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概述及主要历史遗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历史概述及主要历史遗迹
南京历史文化概述
远古人类的足迹,随着时代推移而遍及今日的南京。

东郊汤山出土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南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溧水县神仙洞发现了距今l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

距今6000多年前,南京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聚居着南京的初民。

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已经相当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而建县渐多。

汉末三国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第一次成为一统天下的全国首都。

由此,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

“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中古到近现代,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称“十代故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文化遗产。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2年9月,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

199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
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

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

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古都特色。

城市风景秀美。

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入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

历史人物众多。

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句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

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古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南京主要历史遗迹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地
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

位于南京市东郊中山门外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

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

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洪武十六年(1383)完成主要工程,整个陵园建筑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才告结束。

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

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

明孝陵是南京地区一座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

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

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

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
"、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

所有建筑仅存砖石部分,木结构均烧毁。

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

碑亭俗称"四方城",亭内的"神功圣德碑"系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通高8.84米,宽2.24米,厚0.83米,立于永乐十一年(1413)。

孝陵殿现存须弥座3层,巨型柱础56个。

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所建。

明楼的城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4.22米。

最后为崇丘,北面围以砖墙成圆形,丘上和周围山上,万木葱郁,鸟鸣花香。

陵址及规制皆由朱元璋自定,其藏而不露、含蓄蕴藉的风格对其后的明、清时期帝陵的兴建产生了颇深的影响。

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城东约25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西北的阳山。

此处为古代采石场。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建孝陵碑,在阳山开凿了巨石作碑材,因体积太大无法运输而弃之山间。

碑材分碑额、碑身、碑座三块。

碑座位于最南端,三面均已凿成,高13米,长30.4米,厚13米。

碑额与碑座相距百米,椭圆形,其侧面有14个凸出的石芽,备雕龙首、龙爪之用,高10.7米,长20.3,厚8.4米。

碑身体积最大,像一堵横卧的巨形石壁,表面凿刻平整,离地留有三处,连接碑身作为支撑,东端连接山体,还未凿开,碑身长49.4米,宽10.7米,厚4.4米。

碑材总高约73米。

三块石材表层留有累累人工钎痕。

鼓楼
鼓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

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

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

建筑分两层,下层为台座,砖石砌筑,城阙状,东西长44.4米,南北宽22.60米,高8.9米。

南北两面各有拱门贯穿前后,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

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

东西两端各筑青石台梯40级,直达台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顶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漏窗两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风采光。

上层为楼,与台座等大,分为中殿与东西两殿,滴水直落
台座之外。

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原殿内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牙杖4根、点钟1只、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等,用于昼夜报时用,后又为迎王选妃送诏书之用,后均散失。

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改称"碑楼"或"畅观楼"。

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

大殿为二层,屋顶为歇山顶重檐四落水木结构。

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

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

明故宫遗迹
明故宫遗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区中山东路东段。

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建筑规制与现存的北京故宫相似,规模宏伟,一派皇家威仪。

东起东华门,西至西华门,南达洪武门,北抵玄武门,南北纵距2.5公里,东西横距2公里,占地5平方公里。

坐北向南,分内宫城和外皇城。

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54年之久。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仍留原有建制。

清为驻防城,咸丰三年(1853)原有建筑毁于兵火。

现存地面文物有午朝门、东安门、西华门(三门墩台)、内外五龙桥、石壁、碑刻、石柱础等。

在原三大殿遗址范围内的地下,埋有300余个大小石柱础。

现以午朝门为主体进行修整,并拟辟为公园向游人开放。

南京人化石地点
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城东约30公里处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

1993年江宁县在对雷公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猿人头骨化石2具、牙齿化石1枚和一些动物化石。

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进行了科学发掘。

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在体质发展阶段上应属于人类演化的直立人阶段。

南京人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应在北京人时期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

南京直立人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重要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经21年。

