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分答题一本通
语句扩写-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一本通(全国通用)
2、举例
• 李泽厚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的觉醒”时期, “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 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
求”。贾宝玉这一形象背后所凝聚的新的价值观念是一种 无目的的、超功利的、艺术化的、心灵式的存在,是中国 文学史上又一次“人的觉醒”。《红楼梦》是一部奇书,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与它塑造了贾宝玉的形象有关,而且关系很大。
1、方法
• (1)读透诗歌,全面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容主 旨,认真领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 (2)把握诗句,结合诗歌的内容主旨,正确地 理解诗句本身,找准诗句的扩展中心。
• (3)想象整合,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展开合理 的想象,谨慎地选词造句,完成答案的整合。
2、举例
•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周邦彦《苏幕遮·燎沉 香》中的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 一风荷举”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保 留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③不少于80字。
• 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 《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 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 “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 含有尚和精神。
参考示例 • 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
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 告诫,也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 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 渴望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渴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 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 的追求。
(二)句意丰富型
• 这种题是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采用记叙、描
《高考语文一本通》2020版(古代诗歌阅读) 安乡一中 龚德国
第二章古代诗歌阅读一.选择题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第一步:大体读懂速读诗歌,可知本诗是诗人主持考试的即事抒怀之作。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贡院的考场环境——贡院焚烧着香烟,缭绕的烟气在春风的暖吹中特别轻盈,广阔的庭院里,从清晨就纵横坐满各地前来应试的精英。
颔联重点描绘了举子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一派肃穆,举子们屏息答卷好像衔枚列阵的兵勇,只听见落笔刷刷,仿佛春蚕咀嚼桑叶时发出的细碎响声。
颈联主要表明考试的意义——郡县乡里向朝廷举献贤才,首先推重的当然是品德操行,朝廷各部按等级分授官爵,虚席以待各位举子一展才华。
尾联作者自谦年老多病,谆谆嘱托同僚——我深深惭愧的是自己体衰多病,心志神思已经耗费殆尽,幸亏有各位大人可以仰赖,选拔英才全靠你们裁断鉴评。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步:分析比对【答案】BE2.【1998•全国】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高考语文一本通》学生版参考答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5.“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贬义词,此处属褒贬误用。
第四类 语境不合 典例引路 例 1.“屈指可数”意思是扳一扳手指就数得清,形容寥寥无 几。句子前面说“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后面又说“屈指可数”, 这样前后矛盾,与语境不合。 例 2.“谈笑自若”指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 一样。从语境来看,没有什么不平常的情况,显然与语境不合。 趁热打铁 1.“青红皂白”比喻是非、情由等,句中“不分青红皂白”不 恰当,不合语境 。 2.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前面“从根本上”重 复。 3.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4.自顾不暇: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用 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目不暇接”。 5.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 与“热闹非凡”情境不协调
第六讲鉴赏环境描写-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精讲一本通(全国通用)
3、环境描写答题步骤
• 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三步骤”: •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
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 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 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 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组织答案时,每个角度的 作用要单列一条,使答案要点更明晰。
•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 景;
•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 的心理变化;
• 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 代气息。
(三)环境描写的手法
• 环境描写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 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等)、描写的角度(感觉角度、观察角度、写景顺 序等)。与环境描写手法有关的命题,有的侧重于 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 则是综合性考查。因此,作答时要注意区分题目考 查的范围。
1、环境描写常用手法
角度
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借 代、设问、反问、引用、双关等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描写角度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 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等。
角度
手法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
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
之妙,而且能使小说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第一讲+小说的文体特征-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精讲一本通(全国通用)
• 3、小说三次写祥林嫂的外貌,每次都不同,请结 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刻画人物外貌 有什么作用?(6分)【人物形象与作用】
• 4、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 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 人物的看法。(6分)【次要人物形象、人物间关系】
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体现小说的艺术价值。 • (3) 通常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
主人公的原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 • (4)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是作者自己,通过自述生平经
历和事迹,展现主人公的性格、情感和成长经历。 • (5) 自传体小说通常具有情感深度,能够深入揭示主人
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 (6) 语言风格通常较为平实,但也不失生动性和感染力。
