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6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练16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选择题
黄土沟壑区由塬面、塬坡和沟谷组合而成。

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

下图示意某小流域塬坡形成与发育过程。

据此完成1~2题。

1.塬坡发育主要由于()
A.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
B.风力侵蚀和风力搬运
C.风力侵蚀和重力坍塌
D.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
2.随着塬坡的发育()
A.塬面扩大B.沟沿线收缩
C.沟谷变长D.流域面积缩小
1.D 2.C第1题,读图可知,塬坡发育的过程是流水侵蚀造成的塬面缩小的过程,塬坡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坡度较大,因此在流水侵蚀的过程中塬坡上也伴随着重力坍塌,D正确。

第2题,随着塬坡的发育,地势起伏变大,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作用持续加强,沟谷不断变深变长,原有的塬面持续被侵蚀,面积不断缩小,沟沿线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不断延伸;流域面积是由分水岭决定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故选C。

江心洲是江河中的沙洲岛,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形成。

它是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

“湖岛”是指拥有与河道隔离的独立水体的江心洲。

图1示意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某典型“湖岛”的发育过程,图2示意“湖岛”剖面形态,“湖岛”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

据此完成3~4题。

3.与一般的江心洲相比,“湖岛”的形成反映出当地()
A.沙源不足
B.适宜森林生长
C.降水量少
D.河流常年泛滥
4.形成“湖岛”的河段()
A.落差大B.流速较慢
C.基岩裸露D.水流缩窄
3.A 4.B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江心洲是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形成的,说明江心洲形成的河道泥沙含量较大,沙源丰富,而“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泥沙沉积较少,说明沙源不足,A正确;“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的,不能反映“湖岛”适宜森林生长的信息,B错误;该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较大,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可知,河流为季节性泛滥,D错误。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说明河流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B正确;河流落差大、水流缩窄,都会导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D错误;材料未反映基岩的相关信息,若基岩裸露,则泥沙来源较少,不利于“湖岛”形成,C错误。

南非奥兰治河某段干流地处冲积平原,南侧为坡面,发育有多条季节性沟壑。

支流汇入干流处经历了水下浅滩—河漫滩的发育过程(见下图),河漫滩上植被发育较为稳定。

据此完成5~6题。

5.支流汇入干流处由水下浅滩演变为河漫滩的主要原因是()
A.干流流量增大
B.滩涂植被发育
C.支流泥沙堆积
D.沟壑汇水增加
6.沟壑下游末端的形态和位置表明()
A.沟壑沉积减少
B.汇流河段偏移
C.沟壑来水增大
D.河岸侵蚀加剧
5.C 6.B第5题,由河流流向可知,废弃河段及上游曾为支流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持续堆积,地势逐渐堆高,支流被迫转弯,而上游来水无法越过不断堆积的高地,出现了一段废弃河段,泥沙不断堆积,河漫滩也随之出现,C正确;干流流量增大、沟壑汇水增加,说明来水增多,不利于水下浅滩演变为河漫滩,A、D错误;滩涂有植被发育对水下浅滩演变为河漫滩的影响不大,B错误。

第6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汇流河段位于沟壑末端附近,沟壑下游末端部分未能注入汇流河段,说明汇流河段曾经发生了侧向摆动,河道偏移,沟壑无法注入,B正确;沟壑具有季节性,当沟壑沉积减少或者来水量增大时,河道冲刷侵蚀作用加剧,淤积作用减弱,沟壑可能会重新注入摆动后的河流,与图示不符,A、C、D错误。

河流是地球表面最活跃的外营力,它通过水流的侵蚀、搬运与堆积等外力作用塑造了绚丽多彩的地表形态。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下图示意其发育过程(箭头代表侵蚀作用方向)。

读图,完成7~8题。

7.该河流的发育过程为()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D.②④①③
8.河流发育的最后两个阶段之间,该地区()
A.地壳抬升明显
B.河水流速减慢
C.河谷不断变浅
D.泥沙含量增加
7.B8.A第7题,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在黄山北麓山前地带,由于长期的季节性洪流或泥石流的作用,在出山口地带形成了广阔的洪积扇,并在洪积扇上发育了多条暂时性的辫状河,如图④;此后该区环境可能发生了显著变化(降水增多或地壳抬升,或两者兼有),其中某一条辫状河开始发生显著下切,而其他辫状河逐渐萎缩或消亡,如图②;与此同时,该辫状河通过加深和拓宽谷地,逐渐成为稳定的持续性河流而发育成青弋江,原洪积扇也因青弋江(或辫状河)下切而形成台地,而此后青弋江进一步拓宽河谷,并且发育了较宽广的河漫滩,如图③;最后该区环境可能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地壳抬升),青弋江再次发生显著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演变成新一级阶地,如图①。

第8题,根据题意,结合上题结论和所学知识可知,③发育时期,河道拓宽向两边侵蚀,出现阶地,到达①发育时期,河道变窄,出现第二层阶地,说明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地势落差增大,可推测是地壳有所抬升。

