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献学
“⽂献”通常指任何具有⼀定的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为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包括切印刷型与⾮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献。

⽂献学是指以⽂献和⽂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门学科。

中国古典⽂献,⼀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印刷品。

中国古典⽂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献及有关的⽂献⼯作的⼀门学科,主要涉及⽂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

1.古代⽆⽂献学,称校讎学。

刘向刘歆⽗⼦校理群书,⼴集诸本,施以校讎,编定⽬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本义是犯⼈带的⽊枷。

引申为⽐堪核对。

讎:⼀⼈持本,⼀⼈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校讎。

颜之推《颜⽒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讎略》、章学诚《校讎通义》均沿⽤了校讎之名。

2.郑鹤声、郑鹤春《中国⽂献学概要》⼀⼀中⽂世界第⼀部以⽂献学命名的著作:“结集、翻”
中国古典⽂献学的发展概况:
⼀、先秦⾄两汉
商代:甲⾻⽂。

已经发掘出10多万⽚,⽽且是有意识地集中存放的。

西周
春秋战国:教育、学术向民间转移,⽂献也⾃然⽽然流向民间。

有了⽂章典籍,就会有私学。

孔⼦、邓析、少正卯等⼈纷纷创办私学。

孔⼦整理“六经” 的传说;诸⼦百家对前代⽂献的传播与解释。

秦代:焚书
两汉」历史上第⼀次⼤规模的⽂献搜集和整理。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根据《七略》⼰载,当时共搜集整理书籍“三⼗⼋种六百三家⼀万三千⼆百⼀⼗九卷”。

司马迁著《史记》收集整理了⼤量⽂献。

东汉郑⽞对经书进⾏⼤规模注释。

平息了今古⽂之________ 争。

东汉刊刻《熹平⽯经》,也是⽂献传播的⼀件⼤事。

⼆、魏晋⾄唐五代
图书搜集
编制⽬录
魏国:郑默《中经》
西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分四部,载书29945卷。

南朝宋:王俭《⽬录》,载书15704卷。

南朝齐:王亮、谢朏《四部⽬录》,载书18010卷。

隋初,搜集书籍三万余卷。

开元时期,有藏书五万余卷。

(⽏煚《古今书录》)
《永乐⼤典》。

明成祖永乐初年(1403)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典》共计22877
卷,3.7亿⽂字,收录⼤量古书之⽚断或全⽂。

其正本神秘失踪,副本毁于⼋国联军⽕烧
北京之乱。

现辑录者不及原书5%。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代⽂献整理⼯程最⼤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

乾隆组织360余名学者以10年时间编纂,以经史⼦集四部分类编排,共收书3461种(⼀说3503种),79309卷,存⽬6793种,93551卷。

《四库全书》既是对典籍的⼤整理、⼤搜集,也有对典籍的⼤禁毁(9万多卷)、⼤破坏(删削或篡改)。

刊刻传播:明代刻书业发达,刻书流传也较多,嘉靖前较严谨,万历后改窜古书成风。

明私刻图书最突出者为⽑晋,其藏书与刻书极多,汲古阁藏书⼋万四千余册,多宋元刻本。

清代刻书较明代更发达。

第⼀节古典⽂献的载体甲⾻、⾦⽯、⽵⽊、缣帛、纸张、电⼦⽂献
第⼆节古典⽂献的传播
刻写(甲⾻、⾦⽯)、抄写(纸张)、印刷(纸张)、拷贝(电⼦)第三节纸质⽂献的装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第⼀节何谓“版本”
宋代⾄清代,“版本”多⽤来区分雕板印刷出来的不同本⼦的书籍,这是狭义的概念;现代
以来,“版本”指同⼀部书在编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的各种形态的本⼦,这是⼴义的概念。

第⼆节古典⽂献的版本类型
写本:⼿稿本、清稿本、影钞本(照底本摹写)、抄本
刻本:在板⽊上雕刻印刷的书籍版本。

分类繁杂:时间、地域、刻印⽅、刻印先后、板式、字体、评点者姓⽒活字本(印本),宋代已有活字印刷术。

根据造活字原料的不同来分,可分为泥活字本、⽊活字本、铜活字本、铅活字本等。

影印本:⽤拍照、扫描、复印等⽅式将原书原封不动地复制过来。

第三节“善本”与版本的鉴别
什么是1“善本”?I对于收藏图书⽽⾔,“善本”是具有较⾼⽂物价值的古书版本。

对于利⽤图—“善本”是精注精校、不缺不讹的古书版本。

版本的鉴别:看书名、验牌记、查刻⼯、看版式(P123-125 )、看字体、看纸墨、看装帧、读序跋、读内容、⼈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查讳字、查著录。

