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总结林崇德第三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
狭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广义:对人类心理发展历程的研究,考察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发展:连续、系统的变化(稳定、有序、相对持久)。

纵向: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横向: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揭示普遍模式与个体差异what、时间表when、解释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机制why
3.目的:描述解释优化发展
4.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连续性与阶段性:既体现出量的积累(连续性),也存在质的飞跃(阶段性)
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个别差异:个体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不同
关键期/敏感期: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在关键期/敏感期内,个体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
影响,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该时期以后,某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语言、规则形成、情绪控制、同伴社会技能
具有年龄特征:年龄阶段划分:0-2、3岁,2、3岁-7岁,7-12岁,12-18岁,18-35
岁,35-60岁,60岁以上
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奠定思想基础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直接推动,《一个婴儿的传略》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出版
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问世: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人格结构:
本我——受本能驱动的人格成分:争取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
自我——人格中的理性成分:遵循现实
超我——内化了的道德规X形成的人格成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随着性成熟,性驱力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聚集到另一个部分,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进入了性心理发展的新阶段
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性本能集中于口唇,通过吮吸、咀嚼、咬获得快感
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
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快感来自对性器官的刺激
潜伏期,6-11岁: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游戏活动中
青春期,11、12岁起:性冲动唤醒
不足
难以证实或证伪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强调社会文化(而非性本能)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要实现健康的心理适应,需要解决不同时期的八种心理社会冲突。

0-2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4岁:自主对羞耻疑虑
4-7岁:主动对内疚
7-12岁:勤奋对自卑
青春期(12-18岁):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对停滞
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
行为主义:
3.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否认行为遗传作用:儿童没有天生的倾向性,其发展完全取决于养
育环境和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对待他们的方式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发展是由个体独特的环境所塑造的连续的行为改变过程
4.斯金纳
儿童获得的大多数习惯,即构成独特人格的反应,是由行为结果塑造的自发的操作性行为
区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类的发展方向取决于外部刺激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与惩罚
•正强化、负强化、正向惩罚、负向惩罚
强化而非练习对儿童行为形成极为重要
•及时强化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人更多受事件后果的影响,而不是受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响
(e.g., 上学)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进行学习
例:习得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模仿榜样甚至是动物
无需亲自体验强化或做出反应(替代强化)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亲社会行为(适当呈现的效果优于训练)
攻击性
性别化
自我强化
相互作用论
6.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知识经验使得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约
认知发展是一个社会文化传递活动,儿童通过与社会中有更多知识的成员合作对话,逐渐获得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儿童通过与社会中成人的合作交流,获得文化价值观、信念和问题
解决策略
2.发展的实质
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
转化
发展是由外向内的,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
展,最终能够使用内部语言来引导自己
3.发展与教育
观念: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最近发展区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X围
