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绪论和课程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课程论的概念
教育科学要回答三个问题:
为什么教?————本体论(教育基本理论)
教什么?————课程论
怎么教?————教学论
教什么是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

1、定义
课程论是以学校课程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课程选择与组织的规律与编制方法的一门应用教育学科。

课改(新课程)轰轰烈烈的现象(本质是什么)
教材内容繁杂问题(怎么处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人生经历短促有限的矛盾)——产生了课程论
内容脱离儿童实际、经验、兴趣的问题
语文教材远离儿童的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一课:《马踏飞燕》,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第二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介绍的是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一幅俄罗斯油画上的内容: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吃力地拉着沉重的货船,艰难地行走在伏尔加河边。

孩子们刚刚过完春节,他们再过一个学期就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六年的小学,他们将要告别活泼可爱的儿童时代,进入少年期,刚刚开学的二月——多梦的春天已经来临,他们的兴奋点多着呢。

怎么选这两篇虚写的文章来开启学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呢?这不是存心让人不喜欢语文吗?
内容陈旧的问题
陈旧的语文教材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

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

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

2、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1)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教学论包容课程论,不是独立学科(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
(2)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学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课程在先,教学在后。

课程论包容了教学论(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3)并列关系(90年代,谁也不吃掉谁)
(4)包容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合并在一起,形成一门学科,有相对独立性。

(拼盘式的,没有融合)
二、学习课程论的意义
1.更加深入具体地理解和运用教育理论;
2.提高课程总体设计与课程编制的能力;
3.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新课程;
4.形成对课程理论及课程问题的兴趣,提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课程论的方法
1、掌握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预习教材、读名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教育过程》,《后现代课程观》,《理
解课程》等等
2、学好相关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各门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
3、联系自己教育经验,关注新课程改革实践
4、在批判研究中学
5、从做中学——学习编制活动教材
第一章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词源分析。

在西方,课程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

“curriculum”则是名词,原意为“跑道”。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

2.课程的几种定义
(1)课程作为学科。

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把课程目标、计划和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

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2.课程内含的发展趋势
(1)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为了切实保障儿童的发展,把儿童的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习者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进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

从跑道——跑的过程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4)从只强调显性的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虚无课程”并重。

什么叫虚(空)无课程?
隐性课程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一,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
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概念。

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之为“空无课程”。

如学唱流行歌曲,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
在课程变革中,不仅应思考现行的“实际课程”的合理性,还应思考学校教育中的“空无课程”及其成因,以增强课程变革的目的性、合理性。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
3.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程专家将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精华,经过选择而编排的科学文化知识。

-传统定义-我国的课程实践仍停留在“跑道”意义
知识中包含着智慧、情感、态度、个性、审美观和道德等等要素材料。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材辅助资料及其它资源
主要是教材
三、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国家主流文化的代表
一只鹿很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那瘦长的四条腿。

当它遇见老虎时,正是漂亮的角妨碍了它在森林里的逃窜,幸好那四条腿又机灵又有力,才得以逃脱虎口。

另一则寓言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丽的羽毛而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诫说: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好事才是有用的。

于是,公鸡赶紧夹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

2、课程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规划了学生发展的蓝图,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他小时候是个又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

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

小乔治可高兴啦!他想父族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

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 "来吧,小乔治,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小乔治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栅桃树砍去,一下,两下……樱桃树倒在地上了。

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棍,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

他问小乔治: "是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吗?"
小乔治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 "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樱桃树。

我想试一下小斧头快不快。

"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 "
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

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

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
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头。

3、课程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是组织教学及考试的依据
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于教材的高考试题的比例
试题的难度与风格与教材的相似
第二节课程的分类和结构
一、课程的分类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

活动(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课程。

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的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二、课程的结构
系统论,课程的结构与功能(课程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我国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不平衡:如国家课程多,地方与学校课程少;教材中知识多,能力少。

结构要合理(适宜)、平衡(均衡)、有序、优化(功能最大化)。

1、从组成课程的要素分析
组成课程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教师本位课程,学生本位课程,知识本位课程,情景本位课程
2、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析
计划、标准、教材、教学辅助资料(含课后练习册)
3、从课程的宏观门类分析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微观门类分析
(1)学科课程与活动(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苍白的教室墙面,牛津大学-牛顿)
5、从一门课程内容的组成上来分析
知识、能力、经验、道德、审美、健身等等要素
知识、能力、个性、经验、道德、审美与健身等课程内容
第三节课程发展的趋势
1、综合化百科全书-知识爆炸-筛选
2、现代化
力学的问题;数论基础进小学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课文以这样饱含感情的文字来向上海的学生们介绍公众明星刘翔。

这篇课文取名《跨越新纪录》,讲述了刘翔创造世界纪录的故事,并且还附上了刘翔“精彩一跨”的大幅
照片。

内容不稳定?他变坏?
3、结构化-类比图书分类
4、个性化-砍树
《公民读本》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上,
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

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

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个制度下,你必须能“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什么”。

而政府只是为你服务的机构,“当政府是你的仆人时,你是自由的;当政府成为你的主人时,你就像一个奴隶那样,不再重要了”。

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骗顾客,工会才必须要代表它每个成员的利益。

因为“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5、生活(经验)化-过年(可惜是50年代的事),踢足球
6、民族化与多元化
课堂讨论:
怎么理解一个隐喻:课程像是跑道?
你能列举一个新的比喻吗?
一条上山的道
阶梯
螺旋上升的道
学生发展指南或蓝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