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红军长征途中的四道封锁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途中的四道封锁线
长征--第一道封锁线
1934年9月下旬,中央苏区最高“3人团”最后制定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路线和目标,是在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沿粤赣边界西进湘南,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10月上旬,按最高“3人团”制定的突围转移计划,所有参加突围转移的中央红军部队和中央机关人员,统编成红军野战军共8.6万余人,撤离瑞金等地,实行战略转移。
为阻止中央红军向粤赣边境地区发展,国民党粤军构筑了第一道封锁线,东南起于安远、信丰,西北迄止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
整个封锁线中构筑了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厂铁丝网、深沟、暗堡3层防御工事。
在防御线的最前沿,布置有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
陈济棠曾称这条封锁线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因何长工、潘汉年代表红军与陈济棠部罗塘谈判达成的秘密停战协议尚未贯彻到粤军驻赣南部队,红军野战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打得非常激烈。
10月16 日傍晚,红军野战军开始从于都集结出发,渡过贡水。
19日,全部进入突围集结地域安远、于都、赣县边界。
行军队形分为左、中、右三路,以红一、三军团分别为左、右两路前锋,红九、八军团分别为左、右两翼拱卫,中路为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红五军团担负整个野战军的后卫掩护任务。
21日上午10时,中央红军从王母渡、新田之间开始突围,向国民党粤军封锁线发起总攻。
前锋的红三军团红四师首先向信丰百石守敌发起攻击,全歼该敌。
战斗中红四师师长洪超被流弹击中牺牲。
23日凌晨,红四师乘胜一举攻占古陂,敌人大部被歼,残部逃向安息。
担任右翼拱卫的红八军团,也于22日随红三军团后侧跟进,在赣县王母渡击溃守敌,西渡桃江。
与此同时,左前锋红一军团第一师也于21日下午4时向信丰新田守敌发起进攻,歼敌300余人。
后又毙伤金鸡守敌200余人,占领金鸡圩。
22日,红一军团第一、二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将溃退途中的粤军教导团拦截于信丰石背山隘,击毙俘虏敌人各300余人,缴获大批辎重。
23日凌晨,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协同向安息守敌发起强攻,毙敌1000余人,因敌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占敌阵地。
为争取时间突破封锁,红一、三军团奉命各派一部兵力牵制安息和信丰县城守敌,主力绕道坪石、铁石口、大塘埠一带,抢架浮桥,西渡桃江。
24日,担任左翼拱卫的红九军团,紧随红一军团跟进,将敌击溃,占领安息圩,随后西渡桃江。
同日,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也在小河口渡过桃江。
担任野战军后卫的红5军团,在赣县窑下一带西渡桃江。
至此,整个红军野战军已全部渡过桃江,胜利突破了国民党粤军的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赣粤边界突进。
红色印迹:1934年10月下旬,红军野战军胜利突破了国民党粤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后,由大余县进入崇义县,再向湘南进军。
从此,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突围撤离赣南中央苏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长征--第二道封锁线
一、国民党在仁化县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21日晚,红一、三军团先头部队突破敌第一道碉堡封锁线,渡过信丰河前进之际,蒋介石判断红一方面军的行动是战略转移,将由赣境进入粤、湘境内,继续西进的动机,立即重新调整部署和紧急调动部队:“令北路军顾祝同部第六军薛岳率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四个师西进,协同南路军、西路军追击红军,”令航空队协同作战。
