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
一、(2018·河池)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求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恳求入党。

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

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共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

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

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

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

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

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

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 2.1 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

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

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

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

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文/马祖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第④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B)【考点二】
A.道理论证对比论证B.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D.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第④段中举了任正非的例子,举例论证肯定有,但并没有比喻论证,所以应选B。

)
2.【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

【考点三】
B.第③段主要运用排比句式及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考点五】
C.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很多,不必担忧”。

【考点四】
D.本文观点鲜明,中心论点是: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考点一】
(解析:A.本文的结构应为总分总式,可以分为三层:①②/③④⑤/⑥;B.第③段没有运用排比句式;C.“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意思应该是“真正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最终成功的人并不多”。

)
二、(2018·柳州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

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

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
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考点六】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A+层级】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考点一】
B.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考点三】
C.文章除了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考点二】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考点四】
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考点五】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

”(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说,他才答应。

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是,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

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三、(2018·贺州)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

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

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

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

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

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

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忍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

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

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

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 2017年08月25日 04 版《人民日报》)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B)【考点一】
A.人生须立志。

B.人生立志须趁早。

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

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

2.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考点二、五】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第③④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解析:A.选文第②段除了用事实论据,还用了道理论据;B.“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谈的是谦让的美德,不能作为中心论点“人生立志须趁早”的论据。

D.本文没有采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第⑥⑦段是解决问题。

【考点三】
B.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考点三】
C.第⑤段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考点四】
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

【考点六】
(解析:A.应为“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B.第②③段是递进关系,位置不可以调换;C.“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应为“鲜明的对比更能激发人深思”。

)
四、(2018·安顺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
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
....,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考点一】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考点六】
B.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考点二】
C.让人既是一种涵养,又是一种胆识,但对事业的发展没有很大帮助。

【考点六】D.本文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引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考点三】
五、(2018·田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

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

米好,粥就好。

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

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

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

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

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

要多读经典好书。

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

”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

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

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

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

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只是别忙,须从容读。

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

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

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

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

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

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
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

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

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

”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考点一】
A.读书如熬粥,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

B.读书要有正确的选择。

C.读书要有耐心。

D.读书要持之以恒。

2.【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考点三、六】
A.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

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

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

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考点二、三】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六、(2019·预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错爱子女意味着毁灭
①年轻时读曾国藩家书,最不能理解的是他对后辈的态度。

比如家教五个字:书蔬鱼猪竹。

他特别反感孩子们睡懒觉,要求他们赶紧起床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种竹子去。

女孩子还要纺线做饭洗衣,家务事自己做。

不但如此,他竟然写信通知他弟弟:我将来绝不给子女留钱,做官的人给子女留钱“可羞可恨”。

②此举容易让人理解为,做父母的不疼爱子女。

然而,曾国藩的解释是:只有勤奋才能保持家人向上、家族兴旺;后代如果没出息,钱财就成了作恶工具,全家将跟着蒙羞。

深细思之,才觉这样的对子女之爱,“道似无情却有情”,可谓爱到了点子上,亦可谓明
智。

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这首词读来总让人会心一笑,因为他把天下父母的内心写得纤丝毕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亲情中,护雏舐犊乃人之常情,这是生物学规律,人的一种本能。

望子成龙则是其必然延伸和社会性升华,在重视家庭伦理的尤其如此。

假如说有人竟亲手把子女推进火坑,一步一步让他犯罪坐牢,为人父母者是否觉得匪夷所思无法想象?
④令人唏嘘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蠢事并不少见。

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利令智昏,全家齐动员大搞腐败,刘铁男、李达球、郭永祥、赵少麟无不如此。

本来他们拥有世人少有的辉煌成功,最终却折了老子、赔上儿子、殃及孙子,甚至为了减轻罪责互相诿罪,亲人成了仇敌,等待他们的只有黑洞般的痛苦寂寥,人生悲剧莫过于此。

发人深思的是,亲情竟何以至此?父母爱子女,何以沦为如此结局?
⑤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不能说刘铁男们的“爱子”不“计深远”。

当初刘铁男让儿子在关联单位拿干薪,一定不是为了积累犯罪证据,一定以为是讨了大便宜。

然而,把不劳而获违法乱纪当作爱和智慧,必然在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亲手毁灭自家的幸福,可谓饮鸩止渴,愚不可及。

刘铁男在法庭最后陈述中,泣不成声地说他对不起儿子,一语戳中了这一类父亲难以启齿的痛处,正是“可羞可恨”!
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爱是无罪的,溺爱则是毒药;有的事错了可以重来,错位的爱则意味着毁灭。

有的家庭因为这样的溺爱与错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事稼穑”、好逸恶劳。

有的父母为孩子走关系、谋位子、贪财富,甚至不惜违纪违法,滑向犯罪的深渊。

如此之爱,容易使孩子养成诸多不良品质,失去独立成长、发展的能力,看似为孩子“计深远”,实则误其前程、断其生路。

⑦周恩来不让子侄透露亲属关系,杨善洲不给子女安排工作,多少老一辈革命家把一生积蓄全部当作党费交了,不留给子女。

那时的领导干部如何爱子女,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唯有树良好家风,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才能真正许子女一个美好的未来。

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D)【考点一】
A.望子成龙是亲情社会性的升华。

B.父母何以将子女推向深渊?
C.爱是无罪的,溺爱则是毒药。

D.只有严格要求子女,才能给子女美好未来。

2.第⑥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考点二】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