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吴昌硕:“二耳之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印:吴昌硕:“二耳之听”
今天我们来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印作。一、吴昌硕为什么为成为大师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顶尖的艺术大师,是近代书画篆刻艺术的开派宗师。吴昌硕大师一生刻印量巨大,甚至篆刻圈子内流行一句话:“如果你遇到某个字,不知如何安排,那么,你可以拿出吴昌硕大师的印谱,多半就可以翻出你需要的字的安排方法,吴大师早就替你安排好了。”言下之意,吴昌硕的印谱,就是一本篆刻篆法、章法字典。在篆刻界,他是巅峰式的人物,宝藏丰富,同时也难以逾越。他最风华正茂的年岁正赶中上太平天国战事,于是被迫颠沛流离;他艺业大成的年岁赶上国弱民贫,他常常不得温饱与安定;那么,在这样的大时代环境之下,他是如何成为一代文艺大师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84岁时的吴昌硕留影于西泠印社)1、他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吴昌硕有他自己的脾性,他自幼刻苦耐劳,喜欢读书,性格沉静,做事有恒心有毅力。他从10岁即开始学刻印,最初,他是因战事孤身“浪迹四出,以刻画金石治生”,刻印大多只是谋生,而后来,篆刻成了他的生活,直至老年,他“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一生刻印达70年,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时间是公平的,时间花在哪里,哪里就有回报,吴昌硕的篆刻成就正得益于他的沉沉静静刻了一辈子印。2、得益于他学养的积累。从小就喜读书,这是他成为大师的第二条原因,他不只是刻印,他还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读书,用于从师学习,用于接触金石器物,他泡在书籍堆里,他泡在金石器物之中,泡在精研金石的师友群中……“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他向着他毕生唯一的方向做各方面的积累。而这些积累,最终都汇集表现在他的刻刀之下。这很重要,很多朋友刻印,容易把精力完全放在刻上,而忽视了学养的积累。而实际上,一个人篆刻成就的高低,最终拼的是学养,学养的厚薄甚至就是匠人与艺术家的分界线。
(吴昌硕像)我们今天读的这方印,也足能说明这一点。二、一方古玺印式的文化含量今天读的这方印是一方古玺印式的印,如图:
(吴昌硕:二耳之听)印面是典型的古玺白文印,此类样式的玺印,楚系、齐系、燕系、三晋系古玺均有,这是白文印的经典样式。适应于六国古文的任意一种文字,重要的是,它有边框,白文印的边框。印文是“二耳之听”,什么是“二耳之听”呢?我们来看吴大师的边款:
(二耳之听印的边款)
边款里的文字是“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吴俊。”这句话出自《墨子·尚同下》,原话是一段:“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翻译成白话大致就是: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两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听到的,不如两只耳朵听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两只手强。
兼听则明,这是极富哲理的一段话,吴昌硕大师撷其精华四字入印,以边款披其内涵,使这方印真正成了文化含量丰富的艺术珍品。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含量,才使这方印在2015年保利春拍时拍出了132.25万元的高价,要知道,这仅仅是一方青田石,不是田黄、鸡血一类的高价值石料。三、精彩的一方印1、古玺印的特性古玺白文印,大多具有同样的特征,就是带有明显的边框,原因很清楚,因为战国古文字字形不一,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者是是三角形,它们无法适应方方正正的印面,如果不给这些文字加上边框,这方印章的印章属性就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对比这方印有边框与无边框的实际效果,如图:
(有无边框的比较)显然,当边框消除之后,印面四字的不规则性完全暴露,印章的典雅端正属性随之消失,文字的古朴趣味虽然依然存在,但用作印章的话,显然除了形制上天然的方形印面有红红的边界外,实在太不规整了。战国文字跟汉印的缪篆文字不同,汉缪篆文字本身就是根据印章改造过的文字,它的字形是方正的,整齐的,所以,我们见到的汉印,除了西汉初年的作品,大多是没有边框的,在此一点,篆法决定了章法。2、疏密关系吴昌硕学习邓石如和赵之谦
的章法理论(主要是赵之谦),他跟赵之谦一样,对疏密关系尤其强调,所以我们看他的印章,疏密关系也较为突出,但也并不完全相同,他的疏密关系相对来说,更加温和,他对于疏密关系的应用更加纯熟。
(明显的疏密对比)这是一方三疏一密的印,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讲过,三疏一密,要比三密一疏难以安排得多,吴大师的安排是强化了字形上最为繁密的“听”字,强化手段是加粗了它的笔画(四个字中,它的笔画是最粗重的),使密的份量足以与其他三个字形稀疏的字体量相当,形成势力均衡而对比强烈的疏密关系。分量均衡,保证了印面的稳定;对比强烈,增强了视觉冲突感。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听字左下的“土”字一角,吴大师有意弱化成较细的笔画,是谓密中有疏,这增加了审美层次,似镜中观镜,疏密关系,层层叠叠。3、边框的处理注意,这方印的四面边框并没有完全闭合,而是留出了左下角的开口,这个开口很重要,因为这个角的“听”字份量强化之后,气息闭塞,需要留出透气之处。有了这一处开口,这方印才不致于板滞,气息才足够畅通。
(边框的处理)当然,这是我们讨论过的“潜虚半腹与峻拔一角”,是最常用的章法安排手段,军事上也有这样的术语,叫“围城必阙”,当一方印四面全部包围紧迫之时,一定要留出透气之处,而这透气之处,也须重兵把守,此处的“听”正是这里的重兵。注意观察,听字的左部,下部都有与边框相接的一处,是谓守气的开关,有此两处,全印才既致于“漏气”、“跑风”,又阵形俨然,章法严整。常常有不理解吴大师者,认为他最后的做印,不过是在印面上随意敲敲打打(或者是在鞋底上任意摩擦),但实质上是,大师任一处轻微的动作,很可能都是潜心思考之后做出的精心安排。4、方圆互异,见笔见刀见笔见刀是赵之谦的理论(即赵之谦“钜鹿魏氏”边款里所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方圆互异是吴昌硕的升级版理论(原话是吴昌硕大师在《耦花庵印存》序言里的“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这两段话很重要,请大家一定记牢。
(方圆互异)针对于这一方印。我们在“二”的横笔,“耳”的
顶横,“听”的大部分笔画看到的是浑圆的笔墨意态(蓝笔示意);而在“耳”字的竖笔,“之”字的大部笔画,听字的部分笔画,都有峭利的刀痕展露刀意(黄笔示意)注意看,其实黄与蓝其实与是对角呼应的。
(《吴昌硕谈艺录》书影)如果你认真领会吴昌硕大师的每一方印,你就会理解孔云白先生的这段评价:“吴俊卿继赵撝叔之后,为一时印坛盟主。其气魄宏大,天真浑厚,纯得乎汉法。吴氏身兼众长,特以印为最,远迈前辈,不可一世。东瀛海隅,亦竞相相争效。然得其真传者,能有几人乎?”“近人吴昌硕(刻印),奇伟浑厚,豪爽之气,别具一格。(《吴昌硕谈艺录·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