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29 湖心亭看雪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 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 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 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 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白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比较阅读
白描手 法 白描画 欣赏
《湖心亭看雪》
白描 原指国画创作中只用线条在白底上勾画物像轮廓 而不着色彩渲染的一种画法。 在文学创作中,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用最简练 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描出人物形象、自然景象的主要 特征。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词和修辞 ,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重点词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一 ①雾凇沆砀: 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 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 子 ②一白: 全白
[译文]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 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 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 ③长堤一痕: 形容西 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 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 )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 道痕迹 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 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重点词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 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 ①余: 我
②俱绝: 全部消失
③是: 代词,这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 ④更定: 指初更以后,晚上 八点左右 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ná,撑(船)。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 ⑤拏: 了。这一天初更后,我划着一叶 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⑥拥毳衣炉火: 穿着毛皮衣, 带着火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更定()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喃喃()莫说相公痴()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余住西湖()(2)是日更定()(3)拥毳衣炉火()(4)上下一白()(5)焉得更有此人()(6)客此()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挐一小舟。
通,4. 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2)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3)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
()拉余同饮● 文学常识6、《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人。
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7、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8、《湖心亭看雪》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的淡淡愁绪。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9湖心亭看雪优秀课件
(四)、走进课文 1、基本情况了解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 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 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 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 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 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 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 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 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 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 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 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 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 苏杭”,足见杭州西湖的名气。 同学们,杭州西湖现在是我国著 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 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 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
能说出描写西湖的诗句来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绿最 杨爱 阴湖 里东 白白行 居沙不 易堤足
—
一层:出游时间,气候、环境。
绝。
. 二层:船中所见雪景(远景)
这一天,晚上八点了, 我划一条小船, 穿着毛皮 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往湖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 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 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水气凝成的冰花,(只见)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白茫茫一片。湖上映出的影 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叶小舟,像米粒一般大小 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过渡语: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 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 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 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自古以来,春花秋月,还是夏水冬 雪,都是文人吟咏的对象,那么通过同 学们的预习后,你认为这篇山水小品文是 写什么景色的? 能说出带“雪”的一句诗来吗?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完美版
材料二:
•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 因国亡而孤独 • 因孤独而痴迷
写给孩子们的话:
•
然而,明清鼎革,张岱国破家亡,流离山野。
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
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
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
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
忆》。
• 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 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 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孤独是自古以来人们咏叹的话题。
她是屈原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 精神世界的捍卫;
她是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 对自己清高孤傲节操的坚守;
• 她是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时,发出的先驱者理 想与现实矛盾时雄豪悲壮的感伤;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写冬雪寒冷 威严的句子是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 消失, 从听觉上 表现冬雪的威严.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指夜深人静之后, 作者独舟去看雪.
(更定矣)
雾凇沆砀,天与 其总的印象是(云与山与水,上 )
下一白.
全景
4 写湖心夜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班级:姓名:座号:第29课湖心亭看雪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â) 舟子喃喃曰( nán )2.文学常识填空(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2)(3(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
初中语文_29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好!在这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日子里,我们齐聚一堂,开启学习的征程。
西湖之美,人所共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时西湖最美?古人可谓见仁见智。
