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继续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第6课是基于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的研究,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的适应性。

这一节课以同一种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结构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进一步认识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教科书共3页,包括三个主要活动。

“青蛙的去与留”描述的就是青蛙的生活环境由田野变成沙漠的过程中青蛙身体特征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生物进化的过程,我们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

运用资料研究问题、形成认识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这里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观察同一物种不同地方生活的狐狸,将它们的身体特征与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身体特征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而且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大自然选择了它们”从观察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入手,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推测,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进一步构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生物的认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生物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种多样。

“选择改变着它们”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六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

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2.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异。

评价任务
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环境变化对生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2.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北极熊、北极狼、爱斯基摩人等极地生物图片,人工培育生物的相关图片资料。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恐龙”和“鳄鱼”图片,问:谁更厉害。

让学生自由表达后,引向从生物存亡的角度上分析,谁更厉害。

2.再出示“百山祖冷杉”和“水杉”,简单介绍两种植物后,同样让学生从生物存亡的角度来辨别谁更厉害。

3.过渡:白鳍豚、朱鹮、华南虎、藏羚羊……这些动物都濒临灭绝——而和恐龙同时代的蟑螂(小强),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到处爬行!!!到底是什么决定着
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命运?(随机出示相关动物的图片)
二、活动一:青蛙的去与留
1.出示两只青蛙的图片,分别是绿青蛙和黄青蛙。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

2.设问:为什么不同环境中的青蛙体色不同呢?由此引出青蛙的故事。

故事概要(配图):草地上,两只青蛙相爱了。

生下不同体色的小青蛙。

天敌来了,发现了……生活还要继续,幸存的青蛙继续吃饭睡觉,结婚生子。

一部分青蛙留在草地,也有些青蛙来到沙地、树林……草地上,绿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沙地上,棕黄色青蛙更容易生存下来。

3.思考:通过“青蛙的故事”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三、活动二: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出示三只狐狸的图片:北极狐、红狐、灰狐。

2.出示世界地图,标出三种狐狸的分布区域。

灰狐:分布范围从北美南部到中美和南美北部。

红狐: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

北极狐:分布俄罗斯北部、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等地。

3.出示北极狐、红狐、灰狐的其他资料,让学生对比了解。

4.比较:红狐和北极狐的体形特征。

在表格中选择填写“毛色是白色还是红色、体形是近圆形还是细长形、体形是肥胖还是健壮、耳朵是较大还是短小、嘴巴是较长还是较短、脚底的毛是长毛还是短毛”等内容。

5.概括差异原因:适应各自己生活的环境,以便更好地生存。

6.再出示“华南兔和北极兔”、“棕熊和北极熊”和“土狼和北极狼”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观看。

7.阅读:生物学家的发现。

伯格曼法则: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外形越接近球形。

在同等温度下,体积越大,散热就越慢,而相同体积中的球形的表面积最小,也最利于保暖。

艾伦法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与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或近缘异种相比,其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以减少体表面积,有利于
保持体温。

四、活动三:选择改变着生物
1.过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说明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另外,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也改变着生物……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化。

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出示家猪和野猪的对比图片。

说明:家猪和野猪是一个祖先的。

以前人类把野猪活捉后,慢慢驯化野猪,使其逐渐变成家猪,经过千百年来的驯化和改良,就变成现在品种多样、肉质优良的家猪了。

3.先后出示稗子、水稻和杂交水稻的图片,再简单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4.出示鲫鱼和金鱼的对比图片。

说明:金鱼是由野生鲫鱼在改变自然生活的条件下,经过人类长期的饲养、驯化、杂交和选育逐渐变异而成的。

中国是金鱼的故乡。

5.出示原鸡、长尾鸡、北京白鸡、芦花鸡、三黄鸡、乌骨鸡图片。

五、拓展延伸
1.资料阅读: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1种的速度消失。

地球约36.3%的物种濒临灭绝。

全世界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

我国濒临灭绝生物达15589种,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生存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环境质量恶化和物种的入侵,是造成物种灭绝的“灾害四重奏”。

人类活动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主要原因。

2.出示人的进化图片,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课堂小结和练习检测。

教学反思
和常见的科学探究课不同,本节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学生思维训练。

因此,我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不论是“青蛙的去与留”、“狐狸的体形”还是“人工对动物的选择”,都安排了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图片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应用已有知识对未知事物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打下基础。

自我感觉,以下几点设计比较出彩:
1.“青蛙的故事”设计独特。

学习“青蛙的去与留”这一知识时,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再辅之恰当的图片,让学生明白青蛙身体的颜色是与它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学生学得非常开心。

2.用心钻研,还事实真相。

书上狐狸的图片不是特别合理,不仅特征就不明显,教材编写者还有意把北极狐图片拉大,以便和伯格曼法则相匹配。

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和朋友讨论后,认为北极狐的体型并不是最大的,它适用的是艾伦法则,也就是说鼻子、耳朵、腿等外露器官小。

3.标出区域分布,形象。

虽然学生知道北极狐一般生活中北极原野上,但对其他的两种狐狸学生并不了解,我采用了在地图上标注,学生一目了然,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效果很好。

4.对比图片,学生有话可说。

从导入的“鳄鱼和恐龙”、“百山祖冷杉和水杉”,到后面“北极狐、红狐和灰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的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

不足之处:
1.由于各个环节要掌握的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侧重了教师的指导和解说,学生的发言时间略显短促。

2.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