赣、粤、湘、鄂、闽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根据蒋介石加强第二道
碉堡封锁线,堵截红军的意图,对部属重新进行部署:令余汉谋率第一师李振球部(留教导团守大余县城),由大余经南雄、曲江,向乐昌、坪石专事相机堵截红军;率第二师叶肇部(留教导团守信丰县城)及独立第二旅(当时划归叶肇指挥)由信丰向南雄,折向仁化县的长江、城口和乐昌县的九峰方向,专事衔尾追击红军;令独立第三师李汉魂部镇守韶关、曲江和仁化县城(师部设在韶关市),保卫粤北;令独立警卫旅陈汉光率第一团莫福如部、第三团彭智芳部由穗启程,十万火急开往仁化县前沿阵地,阻击红军。
与此同时,还令粤、赣、湘边各县加强保安队、警察、民团的军备,投入战备戒严,扼守早已筑固的碉堡、碉楼、壕沟,封锁山隘要道,固守阵地;强化乡里制度,清查户口,处理食盐、煤油、电池,集中粮食,实行坚壁清野和经济封锁政策,制造白色恐怖,妄图把红军堵截在城口至汝城、桂东一线之内。
从表面上看,陈济棠率领的南路军是在紧密配合蒋介石行动,但实际上是陈济棠对蒋介石以“围剿”红军之名,行消灭异己之实的阴谋,深怀戒心,为顾全与蒋介石一致的面子和保卫既得利益,显示实力,防止红军直下仁化县城,威胁韶关,保卫广东,而实施迫使红军尽快离开粤境的军事行动。
二、突破城口
党中央看出蒋介石利用陈济棠实力剿共,一箭双雕,保存实力,扩大地盘的阴谋,决定向陈济棠进行抗日反蒋的统战工作。
1934年9月,朱德发出《关于抗日反蒋问题给陈济棠的信》,表示:“先生于贵部已申合作和反蒋抗日之意,德等当无不欢迎”,并作出协定的提议。
得到陈济棠的允诺后,周恩来、朱德等代表党派何长工、潘汉年至筠门岭与陈济棠的代表谈判,达成了如下协议:双方停止作战行动,恢复双方贸易自由,实行武装群众,抗日反蒋之各项准备,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等协议,为红军顺利地通过敌第一、二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向汝城、城口方向前进。
正向赣、粤、湘边境挺进的红军,很快获悉了敌情的新变化。
10月29日,中革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11月1日进至汝城、城口等地,并通过敌设在粤境城口至湘境汝城、桂东的第二道碉堡封锁线。
这个重要决定,使在突破敌第一道碉堡封锁线的红军,如虎添翼,乘胜前进。
从时间上、路线上、军事上取得先机之利,主动歼击镇守在城口至汝城、桂东碉堡封锁线上的守敌。
10月31日,左翼红一军团二师前锋别动队为前卫(右翼、中翼进军路线都在湘境汝城县内),六团、四团为后卫,由赣省崇义县的聂都经五洞首次进入长江的冷饭坑、犁壁岭、佛坳一线。
前锋别动队对长江墟严密侦察和警戒,得悉敌独立警卫旅第一团莫福如部,先我进入长江,重兵布防,戒备森严:封锁道口,断绝交通,清点户口,逮捕嫌疑,制造白色恐怖;强迫居民把大批武器、弹药,从多艘船上搬运进阵地、仓库。
此时,敌警卫旅第一团莫福如部,也发现了红军行踪,连夜在长江墟旁的象形岭、黄石角、里周坳、高岗庙等碉堡、战壕阵地上,向里周、木溪、河田方向,开枪开炮,状似恶战。
红二师领导分析了敌情:敌人有一定的实力,发来的炮弹多、密、猛;但漫无目标,到处“开花”,只是恐吓群众,上瞒蒋介石,内起稳定军心,外报军情的作用。
为了争取时间,完成军团部预定的进军计划,决定避敌正规军的堵截,折向群山高耸、森林茂密的佛坳、恙子坳、垒岭、矮墙背、甘溪岭、石桥头(日头河)、陈奢一线的羊肠小道开进。
11月1日,红二师六团、四团进入欧奢地域;红一军团部直属队在聂荣臻率领下,从赣境崇义县的聂都出发,进至粤境仁化长江冷饭坑乡犁壁岭村宿营。
11月2日,红十五师从聂都出发,进入长江地域。
红一军团部直属队从犁壁岭出发,经垒岭,移驻陈奢。
红二师四团与六团在欧奢分道:四团折向陈欧,进入湘境东岭,向三江口进军;六团折往樟洞向城口方向进军。
途经浒松乡的拖船岭下,被守敌保安队发现,开枪射击。
红军当即迅速占领有利地势,用两挺机枪回击,打得敌人怆惶逃命。
此次交火,双方没有伤亡。
红军继续向城口进军。
蒋介石对红军突破重围,神速西进,极为恼火,令航空队配合南路军追、堵红军。
2日白天,衡阳航空队出动两架轰炸机,到长江地域上空盘旋,用机枪扫射,十分嚣张。
红军战士临危不惧,毫不退让,当即架起机枪还击。
敌机怕中弹,怆惶飞往枫树坳、拦路丘、蓝头坑、石岩门口上空,继续盘旋,侦察目标,投弹4枚,留有弹坑,弹片和一个没有爆炸的炸弹,军民无伤亡。
继此之后,进入长江地域的红军顺序是:11月3日,红十五师活动在长江区西北地域;4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各一部及五日红八军团一部由聂都经竹洞进入长江高洞地域;6日,红九军团最后进入长江地域,向城口挺进。