谁来说说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之美。
二、跟录音,读短文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品味写景语句,理解白描手法的运用。
2.感悟作者情感,学习鉴赏寄情山水类古诗文的方法。
四、检测自主学习情况:1.读准下列字音(石家桢-高龙翡各读一遍)崇祯.一芥.拏.强.饮毳.衣喃喃..雾凇.沆砀..更.有此人是日更.定2.请同学给下面两句话断出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3.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班内解决。
五、整体感知文章叙述内容为——独往看雪,偶遇佳客。
【独往看雪】1.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写景的句子?2.从描写中,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雪景?哪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学法指导——白描本文写景部分正是用了白描这种写景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西湖雪景之美的。
课件展示:运用细描手法写雪景的段落;运用细描和白描的人物肖像描写。
小结:白描:用明快简洁朴素平易的文字,如实勾勒人和物的情态面貌。
细描的特点则是文字绚丽华美,色彩斑斓,常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偶遇佳客】1.舟子如何评价张岱的情趣?他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
明确:①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作者写错了,真是不高明。
你怎么看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
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湖心亭看雪》教案(2课时)
29?湖心亭看雪张岱备课者:郑时仁目的要求: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材分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及范例
白描手法简介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白描手法范例
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与绘画一样,无论工笔还是彩墨,无论水彩还是油画,都可自成一格,各有特色;文学创作上的白描手法与其它手法并不相斥。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⑪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
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说相公⑮痴,更⑯有痴⑰似相公者!”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湖心亭看雪》课堂实录【导入】师:(吟诵柳宗元的《江雪》)如果说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是寄情于山水的话,那么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则是痴情于山水。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整体把握】师:合上课本,请看大屏幕——课件:课题、作者、(不加标点的)课文(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师:现在听老师读课文。
要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生听读)(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具体过程略。
)师:自由朗读,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生:“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章结尾作者借舟子的话点出了一个“痴”字。
师:(板书:痴)“痴”字是一篇之骨。
我们先来看看痴人眼中之痴景。
【咬文嚼字赏痴景】师:张岱乘一叶小舟夜访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样的一派景观?(生读写景句。
)师:作者笔下的西湖雪景好奇怪哦,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课件: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比较一下,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前一句,对比读一读,推敲推敲。
生:加上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生: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
生:原句浑然天成,衔接更自然,语气更连贯,有一种音韵之美,如果去掉这三个“与”字,读起来一顿一顿的,语气显得生硬,不如原句读起来顺畅。
师:看来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啊。
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读出来。
(生拖长音调,读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师:有人这样标点这句话:(板书: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你同意吗?生:“天云山水”是浑然一体的,若加顿号,则成了四幅分开的画面,破坏了水天一色苍茫迷朦的整体画面,表现不出磅礴浩渺宏阔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看后句话,(得意地)我把文中的量词一改,就很符合汉语用字的习惯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俱:都。
绝:绝迹。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孥:携,带。
毳: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芥:小草。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注释】焉:怎么。
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客:客居。
【段析】“焉”突出喜不自胜状。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第三部分(3):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我”同饮的情景。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段析】语言描写比较含蓄。
第四部分(4):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古文《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
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心亭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我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课下注释【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挐(ráo)】通“桡”,撑(船)。
一作“拏”,牵引。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艘【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强(qiǎng)饮】勉强地喝。
强:勉强地。
【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客此】客,做客。
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满井游记译文燕属地天气寒冷,花朝节过后,余下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件(1) 新人教版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湖雪景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 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 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 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 遇时的心情如何?
①惊喜、愉悦。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 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 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 思之巧,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 “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 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 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 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 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不加渲染烘托。用的是 白描的写法。
关于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 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 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 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 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张岱描绘了怎样一幅西湖夜雪图?
• 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 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 界。符合看雪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 象。
接着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
影子,……两三粒而已”使用夸张的 修辞,形象的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 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形成对比.
