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文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这就需要我们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而现在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
这是对的,无可非议。
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老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
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
有的教师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
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表达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表达的质量。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励学生敢于“说”
一个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表现欲大大增强,思维活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
首先老师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娱乐,让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使他们愿意在朋友面前展示自己。
其次,要鼓励学生敢说,即使说错了,教师也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鼓励,让学生勇于表
达,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提出异议时,教师更要虚心接受,这样学生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
现在有的班级班额较大,要想在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实在很难,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先在小组合作时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方法对那些胆小、没自信的学生更有帮助,因为他们只有在小组内先表达后,才有把握,愿意在全班展示。
另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当中,了解每个学生说的质量,老师趁机指导,特别是一些不愿意表达的学困生,教师要与他们拉近距离,教给他们怎样说,并多给他们创造在全班说的机会,给他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树立自信,愿意在同学们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引导学生规范地“说”
1、在操作过程中有序地“说”。
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思维的过程。
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说给大家听。
这样可以通过操作的顺序性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又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语言的交流互相启发,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长方体,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并让学生
完整地叙述出来。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一个四条边可以活动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手拉在不同开头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口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形状变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变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而面积的大小始终不变。
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
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2、在概念叙述中准确地“说”。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精确、简炼、逻辑性强等特点,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概念表述的准确性。
如讲到奇数、偶数时,可说:7是奇数,14是偶数。
但讲到约数、倍数时,便不能说7是约数,14是倍数,而应说:7是14的约数,14是7的倍数。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概念表述时,决不能满足于学生说出大体意思,而应加强学生对概念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指导。
四、培养学生善于“说”
1、教师示范,模仿地“说”。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首先就要求教师准确娴熟地运用数学语言,起示范作用。
教师在概念、法则、公式的阐述上一定要求清晰准确,用语精当,自然简洁,在引导模仿说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某些关键的字眼,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做到用语准确。
其次,在推理叙述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有序性和轮逻辑性,为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互相平行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观察不相交的一组直线,大胆想象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汇报得出不管怎么延长,这两条直线是永远不会相交的,教师趁机问:这种情况你们知道在数学里叫什么吗?谁能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学生说:不相交的一组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教师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问:这是互相平行吗?生马上说不是互相平行。
师追问:为什么?由此得出必须强调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是互相平行。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对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文字题、应用题的数学中,要注意“扩展”和“压缩”的训练。
所谓“压缩就是学生在理解题意时,让他们说出数量关系,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学生举行运动会,参加体操的有150人,是长跑的10倍,参加长跑的有多少人?”此题要求参加长跑有多少人?就是求150里面有几个10,这就是“压
缩”。
所谓“扩展”就是把图上表示的简单式子,用生活语言叙述成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模仿练习,再自己表达,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2、教给方法,完整地”说“。
完整地”说“就是用数学语言把意思讲清楚,讲完整。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是伴随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时,教师要循序渐进。
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式子进行复述,注重数学术语的使用。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句式,让学生模仿着去说完整话,如:“要求……必须知道……已知条件告诉了……所
以……”等句式,让学生在说完整话的初始阶段去套用,这对训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如在教学“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
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叙述的:
由因索果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
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
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题意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
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2人增加到4人,是原来人2倍,加工的个数也是原来的2倍。
时间由3小时增加到9小时是原来时间的3倍,所以加工的零件个数应是原来的(2×3)倍。
这种叙述方式和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用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导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叙述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最后,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的要求,不仅要完整,还要准确精当,富有条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3、发展提高,发散地“说”。
“发散地说”就是对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说明,“发散地说”是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更高形式。
如对“85-26”的式子,便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1)被减数是85,减数是26,差是多少?(2)85减去26得多少?(3)比85少26的数是多少?(4)85比一个数多26,这个数是多少?(5)85比26多多少?(6)26比85少多少?(7)已知两个数的和是85,其中一个加数是26,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以上的说法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说法不同,所理解的角度也就不同:有的是从减法各部分名称来说的;有的是直接按式子读出来的;有的是从比较两个数谁多谁少的关系来说的;有的又是运用了减法的意义来说的。
“发散地说”无疑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说”是思维外化的形式,要想“说”好,就必须“想好”即必
然要经过认真思考。
可见,引导学生“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严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