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语⽂论述类⽂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定义“论述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
⽂,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
1.理解
(1)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的概念。


(2)理解⽂中重要句⼦的含义。

(指对⽂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的句⼦。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

把握⽂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
图或⽂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中主要内容。

(2)分析⽂章结构,把握⽂章思路。

(指理清⾏⽂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
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4)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
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
3.选材范围
(1)社会科学类
所谓⾃然科学类⽂章,是指研究⾃然科学及技术⽅⾯的⽂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物学
等基础学科以及天⽂学、地质学、医学、⽣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章。

(2)⾃然科学类
所谓社会科学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语⾔学、⽂化学、⽂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
从所考查的⽂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考论述类⽂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
学、⽂艺学等,所选⽂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
加⼯的⽂本,具备了论述类⽂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五脏
俱全”,我们甚⾄可以把它看做⼀篇完整论述⽂的缩影。

所选⽂本的论点很鲜明,⼀般是在⽂本
的⾸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
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
对⽐论证等。

从⽂本内容来看,新考纲中新增的“分析⽂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法”在近两年的⾼考试题中已
经有所体现。

阅读论述类⽂本⽆法绕开这三要素,但在⾼考中如何对其考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
点。

其实,新考纲将其能⼒层级界定为“分析”,意在要求学⽣明了⽂本的论点,并分析其合理
性;理解并分析⽂本为证明其论点运⽤了哪些论据;⽂本运⽤了哪些论证⽅法,是如何运⽤论
据来证明其论点的。

这种考查要求回归论述类⽂本阅读的本质,可以让考⽣更好地循着⽂本特
征阅读,考查⽅式和命题⽅式也趋于科学和合理。

三、挖掘命题陷井,寻求突破技巧
1.常见的命题陷井
设题误区⼀:范围不清。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般代替个
别,从⽽使考⽣作出错误的判断。

设题误区⼆:混淆时间。

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设题误区三: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

设题误区四:条件错误。

设题⽅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

设题误区五:因果混乱。

⼀般有两种情况:⼀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

设题误区六:遗漏信息。

在保留原⽂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设题误区七:⽆中⽣有。

在拼凑原⽂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的“私货”,从⽽造成⼲扰。

设题误区⼋:指代不明。

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是指代错误。

设题误区九: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内容进⾏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度设置陷阱。

设题误区⼗: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意思发⽣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2.解题技巧详解,⽐对法有效击破
做选择题,基本⽅法是排除法。

但做论述类⽂本、实⽤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好“⽐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较、对照,不符合原⽂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对哪些内容呢?
(1)⽐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个⽅⾯,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中⽣有、随意组合信息)等⽅式设误。

因此,⽐对的第⼀层是词语⽐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意思⼀致。

⼀般⽽⾔,选项中的下⾯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对:
⽰例:(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的领域⾥,科学家运⽤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思想所特有的。

原句:它为建⽴它的贯彻⼀致的体系所⽤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且是现代西⽅思想所特有的。

⽐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它的贯彻⼀致的体系所⽤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不是指“概念”,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对关系
⽐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对的重点内容。

⽐对关系分两步:
第⼀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个分句(包括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步,⽐对每⼀分句的意义在原⽂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例① (天津卷第6题D项)⽣态⽂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问题,因此它也是⼀个哲学问题。

原句:⽣态⽂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问题,同时也是⼀个哲学问题。

⽐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3)⽐对依据和结论
⽐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看所述原因或条件⽂中是否有依据,⼆看所述结果(结论)⽂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个判断句的表述,⼀看⽂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例① (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保护环境⾸先要考虑⼈⼯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态⽅⾯⾃然⽅⾯的美,也有⽂明⽅⾯的⼈⼯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态平衡为最⾼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且⾼于“真”的保护。

⽐如,城市中的湖⽔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定程度上恢复它的⽣态平衡;⽽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步做⼀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对: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先要考虑⼈⼯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

原句说保护环境⾸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要“进⼀步做⼀些美化”。

(4)读中⽐对
答题步骤有三:读、找、⽐。

①读。

通读全⽂,借助关键词语、句⼦,快速地理清⽂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

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中的对应句,确定下⼀步⽐对的内容。

③⽐(对)。

⽐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例:⽐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致。

如不⼀致,请说明理由。

①选项:(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种投射在偶像⾝上的替代性满⾜,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我认同。

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照亮星途,既能获得⼀种投射在偶像⾝上的替代性满⾜,也是另⼀种形式的⾃我实现。

⽐对结果:不⼀致
理由:“都”说法绝对。

原句说“为其争取⼈⽓,照亮星途……⾃我实现”。

选项中说的“获得⼀种投射在偶像⾝上的替代性满⾜”是有条件(为其争取⼈⽓,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