原建的宫城、皇城已毁,现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

原城垣全长34.36公里,高14~21米,宽7~14米,开门13座。

现存城垣21.35公里,其中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门4座,水门1座。

明南京城
墙在建筑设计时就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

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的28府、118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

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砖上刻有负责官员和烧窑、制砖人的姓名。

现存几座城门,以正南门即中华门最为雄伟坚固。

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

定林寺塔
定林寺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城南约15公里处江宁县方山北麓。

占地面积10平方米。

定林寺与塔同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

现寺已毁塔犹存。

塔于明、清时期曾大修过。

塔为八面七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顶已残,现高约12米。

塔身各面均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坊、斗拱、门框与佛龛,二层以上每层围有叠涩砖出跳的腰檐、平座,檐角以石做角梁。

塔现向北倾斜,其原因初探为塔基坐落于火山喷岩之上,由于岩石缓慢密集运动导致。

现塔基已处于稳定状态。

夫子庙遗迹
夫子庙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区秦淮河畔贡院西街。

宋仁宗景元年(1034),建文宣王庙,俗称夫子庙,为建康府学。

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庙东侧建乡试场所贡院。

两处历代均有修整、扩建。

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

明清期间夫子庙地区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业十分繁荣。

现存夫子庙主体建筑大部分为1984年逐步修复的,只有100米长的照壁为明代遗物,且为全国保存最大的照壁。

泮池边的石栏、大殿后的
明伦堂、贡院的明远楼为清代建筑。

贡院内保存的明、清时期碑刻22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唐二陵
在江宁区东善乡祖堂山南麓的“太子墩”,距中华门23公里。

为南唐烈祖李升与皇后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的顺陵。

钦陵偏西9°,顺陵偏东5°,两陵相距50米,均从北朝南。

陵除起坟外,地面已无建筑遗存。

钦陵规模较大,陵墓上部为一圆形土墩,高约5米,直径30米。

墓门外有石灰粉饰的八字砖墙,中为拱形墓门,表面涂朱。

墓室分前、中、后3个主室,都仿地面木结构房屋式样,在壁面上砌出柱、梁、斗拱等,平面呈长方形。

前、中两室为砖结构穹窿顶,东西各有砖砌侧室1间;后室墓穴为石结构叠涩顶,东西各有石砌侧室3间,主、侧室3进13间,互有券门贯通。

墓室全长21.48米、宽10.45米。

前室南北长4.50米、东西宽3.85米、高4.30米,四壁正中各辟券门1;室的四角和券门两侧分别隐出八角形、方形倚柱1根,柱上施以一斗三升式斗拱,拱承托柱顶枋。

所有倚柱、斗拱、立枋等均饰以莲花、牡丹和卷草等图案,采用晕染法绘制。

室顶为四壁之上四方合拱而成。

地面用砖横列平铺而成。

中室长4.56米、宽4.45米。

北壁门楣上有双龙戏珠浮雕,门两侧浮雕守门两武士。

建筑形制与前室相似。

中、后室之间有长1.90米、宽3米、高2.30米的甬道。

后室规模最大,宽5.90米、长6.03米、高4.74米。

正门为巨大青石板制成的方形石门。

室顶彩绘日月星辰,青石板铺砌的地面刻有江河图案,所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帝王所统治的天地。

室正中为青石棺床,棺座两侧有6
条飞龙棺床平面浅刻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边饰。

10间侧室均设有陈放随葬品的砖石台。

顺陵的形制与钦陵相似,但规摸较小,后室两侧较钦陵各少一间侧室,主、侧室共三进11间,皆用砖砌,无石刻浮雕等装饰。

墓室长21.9米、宽10.12米。

二陵曾被盗掘。

1950年至1951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
管委员会会同江宁县有关单位进行发掘,出土有陶俑、陶兽、陶禽以及铜铁、漆、木器和玉哀册等文物640余件。