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将集体共享知识转变为个体知识的一种机制
•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
吸收他人的言语,之后用这些言语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大量使用自言自语的儿童能更有效的学习复杂任务
教学上的应用
合作学习
•组员设置
搭建支架
•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认知发展观
心理、智力、思维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适应客体
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及与周围环境
的积极互动
几个概念
图式——认知结构,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
为模式
同化——儿童运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经验,并把新经验纳入现有图
式的过程
顺应——儿童改变现有图式以纳入和适应新经验
不平衡——个体思维加工和环境事件之间的不平衡和冲突
认知发展的阶段
特点
阶段可提前或推迟,但顺序一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or Stage,0~2岁) 依靠感知觉和动作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The 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发展了运用象征(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
具体运算阶段(The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7~12岁) 具有运演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岁至成年)
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
决问题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协调感觉输入和运动能力,形成行为图式,从而理解并影
响周围环境
六个亚阶段(客体永久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前运算阶段(2-7岁)
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进行思维,但还没有使用认知操作
重要特征
符号功能的出现,如物体或词汇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的大量涌现
推理缺陷
泛灵论逻辑
中心化倾向
不具备守恒能力、缺乏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获得认知操作能力,具有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知觉信
息逻辑原则)重要特征
守恒
去中心性、可逆性
传递推理
理解逻辑关系
类包含
完整的分类系统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能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可以基于单纯的言
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重要特征
假设演绎
重视可能性
质疑一切
自我中心意识的苏醒
对皮亚杰的挑战:
未能区分能力和表现
任务过难,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不存在跨领域的一致性,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描述详尽,解释有限模糊的解释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8.生态系统发展观
布朗芬布伦纳
行为或心理是人与环境的函数
四种环境系统
微系统——对个体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家庭、学校、教师、同伴
中系统——个体与其所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
外系统——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传媒、制度
等宏系统——宏观社会文化层面,价值取向、风俗习惯
时序系统——时间维度
9.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先天与后天
遗传因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与教育决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内因与外因
环境与教育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教育与发展
教育领会、掌握知识和经验发展
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
年龄特征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有普遍性也有个别差异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1.收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行为发展规律自然观察法vs控制观察法
优点:反应真实;生态效度高;操作较简易;适用婴儿
缺点: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因素影响;难以解释原因;被动等待行为发生
自我报告法
向儿童或其父母询问一系列有关儿童的行为、情感、信念或思维方式的特点等发展方面的问题
形式
问卷调查
访谈法
日记研究
优点:便捷高效,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缺点:难以排除主客观因素干扰;社会称许性强;不够准确
注意:确保所有年龄被试都以相同的方式理解问题
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测验题目,按规定程序,对个体心理进行测量,通过常模比较来评定个体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
动作技能测验、智力测验
优点:科学性强;结果可比较;真实客观
缺点:受工具限制;练习效应
注意:工具的科学性、使用的规X性、结果解释
临床法
向研究对象提供某个任务或某种刺激,然后要求研究对象作答,以此验证提出的假设
守恒实验
优点:灵活;能深入探讨感兴趣的问题
缺点:难以比较不同被试的结果;可能受研究者理论偏
见的影响
心理生理法
测量儿童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技术,探索儿童感觉、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生理
基础
常用指标
心率、脑电、激活脑区、激素
优点:解释婴幼儿心理情感体验尤为有效
缺点:不是心理状态的完善指标;难以区分具体的引起注意的特性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a.相关设计
