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丰台区高考化学一模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北京市丰台区高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42.0分)
1.冬奥会冰球运动所需要的下列器材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 冰球——橡胶
B. 冰球杆——碳纤维
C. 运动员面罩——钢丝网
D. 运动员头盔——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形成的高聚物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
A. Mg2+的结构示意图:
B. NaOH的电子式:
C. BF3的空间结构模型:
D. 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不能用化学键解释的是()
A. 金属铜具有导电性
B.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C. 金刚石硬度大
D. 碘单质常温为固体
4.依据元素周期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第一电离能:Li<Be<B
B. 原子半径:Mg<Na<K
C. 电负性:N<O<F
D. 酸性:H2SiO3<H3PO4<HClO4
5.下列关于物质保存的解释,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FeSO4溶液中放入铁粉:2Fe3++Fe=3Fe2+
B. 浓硝酸保存于棕色试剂瓶:4HNO3(浓)− 光照 4NO
↑+O2↑+2H2O
2
C. 氮肥NH4HCO3保存于阴凉处:NH4HCO3− △
NH3↑+CO2↑+H2O
D. 金属钠保存于煤油中:2Na+O2=Na2O22Na+2H2O=2NaOH+H2↑
6.依据图示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ΔH2>0
B. 1molS(g)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小于2968kJ
C. ΔH2=ΔH1−ΔH3
D. 16gS(s)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为1484kJ
7.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所选反应试剂、制备装置与收集方法合理的是()
选项气体反应试剂制备装置收集方法
A NO2Cu、稀硝酸b e
B C2H4C2H5OH、浓硫酸c f
C NH3Ca(OH)2、NH4Cl a d
D SO2Na2SO3、70%硫酸b f
A. A
B. B
C. C
D. D
8.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H3分子呈三角锥形,属于极性分子
B. NH3易液化、易溶于水均与氢键的形成有关
C. NH3与HCl反应的过程包含配位键的形成,NH4Cl属于共价化合物
D. 烧瓶中溶液红色不变时,NH3+H2O⇌NH3⋅H2O⇌NH4++OH−达平衡
9.下列事实不能用Cl2+H2O⇌HCl+HClO平衡移动加以解释的是()
A. 实验室用NaOH溶液吸收Cl2尾气
B. 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杂质
C. NaClO与浓盐酸混合产生氯气
D. 漂白粉中加入适量醋酸可增强漂白性
10.蔗糖酯可由油酸(C17H33COOH)与蔗糖反应而得,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蔗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B. 油酸是一种饱和高级脂肪酸
C. 蔗糖酯属于油脂类物质
D. 蔗糖酯在酸性条件下充分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油酸和蔗糖
11.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目的比较Mg、Al金属性
的强弱
研究浓度对化学平
衡的影响
比较Na2CO3、NaHCO3
与酸反应的快慢
比较碳酸、醋酸、
苯酚的酸性强弱




A. A
B. B
C. C
D. D
12.水溶性荧光超支化聚合物P在生物、医药及组织工程和生物成像等领域都有较好的
应用,合成P的单体由M()和W()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得到,P的结构片段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W不存在顺反异构
B. 聚合物P的单体由M与W通过取代反应得到
C. M与W形成的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制得聚合物P,同时有CH3OH生成
D. 聚合物P具有较好水溶性可能与存在多个亲水基团−OH有关
13.一种可充电的锌锰分液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MnO2+4H++2e−=Mn2++2H2O
B. 充电时,Zn作阴极:[Zn(OH)4]2−+2e−=Zn+4OH−
C. 离子交换膜a和b分别为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
D. 充电过程中K2SO4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
14.某小组进行以下探究。

实验①:Mg条与盐酸−KCl溶液(pH=3.08)反应;实验②:
Mg条与0.001mol⋅L−1FeCl3溶液(pH=3.08)反应。

两个实验所用的Mg条(打磨过)足量且表面积相同。

测得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两个实验过程中均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实验②中没有检测到Fe2+和Fe。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无色气体为H2
B. 0~200秒,实验②产生氢气的速率比实验①慢
C. 实验①②中pH发生突变与Mg和水的反应有关
D. 400秒时,c(Mg2+):实验②>实验①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0分)
15.金属冶炼过程中一种用有机化合物从水溶液中提取Cu2+的流程如下:含Cu2+溶液(
箭头上W的正庚烷溶液)含铜有机溶液
(1)有机化合物W的结构简式为:
该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______种,N、O杂化轨道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2)W可与Cu2+形成化合物Q,其结构如图所示:
①基态Cu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②氢键对Q在水中溶解性的影响是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③W与Cu2+之间以共价键和配位键相结合,其中一定是配位键的是______键(填
“Cu−O”或“Cu−N”)。