大瓦遮河是元江的一级支流,由西南至东北汇入元江。

该流域位于横断山区,
流域内有31个自然村,是以稻作生产为核心的人类聚居点。

该流域乡村聚落的海拔差异显著。

表1为村落数与海拔关系统计表,表2为村落数与坡度关系统计表。

据此完成9~10题。

表1
9.
A.山坡陡峻,水土流失
B.森林茂密,难以开发
C.气候干热,水田较少
D.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10.分布于1 420~2 000米的聚落,一般选址在()
A.山间小溪汇入的洼地
B.距离梯田较近的山顶
C.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带
D.排水良好的缓斜山坡
9.C10.D第9题,由材料“流域内有31个自然村,是以稻作生产为核心的人类聚居点”可知,大瓦遮河流域聚落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可开垦的稻田多少,大瓦遮河河谷为西南季风背风坡,盛行干热风,气候干热,水田面积小,限制聚落的形成与发展,C正确;相对于海拔1 000米以下区域,海拔1 000米以上的区域山坡更为陡峻,交通更为闭塞,开发难度更大,排除A、B、D。

第10题,
由表2可知,坡度在11°~20°的地带聚落数量最多,这是因为在地势缓斜的山坡地带,排水良好,建筑条件好,成为聚落的良好区位,D正确;坡度小的洼地海拔较低,不利于排水,聚落稀少,A错误;距离梯田较近的山顶处坡度大,地势陡峻,建筑投资大,难度大,B错误;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带易受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聚落也较少,C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

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

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分析早期晋陕黄河河谷较宽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晋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说明浑河由晋陕黄河上游干流演变为其支流的过程。

解析:(1)据材料“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可知,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且长时间不发生变化,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受此影响,晋陕黄河流速缓慢,导致河流外力作用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形成宽广的河谷。

(2)读图可知,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
与汾渭地堑交界,地势起伏更大,河流落差更大,下蚀更强;由材料可知,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同时沿途多条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更大,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变强,导致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河谷。

(3)据材料可知,之前浑河为干流,补给黄河水,现在变为了支流。

因晋陕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冲刷现象严重,汊河口以北支流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向西北不断延伸,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连接了河套古湖区域,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在一定程度上汊河口以北支流长度更长,成为黄河干流,由于存在流程差异,浑河则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

答案:(1)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持续时间长,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晋陕黄河流速缓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

(2)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

原因:与北段相比,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河流落差更大,下切更强;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沿途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

(3)汊河口以北支流溯源侵蚀,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后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使晋陕黄河往西(北)方向延长,东部的浑河因长度较短而演变为其支流。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洲是冲积河道泥沙长期淤积的产物,河流流速变化是影响沙洲发育的重要动力条件。

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长江武汉蛇山至青山河段河流由束窄河段进入展宽河段后,河流中部水量增加较多,横剖面呈上凸型,使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促使河道进一步展宽并发育沙洲。

1899年,张之洞主持修筑“武青堤”时,长江东支分流被堵塞,滨江平原逐渐形成,沙湖从长江分离。

下图示意长江武汉蛇山至青山河段的演化过程。

(1)指出Ⅰ阶段河道向东强烈弯曲的原因。

(2)分析河道宽窄变化对长江蛇山至青山河段沙洲发育的作用。

(3)简析长江在蛇山至青山河段由多分汊河道演变为单一河道的过程。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汉江注入长江,使得长江水量向东推挤,东侧河流水量增多,侵蚀加剧,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侧侵蚀严重。

同时,该河道横剖面呈上凸型,使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促使河道进一步展宽,向东强烈弯曲。

(2)根据图中信息,在束窄河段,江面相对狭窄,水流能量集中,侵蚀作用较强,泥沙不易堆积;当流出束窄河段河后,河面展宽,水流分散,流速变缓,水能骤降,挟沙力降低,有利于泥沙沉积而形成沙洲。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多分汊河道阶段,此时河流水量来源较多,河流流量增加,挟带泥沙较多,同时,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形成双向环流,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心滩,河道向东进一步展宽;随着河流水量逐步增加,挟带泥沙量逐步增多,心滩逐渐连接形成统一的沙滩;而后人工修筑堤坝,使得长江东支分流被堵塞,长江水无法继续向东延展,形成单一河道。

答案:(1)汉江注入长江,使得长江水量向东推挤,以及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右侧侵蚀严重,该段河道处于上凸型水位,使得水流从两侧向中间集中,形成一个强烈的旋涡,导致河道向右转。

(2)当河道宽度变窄时,水流速度加快,泥沙难以再淤积,而当河道宽度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就有机会在此处积累并形成沙洲。

(3)多分汊河道阶段,表层河水与底层河水在河床中部和两岸之间构成双向环流,泥沙在此沉积,形成心滩;河流水量逐步增加,挟带泥沙量逐步增多,心滩扩大形成江心沙洲;人工修筑堤坝,使得长江东支分流被堵塞,长江水无法继续向东延展,形成单一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