3、乡土小说
• 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 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也可以 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 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 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 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 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 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
• 高考尽管脱离课本,但是实际上课本有很大的 作用。要学会利用课本上的材料,进行信息阅读的 训练,“以本为本”,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 外”,切忌“舍本逐末”。
• 下面就以教材《祝福》为依托,充分设计问题, 让考生通过演练这些题目以达到唤醒所学,为小说 的考点复习做好铺垫。
常见题型与示例
• 1.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生、社会的思考。
高考语文一本通(六):高考作文的基本体式
第六版块高考作文的基本体式(文体特征分明,情感真挚感人,篇章结构严谨)记住: 心中有类型,手中有范文第一大类:层进式结构(内容深刻美)特点:结构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内容上以深入深刻见长。
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1号文,以演绎推理展开的层进式议论文)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有灰尘也有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对幻想的渴望。
我们虽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第一段提出论点,即论述“是什么”)阮籍目瞩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
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
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有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者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
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第二段举例,正反对比分析原因,即论述“为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
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
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的权利。
《高考语文一本通》最新版本(全国卷适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格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制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科
举
制
名
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金榜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2.古代学校
校
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童试
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一本通阅读材料题(一至六)答案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15.①:用镯子换营养液,结果想不到是伪劣产品。
②:千里迢迢寄来5个熟鸡蛋,收到的时候已变质。
③:母亲寄来红围巾,为了拴住一个好媳妇。
16.在文章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做好铺垫。
17.母亲兴奋的交给我一盒营养液,她认为我喝了这盒营养液肯定能考上大学。
18.具体指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在婚姻上。
19.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不会告诉母亲的。
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因为母亲是乡下人,没有文化,所以给我的爱也是最朴实的。
如果告诉了母亲,反而会让她增加了担心与忧虑。
所以必要的时候善意的谎言是最美的。
《心灵的寓所》 1.自然,是心灵的寓所。
2.①自然可以给文人以安慰,自尊和骨气,给文人闲适淡远,宁静欢愉的心境.②自然给智者以启迪.③自然给受伤的心灵以安慰与激励.④自然是普通百姓休养身心之道.3.王维"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心向田园.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生存的地方》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
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5.略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14.城市、路人、学校、白往今来的撰述者、知识的传递者。
15.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16.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无忧无虑,单纯而快乐,因此是“欢然的”;而“我”作为母亲,对儿子既疼爱难舍又对他的现在和未来担忧不安,所以会“落泪”。
17.“琼浆”和“糟粕”,“正直忠信”和“奸猾诡诈”;作者这样用是为了指出知识媒介对孩子可能造成的截然相反的影响,以自己深深的担忧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18用第二人称能拉近距离,形成面对面坦诚交流的局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请参阅《一本通·专题过关》P80)(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语文一本通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可以根据需要印出部分答案给学生)七年级上册复习题(一)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líng dīng qiáo cuìchúbèng lín xún nàhǎn chuòpájuéjiàng zǔzhòu zǐmǐn yùn niàng yùn sǒu nèn zhōng zhùzhuózháo héhuóhuōzhàn héqīhái cōng lóng qián xuàn jīn xián tīfěi cùqiān jí2.诱瞬训诫敛卑虬恕唳濯聒玷缀鬓堕迭蹂躏酬奢斑斓嘹擞婉磅礴澄黛烘蓑寥甍寥镶稽髻禀黯栀禅悴粹吠3.①小心翼翼②心惊肉跳③一丝不苟④忍俊不禁⑤明察秋毫⑥怡然自得⑦可望而不可即⑧绝处逢生⑨具体而微⑩繁弦急管4.A5.D6.C7. B8.D9.C 10.B 11.A12.那暖暖的春风传递着太阳的情意,那绿绿的柳树舞动着曼妙的身姿。
13.C 14.B二、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一)文学常识1.儒丘思想家教育家儒2.《野草》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4.《郭沫若全集》郭沫若学者《女神》《星空》(二)名著阅读1.冰心《繁星》《春水》“清新、凝练、含蓄隽永”或“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2.从《狐狸和葡萄》中,我知道了: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从《农夫和冻僵的蛇》中,我明白了: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恩将仇报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
三.古诗文背诵默写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 乱花渐欲迷人眼3. 风正一帆悬4. 半亩方塘一鉴开5. 一山放过一山拦6. 隔江犹唱后庭花7.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8. 赚的行人空喜欢9.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10. 故人具鸡黍11. 禅房花木深12.杨花落尽子规啼13. 君问归期未有期14. 夜泊秦淮近酒家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四、文言文复习《童趣》练习(一)解词:1、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红卷辽宁专版学考一本通语文答案
红卷辽宁专版学考一本通语文答案1、修辞手法选择:有的石头错落成桥。
[单选题] *夸张拟人未用修辞比喻(正确答案)2、19. 下列句子中加双引号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墨写的谎说绝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任何妄图践踏我国主权还想言之凿凿"自圆其说"的想法都是徒劳,尊重别国的意愿才是正道。