在自然生活环境下收集个体信息,以决定所感兴趣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有意义的相关。

不做人为的建构或操纵
相关系数r(-1到1之间)
观看暴力节目数量与儿童攻击行为正相关
儿童期注意力问题与青少年期思维能力负相关
相关结果的解释:相关而非因果
优点:方便快捷;可同时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能
探讨某些实验研究无法探讨的问题
缺点: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几个概念
自变量:操纵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由自变量引起某种特定反应的变量
无关变量:需要被控制的变量
三大要素:随机分配、操控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14
类型: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优点
一定程度上揭示因果关系
缺点
严格控制的环境人为性太强,生态效度低
b.跨文化设计
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以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探讨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例:皮亚杰理论文化普适性的研究、小学儿童学校适应能力比较
c.横断设计
在同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
优点
较短时间收集较多资料;省时省力;样本易选取与控制
缺点
不能准确反映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存在同辈效应的混淆
同辈:生长在相似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同一年龄段的人组成的群体
同辈效应: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发现的年龄差异并不总是由年龄和发展造成的,有可能是受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
D.设计(纵向设计)
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
例:儿童假装游戏发展的追踪研究、我国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的追踪研究
优点
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鉴别一般发展模式与个体差异;研究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
选择性损耗;练习效应;费时费力;时代-历史混淆
e.纵向时序设计(聚合交叉设计)
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
例:对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研究、研究6-12岁儿童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优点:能同时进行横断和追踪比较,找出真正的发展变化趋势,能分离出同辈效应的影响,能在较短时间收集更长时间的信息
缺点:仍比较费时费力
f.微观发生学设计
通过在短时间内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注意:跨越从变化开始到相对稳定的整个时期;变化期内进行密集的观测
例:婴儿视觉自我再认的发展;儿童抑制技能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
优点:可以直接观测变化的过程;揭示个体发展轨迹;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缺点:困难、昂贵;需要高动机被试;练习效应
3.发展心理学伦理道德
避免伤害(收益-风险比评估)、知情同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保护隐私(隐瞒身份)、欺瞒/接受询问/告知结果(预先了解研究目的;必须欺瞒时需伦理委员会认可,事后解释)、有益处理(补偿干预)
4.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多层面研究的相互整合
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展开
多变量统计方法的大量使用
新的数据收集手段的广泛使用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章胎儿期的发展
1.胎儿期发展的基本特点
胎儿:从受孕到从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胎龄:孕妇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一般为40孕周
胎儿宫内发育阶段
胚芽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8周-出生)2.胎儿的心理机能
感觉
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28周眼睑打开
4个月胎儿就对光线敏感
听觉
孕4个月听觉系统建立,6个月发育基本成熟
触压觉
孕2个月起已经有皮肤感觉
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周岁孩子触觉相当
嗅觉
孕6个月起嗅觉发育,能嗅到母亲的气味
味觉
孕30周胎儿具有了发达的味觉
思维和记忆
胎儿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
32周达到新生儿水平,意识萌芽
孕5个月记忆功能开始工作
3.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基因的错误或变异均可导致遗传病变
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
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噪声、超声波、高温、电磁场
化学因素
汞、铅、吸烟、酗酒、咖啡、吸毒、大气污染
反应停、避孕药、麻醉剂等药物
8.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母体因素(24-29岁为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情绪、应激、营养、疾病
第五章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1.婴儿期:个体0-3岁的时期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
量表评定法:
格塞尔发展量表:通过家长谈话、行为观察等途径对不同年龄婴儿进行评估
动作能: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如头的平衡、坐立、爬走、手指抓握等
应物能: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对物体、环境的精细感觉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