敌独立警卫旅第一团莫福如部,固守长江墟,为了壮胆,不惜代价,昼夜射击,枪声哒哒,炮声隆隆,甚似恶战。
11月2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从陈欧进入湘境东岭,经八丘田,集结于三江口地域,截断敌军湘军主力六十二师陶广部与粤军间的联系,从北面警戒,遏制城口。
红二师六团从浒松乡进入城口区东坑分道:一部从坳背折向牛皮洞,经响塘、塘源、上奢、大石下、土洞、寒婆坳、水东、过城口河,进入恩村,厚坑地域,从外线执行截击城口敌人退路和阻击仁化追敌的任务;一部经老屋、半山、塘湾、半奢水,插到水东桥头侦察敌情,警戒城口镇方向,并与进入三江口地域之红军部队,形成对城口镇的钳形包围之势。
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
城东临东河,城西临西河。
东、西两河汇合于城南,形成半岛。
城北依托羊牯坳、四面群山环抱,山峰陡峻,谷狭路隘,地势险要,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湘、粤边境古道交通的咽喉。
蒋介石多年苦心经营,把城口建成“围剿”红军第二道碉堡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
四周高山,筑有碉堡、碉楼20座,密布成网,扼守着狭谷、道口,可监视和控制仁化、扶溪、长江、仙溪、文英、东岭、乐昌方向,碉堡、碉楼间濠沟相接,电话相通。
堡内多数是保安队、民团扼守,水东桥、七星桥、河背桥以及门楼,设有哨所;镇内驻有陈济棠部独立第三师李汉魂部一个连和部分保安队等。
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团长朱水秋、代政委王集成分析了城口敌情,认为守敌人数不多,但设防坚固,有精良武器和充足弹药;若正面进攻,虽有取胜的把握,但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甚至会耽误时间,影响军团部战略部署的完成。
为此,决定乘敌不备,突然袭击,夺取城口镇。
2日夜,负责主攻的第一营,潜伏到距水东桥头近百米处,被敌哨兵发现。
敌哨兵喝令时,对夺取城口充满胜利信心的一营营长曾宝棠响亮回答:“自己人!”,边答边率部阔步过桥。
敌哨兵对空鸣枪3响,以示警告时,已成为红军的俘虏。
红军进入城口镇内,割断电话线,包围了敌军连部、公安分局、保安队部、民团部,向敌军展开政治攻势。
在“缴枪不杀”的响亮声中,敌军自知已被包围,插翼难逃,纷纷举手投降,极其狼狈;据守在山上碉堡、碉楼、哨所的敌军,慑于红军的强大威力,纷纷弃堡、弃岗怆惶逃窜。
与此同时,在三江口地域的四团,相继攻进、占领城口镇。
这次战斗,共俘敌军100多人,缴获长短枪几百支、子弹一万多发。
对此,中革军委通电全军:红一军团前锋于2日,占领了敌第二道封销线上重镇城口,突破了敌人的封销。
全军上下,欢欣雀跃,大振军威。
长征--第三道封锁线
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设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良田到宜章之间。
这时韶关这一线的铁路虽然还没有全线修通,但是有些地方火车短距离是通车的,公路上汽车往来也频繁,对敌人调兵非常方便。
敌人几年以前就利用修铁路的水泥器材,在这一线山上修了不少碉堡。
而且这时敌人已判明我们在突围,国民党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的已经从江西、福建追上来了。
粤敌利用他们有铁路公路之便,正赶往我们前面堵击。
在这样危急的情势下,我和林彪之间,为了部署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发生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争吵。
我平时总认为林彪不是不能打仗之人。
有时他也能打。
他善于组织大部队伏击和突然袭击。
可是由于他政治上存在很大弱点——个人主义严重,对党不是很忠诚,有时就使他在军事指挥上产生了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次在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时就表现得很明显。
当时一军团受领的任务本来是要派一支部队控制粤汉铁路东北约十多公里的制高点——九峰山,防备广东军阀先期占领粤汉线上的乐昌以后,向我发动袭击和堵截,以掩护中央纵队从九峰山以北到五指峰之间安全通过。
因为我们早就知道广东军阀的部队正在开赴乐昌。
可是林彪不执行军委命令,不占领九峰川,一直拣平原走,企图一下子冲过乐昌。