二陵的发现,对于研究唐宋之际的建筑、绘画、雕刻、陶瓷、服饰以及帝王陵寝制度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陵为解放后在江南地区最早发掘的帝王陵墓。

为加强其保护,1956年,在李升墓后室砌钢筋混凝土梁架,1962年,在二陵内加修下水道排水设备。

1981年至1983年,先后建成围墙、双阙、华表式镇墓兽、青石小桥桃以及碑亭、陈列室、接待室等仿唐建筑。

1984年成立南唐二陵文物保管所,举办南唐二陵出土文物陈列,展出文物及有关资料50多件。

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
千佛崖,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京城东北栖霞山山崖之上。

是江苏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

南齐永明年间明僧绍之子在崖上首镌造无量寿佛和两侧的观音、大势两菩萨,其窟称"无量殿"。

此后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

现存大小佛龛294个,大小佛像515尊,俗称"千佛崖"。

龛平面多作马蹄形,单室。

造像组合三壁一佛、三壁三佛、单铺七身、五身、三身不等。

题材多以阿弥陀佛、弥勒佛、千佛为主,还有释迦多宝、七佛等。

1924年,寺僧以水泥涂附施彩,已失原貌。

"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无几。

最近个别佛像水泥剥落,可见石质部分仍保存较好,服饰衣纹清晰。

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与北朝的云冈、龙门石窟遥相辉映,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矗立在南京市郊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

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

1929年遵照孙中山科学建设中华的遗愿,在老一辈天文学家的关心支持下开始筹建,1934年建成。

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的融东、西方特色的现代天文台。

它的精良装备和人才荟萃,曾获"东亚第一"的美称。

紫金山天文台不仅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而且还聚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
煌成果。

现台内仍保存了明、清时代复制的古天文仪器件。

浑仪,古称浑天仪,是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的仪器,主体由三重铜圆环组成,由四龙柱支撑,通高3.1米,底边4.9和4.7米。

简仪,为元代郭守敬所创制,是对浑仪的改进,因较浑仪简便易行而得名。

通高2.65米,一边长4.42米,另边长2.99米。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测天仪,由一卧圭、一立表组成,通高3.56
米。

以上3件是明代复制品。

天体仪,古称浑象或浑天象,今称天球仪,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体运行情况。

此件是清代复制品。

这几件天文仪器,明代置于南京北极阁山上观象台内,清代运到北京,1934年运回南京,放在紫金山天文台内。

这批珍贵的古天文仪器,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后,曾遭劫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归回我国。

至今在圭表上还留有德法军铁锯的槽痕。

为更好地展示古代与现代天文仪器,现在旧址上成立了天文博物馆。

中山陵
中山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

位于南京市东郊朝阳门外、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坐北面南,前临平川,背依青嶂,占地8万多平方米。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次年开始在南京建造陵墓,陵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工程历时两年余,于1929年建成,当年6月1日,接孙中山遗体归葬南京。

中山陵由浑然一体的一组建筑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博爱坊、442米墓道、陵门、碑亭、392级石阶、4183平方米平台、祭堂、墓室等。

布局严整,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四周松涛起伏,景色秀丽如画。

博爱坊上书"自由平等博爱"6字;碑亭中之丰碑,写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13字。

祭堂顶作穹窿状,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全身意大利白石雕坐像,四周壁上刻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

墓室圆形,中央为大理石圹,直径3.96米,围以大理石栏杆,墓穴上置大理石棺,棺盖上仰卧着孙中山全身汉白玉雕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拟将孙中山遗体迁往重庆和台湾,后因恐爆破墓穴损及遗体终未实行。

至今近70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

静海寺遗迹
静海寺遗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挹江门外热河路朝月楼。

明永乐九年(1411),为表彰郑和下西洋之功,同时供奉郑和带回的佛牙、玉石、药草等珍品,敕建"静海寺"。

其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正佛殿等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即在此议定,后在英舰"康华丽"号上签订。

