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差别
1 二者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规定脱离了原子世界时间的方式方法上,如何划归时间的问题
2
德,认为时间本身就规定为永恒的东西,作为一个证据,证明并非一切事物都有起源和开始这样的环 节,时间可以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
时间与实体性的东西互为对方的东西,从而也就取消了时间的概念,绝对的时间就不再是时间性的东
4 因而,伊壁鸠鲁在论证中反复提及这一在后世引发许多争议的多因解释理论
5 马克思对此有独到的解析,"任何解释都可以接受
6 只是神话必须加以排斥。"(马克思,第237页)在马克思看来,必须要抓住现象和感性知觉
7
多因解释和众多的可能性,只要能够消除引起恐惧的原因,尤其"同时还要否定天体本身中的统一性", 也就是否定天体的规律性、永恒性,从而使之不可能与诸神发生联系,也就消除了扰乱心灵的因素
NEXT
1, 背景
全文第一次发表于《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 年历史考证版第Ⅰ部分
第1卷第1分册
PART 2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1)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出生在 色雷斯海滨的商业城市阿布德拉,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 我们虽然能感知到物质的影像,但这种影像并不是所有人统一的 比如有人色盲,我们虽然看的是同一朵花,但这朵花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并不相同 因此,通过感觉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知识,德谟克里特称其为"暗昧的认识"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参见同上,第237-238页)马克思无疑揭示 了多因解释的伦理旨归,尤其点出了与诸神 切断联系这一要旨
天象学上的多因解释以及以"退隐"界定诸神,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然现象造成的困扰
伊壁鸠鲁多次谈及死亡问题
伊壁鸠鲁的解决方式既不像荷马那样描述冥 府的恐怖、空洞和永恒的寂寞
在伊壁鸠鲁看来,天体运行与诸神操控、神 话传说及非理性的想入非非,是横亘在人们 与幸福之间的绊脚石
7 马克思广泛地挖掘当时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资料
1, 背景
从而掌握了当时的全部学术资料 可惜在准备写作博士论文时所写的摘录笔记和草稿,都没有保存下来 1841年3月底,博士论文完稿了 论文的题目是《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在保存下来的稿本的目录中也是这样写的,而获得博士学位后写在封面上的题目则是《德 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现存的博士论文本身是一份不知由何人抄录的、经马克思修改补充的不完整的稿本 这显然是在3月底以前就已写成准备付印的那个稿本 为此马克思写了献词和序,但这里缺少论文目录中所提到的第一部分第4章、第5章和附录 第2章的注释 这篇博士论文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它第一次发表在弗·梅林编辑的《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斐迪南·拉萨尔的遗著》1902年斯图加特版第1卷,但是删掉了绝 大部分附注
3 论文题目确定以后,马克思就深入钻研古代文献,以便首先分析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
4
如果把博士论文中的直接引文和间接引文同《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的摘录加以比较,可以看出 这些笔记只是为博士论文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5 论文中有些引文抄自笔记,有些引文则经过马克思重新研究
6 而关于德谟克利特的最重要资料的引文都是笔记中所没有的
NEXT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D.L.,10.87)尤其若认为"天象的发生只能出自某种单一的原因",无异于"诉诸神圣的本性",但全然福
1 祉的神不会管这些事情 2 (ibid.,10.97)总之,在天象学研究中,一则单因解释实为放弃了理性探究
3 二则多因解释(multiple explanations)可避免"诸神干预世界"的谬论
(2)原子的质,德认为有形状,而伊认为还应该有形状、体积、重量三者的结合 重量是作为重力的表现形式,重量只有在原子的聚集中才能够应用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具有第三种特征—重量,因为在重心里,物质具有一种个别性,即存在 于构成原子主要规定之一的观念之上的特性,由此,一旦原子被转移到表象的领域内就必 然会具有重量 由此,原子的第三种特征—重量可以说是作为不同重心而存在的,原子本身是实体性的重 心 在虚空之中,重量就消失了,由此,伊壁鸠鲁得出结论——原子,仅仅只是在排斥中以及 由于排斥而形成的组合中方能应用"重量"这一原子所拥有的特征 马克思于是在此指出
NEXT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伊壁鸠鲁在构建其自然学说时,一定程度上洞见了自然研究者自身及其知识的限度 他因而重视记诵而非探究 在确立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根本和唯一的原则后,在天象学领域主张多因解释,并据此确立 诸神退隐的新宇宙图景,构筑消除一切心灵忧惧的内在堡垒 他建立学园共同体,提倡"过隐秘生活"以应对外部忧扰,并以此作为实现伦理旨归的外在 堡垒 伊壁鸠鲁关于宇宙的总体观大致是两个方面:世界(kosmos)是宇宙的一部分,包括了星辰、 地球及各种现象 而宇宙有无限多这样的世界,它们之间有空隙有互通 (cf.D.L.,10.88-90)无疑,我们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观察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但伊壁鸠鲁 指出,广袤宇宙可能超出人的观察范围,且一切变化都在连续地发生。"解释"与"现象"若 要一致,就不能选择一个排斥另一个,否则就是"放弃对自然的理性探究而掉进了神话的 泥潭"
NEXT
3, 差别
1 在此,对于直线运动的否定形式就是除此之外的另一种运动-----偏离直线的运动 2 原子脱落直线而偏斜为自由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原子的碰撞可能性,世界的产生提供了解释
3 从根本上改变了德谟克利特的充满必然性的唯物主义
4
由于一个原子对另一外一个原子的撞击,使得原子的下降路径发生了变化,结果就是,原子"意识到"自 我
马克思选择这个题目是为了阐述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 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首次提出了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和怀疑派是 古代的自我意识哲学家的观点
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不仅接受了黑格尔的观点,而且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驳 斥了当时的哲学史编纂学对这些体系的贬低和曲解,利用这些哲学体系表达了资产阶级民 主派的政治要求,从而也论述了他们自己的哲学观点
5 而这样的撞击是一种物理运动,它却带来了一种创造性的结果
6
正如原子运动一样,缺少和别人的联系的生活就有如一个抽象概念的存在,只有在互动之中实体才能成 为存在,原子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意识到自己就是实体的源泉和本质
7 同理,人类只有在和其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也就有了真正的社会和人类
