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
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导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心: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情势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辞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情势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
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依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暂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地方等有关的行动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地方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干的行动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干的行动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情势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情势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情势去理解。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情势去理解。
31、判定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定,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年龄》称作“经”,把说明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34、正义:说明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说明。
3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6、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7、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说明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38、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39、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40、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说明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41、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42、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常常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3、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乎义上相干或相通。
44、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样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
被注字在术语之前,注
释字在术语之后。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
1.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产生的变化。
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
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胡)/ 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
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相互训释的字。
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
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
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肯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心、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情势,是为全民范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情势。
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肯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辞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乐音:周期性显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噪音:不是周期性显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情势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
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
音节:听觉上最容易辨论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
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
(黄/ 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楚的音素。
(张)/ 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遭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
(北)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遭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
(黄)
发音时气流遭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楚响亮的音素叫辅音。
(张)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遭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
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降落,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
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表示。
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
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形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
韵腹:由两个或三个元音音素或元音带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中,口腔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韵腹前的叫韵头(介音),后面的叫韵尾。
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
韵尾:表示复韵母最后滑动的方向,音质含糊不清。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复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元音。
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音调:贯穿全部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全部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分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音调的实际读法。
调类:就是音调的分类,是依照音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音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黄)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发的。
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音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音调,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音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别音变,在物理上
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别音变现象。
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
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由于音质音位显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音段音位:音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点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音位变体:一个音常常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显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
VS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
区分特点: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的差异就有音位的对峙,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点叫区分特点。
互补散布;音位变体的散布情形,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散布条件,绝不能显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它们显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
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
VS 历史音变:经太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
辞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的讲它是构成某种语言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的总汇;广义的讲,一个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叫做这个人或这本著作的辞汇。
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即词中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
VS 色彩意义:辞汇在反应客观事物时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形成了色彩意义。
本义:多义词中代表该词的最初的意义(历史/源头)——来源。
VS 基本义:多义词中几个意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运用。
转义:在词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见解发展而来的意义,现代的转义通常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
比喻义:由修辞上的比喻手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比喻意义。
基本辞汇:语言辞汇中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样人所了解的词,它是辞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一样辞汇:现代汉语中出去基本辞汇以外的辞汇叫一样辞汇,一样是由基本辞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
VS 词根:构词能力强的词,它的稳固性不强,但
有很大的灵活性。
社会习惯语;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别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应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
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别生活的的专门用语。
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常常作为一个完全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便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
成语:一种长期相沿袭用的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短语,既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全,结构稳固,情势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
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知道的特别用语。
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
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
VS 类词缀:位置
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它是由词根向词缀真词缀的转化的中间过度情势。
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
VS 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
VS 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
词:代表一定的语音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情势,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VS 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加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构成的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
实词:表示辞汇意义,表示一个完全的、肯定的和其它词组相对峙的概念。
VS 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实词和实词在语句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当中的语气。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VS 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应,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语素义:是指存在于语素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的语素的意义。
现代汉语里不能独立运用的语素的意义叫语素义。
义素: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分特点。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语义场叫同意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同义词。
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同义词。
反义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构成反义词。
语言中辞汇意义相互矛盾,对峙的词叫反义词。
新造词: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依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取新的情势,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
文言词:古代汉语的书面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连续为现代汉民族所使用,因此被吸取进入现代汉语还有生命力的词叫文言词。
历史词:只反应代表某一历史年代的事物,而随着历史变迁早已灭亡,一样只在触及历史事实的作品中偶然见到的词。
方言词:流行在方言地区而没有在普通话里普遍通行的词。
方言的地区有大有小,有很狭窄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词也叫土语词。
外来词:本民族从外国或其它民族语言里吸取过来的词。
外来词语的吸取,也叫做词语的借用,所以外来词也叫借词。
词的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不是同时)常常具有(不是暂时)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法功能的词。
词的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然或暂时用在乙类词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它是由词和词依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能够表达一定的完全的意思能够表达一个完全的腔调。
移用:某些词语中的语言有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具有一定的词性,利用这些词语的这些特点暂时改变它的用法和词性,从而收到一定的修辞成效,叫移
用代用: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之相干的词语代替。
仿用:为了增强的语言的表现力,到达滑稽、讽刺等成效,在特定的环境中更换现成词语的结构成分,暂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来的修辞手法。
修辞色彩:在交换思想的进程中,为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对象的要求,人们使用的词语本身就含有表达特定情感和蔼氛的特殊格调,这就是词语的修辞色彩。
示现:为眼前的情形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已增加词语生动性的一种手法。
双关: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的一种修辞手法。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成心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或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整句:排列在一起的一队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识的句子。
VS 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
对偶:用一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表达相干、相同、相反意思的表达手法。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词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
排比:用几个结构类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干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使结构相同或类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干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预期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
错综:使句子整散结合,有时为了不语句的平板单调,把本来写成整句的句式成心写得长短不齐,参过失落,这种修辞手法叫错综。
比喻: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描画事物或说明道理。
比拟:根据想象把无当作人写或把物当人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借代:不只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干的名称去代替,也叫换名。
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奇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手法。
夸张:成心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虽不真实,盛似真实。
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暂时仿造出新的词语,它在情势上相近,内容上赋有新意。
反语:成心使用与本来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
婉曲:成心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的表达出来。
层递:根据事物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类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近的事理。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端,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回环;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往复的情势,以表达不同事物的有机联系。
对照: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通感:人们通过触、视、听、味、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样情形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别情形下,五官却能显现相互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
古代汉语名词说明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音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