寺内建筑在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期间遭战火,只剩少量僧舍。

1990年修复了主厅、主房、厢房等建筑,并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1997年为庆贺香港回归再次扩建对外开放,并将寺旁原天妃宫内留存的永乐十四年(1416)御制的天妃宫碑移入寺内保护。

天妃宫碑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通高5.9米、宽1.5米、厚0.52米,是国内仅存3块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碑刻之一。

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
两浦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浴堂街34号。

占地面积278平方米。

清末民初为浴室建筑。

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工人运动和领导南京地下党活动的场所。

1922年,浦镇车辆厂的王荷波、王国珍和王振翼在该处成立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浦口党小组,此后组织领导工人群众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23年2月9日为声援京
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斗争,党小组领导浦厂工人进行了卧轨斗争,并取得部分胜利。

此处现已辟为纪念地供人参观。

矿路学堂遗迹
矿路学堂遗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283号。

占地面积273平方米。

矿路学堂附属于江南陆师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六年(1890)奏请创办。

鲁迅从江南水师学堂退学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该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一等第三名毕业,同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

在学堂时,鲁迅开始接受新思想,探索新人生,并写下"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现存原矿路学堂德籍教员楼等遗迹。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区中山北路346号。

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

该学堂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
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

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

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退学。

辛亥革命后,江南水师学堂停办,改为海军部的办公地,后又为海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驻地。

今存总办提督楼、英籍教员办公楼和国民政府海军部大门等建筑。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在南京市区堂子街108号。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并定都南京之后,"择民居之高大者""加以彩绘"而使用。

这是太平天国时期建筑中最大特征之一。

目前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官员衙署建筑中,最具特色、画幅最多者,数堂子街108号。

此处建筑现存五进,砖木结构,平房,在大厅和二进内有壁画18幅,画面内容为鹤、鹿、孔雀等动物和名山、要塞。

其线条饱墨勾勒,色彩厚重,尤以《江防望楼图》最为出色。

画的背景是长江的帆船点点,江北山峦隐约,五层望楼耸立于江河交叉处,楼顶旌旗招展,河港江边兵船竖桅,俨如苇丛,显示出水军驻地的恢弘。

这也是太平天国保卫天京的真实写照。

壁画的发现与保存,对研究这段历史和中国壁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

占地面积4.9万多平方米。

明初是汉王府,清为两江总督署衙门。

1853年太平军攻进南京后,洪秀全在总督署衙门基础上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

府地范围东到黄家塘,南抵四条巷中段,西至碑亭巷,北达浮桥,宫城周围10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

殿苑金碧辉煌,雕刻精巧。

内城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圣天门、二道门、金龙殿、
穿堂、二堂等,两侧有花园,宫后还有后林苑。

太平天国失败后,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

清军进城以后仍复建为两江总督署,其规模大为缩小。

现只保留有水池和石舫等遗迹,其它建筑如两厢、大殿、穿堂、暖阁等均为清末民初修建。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设立了临时大总统府,后为中国民国政府所在地。

南京代表性文化
【解表】
解表,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

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

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

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
付诸神。

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

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

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

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绘画流派。

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吉吉、吴宏、叶欣、胡忄造和谢荪。

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

8人之中,龚贤最著名。

龚贤(1618~1689)名岂贤,字半千,号
野遗、半亩、柴丈人。

江苏昆山人,寓居南京清凉山扫叶楼,名居处为"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

其画法宗董(源)、巨(然),工山水画,善用积墨,常有奇趣,以韵胜,不以力雄。

主张绘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其作品给人以祖国山河的亲切感。

其代表作品是《木叶丹黄图》、《春山高阁图》、《江天帆影图》、《水墨山水图》等。

【芥子园画传】
芥子园画传,亦称《芥子园画谱》,为中国画图谱。

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较为系统,浅显明了,便于初学参考,所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质兄弟等人编绘。

分山水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