应人能: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丹佛发展筛选测验
若婴幼儿不能完成相应项目,便认为该婴幼儿可能有问题,应进一步进行其他诊断性检查
应人能(小儿对周围人们应答能力和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细动作—应物能(小儿看的能力,用手摘物和画图的能力)
言语能(婴幼儿听和理解语言的能力)
粗动作能(婴幼儿坐、行走和跳跃的能力)
实验法
注视偏好X式
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记录其注视时长
说明婴儿能区分两个事物;判断婴儿更偏好哪一个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X式
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对其反应越来越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而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说明具有辨别差异的能力;再认记忆能力
步骤:测量基线反复呈现刺激,出现习惯化呈现新刺激,观
察是否出现去习惯化
指标:心率、吮吸频率
诱发电位法
呈现给婴儿刺激,记录其受到刺激时的脑电波的变化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需在婴儿头部不同部位接上微电极:如接在脑后枕叶上方的区域能记录对视觉刺激的反应
高振幅吮吸法
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分析婴儿的吮吸频率和强度,研究其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3.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新生儿反射
反射:对刺激的一种自发和自动的反应 e.g., 眨眼
生存反射 vs 原始反射
生存反射原始反射
呼吸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眨眼反射手掌抓握反射
瞳孔反射摩罗反射
吮吸反射游泳反射
觅食反射行走反射
4.婴儿的感觉能力
听觉
对声音的学习从出生前就开始
刚出生几个小时里,婴儿的听力能达到成人感冒时的水平
偏好音调较高的女性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具备辨别声音的音量、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频率的能力
能够分辨基本的语言单位,甚至优于成人
味觉与嗅觉
与苦、酸、咸、中性味道相比,更偏好甜味
触觉、温觉和痛觉
温柔拍打和按摩能刺激不敏感的婴儿,抚慰易激动的婴儿
使用触觉探索世界——嘴、手
对温度变化同样敏感
能感知痛觉
视觉
生命早期,视觉发展水平在感觉能力中最低
能感觉光线,并分辨一些颜色
能用视线追踪慢速运动物体
视敏度有限,视焦距调节水平差,12个月达到成人水平视知觉
图形与形状知觉
早期的图形知觉(0-2个月)
喜欢看对比度高、有明显的明暗分界线、有弧线的中等复杂程
后期的形状知觉(2个月-1岁)
逐渐能辨别复杂视觉图形,将看到的东西整合知觉
为完整图形
三维空间知觉
大小恒常性
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都能认识到物体的尺寸不会变化的知觉能力(离得近显大,离得远显小)
3-5个月开始发展大小恒常性
6-7个月出现单眼视觉,即图示线索
深度知觉
视崖
6-7个月的婴儿:恐惧,90%会爬过浅区,只有不到10%的会爬过深
区有爬行经验的婴儿比同龄不会爬的婴儿更害怕“悬崖”
2个月的婴儿:放到深区时心率变慢
4.婴儿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学习
个体的经验或实践的增加导致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力)变化
源于个体经验——非遗传、成熟或意外伤害导致
相对持久——不是由疲劳、疾病或药物造成的短时间变化
习惯化
当同一刺激反复出现时,我们不再注意它,或不再对其做出反应
的过程
胎儿期就开始出现
经典条件反射
一个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非中性刺激伴随出现,反复多次后,中性刺激能引发非中性刺激才能引发的特定反应
奶嘴实验
具有局限性;需要时间长
意义
标识中性环境中哪些事情同时发生
学习知识:乳汁来源,重要他人
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习者先表现出某种反应,然后将这种行为与其导致的愉快的或不愉快的后果相联系
微笑-抚养者关注婴儿-增加了微笑以获得关心的可能性
发展:
信息加工速度加快:2天(200次)\3个月(40次)\5个月(20次)记忆保持时间好于识别熟悉刺激物(习惯化)
意义:
了解能让他人喜欢自己的反应
加强互动的顺畅性,建立情感依恋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的方式
开始的时间尚存争论(半岁vs新生儿)
发展
持续重复反应延迟模仿延迟模仿时间增长能做更多加工
意义
获得重要的个人和社会技能
形成新习惯和行为方式
5.婴儿的思维发展
皮亚杰对感知运动阶段婴儿思维的研究
六个亚阶段(客体永久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
反射活动(0-1月)
追寻缓慢移动物体,当物体消失后不再理睬
练习先天反射,将新物体同化到已有反射性图式中
初级循环反应(1-4月)
有意识地看物体消失的地方
偶然发现的自主愉快反应,不断重复
二级循环反应(4-8月)
寻找部分被隐藏的物体
偶然发现的指向外部客体的愉快反应,不断重复
二级循环反应间的协调(8-12月)
具有客体永久性的明显迹象,能寻找发现未被转移的物体(出现A非B 错误)
出现有计划的反应,协调两种以上动作达到简单目的
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
寻找发现明显被转移的物体
试误探索图式,积极探索作用于物体的新方法
符号问题解决(18-24月)
形成客体永久性,寻找没有看到被转移的物体
将行为图式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表象,以此指导以后的行为
6.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言发展理论
学习论观点
斯金纳《言语行为》“强化依随”;班杜拉;奥尔波特
儿童通过模仿和强化的过程学习语言
模仿过程
儿童认真聆听和模仿较某伴的语言
强化过程
被强化的语音——单词——句子——合乎语法的话
评价:证据支持、最初语音发生过程
批评:难以解释语法发展
先天论观点
人类习得语言是生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具有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转换生成说
评价:证据支持
批评:没有真正对语言发展做出解释、只关注生物机制、低估了语言环境的促进作用交互作用的观点
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和认知因素的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为语言提供基础
环境对语言发展的支持
从共同活动中学习
从儿童指向型言语中学习
从错误提示中学习
从交谈中学习
7.婴儿期的语言发展过程
前语言时期:习得语言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