解题步骤顺⼝溜
咬住原⽂不放松,答案就在⽂章中。

先读全⽂做标记,依据特点通⼤意;
再读题⼲明⽅向,落实原⽂对应句;
最后巧⽐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

【典例热⾝】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对城市⽽⾔,⽂明弹性是⼀个城市体在⽣存、创新、适应、应变等⽅⾯的综合状态、综合能⼒,是公共性与私⼈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明弹性问题。

其⼀,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性与公共性的统⼀,空间弹性的核⼼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性的有机统⼀、具体转换。

⽚⾯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地强调空间的私⼈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前,⼈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化为核⼼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个重要原因。

其⼆,制度单性。

⼀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个正在兴起的城市⽽⾔,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

⽽对⼀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对新活⼒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多样⼈群的不同层⾯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个城市体只允许⼀种、⼀个层⾯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时,但必然会⾛向哀落。

当⼀个城市体只能满⾜某⼀类⼈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

当⼀个城市体被某⼀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发展潜⼒。

启蒙主义的⽚⾯化,理性主义的⽚⾯化,世俗主义的⽚⾯化,神圣主义的⽚⾯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意义重⼤的。

(摘编⾃陈忠《城市社会:⽂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临着激活活⼒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群来说是不⼀样的,城市体需要⼀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B
【命题⽴意】本题考查考⽣筛选并整合⽂中信息的能⼒。

能⼒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选出表述正确的⼀项,答案是B。

A项来源于原⽂第⼆段,空间弹性的核⼼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性的有机统⼀、具体转换,但当前城市的空间弹性问题并没有严重到缺乏有机统⼀、使城市发展丧失基础的程度,故A项错。

B项来源于原⽂第三段,发展中的城市需要激活活⼒,已发展的城市需要激活新活⼒,也就是都需要激活活⼒,需要制度弹性,故B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C项来源于原⽂第四段,城市体需要的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故C项错。

D项是对原⽂第⼆、三、四段的概括。

空间弹性不⾜是重要原因之⼀,制度弹性不⾜是原因之⼀,只有意义弹性不⾜会从根基处妨害城市发展,算得上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

2.下列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章区分了⽂明弹性的层⾯,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章借助“⽂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参考答案】C
【命题⽴意】本题考查考⽣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的能⼒。

能⼒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选出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答案是C。

A项是对原⽂论证思路的⼀个重要⽅⾯的分析。

原⽂从理论上论证了私⼈性和公共性的关系之后,指出⽬前城市的现状,说明⽂章不是就理论谈理论,⽽是有着较为明确的现实指向的。

故A项正确。

B项是对原⽂的论证结构的分析。

原⽂提出城市⽂明弹性问题之后,分别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
意义弹性三个⽅⾯展开论题,在制度弹性的讨论中⼜从城市发展有不同阶段着⼿,这就使得⽂章论证结构⽐较清晰了,故B项正确。

C项是对原⽂论证⽅式的分析。

原⽂确实对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各⾃所涉及的互为⽭盾的⽅⾯做出了分析,是⼀种辩证的论证⽅式,但并没有论证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什么动态发展的过程,故C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D项是对原⽂整个论证⽬的的分析。

原⽂⽴论的前提是城市体出现了危机,故提出“⽂明弹性”以应对危机,⽽所讨论的空间弹性、制度单性和意义弹性诸话题,既有应对危机之义,更有寻找城市体健康发展之路的取向,故其论证的真正⽬的是为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故D项正确。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当⼀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和发展潜⼒,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参考答案】A
【命题⽴意】本题考查考⽣整合⽂中信息进⾏推断的能⼒。

能⼒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选出说法不正确的⼀项,答案是A。

A项是根据原⽂论述对⽂明弹性概念的三个分⽀的关系进⾏推断,原⽂没有任何地⽅显⽰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法进⾏推理,故A项错误,是本题答案。

B项是根据原⽂第三段进⾏的推断,原⽂强调不同城市体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临的问题也不⼀样,对制度弹性的要求也就不同,那么城市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就会有不同危机,其制度的主要功能就要有相应的变化。

故B项正确。

C项是根据原⽂第四段及关键细节“当⼀个城市体被某⼀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发展潜⼒”进⾏的推断,既然单⼀类型的意义体系会使得城市体缺乏综合吸纳⼒和发展潜⼒,那么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就是必然的。

故C项正确。

D项是根据原⽂第四段的关键细节“当⼀个城市体只允许⼀种、⼀个层⾯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时,但必然会⾛向衰落”进⾏的推断,既然在单⼀类型的意义下城市体也可能繁荣⼀时,那就说明城市体盛衰的规律与意义弹性的关系是间接的,对意义弹性的讨论还不⾜以完全说明城市体盛衰的规律。