第三章、古典⽂献的校勘
⼀、校勘的界定与⽂献讹误的类型
什么是校勘?
丽谓校勘,是指对⼀部书的不同版本、与之相关的⽂献以及该书的前后⽂进⾏⽐较,
考订⽂字的异同,从⽽恢复⼀部古籍的本来⾯⽬。

校讎,“⾃其⼴义⾔之,则搜集图书、辨别真伪、考订误谬、厘次部类,暨于装潢保存,举
凡⼀切治书事业,均在校讎学范围之内。

”⼀⼀胡朴安《校讎学》
校勘与校对有什么不同?
1、所有图书在出版前都需要校对,但只有具有不同版本的书籍才需要校勘。

2、校对⼀般会有完整可靠的底稿作为判定正误的依据,难度较⼩;校勘(尤其是古籍)则不同,古籍中的绝⼤部分原稿均已失传,只能通过后出的各版本的⽐较和校勘者的多⽅考
证去判定内容的正误,难度要⼤得多。

校勘的必要性:我国古代的书籍,刻本、活字本在⽂字⽅⾯的差错都要⽐今天的严肃出版物多得多。

⾄于抄本,抄漏、抄错的事,更是经常发⽣。

今天的⼈们要阅读、利⽤古籍,校勘是最基础的⼯作。

书中有错误⽽不知错,牵强附会地去理解,往往会闹出笑话,有时甚⾄错
⼀个字,也会造成很⼤的混乱。

因此,古籍⾮常有必要进⾏校勘。

⽂献讹误的类型:
讹j要是⾳讹与形讹。

即⽂字错误,是⽂献中最常见的错误。

“都都平丈我。

”---“郁郁乎⽂哉”(明清蒙学教材刻印故事)
脱,兑⽂,即漏掉⽂字,⼜叫夺⽂、阙⽂。

脱⽂⼤概有三种情形:1、脱简与缺页
2、抄脱:抄写或刻板时脱字 3 、删脱:有意识地删除字段
衍,厅⽂即多出的字,多因传写和刊刻⽽误增。

造成衍⽂的原因⼀是,⽆意中多抄多刻了
原⽂中没有的⽂字;⼆是,有意增加了原⽂没有的⽂字。

倒卫⼙原⽂的⽂字颠倒。

1、字倒2、句倒3、错简4、篇章颠倒
⼆、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主观条件:必须具备读懂古书的能⼒,具体来说:要熟悉古代语⾔⽂字,要具备古代⽂化知识,要懂得古书的⾏⽂习惯。