他持的理由是敌人还没有到达乐昌。
我说,那可不行!我也估计敌人可能还没有到达乐昌。
可是我们离乐昌还有一段路程。
我们的两只脚怎么能跟敌人的车轮比呢?就算敌人现在还没有到乐昌,等我们用两只脚走到乐昌,也可能和敌人在乐昌碰上了。
因为敌人是乘车。
同队我们也不能只管自己在平原上跑过乐昌就算完,还有中央军委纵队在后面,我们担任的是掩护任务。
如果我们个占领九峰山,敌人把后面的部队截断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个原则问题,作为政治委员,对军委命令的执行,是负有责任的。
因此,我坚决主张按军委命令行事。
当时我们争吵得很激烈。
左权参谋长为了缓和这场争吵,他建议派陈光带一个连到乐昌去侦察一下。
我说,侦察也可以,不侦察也可以,你去侦察时,敌人可能还没有到,等你侦察回来,敌人可能就到了。
担任如此重大的掩护任务,我们可不能干这些没有把握的事。
我说,我同意派人去侦察,但部队继续前进,一定要遵照军委的命令行事,一定要派部队控制九峰山。
以后陈光侦察回来说,在乐昌大道上已经看到敌人,正在向北开进。
林彪这才不再坚持了。
幸亏我们没有图侥幸。
十一月六日下午三点,军团部到了麻坑圩。
林彪亲自利用敌人的电话线,装作敌人的口气,和乐昌道上赖田民团团长通了一次电话。
该民团团长告诉他,红军到了何处,他不知道。
乐昌前日到了粤军邓龙光部的三个团,一团今日开往九峰去了。
这时,他才着了急,赶紧派二师四团,昼夜直奔九峰山,抢先占领阵地,随后派出得力部队,攻击九峰山南侧的茶岭,监视了九峰圩的敌人,保证了左翼的安全。
再加上三军团在右翼先后占领了宜章、良田等城镇,这就更增加了有利条件,从南北两个方向掩护中央军委等后续部队,从九峰以北安全地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
长征--第四道封锁线(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之一)
中央红军在赣、粤、湘接连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转战零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顺利渡过潇水,进入境边的广西,在兴安县东北的界首强渡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为继续西进开辟道路。
零陵是中央红军西进的必经之地,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才判明中央红军西进的计划,遂拟定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消灭在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第二步前计不成,就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消灭在湘江地带。
这两步计划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于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北路军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专事“追剿”;令陈济棠4个师北进至粤湘桂边担任截击;电告李宗仁、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将红军“包围于湘江、潇水地区而歼灭之”。
为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乘国民党“追剿”部队尚未集中之际,攻克临武后,及时调整继续西进的行军路线。
11月16日下午,担任第一军团前卫的第二师第四团,冒雨从临武出发,经蓝山,出宁远,抵达道县城南潇水东岸的水南街。
在团长耿飚和政委杨成武指挥下,以第一营为攻城突击队,派工兵排长带领3名战士,在火力的掩护下,泅水登岸抢架浮桥。
守城的国民党桂军1个连和保安部队逃往蒋家岭地域,红军第四团迅速占领道县城。
11月19日,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攻占蓝山县城,消灭守城湘军1个营和县保安部队。
11月
20日,红军第三军团由嘉禾经蓝山县洪观圩时,全歼国民党军李云杰部第二三六团。
期间,红军第八、九两军团均顺利通过蓝山县,随后,抵江华、永明。
中央红军进入零陵境内,何键大为恐慌,急忙紧缩防线,按既定部署“追剿”。
李云杰部向宁远尾追,李韫珩部往宁远以南堵截,周浑元部由宁远县的屋脊岗迂迥包围,企图“在天堂圩与道县之间歼灭红军”。
面对国民党军的三面“围剿”,中央红军各军团遵照总司令朱德11月21日发布的反围攻命令,从容进入预定位置,展开反围剿攻势。