(3)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通常使用催化剂,一种催化剂ZrO2晶体的晶胞示意图如图:
①Y原子为______(填元素符号)。

与每个Y原子距离最近且等距的X原子有______
个。

②该晶胞边长为an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则该晶体的密度ρ=______g⋅cm−3(
列出计算式,ZrO2的摩尔质量为123g⋅mol−1)。

16.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粗硫酸镍废液中含有Cu2+、Fe2+、Ca2+、Mg2+、H3AsO3等
杂质微粒,工业生产以此为原料,精制硫酸镍,主要流程如图:
已知:常温下,Fe(OH)3K sp=2.6×10−39Ni(OH)2K sp=5.48×10−16
(1)步骤ⅰ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2)①H3AsO3中As的化合价为______。

②步骤ⅰ中H2O2的作用是______。

(3)步骤ⅰ,加入Na2CO3的目的是通过调pH进一步去除Fe3+,使c(Fe3+)≤
2.5×10−9mol⋅L−1。

若溶液2中c(Ni2+)=0.0548mol⋅L−1,则需控制pH的大致范
围为______。

(4)①步骤ⅰ,沉淀3的主要成分有______(填化学式)。

②在加入NaF的同时需调pH约为5,若pH过低,导致沉淀率下降,原因是______。

(5)结合如图说明由溶液4得到NiSO4⋅6H2O的操作是______。

17.铁的腐蚀与防护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Ⅰ.研究铁的腐蚀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将铁粉放置于0.002mol⋅L−1CuSO4溶液中浸泡,过滤后用水洗涤。

步骤2:向15.00mL1mol⋅L−1NaCl溶液(用盐酸调pH=1.78)中加入浸泡过的Fe粉。

步骤3:采集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1)第一阶段,主要发生析氢腐蚀,Cu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

(2)第二、三阶段主要发生吸氧腐蚀。

①选取b点进行分析,经检验溶液中含有Fe2+,写出Fe被腐蚀的总反应______。

②取b点溶液向其中滴加KSCN无明显现象,加入稀盐酸后立即变红。

写出b点Fe2+被
氧化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③依据b点发生的反应,分析第二阶段pH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Ⅱ.研究铁的防护
(3)在铁表面镀锌可有效防止铁被腐蚀
已知:Zn2+放电的速率缓慢且平稳,有利于得到致密、细腻的镀层。

①镀件Fe应与电源的______相连。

②向ZnSO4电解液中加入NaCN溶液,将Zn2+转化为[Zn(CN)4]2−,电解得到的镀层
更加致密、细腻,原因是______。

(4)电镀后的废水中含有CN−,一种测定其含量的方法是:取废水50mL,再加KI溶
液1mL,用cmol⋅L−1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VmL。

已知:Ag++2CN−⇌[Ag(CN)2]−(无色)K=1.0×1021,Ag++I−⇌AgIK=1.2×1016。

①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

②废水中CN−的含量是______g⋅L−1(填计算式)。

18.某喹啉类化合物P的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R1---C≡CH+R
2CHO→
NaNH3
(1)A为链状,按官能团分类,其类别是______。

(2)B→C的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3)C→D所需的试剂a是______。

(4)下列关于E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能发生银镜反应
B.能发生氧化、消去、加聚反应
C.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峰面积比为3:2:2:3
D.1molE可以与6molH2发生反应
(5)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

(6)H→I的反应类型为______。

(7)由I和E合成P的流程如下,M与N互为同分异构体,写出J、M、N的结构简式:______、
______、______。

19.实验室研究不同价态铜元素Cu0−Cu+1−Cu+2之间的转化。

Ⅰ.研究Cu0→Cu+1、Cu0→Cu+1的转化
(1)下列试剂能实现Cu0→Cu+1转化的是______。

A.浓硝酸
B.硫黄
C.氯气
(2)两种转化所需试剂在性质上具有的共性和差异性是______。

Ⅱ.研究Cu+2→Cu+1的转化
已知:2Cu+⇌Cu2++CuK=1.2×106。

[Cu(NH3)2]+为无色,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为[Cu(NH3)4]2+
物质CuCl(白色)CuI(白色)Cu2S(黑色)CuS(黑色)
K sp1.02×10−65.06×10−122×10−478.5×10−45
实验如下:
实验a实验b
现象:无明显变化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3)实验a中反应难以发生的原因是______。