案例道不⾏,乘泡浮于海。

――定州汉墓⽵简《论语?公冶长》
该书注云:泡,今本作“桴”,泡误。

古桴、枹同通,枹、泡形近。

事实上,“泡”和“桴”在古代是通假字。

“桴”作⽊筏讲的时候,本字是“泭” ,⼩⽊筏就叫“泭”。

⽽“泭”与“泡”是同源字,都是指“⽔上浮沤” (漂浮的泡沫)。

“桴”作⽊筏讲的时候,主要就是从“漂浮”这个⾓度与“泡”进⾏假借的。

客观条件:尽可能多地占有⽂献(⼀⽹打尽)。

具体来说,这些⽂献包括:1、搜罗所校书籍的各种不同版本,尤其要注意搜罗古本。

2、搜罗相关古籍的引⽂。

包括类书、古书注
释等对该书⽂字的摘引。

3、其他可作印证的⽂献资料。

三、校勘的主要⽅法
(1 )对校法:⼜叫版本校。

即将某⽂献的不同版本进⾏对⽐,发现不同之处,并确定该⽂
献本来⾯⽬的校勘⽅法。

如果版本较少,可以逐⼀进⾏对校;如果版本较多,则要先弄清版本系统,每个系统找出祖本,祖本之间进⾏对校,其余版本作为参校本使⽤。

对校时要先确定底本,底本的选择标准是:旧本、⾜本、精本。

底本:指校勘⼀部古籍时所采⽤的标准⼯作本。

通校本:⽤来与底本作全⾯对校的版本。

参校本:在对校中起参考作⽤的版本。

校本:⽤不同版本或有关的⽂献校勘完成的底本
对校的特点:最基本的校勘⽅法;只标差异,不定是⾮,有好处也有坏处。

(2 )他校法:⽤⽂献B中摘⾃⽂献A的引⽂或相关⽂字来校勘⽂献A。

⼤约有三种情形: 1 、古代类书B摘录⽂献A的部分内容。

2、古⼈注释⽂献B时引⽤
⽂献A的部分内容。

3、⽂献B与⽂献A同时记载了某内容。

他校法在本质上仍算是对校,只不过不是全书的对校,⽽是⽚段的对校。

但要注意的是,引⽤有时候并⾮原⽂引⽤。

(3 )本校法是以本书校本书,在⽂献内部寻找证据,改正错误。

1、根据相同词句校勘。

2、根据相同句式校勘。

3、根据对⽂校勘。

4、根据⽂义校勘。

在没有其他版本、其他⽂献作为印证的情况下,可以使⽤本校法。

局限在于:有些异同⽆法
辨别正误。

(4 )理校法:在没有直接的证据时,通过推理的⽅式进⾏校勘的⽅法。

1、通过语⾔进⾏推理。

2、通过体例进⾏推理。

3、通过史实进⾏推理。

理校法最为⾼妙,但具有冒险性,需要以校勘者的学识为基础,要谨慎使⽤。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与校勘记的写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
1、定本式:|根据校勘的结果,把底本的错字、衍⽂、脱⽂、倒⽂及篇章错误全部改正过来,成为定本,有的还要在正⽂中或正⽂后作校勘记。

定本式的优缺点:优点:⽅便普通读者阅读,是⽬前的⽂献整理中最通⾏的⽅式。

缺点:改正后的⽂字并不⼀定完全正确。

2、底本式:不改动底本中的错误,⽽是在注⽂中或书后附校勘记,记录其余版本的异同,或加以判断,或不做判断。

底本式的优缺点:优点:保存了底本的原始⾯貌,⼜可借校勘记了解其余版本的⾯貌,研究
者有利。

缺点:不⽅便普通读者阅读。

3、单⾏式:不录全书原⽂,只作校勘记。

原因:该书⼴为传播,底本很常见;或原⽂内容太多。

具体形式:单独成书;单篇⽂章。

4、札记式:古⼈读书时所记录的随⽂笔记中,常涉及与校勘相关的内容。

校勘记的写亦校勘记⼜叫校语,在确定校勘成果的处理⽅式以后,就可以在校勘过程
中写校勘记了。

1、对校中发现的讹误:某字某本作某,是。

(底本式)
某字当依某本作某。

(底本式)某字原作某,今据某本改。

(定本式)2、对校中发现的脱⽂:某下某本有某字,是。

(底本式)
某下某本有某字,当据补。

(底本式)
某字原脱,今据某本补。

(定本式)
3、对校中发现的倒⽂:某某⼆字某本作某某,是。

(底本式)
某某⼆字某本作某某,当据⼄。

(底本式)
某某⼆字原误倒,今据某本⼄正。

(定本式)
4、对校中发现的衍⽂:某字某本⽆,当系衍⽂。

(底)
某下原有某字,今据某本删。

(定)
5、对校中发现的错乱:某某某⼏字原作某某某,今据某本订正。

(定)
6、两可,且不知最初⾯貌:某字某本作某。

(底)
7、他校的结果:某字原作某,今据某书引改正。

(定)
某字原脱,今据某书引补。

(定)
8、考证所得的结果:按:某字当作某字。

(下举证据)(底)
脱⽂、衍⽂、倒⽂同上。

9、有旧说者可先引旧说,再下按语:王念孙⽈某字当作某。

按:某本正作某,王说是。

10、有疑问⽽⼜不能确定者:某字疑当作某。

(底)
第四章、古典⽂献的辨伪
⼀、伪书的界定及产⽣伪书的原因
什么是伪书?
所谓伪书,是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内容造假的古典⽂献。

书籍与作者⽆法对应。

书籍与产⽣的年代⽆法对应。

书籍原有内容被替换。

产⽣伪书的原因:从总体上看,伪书的产⽣有两⼤原因:1、主观故意造成的伪书;2、
主观⾮故意造成的伪书;
主观故意:1、托古传道。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诸葛亮《马前课》;刘伯温《推背图》
2、利益驱使。

3、炫名。

《古⽂尚书》于西晋末年亡佚,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尚书》,共58篇,每篇有称作《孔安国传》的注。

