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中,“分工”作为《费尔巴哈》章节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正确掌控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章节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分工与生产关系、分工与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了使每一个人得到全面的自由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又认为必须消灭分工。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分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也就是没有了分工。

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必须以消灭分工为前提。

分工表征着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分工的消灭势必表征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因而消灭分工最终将完全消除私有制,从而消灭阶级利益的矛盾,实现人类平等的社会;分工导致了人的异化,因而只有消灭分工才干打破束缚人的枷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和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是消除了阶级、抽剥和压迫的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所以,消灭了分工才干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当然我们必须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是指消灭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人与人不服等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把“人分为分歧等级”、“把人看作有高低贵贱之别”的分工,消灭使分工具有对抗性质的私有制,其实不是要消灭分工自己。

同时,要消灭分工,解决分工导致的社会矛盾,不克不及仅仅停留在观念上,“不克不及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法子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

”也就是通过实践,依靠集体的联合,重新调整分工,消灭人与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抽剥与被抽剥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发生真正意义上分工。

对于某些名族而言,名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

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当的获得了自己需要
的产品。

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分工是私有制、国家和阶级斗争的前提。

分工包含着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等矛盾,而且又是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服等的分配,因而发生了所有制。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纳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分歧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尺度;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定引起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服等的分配;因而发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女儿是丈夫的奴隶。

”正式这种不服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定要发生差别,贫富差距不成防止。

陪伴着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别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先进作用的。

分工使人类社会走向了繁荣。

在古代,人们群居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利用物品。

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抵御野兽的攻击,有助于生命的延续,但这没有一种竞争的精神动力。

大家都知道,人因为有理想、有目标、有理想,生命才会更有动力。

从而艰苦奋斗、奋勇向前,在别具一格的社会生活中不竭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以便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分工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分工的出现,奴隶制也随之出现,分工出现了贫富差距,这是社会向前迈进的表示。

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不克不及不努力奋斗,成为奴隶主。

而那些懒惰、无知、真才实学的人就成为了奴隶。

其实,奴隶制的出现,就如“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目标和愿望。

奴隶主就是先富起来的人,奴隶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向前,谁不想当奴隶主呢!就如现在这个时代,谁不想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个好的社会地位。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人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完善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每个人都这样去追求,那么对祖国输入的“新鲜血液”其质量将会是
很好的。

那社会会不向前发展吗!会不成为世界大国吗!
分工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分工的出现,人们各自所从事的活动也就纷歧样了,生产活动更加专业化。

比方,从事农业的人们,就会细心去关注农产品的生长过程,其所适应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从事技术工的人们,会不竭总结工作经验,以提高工作效率。

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要完全地消除贫富差距是不成能的。

由于“分工”所造成的这种贫富差距,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这种差距不克不及过大,否则会引起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尖锐的社会矛盾。

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不成逆转的一个趋势。

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分化组成的社会,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在大的社会实体中,都被分化成细小的部分;它们在共同的集体意识的组合下实现社会的良好运转。

为此,涂尔干还从社会量、物质的量和精神的量这三个要素分析了社会分工为何会发生。

笔者个人是赞同涂尔干的这些观点的。

即随着人类社会的不竭发展,社会分工只会越来越精细,而绝不成能像马克思所预想的那样社会分工会被消灭。

即使在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虽然带有统治性的国家消失了,只剩下单独存在的社会。

但事实上社会的管理客观上也要求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其实也是一种分工。

而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每个人天赋的分歧,肯定也会有体力和脑力的分工。

而笔者也无法想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工业和农业的不同。

所以对于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而言,由分工所形成的阶层、阶级肯定是多样的。

对待这些由分工所造成的群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强化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来达到群体的共存共荣,而非强化彼此之间的矛盾、用暴力的手段消灭对方。

所以分工不成能消灭,由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将消灭分工的论调也就是值得怀疑的了。

我们要理性看待“分工”这一问题,把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也是我们发
展社会主义的目标。

集结大家的力量,共同为建设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的美好,从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