(4)实验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5)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分析,甲预测CuSO4溶液与KI溶液混合也能实现Cu+2→Cu+1转化。

①甲预测的理由是______。

②为了验证猜测,甲进行实验c;向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棕色,
并伴有浑浊产生。

甲认为仅依据溶液变为棕色这一现象,无法证明实现了Cu+2→Cu+1转化,理由是______。

③甲将实验c中反应所得浊液过滤,______,观察到______,证明实验c中实现了Cu+2→Cu+1
转化。

(6)基于实验c,乙认为CuSO4与Na2S也能反应得到Cu2S,但将两溶液混合后只得到了CuS。

①从速率角度分析Cu2+与S2−反应没有生成Cu2S的原因______。

②乙利用上述实验中的试剂,改进实验方案,证明S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Cu2+转化为
+1价Cu,并进一步得到了Cu2S,实验方案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橡胶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是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碳纤维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不是金属材料,故B错误;
C.钢丝网的主要成分是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C正确;
D.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形成的高聚物是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是金属材料,故D 错误;
故选:C。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金属材料的判别,掌握金属材料的范畴(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解:A.Mg2+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0,各层上电子数分别为2、8,则
Mg2+的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故B错误;
=0,价层电子对数=3,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C.BF3的中心原子B原子孤电子对数=3−3
2
形,空间结构模型为:,故C正确;
D.碳碳双键连接的相同基团处于双键异侧为反式结构,反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
,故D错误;
故选:C。

A.Mg2+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B.NaOH为离子化合物;
C.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进行判断;
D.碳碳双键连接的相同基团处于双键异侧为反式结构。

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掌握电子式、空间结构、离子结构示意图等概念及正确的表示方法即可解答,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
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D
【解析】解:A.金属铜具有导电性是由于有自由移动的电子,与金属键有关,故A不选;
B.氮气中含有N≡N,键能大,分子稳定,所以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磷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但N2很稳定,与化学键有关,故B不选;
C.金刚石晶体属于共价晶体,其硬度由键能决定,键能越大硬度越大,故C不选;
D.碘单质常温为固体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大,与化学键无关,故D选;
故选:D。

A.金属铜具有导电性是由于有自由移动的电子;
B.氮气中含有N≡N,键能大,分子稳定;
C.金刚石晶体属于共价晶体,其硬度由键能决定;
D.碘单质常温为固体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大。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晶体类型、作用力与性质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A
【解析】解:A.Li、Be、B是第二周期的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Ⅱ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第一电离能:Li<B<Be,故A错误;
B.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Mg<Na<K,故B正确;
C.N、O、F是第二周期的主族元素,原子序数越大电负性越强,则电负性:N<O<F,故C正确;
D.非金属性:Si<P<Cl,则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H2SiO3<H3PO4<HClO4,故D正确;
故选:A。

A.ⅡA族、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电负性逐渐增大;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解析】解:A.FeSO4溶液中放入铁粉是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生成硫酸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故A正确;
B.浓硝酸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的原因是:浓硝酸见光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HNO3(浓)− 光照 4NO
↑+O2↑+2H2O,故B正确:
2
C.氮肥NH4HCO3保存于阴凉处是因为碳酸氢铵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H3↑+CO2↑+H2O,故C正确;
NH4HCO3− △
D.金属钠保存于煤油中是避免钠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钠和氧气常温下反应生成氧化钠,4Na+O2=2Na2O,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故D错误;
故选:D。

A.FeSO4溶液中放入铁粉是防止硫酸亚铁被氧化生成硫酸铁;
B.浓硝酸见光易分解;
C.氮肥NH4HCO3保存于阴凉处是因为碳酸氢铵易分解;
D.金属钠保存于煤油中是避免钠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反应。

