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语言文字实践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围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
在语文学科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从最初的“语文素养”概念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现在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的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从对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的不断变化,就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历史发展路径,这一路径反映出语文学科作为诸多学科中一员,首当其冲,富有历史地位,富有时代使命,具有独当之任。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的文化素质、民族的文化自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立足课堂,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对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言而喻。
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从题材讲是寓言故事,小故事里蕴含大道理,怎样将故事讲好,又能自然而然地将道理传递给学生,还能在教学中坚守语文味,创设语言
文字运用环境,的确值得思考。
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心情读,想象画面读,联合读、猜、想、说进行故事教学,在读中猜,猜中想,想中说。
先引导学生体会种田人不劳而获乐滋滋的心情,创设情景,想象画面,补白:早上、中午、晚上种田人等待兔子撞死想不劳而获的情景。
以读讲故事使孩子积累语言,在读中想象画面加以动作使学生走进故事中感悟其中的人和事,小故事的大道理自然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再给他人讲述故事,加入属于自己的理解和语言,发展和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所以设计课文想象补白、讲小故事的形式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在讲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想象,触发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源泉,引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渴望,生发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可能。
只有坚守语言文字之运用,才能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二、立足教师,树立语言文字运用思维
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如何使学生规范、发展、提升、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老师应该在课堂中首先树立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
以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从小艇的外形、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小艇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小艇在威尼斯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趁热打铁,点出作者马克·吐温的高超写作水平,最后进行写法的迁移指导。
特别是在感悟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环节,设置情景,让学生以船夫身份招揽生意,提示学生用上文本语言,结合自己的语言,以达到语用的教学目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招揽生意”,描绘自己的“驾驶技
术”,可谓是有模有样。
一堂课的时间,老师引导孩子们了解了关于小艇重要性的问题,生发了语言,点拨了写法。
语文学习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如何说,如何表达内心,如何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确实需要老师在语文课上进行按部就班的训练,扎扎实实的练习来达到。
例如设置情景,让学生以船夫身份招揽生意,提示学生用上文本语言,结合自己的语言,以达到语用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推销”语言,就是在评价中传递对学生语言有所要求和规范的信息。
那么如何发展、提升、形成学生自己独立的语言,结合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发展、提升、形成自己的语言是一个关键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本学期的八个单元的特点,特别是本册会接触儿童诗、写儿童诗;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有了一种习得语言的自觉;通过活动来促使学生通过思考、表达、将读到的故事、阅读的感悟、自己的想法用语言传达出来,期望这样的做法能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有所发展和提升。
三、立足生本,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要锤炼、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就是教师研究的主要对象。
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龄特点,都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
而听说读写作为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外在形式就不可或缺,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在此下功夫。
四、立足课外,延伸语言文字运用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除了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我们也要尝试着走向课外,从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延伸语言文字运用的空间,打开思路,想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看见古诗词的“树木”枝繁叶茂,更看见古文化的“森林”历久弥新,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以古代瑰丽的语言文字宝藏的输入,激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输出。
学习《游子吟》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孟郊的《游子吟》为引子,点出《游子吟》是支撑作者坎坷一生的一抹温情之光,通过诗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生发语言。
通过诵读,用“读”这种“言传”方式去“意会”诗意境界里的秘妙及诗人的内心世界。
王崧舟老师说读是“唤醒感觉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就是激活诗意的过程。
‘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
这种意会,不光基于直感和直觉,还基于联想和想象。
”所以我们在《游子吟》中带着母亲穿针引线的画面去诵读;这样像古代读书人一样,依字行腔,低吟浅唱,吟诵出自己的感悟,体悟诗中的深远意境。
通过反复诵读的过程,就是古代语言文字向孩子们输入的过程。
通过诵读,孩子们在一幅又一幅画面中说出了自己从诗中看到的一切。
五、立足时代,传承语言文字运用智慧
语文的课堂的确有其独特性,她有别于其他的课堂,这正是语文在诸多学科中备受关注,又有所承载的原因。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追本溯源的课堂,纵伸思考的课堂。
因为语文课,孩子们与有趣的汉字相遇;因为语文课,孩子们与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相遇;因为语文课,
孩子们与我们民族美好的传承相遇。
语言文字承载着经典作品的内容,经典作品又富含着文化的精神。
一部部经典经过岁月的淘洗,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他们极具生命力。
当我们引导孩子们再次阅读,再次释义、再次理解,我们需要对经典作品产生的背景、时代的评述、对今人的指导作用做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例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作源泉。
今天,我们再来读《诗经》,不仅仅读她绮丽的文字,读她饱含的情感,更读她壮美之时代,风云之人物,文化之精神。
这何尝不是一种纵深。
我们亦可以通过千百年来古人的读书方式诵之吟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这种方式,我们就能找到我们自己文化的根源,我们先祖的情怀,我们民族的智慧。
所以,当我们吟唱古诗词时,我们有一种文化的融合、情感的共鸣、时空的交错之感
六、融会贯通,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管是我们祖国的文字、文学还是民俗传统,不同的支流从古至今不曾断流,不同的支流奔腾壮阔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文化的模样;先秦的遗风,汉时的明月,唐宋的清风,明清的风骨铸就了我们国人今天的风貌。
纵使历经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依然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
作为我们祖国文化传承者的语文老师,传承、绵延祖国文化责无旁贷。
身为语文教师对祖国文化必须长期积淀,因此要指导学生阅读,师必先阅读;要学生刨根问底,师必先打破砂锅问到底;要学生有批判精神、思辩思维,师必先具有
自由之精神。
积淀的重要途径来源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思想的土壤,就没有深度的课堂,更没有纵伸的思考。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在于锤炼其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语言建构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发展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力不断提高,作为华夏儿女,身上更多了一份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我们语文教师以锤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为形,我们更富有借此重塑学生文化灵魂的重大使命。
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