识方面辨认配对指认和命名
③色彩感受方面层次差异+个别差异+年龄特点
④构图感知方面已能感知空间深度
⑤情感表现性方面引导下能感知
⑥作品风格方面训练下能感知
(3)喜欢描绘熟悉物体、色彩明快和现实主义的作品(P46)
3、总结
儿童欣赏经历了从笼统到分化,从无标准到有标准,从主观偏好到客观分析的发展过程,受无意识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4、教育建议(P48)
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划分
(一)前人研究
(二)评价
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涂鸦期(1.5-3.5岁)
1、发展的推动因素:独立行走,探索更自由
2、涂鸦的根本特点:无明确的表现意图
3、涂鸦的发展阶段
(1)未分化的涂鸦(1.5-2岁):杂乱的线条,长短不一,极不流畅;常涂出纸外;手腕很少动
(2)控制涂鸦(2-2.5岁):手眼渐协调;能画重复的、上下左右的线;能控制在纸内;手腕灵活些
(3)圆形涂鸦(2.5-3岁):反复画圆圈
(4)命名涂鸦(3-3.5岁):画与实物、经验相联系;能给图形命名
4、总结及教育建议
(二)象征期(3.5-5岁)
1、发展的推动因素:涂鸦+生理+心理
2、象征期特点:
(1)造型上:几何线条+蝌蚪人
(2)色彩上:辨色力提高;喜原色;开始以色表情;按固有色涂色;涂色无序不均匀
(3)构思上:边画边构思,构思过程极不稳定
①动笔后构思
②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
③绘画内容转移
④形象含义易变
⑤易受他人影响
(4)空间构图上:随机、偶然地安排物体形象
3、教育建议
(三)图式期(5-7岁)
1、总体特点:开始真正再现事物和经验,最具活力时期
2、具体表现
(1)造型上:线描轮廓+表现整体+细节描绘+具体特点
(2)色彩上:颜色认识趋完善;以色表情能力提高;按固有色着色;涂色均匀不出轮廓线
(3)构思上:事先构思,简单→复杂,零散→有内在联系
(4)空间构图上:并列式→散点式→多层并列和遮挡式
图式期幼儿绘画中造型的具体特点:
形状的发展变化
1)由简单形状组成复杂形象
2)形象局部有融合的痕迹
形象组成方式的发展变化
1)放射关系
2)垂直—水平关系
3)倾斜角度关系
形象深度的发展变化
1)统为一形
2)正侧面同在
3)单一面
4)多面变形
画面形象的发展
1)简略形(只有头脚,枝叶不分)
2)功能形(分化出头、四肢、五官、枝叶、门窗)3)细节与装饰形(服装、花草、房屋等)
4)自然类别形(男女老幼等类别)
5)借物表现的动作
6)社会角色
7 )表情
8 )独立表现的动作
(四)象征期和图式期儿童绘画的独特表现形式
1、拟人化
2、“透明”画
3、展开式
4、“夸张法”
※教育建议(P82)
三、儿童手工发展阶段的特征
(一)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
1、阻碍因素:肌肉不成熟,认识能力有限
2、无目的活动期的根本特点
无明确的目的,只是玩耍,不知用途,也不会使用
3、具体表现为
(1)泥塑中只是手握或拍打,享受触觉感和变化感(2)剪纸中不知用途,不会使用,只想玩耍
(3)粘贴中不知用途,不会使用
(4)积木活动中任意堆放和叠高,不能组合成形4、总结及教育建议
(二)基本形状期(4-5岁)
1、基本形状期的根本特点: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
2、具体表现为
(1)泥塑中拍打团圆、搓长,出现棒状形式
(2)剪纸中只限于剪直线
(3)后期开始出现“厚纸片”形式
(4)总之利用棒状形式和“厚纸片”形式作出的东西只具备基本部分,还不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细节。

3、教育建议
(三)样式化期(5-7岁)
1、推动因素:精细肌肉+手眼协调+材料使用=表现欲+喜欢制作
2、样式化期的根本特点:表现欲旺盛,喜欢制作,能表现细节
3、具体表现为
(1)泥塑中能制作立方体和圆柱体,会用棒状物组合复杂物体,能流畅连接,会用辅助工具表现细节特征
(2)剪纸中能连续剪直线和双手配合剪曲线,基本能剪出自己所希望的形状
(3)纸盒造型中能用剪、挖、接、粘法建构,能进行细节装饰
4、教育建议
第三节学前儿童美术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与集体无意识理论
集体无意识是整个人类的社会经验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所形成的深层心理结构,是某种遗传下来的先天反应倾向,也即“原始意象”“原始模型”。

它具有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具有的相同内涵。

不为意识所知,但又决定着人的种种心理行为。

二、儿童美术行为是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曼陀罗就是一种原始模型,是集体无意识在儿童身上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个人无意识和意识的作用。

三、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