本题考查了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原理分析判断,注意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解:A.S(s)→S(g)为吸热过程,则ΔH2>0,故A正确;
B.等量S(s)能量低于S(g),则等量S(g)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S(s)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则1molS(g)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大于2968kJ,故B错误;
C.根据盖斯定律:ΔH1=ΔH2+ΔH3,则ΔH2=ΔH1−ΔH3,故C正确;
D.S(s)+O2(g)=SO2(g)ΔH=−2968kJ/mol,说明1molS(s)完全燃烧放出2968kJ热量,
=0.5mol,则0.5molS(s)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为0.5mol×
16gS(s)物质的量16g
32g/mol
2968kJ/mol=1484kJ,故D正确;
故选:B。

A.S(s)→S(g)为吸热过程;
B.等量S(s)能量低于S(g);
C.根据盖斯定律:ΔH1=ΔH2+ΔH3;
D.S(s)+O2(g)=SO2(g)ΔH=−2968kJ/mol。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解析】解:A.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应选浓硝酸制备二氧化氮,故A错误;
B.乙醇在170℃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乙烯不溶于水,可选c、f,故B正确;
C.Ca(OH)2与NH4Cl加热时反应生成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不能选d收集,故C错误;
D.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不能选f收集,故D错误;故选:B。

A.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B.乙醇在170℃时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
C.Ca(OH)2与NH4Cl加热时反应生成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D.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制备、气体的收集、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8.【答案】C
【解析】解:A.NH3分子中N原子的σ键数为3,孤电子对数为1,则价层电子对数=3+1= 4,为sp3杂化,分子呈三角锥形,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属于极性分子,故A 正确;
B.NH3的沸点高,易液化,且液氨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氨气易溶于水,可以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故B正确;
C.NH3与HCl反应生成NH4Cl,在铵根离子中含有N→H配位键,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
D.烧瓶中溶液红色不变时,即OH−浓度不变,可逆反应NH3+H2O⇌NH3⋅H2O⇌
NH4++OH−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C。

A.NH3分子中N原子为sp3杂化,且含有1对孤电子对,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B.液氨分子之间以及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均可以形成氢键;
C.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
D.烧瓶中溶液红色不变时,即OH−浓度不变。

本题主要考查氨气的相关知识,掌握氨气的性质以及转化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等,同时考查氢键的形成,平衡移动等,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9.【答案】D
【解析】解:A.NaOH溶液与HCl、HClO反应,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Cl2+H2O⇌HCl+ HClO正向移动,所以实验室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尾气,故A不选;
B.饱和食盐水中c(Cl−)较大,导致平衡Cl2+H2O⇌HCl+HClO逆向移动,降低了Cl2的溶解度,所以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杂质,故B不选;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NaClO与浓盐酸混合,氢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浓度增大,导致平衡Cl2+H2O⇌HCl+HClO逆向移动,产生了氯气,故C不选;
D.漂白粉中加入适量醋酸,次氯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浓度增大,漂白性增强,与Cl2+H2O⇌HCl+HClO的平衡移动无关,故D选;
故选:D。

A.氢氧化钠溶液能够与氯化氢、次氯酸反应,导致平衡正向移动;
B.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较大,导致平衡逆向移动;
C.次氯酸根离子与氯离子、氢离子反应生成氯气;
D.次氯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次氯酸,溶液漂白性增强。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为高频考点,明确题干信息、物质性质、反应实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A
【解析】解:A.蔗糖中不含醛基,没有醛的性质,所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A正确;
B.油酸中C17H33−不是饱和烃基,所以油酸含有碳碳不饱和键,属于不不饱和高级脂肪酸,故B错误;
C.蔗糖酯是蔗糖和油酸通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的,所以属于酯类物质,故C错误;
D.蔗糖酯水解生成的蔗糖在酸性条件下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故D错误;
故选:A。

A.蔗糖中不含醛基,没有醛的性质;
B.油酸中含有碳碳不饱和键;
C.蔗糖酯是蔗糖和油酸通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的;
D.蔗糖在酸性条件下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A
【解析】解:A.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说明氢氧化镁的碱性比氢氧化铝强,则Mg的金属性比Al金属性的强,故A正确;
B.实验中加入高浓度的KSCN溶液,改变KSCN的浓度,但溶液中FeCl3的浓度减小,故B 错误;
C.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同,不能比较Na2CO3、NaHCO3与酸反应的快慢,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挥发出的醋酸,干扰了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比较,应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醋酸,故D错误;
故选:A。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B.改变KSCN浓度,应保证FeCl3的浓度不变;
C.碳酸钠与碳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同;
D.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挥发出的醋酸。