29.《湖心亭看雪》
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 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 地方,作如实的交代,重在神似!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小结:
抽象 概括
悠 远 脱 俗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这些简练朴素的文字,不加渲染,只用点线组 合,高度抽象, 构成一幅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白描手法写人
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g zhēn)
(gēng) (cuì )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gè ng) (qiǎng) (ná n ná n)
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
1、是日更定:
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 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 情雅致。
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 特色? • 用白描手法。 • 词语锤炼炉火纯青:“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 组合,白描中暗含比喻,将宇宙的 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对比,使画面 简洁、雅致、悠远,传达天长水远 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课外知识点
白描与渲染
白描手法用于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 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 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 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 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 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 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湖心亭是一个位于中国苏州留园内的经典景点,也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代表性之一。
每逢冬季降雪,湖心亭都成为游人们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本文将以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为题,带领读者一起探索湖心亭在雪景中的迷人之处。
一、湖心亭的历史渊源湖心亭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是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为留园内一处独特的景观。
亭子四周环水,置身其中犹如身处湖心,故得名湖心亭。
亭内设有石桌石椅,供游人歇息观景。
二、湖心亭的建筑特色湖心亭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结构稳固精美。
亭顶覆盖红色琉璃瓦,雪后更显得格外美丽。
亭柱雕刻精细,展现出传统的江南园林艺术风格。
周围的荷塘和柳树,在雪的映衬下格外清雅动人。
三、湖心亭雪景的魅力每年冬季,苏州降雪时,湖心亭便成为游人们欣赏雪景的理想之地。
雪花飘落在亭顶的琉璃瓦上,映衬着古亭的轮廓,如诗如画。
湖水凝结成冰,在柳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冰雪画面。
游人在亭内品茶赏雪,感受着冬日里特有的宁静和幽雅。
四、湖心亭看雪的意义湖心亭看雪,并非仅仅是为了欣赏雪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雪被视为一种纯净、宁静的象征,湖心亭看雪便成为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
在雪的映衬下,湖心亭显得格外宁静、肃穆,让人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一丝慰藉。
同时,湖心亭看雪也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让人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
五、湖心亭看雪的导学案为了更好地引导游客欣赏湖心亭的雪景,我们提供以下导学案:1. 建议游客选择清晨或黄昏时分来湖心亭,此时雪景最为美丽。
2. 提醒游客注意保暖,穿着厚实、防水的衣物,以免受冻。
3. 鼓励游客在湖心亭内静坐片刻,感受雪的纯净与湖心亭的古雅。
4. 提示游客在观赏完雪景后,可以品尝留园内的传统茶点,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通过以上导学案,相信游客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湖心亭的雪景,领略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魅力,以及雪景带来的静谧与美好。
愿湖心亭能够成为每位游客心中的一处美好回忆,也期待湖心亭在雪景中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湖心亭看雪》文本分析:视角最重要——情思涌动的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人很自我的状态。
最是特别。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发现别人眼里不能发现的东西。
这才会冲动,才能创作,才有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要让灵魂复位,要让自我从现实中游离。
而能保持这种状态,随时记录,就地思考,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
可以这样说,记录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几乎就是夜游现场的苏轼。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世界是个动态的概念。
此时之我,常非彼时之我。
当下之我,常非当时之我。
很多时候,回到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境中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心,要跟着各种感官的记忆慢慢沉淀,慢慢识别。
不断重历重温。
就这样,我们的心神常穿游于自我和现实之间、当下和当时之间。
当下和当时的差异,就是新我旧我的差异。
差异引发能量的流转。
就这样,故事成了与自我对话的载体,写作成了生命成长的平台。
任何作品,多多少少,都着染了当下之我的主观印迹、主体色彩。
一般来说,越陈久的往事,新我旧我的体验就越不相同,情感能量的释放就越是强烈(比如“怅惘”、“遗憾”),对话就越是激烈。
而当下之我的强势介入,又往往造成作品的双重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散文,便是如此。
“入境”的同时,不断“出境”。
潜意识里,不断用今天的眼光,关怀旧事,关照曾经的自我世界。
也正因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童年的我,童年的我的世界;离开了“我”,所有的往事与故人,都变得毫无意义。
《湖心亭看雪》的道理相同。
然而,它却走到了一个极致!作者完全是在用现在的魂魄,去游历西湖,去走昨日走过的路。
双重视角非但没有出现,而且把当日之我压制到几可忽略不计。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惊人的!原本的回忆成了实在的重回。
探究过程:一、痴中见疑:1、从“拥”字说起——“拥毳衣炉火”的“拥”,注释里是“穿”;能否从字的本意出发,给出更合适的解释?——围裹。
由此可见,天有多冷!这么冷的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难怪舟子说他——“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燕中心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学(教)案第14周1.2课时
自主研学:第一课时
1、作者简介:张岱,字,又字,号,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读准字音
毳衣()一芥()更定()雾凇()
沆砀()挐()
3、归纳整理本课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使你联想到哪句唐诗?试写出全诗及其作者。
2、“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人们把这“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称为描画的经典,请说说好在哪里。
3、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结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攀登高峰:第二课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拓展训练:
1.“余挈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情怀和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方式。
2.本文中西湖雪景的描写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两人为什么“大喜”?
4.第二段舟子说作者“痴”,请说说他“痴”在哪里?
学(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