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A卷(开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试A卷(开卷)
一、 答: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 有效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 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的新型教育方式。
其基本要素有 一、现代教育技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作为指导1、现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有 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人才观等。
2、现代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三种学习理论和三种教学理论。
三种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种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二、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教育方法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改革和完善教育模式 克服只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只重知识的传播而轻获得知识方法的指导 强调培养学生应用学习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地完成学习过程的能力。
2、实施主体自控策略 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强教学效能感可以说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学会如何教的动力因素。
有效教学监控策略的制定和选择 应从教学情境实际出发 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前提 以教学主体的互动为本 以课堂教与学的行为为中心。
3、通过说课和微格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说课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 是督促教师业务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评估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微格教学也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师教学监控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4、实施教学策略训练 提高教师教学策略技术直接进行教学策略培训的内容应包括:(1)教学策略是什么 描述教学策略的关键点和已知的特征 或指出策略的含义;(2)为什么进行教学策略的培训 解释教学策略的目的和作用;(3)如何进行教学策略学习 将教学策略加以分解 尽可能清楚地解释教学策略的每一种成分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4)何时何地运用教学策略 指出教学策略的适用条件 并举例说明一些不适用于教学策略运用的情况;(5)如何评价教学策略的运用情况 了解和评价教学策略运用的成功与否 并指出建议和补救策略。
5、运用教学反馈技术 注重教学反思训练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教学反馈策略的目的 是为了使自己对教学各环节及效果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
正确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 是教师改善教学、进行教学监控的重要依据。
进行专门的教学反思训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课后小结与札记” 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积累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
二是建立自我剖析档案 记录那些对自身成长影响巨大的关键事件 以便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 及时制定或修正自身专业发展的计划。
三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分享成果 启迪借鉴。
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教学功能与特性 不同的媒体使用不同的符号来传达信息 并刺激于受者的不同感官 因而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功能和特性各不相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呈现力。
呈现力是指媒体呈现事物特征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空间特征 指事物的形状 点、线、面 、大小、距离、方位及影调和色调等。
2 时间特征 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
3 运动特征 指事物的运动形式 平移、旋转、滚动 、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4 颜色特征 指事物的颜色与色调属性。
5 声音特征 指事物发出的音响属性。
不同的媒体对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声音特征的呈现能力是不同的。
如 电视具有极强的信息呈现能力 表现在 A。
能呈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动向。
既能表现事
物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一连串的流程 又能很好表现事物的运动特征 运动形式、空间位移、相对关系及形态变化 。
B。
能调节事物与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
可化快为慢、化慢为快 还可通过影视的特技手法 进行时间的过渡 如利用淡变转换季节 利用画面的组接技巧表现先后顺序、出现的频度、节奏快慢等时间特征。
C。
能调节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因素。
可以通过镜头的运动 有效地表现出事物的形态、方位、立体感等空间特征 还可进行放大和缩小处理 突出某种事物特征。
D。
能呈现颜色和声音特征。
广播媒体是借助语言、音乐及音响来呈现教学信息的 具有很强的声音和时间特征 但对空间、运动及颜色特征的描述是不具体的、抽象的。
2。
重现力。
指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重现信息的能力。
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是受同时性限制的媒体 即传送和接收应同步进行 而且内容瞬间即逝 难以重现 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及计算机媒体 可以按教学需要反复重现教学内容 故重现力强。
另按重现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即时重现和事后重现。
3。
受众面。
指把信息同时传送给受众的范围 按范围大小又可分为有限受众和无限受众。
无线电和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网络能把信息传递到广阔的范围 可谓无限受众 而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 只能在有限的教学场所对有限的受众进行传送。
4。
可控性。
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及计算机都比较容易操纵 适合于个别化学习。
广播和电视广播 使用者只能按电台的播出时间去视听 难以控制。
5。
参与性。
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
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学习者可以自行控制学习过程 展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 是一种学生行为和情感参与程度高的媒体。
广播、电影、电视、录像 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易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反应 激发学生情感上参与。
四、:多媒体,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
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computing)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特征:(1)集成性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2)控制性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3)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
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4)非线性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
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5)实时性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
(6)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及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
人机相互交流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
(7)信息使用的方便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偏爱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
(8)信息结构的动态性“多媒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征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或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主要有 多媒体素材的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专业资源库的建设、网上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演示的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 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 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 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可以使计算机代替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 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
2、主体交流的媒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
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 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 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 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 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
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 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 如出题、评定等 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 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可以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 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 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 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1、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规划过程。
2、授导型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策略的制定以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方面。
3下面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简单一节课的设计过程:1、分析、确定单元目标(1)分析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2、界定问题、主题(1)问题/主题/项目的确定应与单元目标一致,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挑战性(2)应当反映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或法则(3)充分描述其产生的情境、恰当地呈现/模拟、描述对问题的可操控方面3、提供案例、范例(1)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提供与主题学习任务有内在联系的案例(2)学生学习案例,考察其与主题学习任务之间的异同(3)案例要有益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4)案例必须能描述问题的复杂性,不能以简单化替代复杂化4、选择、创建量规(1)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形式,选择、创建科学的评价量规(2)量规的选择/创建要符合学习目标、主题任务、学习者心理特点的需求(3)量规应当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共识的基础上,并且事先要告之学生5、准备资源/技术、
(1)围绕学习任务,匹配信息化学习资源/技术支持(结合传统学习资源/技术)(2)确定资源获取方式。
由教师提供,还是学生根据任务自行查找?如果教师提供,则教师先要寻找并认真评价相关资源,以确保学生获得可靠的、有用的信息;如学生自行查找,教师则要设计好查找目的、要求、策略,以免学生漫无目的,浪费时间(3)确定技术的工具作用,特别是认知工具的作用6、设计活动过程(1)告知学生需要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需要遵循哪些步骤才能完成任务?(2)围绕学习需求,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3)把个性化学习、小组协作/交流学习和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7、组织实施(1)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2)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反思学习活动的进展(3)对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咨询帮助和心理激励8、评价反思(1)学生展示学习结果(作品),并说明结果产生的过程(2)按预定的量规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或外在人士评价(3)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4)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过程的得失,并提出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