本题考查试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关键是明确实验原理,试题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12.【答案】B
【解析】解:A.W中碳碳双键上的原子有三个氢原子,不存在顺反异构,故A正确;B.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聚合物P的单体由M加成到W的碳碳双键后形成的单体缩聚得到,故B错误;
C.M与W形成的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制得聚合物P,羟基中的H和酯基断裂C−O单键产生的−OCH3结合生成CH3OH,故C正确;
D.聚合物P存在多个亲水基团−OH,具有较好水溶性,故D正确;
故选:B。

A.W中碳碳双键上的原子有三个氢原子;
B.根据结构简式可知,聚合物P的单体由M加成到W的碳碳双键后形成的单体缩聚得到;
C.M与W形成的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制得聚合物P,羟基中的H和酯基断裂C−O单键产生的−OCH3结合生成CH3OH;
D.聚合物P存在多个亲水基团−OH。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官能团及其性质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D
【解析】解:A.放电时Zn为负极,MnO2为正极,正极上MnO2得电子生成Mn2+,正极反应为MnO2+4H++2e−=Mn2++2H2O,故A正确;
B.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反应为Zn−2e−+4OH−=[Zn(OH)4]2−,充电时为电解池,阴极反应与原电池的负极反应相反,即[Zn(OH)4]2−+2e−=Zn+4OH−,故B正确;
C.原电池工作时正极消耗H+,负极消耗OH−,K+通过离子交换膜a进入正极区、SO42−通过离子交换膜b移向负极区,则离子交换膜a和b分别为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
故C正确;
D.放电时K+、SO42−分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移向正负极,充电时为电解池,K+、SO42−分别通过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移向中间区域,即充电过程中K2SO4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故D错误;
故选:D。

放电时为原电池,金属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Zn2+,为负极,则MnO2电极为正极,负极反应式为Zn−2e−+4OH−=[Zn(OH)4]2−,正极反应式为MnO2+4H++2e−= Mn2++2H2O,放电时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充电时为电解池,原电池的正负极接外加电源的正负极,阴阳极的电极反应与原电池的负正极的反应式相反,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题目难度中等,侧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推断能力,把握原电池工作原理、离子交换膜的判定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解题关键,注意结合电解质条件书写电极反应式,题目难度中等。

14.【答案】B
【解析】解:A.两溶液都呈酸性,均发生反应Mg+2H+=Mg2++H2↑,无色气体为H2,故A正确;
B.0~200s,实验②中氢离子浓度大于实验①,产生氢气的速率比实验①快,故B错误;
C.实验①、②,最终pH>7,说明最后发生反应Mg+2H2O=Mg(OH)2↓+H2↑,故C 正确;
D.pH发生突变前,实验②氢离子浓度大、反应时间长,所以400秒时,c(Mg2+):实验
②>实验①,故D正确;
故选:B。

实验①和实验②参加反应的Mg条(打磨过)足量且表面积相同,溶液的pH均为3.08,说明两份溶液中c(H+)相等,且实验②中没有检测到Fe2+和Fe,说明两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均为Mg与H+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且前200秒实验②的反应速率明显比实验①快,当溶液pH>7时,Mg和水反应生成氢气,据此分析解题。

本题考查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题目难度较大。

15.【答案】2sp2sp33d9减小Cu−N Zr84×23
N A×(a×10−7)3
【解析】解:(1)由结构简式可知,W分子中含有苯环碳原子、双键碳原子和单键碳原子,其中苯环碳原子、双键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sp2杂化,单键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杂化,则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2种;形成双键的氮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2杂化,形成单键的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3杂化,
故答案为:2;sp 2;sp 3;
(2)①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 104s 1,铜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铜离子,则铜离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 9,
故答案为:3d 9;
②由图可知,配合物Q 中含有分子内氢键,分子内氢键会减小Q 在水中的溶解性, 故答案为:减小;
③由图可知,配合物Q 中氮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氧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W 中氮原子与铜离子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配位键,
故答案为:Cu −N ;
(3)①锆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
由晶胞结构中原子的相对大小可知,Y 原子为锆原子、小球为氧原子,晶胞中位于顶点的锆原子与位于体对角线14处的氧原子距离最近且等距,则与每个锆原子距离最近且等距的氧原子有8个,
故答案为:Zr ;8;
②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和面心的锆原子的个数为8×18+6×12=4,位于体内的氧原子的个数为8,由晶胞的质量公式可得:
4×123N A =(a ×10−7)3ρ,解得ρ=4×23
N A ×(a×10−7)3g ⋅cm −3,
故答案为:4×23
N A ×(a×10−7)3。