22日,国民党周浑元部的肖治平师尾追至天堂圩,被红军第一军团阻击在屋脊岗宁远一侧。
23日,国民党军李云杰部,从宁远县城向天堂圩进攻,企图配合周浑元、李韫珩围攻红军于天堂圩。
朱德和第三军团团长彭德怀亲临阵前指挥,转守为攻,粉碎了国民党的三面“围剿”。
红军第一军团严密封锁屋脊岗各山头,居高临下,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红军第三军团据梅岗一带有利地势,阻击国民党军向道县方向溃退;红军第五军团从黄金桥、百草坪等方向向天堂圩合围,激战半天,国民党军伤亡严重,败退宁远县城。
红军乘胜进人道县,当准备渡潇水时,国民党军派战斗机在潇水沿岸轮番轰炸,红军第一军团组织火力,击落“709”号战斗机,俘虏飞行员2名,缴获机枪2挺,同时还多次击退李云杰、王东原、周浑元等国民党军的“追剿”。
25日拂晓,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潇水。
中央军委决定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
2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二师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界首到脚山铺的渡河点,在附近架设浮桥。
28日,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渡过湘江进至界首。
12月1日,红军第一军团指战员经过浴血奋战,在兴安东北的界首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40万兵力筑成的第四道封锁线,继续西进。
但红军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第三军团第十八团被阻于湘江东岸,虽英勇战斗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壮烈牺牲。
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余部200多人突围后,转战道县、永明、江华,在牯子江渡口抢渡沱水时,遭到江华县铲共义勇队袭击,腹部受重伤,后在掩护部队转移时,在洪东庙不幸落人道县保安部队手中,壮烈牺牲。
血战湘江,与后来的西路军蒙难和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正如长征专家所指出的,湘江之战,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也预示着遵义会议的曙光即将到来。
从中央苏区出发的红色大军,一路打打走走,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到达湘江边时,已成疲惫之师。
这时,中央红军长征已40多天。
此时,蒋介石已判明了中央红军的突围意图,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进剿军总司令,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的国民党军队,在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了一个绝杀之阵。
“即使如此,红军也并不是毫无机会。
”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说,国民党各部队间貌合神离,担心红军夺取桂林的桂军副总司令白崇禧曾一度令其主力由湘江边的全州、兴安一线退至龙虎关、恭城一带堵截红军。
1934年11月22日下午,广西全州至兴安之间60公里的湘江防线几乎已无敌人。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组织指挥上的混乱,严重地影响了红军的行进速度。
”徐占权说。
稍纵即逝的战机,就这样延误了。
湘江,成了关乎中央红军命运的绝地。
曾在光华铺坚守了3天的张震将军回忆,仅10团一个团,就挡住了敌人1个师又1个团的兵力。
红军将士以惊人的牺牲精神,以一当十,奇迹般地保护了军委纵队安全过江。
徐占权说,当时,投入战争的红军和国民党部队接近50万人,敌我兵力之比为5∶1。
“那次仗打完后,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曾为红军送饭送水的王寅修说。
湘江之战,是红军创建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这一战后,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