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文教学的灵魂 王雅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语文教学的灵魂王雅亭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只有认真读、仔细读、深入读

才可明白文章的要义,读出深意,读出情感。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到寿

敬吾先生的朗读,其实这是古人传承几千年的读法,现代人却觉得迂腐可笑,很少有人去践行。但我认为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读,有多种方式,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灵活运用,使读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教学之初要略读,了解大意,教学过程中要跳读、精读、品读,体会情感,教学结束要再读、写读,体会深意。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诵读,培养语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

文中感情表达丰富的句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在诵读中仔细品味句子语调、节奏的变化,

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进而生发强烈的语感。特别是对文中包含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的句子,更应该强调在反复的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文中含有表现力丰富的词语的句子与改动后的句子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可以通过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原文语言的精练、形象、细

腻等特点,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在比较诵读中,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体

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达意之准确。

二、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

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

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

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

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

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笔者以为,要完成从读

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

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 它就会

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四、朗读有利于讲普通话

朗读也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

生讲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朗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读的课文都是规范

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好的课文语言优美、音乐性强,朗读起来很

动听,会使学生自然进入课文创造的意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

国语言的热爱。

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诗经》中曾谈到:“吟咏情性,以风气上”,古人对它的阐述为:“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所以在古代无

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

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在教学时应把“读”落到实处,“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

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