(1)由结构简式可知,W 分子中含有苯环碳原子、双键碳原子和单键碳原子,其中苯环碳原子、双键碳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sp 2杂化,单键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3杂化;
(2)①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 104s 1;
②分子内氢键会减小Q 在水中的溶解性;
③配合物Q 中氮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氧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3)①锆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氧原子,
由晶胞结构中原子的相对大小可知,Y 原子为锆原子、小球为氧原子,晶胞中位于顶点的锆原子与位于体对角线14处的氧原子距离最近且等距;
②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点和面心的锆原子的个数为8×18+6×12=4,位于体内的氧原子的个数为8,由晶胞的质量公式可得:4×123
N A =(a ×10−7)3ρ。

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涉及核外电子排布、杂化方式、晶体类型与性质、晶胞结构与计算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与数学计算能力,题目难度较大。

16.【答案】萃取分液 +3 氧化Fe 2+和H 3AsO 3,以利于形成FeAsO 4,除去砷和铁元素 4~7 CaF 2、MgF 2 F −与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HF ,导致c(F −)降低,沉淀率下降 加
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解析】解:(1)据分析,步骤ⅰ分离有机相和无机相,操作名称是萃取分液, 故答案为:萃取分液;
(2)①H 3AsO 3中H 元素化合价为+1价,O 元素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As 的化合价为+3价,
故答案为:+3;
②据分析,
步骤ⅰ中加入双氧水后过滤,得到沉淀1为FeAsO 4,从废液中知Fe 2+、H 3AsO 3被氧化,故H 2O 2的作用是氧化Fe 2+和H 3AsO 3,以利于形成FeAsO 4,除去砷和铁元素, 故答案为:氧化Fe 2+和H 3AsO 3,以利于形成FeAsO 4,除去砷和铁元素;
(3)据已知信息,Ni(OH)2的K sp =5.48×10−16,则溶液2中c(Ni 2+)=0.0548mol ⋅L −1时,c(OH −)不能大于√K sp [Ni(OH)2]
c(Ni 2+)=√5.48×10−160.0548mol/L =10−7mol/L ,此时溶液pH =7;又
需使c(Fe 3+)≤2.5×10−9mol/L ,根据Fe(OH)3的K sp =2.6×10−39,则c(OH −)不能小于√K sp [Fe(OH)3]
c(Fe 3+)3=√2.6×10−39
2.5×10−93mol/L ≈10−10mol/L ,此时溶液pH =4,故需控制pH 的大致范围为4~7,
故答案为:4~7;
(4)①据分析,步骤ⅰ,沉淀3的主要成分有CaF 2、MgF 2,
故答案为:CaF 2、MgF 2;
②在加入NaF 的同时需调pH 约为5,HF 是弱酸,若pH 过低,导致沉淀率下降,原因是F −与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HF ,导致c(F −)降低,沉淀率下降,
故答案为:F −与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HF ,导致c(F −)降低,沉淀率下降;
(5)从图中可知,NiSO 4⋅6H 2O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由其溶液得到晶体的操作时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故答案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粗硫酸镍废液在有机溶剂中萃取后分液,得到含铜有机物和溶液1,往溶液1加入双氧水后过滤,得到沉淀1FeAsO 4和溶液2,再往溶液2加入Na 2CO 3后过滤,得到沉淀2Fe(OH)3和溶液3,继续往溶液3加入NaF 后过滤,得到沉淀3和溶液4,沉淀3主要是CaF 2和MgF 2,溶液4经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硫酸镍晶体。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溶度积的计算等知识,明确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试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7.【答案】2H ++2e −=H 2↑ 2Fe +O 2+4H +=2Fe 2++2H 2O 4Fe 2++O 2+10H 2O =4Fe(OH)3+8H + 相同时间内,铁被氧化为Fe 2+消耗H +的量大于Fe 2+被氧化为产生H +的量 负极 通过反应Zn 2++4CN −=[Zn(CN)4]2−,降低了c(Zn 2+),使得Zn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