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深圳五年规划的脉络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以来深圳五年规划的脉络及启示作者:王平
来源:《求知》 2020年第11期
王平
“十五”规划以来的四个五年里,深圳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实力、创新层次、城市能级获得大幅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和享誉世界的明星城市。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历次五年规划的科学预判、超前决策和精心部署。

一、深圳五年规划的演进脉络与发展特色
深圳对自身发展的部署和实践,既是一个不断调优调高的过程,也是一个笃定坚持孜孜追求的过程。

1.担当抱负方面:重视借力发展、优势互补,在自身实力、能级不断提高的同时,积极服务区域和全国大局。

一是有重点地加强与香港合作。

做好服务与协调,充分利用香港优势带动自身产业优化升级。

“十五”提出要承接香港服务业延伸,成为香港产业深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香港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延伸地。

“十一五”提出将深港关系提高到战略合作城市的高度,积极主动服务香港发展。

“十二五”提出努力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深港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十三五”提出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积极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二是依托合作园区发展“飞地经济”。

“十五”提出拓展深圳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腹地,促进深圳和周边城市的共同发展。

“十一五”提出实施“南融北联东补西通”的区域合作策略。

“十二五”提出建设深莞惠城际产业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深圳(潮州)等产业转移园,着力推进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建设。

“十三五”提出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

三是立足开放创新打造全国之最。

“十五”提出要建成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信息制造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的聚集、展示和交易中心。

“十一五”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全国性的创业资本聚集中心。

“十二五”提出打造辐射全国、亚太知名的国际消费中心。

“十三五”提出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2.产业转型方面:打造产业成长梯队,把壮大支柱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强调链式思维和跨界融合,所部署产业的技术前瞻性越来越强。

一是分层帮扶打造产业梯队。

在持续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集中力量做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并坚定扶持未来产业。

“十五”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为支柱,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面升级。

“十一五”开始大力布局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2017年提出发展未来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开始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十二五”开始加快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高、新、软、优”产业特色。

“十三五”提出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卫星制造与应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新型健康技术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三是“无中生有”崛起文化产业高地。

“十五”提出把深圳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传播中心、文化制作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十一五”将现代文化产业列为支柱产业,提出建成华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城市。

“十二五”重点发展以“文化+科技”“文化+时尚”为特色的文创产业,开始举办中国设计大展等。

“十三五”突出文化强市,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深度融合。

四是培育强化产业链和“互联网+”优势。

“十一五”提出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促进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十二五”提出着力打造通信、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半导体照明、软件6个产业链。

“十三
五”提出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

“十二五”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

“十三五”提出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打
造“互联网+”产业生态。

3.创新驱动方面:认准自主创新就坚持下去,为走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领先
创新型城市的快车道积累后劲。

一是自主创新部署早、地位高。

“十五”提出努力建成自主创
新型高科技城市。

“十一五”将自主创新确立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

之后深圳对自主创新的
专注有增无减,将“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列为“十二五”九大战略任务之首,“建设国
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列为“十三五”十大战略任务之首,对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也从国内率
先升级到国际领先。

二是依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广泛创业激发市场活力。

“十五”提出支
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十一五”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企
业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共性关键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育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和市场开拓服
务体系。

“十二五”提出加快培育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群。

“十三五”提出引进民营领军企业
集团;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弘扬特区创新文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4.开放引领方面:同步推进贸易规模壮大和开放制度创新,让贸易的结构、方式与范
围得到持续优化,依托重点平台不断挑战对外开放的政策极限。

一是优化调整加工贸易发展模式。

“十五”提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实现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和海内外生
产的一体化。

“十一五”提出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

“十二五”提出推动
加工贸易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延伸。

“十三五”提出促进加工贸易从委托加工制造向
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制造一体化转型。

二是率先对标国际经贸规则。

“十五”提出以建设与国
际接轨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增强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适应能力。

“十一五”提出在WTO多边
体制下推进深圳国际化进程。

“十二五”提出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
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

“十三五”提出构建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
制度框架。

三是发挥重大平台的主阵地作用。

“十五”提出加快深圳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建设。

“十一五”提出推进保税区区港联动,推进空港保税物流园建设。

“十二五”提出加快前海保
税港区建设,积极推动深圳—海防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

“十三五”提出高标准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打造深港澳合作
新平台。

5.力量统筹方面:扎实推进特区一体化,系统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全市域均衡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早在2005年特区“边防证”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深圳就已经开始谋划实现市域一体化。

在“十五”规划中提出树立城市一体化发展观念,构筑“一市多城、众星拱月”的现代城市体系。

“十一五”提出推进全市一体化发展,实行规划建设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人口和社会发展等四个一体化,促成2010年国务院批准将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十二五”提出全面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

“十三五”提出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市本级财政投向原特区外及一体化项目的投资占全市比重提高到80%以上。

2018年1月,深圳
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特区管理线,为新时期进一步激活要素潜力、优化功能布局提供了施展
空间。

二、深圳五年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十五”以来深圳五年规划实现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主线有明显转变:从优化结构
向增强内生动力转变,从凸显经济转型向全面提高发展质量转变。

二是定位有明显提升:坐标
尺度从区域向全国、全球延伸,结合改革开放先行示范效应的不断集成,力求把创新打造成自
身现代化国际化最鲜明的标志。

三是目标有明显聚焦:聚焦创新策源、聚焦先行示范、聚焦国
际化,深挖自身发展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独特价值,形成点与面的强力捆绑、上与下的良性互动。

深圳的做法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示我们应着眼长远,凸显和巩固不可替代的
城市地位。

1.注重塑造更具一体化特征的区域发展格局。

从城市形态上尽力消除割裂感,完善城
市各板块之间的联结通道建设,将部分重大公共项目向交界地带布局,鼓励板块之间以多种形
式共同开发毗邻地区。

从制度对接上加速实现同城化,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户籍管理、公
共文化等方面打通错位瓶颈,提高共建共享水平。

集中优势力量招引全球优质项目,巩固产业
链核心地位。

更好借力周边城市的独特资源,加速实现高端化、城市国际化进程,巩固提升国
际市场和全球资源配置重要节点地位。

2.注重构建更具创新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梯次型产业升级格局,加快支柱产业
智能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加速先导产业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开拓,研究圈定一
批未来产业版图并精心培育,全面提高产业集约度和含金量。

精心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政府职
能向创新服务转变,健全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强化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
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的稳定支持。

培育“文化+”新型文化业态。

3.注重打造更具开放活力的国际一流城市。

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
园区,争取实行更具竞争力的开放政策,探索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叠加放大保税区、开发区、高新区综合优势,形成全域态势的高水平开放格局。

在准入、通关、国际仲裁和商事调解等领
域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消弭国际经贸交往中的差异化商事规则。

发挥良好的产
业条件、港口条件和要素条件,推动服务贸易丰富业态,壮大规模,激发活力。

4.注重提升更具带动效应的中心城市地位。

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全球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兴起,正在调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结构。

应突出产业
技术引育的苗头性、引领性、颠覆性,对生命科学、量子通信、微纳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研
发创新给予鼎力支持,抢占全球产业发展的高峰段位。

依托重点企业平台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增强对全球投资与产业合作的嵌入和掌控能力,加速优化供应链全球布局,彰显中心城市
的带动效应。

作者系苏州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双艳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