3, 差别
3, 差别
只有原子的聚集而不是原子本身才拥有重量 (3)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德认为只有一个作为本质世界中的原子,伊认为有存 在于虚空中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和"元素"的原子 指出了同一种原子的不同规定 即本质的原子(通过理智可以认识的)和元素的原子(从前一种原子之中产生出来的,被赋 予了重量、体积和形状) 因为现象世界只能从完成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相背离的原子中产生 只有那具有质的原子才成为"元素" (4)时间,德和伊一致认为原子世界(本质世界)的物质作为存粹的与自身的关系没有任何 变易性和相对性,时间可以从原子概念中,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 只有从物质中抽调时间,物质具有永恒和独立性
PART 3
3, 差别
3, 差别
总结:德谟克利特是是怀疑主义者,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从必然性的观点考察自然, 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实在的存在 而伊壁鸠鲁是独断主义者,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现象,看到的是偶然,解释方法倾向于否 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 具体差别, (1)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德认为原子只有两种运动形式即直线式的下落和原子子由于它们本身的重量下落,那么我们对什么都无能为力 因为原子的运动是被规定了的,是必然的 马克思指出: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坠的物体也在它描绘的直线中被扬弃, 与此同时,这还是一个完全失去独立性的点,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在一定的存在之中失去 了自身独有的个性的点
(2)伊壁鸠鲁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公元前341年,伊壁鸠鲁出生于希腊萨摩斯岛 因曾跟随德谟克利特的弟子学习哲学,深受德谟克利特学说的影响 公元前310年起在小亚细亚各城邦教授哲学,在公元前307年建立伊壁鸠鲁学派,传说中该 学派的成员都居住在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也被称为"花园哲学 家"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伦理学上主张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并要学会快乐 公元前270年,伊壁鸠鲁在雅典逝世 他一生的著作多达三百多卷,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论目的》, 现存的仅有一些残篇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寻求单纯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的研究具有一种伦理旨归,即通过阐 释天体运行现象、万物生灭变化,以及人类痛苦和欲望的界限,消除人们对天体、诸神、 死亡、病痛、以及欲望的疑惧,摒除心灵忧扰以获得基于快乐感觉的幸福
而神秘存在等还关涉普遍存在的死亡恐惧
人死后是感觉彻底丧失,还是以另一种形式 存在?若是后者,那么人们必会忧惧死后惩 罚
也不像柏拉图那样以正义为基础重塑冥府惩 恶扬善的功能,而是断然采取"唯物主义"立 场,否认冥府存在,且断言人死即寂灭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cf.ibid.,10. 139)这一断言的理论根据即以原子和虚空的运动解释万物生灭变化的基本 物理原则
而到了德谟克里特这里,我们也能很好地理出一条有关存在与非存在的发展脉络来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四种元素(恩培多克勒管观点)或者无限的元素(阿那克萨 戈拉观点)依靠两种力量:爱与恨(恩培多克勒观点)或者依靠一种力量:心灵(阿那克萨戈 拉观点)以实现物体的构成和解体,但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构成物体以及物体的解体都是 依靠原子的机械运动实现的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 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
1 1, 背景 3 3, 差别 5 2、(2)坚定的无神论观点
2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4 1、 结论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 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
差别》
PART 1
1, 背景
1, 背景
这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于1841年3月底完稿,4月6日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并于4月15日,在本人未到场的 情况下,以这篇论文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的联系,但是二者的差别还没有像后来在博士论文中那样成为重点
2 在这七本笔记以后,马克思扼要地写了几条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的意见
另有一份手稿批判分析了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其中只有第三张流传下来了,这个片断以
3 前是作为博士论文的《附录的片断》发表的,其实它在马克思尚未开始写博士论文时就已写成,它不
属于博士论文,而可能是失传的一部研究古代哲学著作的一部分,因此未收入本卷
4 1840年,马克思专门研究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1, 背景
根据鲍威尔1839年底和1840年初的几封书信来看,这时马克思正在研究海尔梅斯主义,还打算出一本书
1 对它进行哲学的批判 2 可见,马克思动笔撰写博士论文大概是在1840年下半年
1839年初,马克思开始全面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作为研究的成果,最晚到1840年初产生 了七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1, 背景
这七本笔记摘录了伊壁鸠鲁哲学的精髓,总结了19世纪30年代哲学界的争论,并提出了应该解决的问
1 题,其中涉及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及其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关系,以及它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
因为世界的本质还是那个不可感知的"原子",这是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 所以,通过理性推理把握的知识才是明晰的,可以称为真理的认识
2, 论文的两个主角
不过,德谟克里特并没有像巴门尼德一样,把感觉认识与真理认识完全对立起来,而是认 为两者只不过是明晰程度不同而已
德谟克里特之所以被后人评价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巅峰,主要是因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 ,比较完美地解决了一和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运动,理性与感觉等重大问题,使得 当时的自然结构观点达到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