故D项正确。

专题训练(含答案)
(⼀)
⼀、论述类⽂本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与⼈之间的关系。

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持。

⼈类从乡村⾛向城市,从农业⽣产迈⼊⼯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类⼀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

现代的⼯业市场⽣产、⼤规模的城市⽣活、科技理性⽀配和⽆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类从与⾃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将其投⼊以功利效率的⼯具理性为核⼼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类⾝处⾃⼰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然⽽,在个⼈主义和⼯具理性的内核基⽯上,这⼀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

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更近距离地聚拢在⼀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步和深⼊侵吞蚕⾷⼈们的家园,⼤到各国,中到各地⽅、各种⼈群共同体,⼩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其普遍的⽀配逻辑中。

⽽焦虑中的⼈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

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

⼈类要往前⾛,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

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类⽂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

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切的初衷,明⽩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分艰巨的努⼒。

之所以说我们正⾯临重建家园的重⼤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益被⼈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

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个⼈、某⼀个群体、某⼀个民族,⽽是全⼈类的。

⽽且,我们既有的⽣活⽅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

我们决不可能在不重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能够过上满意的⽣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在重建家园中可以担负更⼤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所注定的。

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在这⽅⾯,中国的知识分⼦需要更⼤的⾃觉性、勇⽓和信⼼,也需要创造⼒。

(选⾃《⼈民论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持,可以免受恶意的伤害,甚⾄感受不到敌意。

B. ⼈类在从乡村⾛向城市,从农业化迈⼊⼯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了家园。

C. 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舍弃、离开过家园。

但我们决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 我们的⽣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群的家园,让多数⼈过上满意的⽣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思的⼀项是()(3分)
A.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的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持,并有种种焦虑。

B. 如果只是从个⼈主义与⼯具理性出发,⼈类是⽆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的,家园失落之痛和普遍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段把⼈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们的家园正被⼀些系统世界⼀步步侵吞蚕⾷。

D. ⼈类⽂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园。

⾯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要对过去的⾏为进⾏必要反思。

3.根据原⽂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现代的⼯业市场⽣产、⼤规模的城市⽣活等割裂了⼈类与⾃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各地⽅、各种⼈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了普遍的⽀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们意识到要重建家园。

C. 现代⼈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能够过上满意的⽣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努⼒。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的责任。

⽽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答案:1.C “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舍弃、离开过家园”错误,原⽂是“如果曾经……离家逐梦”是假设,不能说“我们都曾……”
2、B “也不会得到缓解”错误,原⽂第⼆段末尾说“⾄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已”
3、D 扩⼤范围。

“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是中国的知识分⼦。

(⼆)
⼀、现代⽂阅读(⼀)论述类⽂本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家欣赏⾃然,和西⽅⼈欣赏⾃然相⽐,有⼀个重要的不同点。

中国⼈的“神”的观念很淡薄,“⾃然”的观念中虽偶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

中国⼈对待⾃然是⽤乐天知⾜的态度,把⾃⼰放在⾃然⾥⾯,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西⽅⼈因为⼀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然”和“神”两种观念相混合。

他们欣赏⾃然,带有⼏分泛神主义的⾊彩,⼈和⾃然仿佛是对⽴的,⾃然带着⼀种神秘性横在⼈的眼前,⼈捧着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

神是⽆处不在的,整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来,⾃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于是有社,有⽂化;有了社会和⽂化,丑恶就跟着来了。

诗⼈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的,他在⼀⾸诗⾥劝告书呆⼦们“站到光明⾥来,让⾃然做你的师保”,“⾃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全⾮,我们⽤解剖去残杀”。

这种泛神主义的⾃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然的态度。

⾃然既然是尽善尽美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然。

“模仿⾃然”本是西⽅艺术史中⼀个很古⽼的理想,古希腊⼈对艺术的定义就含有“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

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然说”者以英国作家罗斯⾦为代表。

依他看,⼈⼯造作的东西⽆论如何精巧,都⽐不上⾃然的。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座希腊⼥神的雕像,有⼀个⾎⾊鲜丽的英国姑娘的⼀半美。

”最⾃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

“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例如希腊有柱⽆墙平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剪去枝叶的树⽊,“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模仿的是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模仿的是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劝建筑家们到树林⾥去从⾃然出发研究建筑原理。

⾃然既已尽美,所以艺术家模仿⾃然,最忌以⼰意加以选择。

他说:“完美的艺术都能返照全体⾃然,不完美的艺术才有所不屑,有所取舍。

”罗斯⾦的论调并不是孑然孤⽴的,19世纪法国雕刻家罗丹的《罗丹艺术论》也差不多与此⼀致,他说:“第⼀件要事就是坚信⾃然全美,记得这个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