B.道路尽头是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因为"不修边幅",最美乡村四个红色大字的四周已经是锈迹斑斑,与周遭的秀美景色很不相称。
(正确答案)C.血与火的洗礼仍"历历在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历程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强国。
D.当他以属下的身份到来到将军营帐劝降时,将军"怒不可遏"痛斥他叛国投敌的无耻行径,言辞字字如钢针,他立时浑身是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袅娜(nuò)一幢房屋(dóng)B、踯躅(zhú)芸芸众生(yún)(正确答案)C、青荇(xìng)礼节甚倨(jū)D、颤动(zhàn)间至赵矣(jiàn)4、1礼貌、坦诚、平等、避讳是交谈文明得体的基本原则。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读音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嗜好(正确答案)B、麻痹C、刚愎自用D、包庇6、1《红楼梦》中“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指的是贾宝玉。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侍坐是《论语》中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5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高考语文一本通(二):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一本通(二):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如何答好每一道题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 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高中语文选择题资料书
高中语文选择题资料书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1. 《高中语文选择题大全》:涵盖全国各地区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题型丰富,解析详细。
2. 《高中语文选择题专项训练》:针对不同题型进行专项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3. 《高考语文选择题一本通》:以高考题型为标准,贴近考试需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此外,还有《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典》、《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等资料书,都可以作为学习和备考的参考书籍。
总的来说,在选择高中语文资料书时,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同时,还需要注意书籍的质量和准确性,以免对学习和考试造成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高分答题一本通语文高考主要内容一、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1)40个背默篇目(2)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2.诗歌阅读与鉴赏(1)诗歌鉴赏简答题(2)诗歌鉴赏选择题3.文言文阅读:总说(常用词语集释)(1)实词题(2)虚词题(3)古今异义题(人物性格题,特殊句式题)(4)内容归纳题(5)断句题(6)翻译题二.语言知识与运用(7题27分)1.语言知识:(1)字音与字形(2)近义词与成语(3)语病与标点2.语言运用:(1)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4)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三.现代文阅读(7题30分)1.必做:(1)一般论述类的阅读(2)说明类文章的阅读2.选做:(0)现代文(主观题型)的阅读与答题要领(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的阅读和小说的阅读(2)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和传记类文章的阅读四.作文(1题60分)0.高考作文的四大基本类型:话题作文、题义作文、新型命题作文、新型材料作文1.高考审题与立意2.高考定体与构篇3.高考升格与突破五.考场作文的基本体式范例文章10篇语文高考的心理策略、提分策略亲爱的同学们:高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个考生的失利可能失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失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还可能失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一、心态策略:良好的心态高考成功的一半克服六种不良心态:1、偏急心态。
为了抢时间,刚拿到试题,没有审清题设条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态。
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每做一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挖掘隐晦信息。
根据条件,设计出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解题有顺序地进行。
2、犹豫心态。
一接触到试题,好象有不少思路,但对每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
正确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3、烦躁心态。
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甚。
这种烦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能力及水平的发挥。
正确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4、固执心态。
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
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5、懊丧心态。
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丧心态。
正确做法:来点“阿Q精神”,可以观察周围考生,认定“我难他们更难”、“我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6、冲动心态。
在经过多次尝试后,忽然来了灵感,豁然开朗,心情异常兴奋,思维失控,产生冲动心态。
正确做法:告诫自己必须冷静,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调节越重要,因此可以说,调节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
概括为16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二、提分策略:答对自己能够答对的题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恍然大悟、追悔不已,“那道题是很简单的呀,为什么我就想岔了呢?”这就是典型的非知识因素造成失分。
尽管失误难以完全避免,但只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减少失误还是可以做到的:⑪误以为是自己熟悉的题型,没有审清题干而出现的错误最常见,也最可惜。
一些考生一拿到题目,自认为熟悉命题方式,因而忽略了题干的变化,按照平时训练的思路仓促下手,失误难免。
考生在解题前,应首先圈出题干关键处,认真全面地分析题干的含义,与常见题型进行比较,明了答题要求与方向。
⑫不会捕捉题中暗示信息。
问答题的题干中,主观题的上下文语境中,往往含有一些暗示性语句,提示你该怎么作答,必须高度关注。
(3)缺少解题技巧:解答选择题时,有些题要正面选择,有些题要反面排除,有些题要正反结合;现代文阅读三言两语,该简单分析的不分析;该分条陈述的不条等等。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7题33分)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
默写时要注意:(1)“一字不差”。
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⑪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⑫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
(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⑬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⑭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
(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⑮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⑯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⑰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⑱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
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