南宋以来,逐步被证实为伪书。

4、争
强好胜。

王肃伪造《孔⼦家语解》与郑⽞争胜;杨慎:恃⽓求胜,每说有窒碍,辄造古书以实之。

李德裕门⼈伪造《周秦⾏纪》陷害⽜僧孺。

5、逃禁。

逃避政治风险,改题作者。

6、避嫌。

和凝《⾹奁集》,害怕有损⾃⼰的名声,将作者改为韩偓。

主观⾮故意:1、因⽂字产⽣伪误⽽导致作者错误。

如《逸民传》旧题“少元⼭⼈皇甫涍撰”,
在《明史?艺⽂志》及《江南通志》两书中却因“涍”与“濂”经常连⽤⽽误题为“皇甫濂撰”,皆成伪书。

2、因整理者学识不够⽽误题作者。

作伪的⼿段:1、作者假托他⼈。

2、后⼈改题著者。

3、割去原书序跋。

4、伪造序跋。

5、沿⽤旧名作新书。

6、截取某书部分,加上新名。

7、遍抄群书,造为新书。

8、⾃著⾃注。

9、以篆、籀等古⽂字书写,冒充古书。

10、以假掺真,窜乱旧帙。

⼆、辨伪的意义与主要⽅法
什么是辨伪?狭义的辨伪,指将⽂献中有伪误的图书、篇章揭⽰出来,并弄清事实真相的
⼯作。

⼴义的辨伪还包括⽂物真假鉴定、史实真假判定等。

辨伪的意义:1、辨别真伪才能确定⽂献的价值。

2、辨别真伪有利于⽂献的整理⼯作。

3、辨别真伪是编纂史书的前提。

4、辨别真伪有助于认识学术源流。

▲辨伪的主要⽅法
⼀、从⽂献的外围着⼿。

1、从传播源流上⼊⼿。

2、从被伪托的⼈⾝上寻找线索。

3、从⾸先传出该书的⼈⾝上找线索。

⼆、从⽂本细节着⼿。

1、看作者⾏事与⾏迹与书中信息有⽆⽭盾。

2、考察书、⽂中的特殊
词汇、声韵系统。

3、考察书籍内容与前代书籍有⽆雷同4、从书籍的称引上考察。

5、从史
实发⽣的时间与作者⽣活年代的⽭盾⼊⼿。

6、从⽂本中的称谓上⼊⼿。

7、从⽂本中涉及的制度上⼊⼿。

&从地理沿⾰上⼊⼿。

《修华岳庙记》是《樊南⽂集补编》中所收录的⽂章。

李商隐曾⾃编⽂集《樊南甲集》、《樊南⼄集》,后散佚。

清⼈从各种书籍中辑录出⼀部分,其中钱振伦、钱振常兄弟所整理的版本将李商隐的⽂章分为《樊南⽂集》和《樊南⽂集补编》两部分,《修华岳庙记》即为《樊
南⽂集补编》中的⼀篇,是根据清代另⼀学者孙梅的记载收录进去的。

当代学者对《修华岳庙记》的评价:
1认为李商隐在开成元年“极有可能受常英、荀尚、侯尼须等⼈之预请⽽撰写此⽂”。

2、认为《修华岳庙记》“反映了唐开成元年重修西岳庙的情况,具有极⾼的史料价值”
3、认为《修华岳庙记》“为研究李商隐早年的骈⽂创作活动和早年骈⽂风格提供了重要材料,填补了现存李商隐⽂章中
⽆’记’⽂体的缺撼,有助于了解李商隐骈⽂的⽂学性特
1钱振伦、钱振常兄弟的按语表达了什么观点?真的是李商隐的⽂章?时地相及?查找李商隐的⽣平经历:结论:不能说明问题。

⽂章出处?发现:年号被⼈为改动。

2、如果不是李商隐的⽂章,有可能是唐代其他某个⼈的⽂章吗?
阐皇风于五叶:
唐代皇帝世系:⾼祖、太宗、⾼宗、中宗、睿宗、⽞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
开成元年or开元元年?查《⼆⼗史朔闰表》,开元元年(713 )、开成元年(836)九⽉均⽆戊戌⽇。

3、如果不是唐代⼈的⽂章,可能属于哪个朝代的⽂章?古代其他书籍有⽆与该⽂的相关记载?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四《⼤代修华岳庙碑》
陈思《宝刻丛编》卷⼗《后魏修华岳庙碑》
赵明诚《⾦⽯录?后魏华岳碑》:兴光⼆年三⽉。

初步结论:《修华岳庙记》很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且碑⽂上没有署名。

4、如果说是北魏时期的⽂章,还有其他证据吗?
⼈名:常英:《北史》卷⼆《魏本纪⼆》;《魏书》卷⼋七
侯尼须:《元宁墓志》:宁字阿安,……俟尼须之孙,……。

制度:直勒:罗新《北魏直勤考》
5、《修华岳庙记》的写作时间?
阐皇风于五叶。

北魏皇帝世系: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余、拓跋濬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四《⼤代修华岳庙碑》何景明《雍⼤记》卷三⼗⼀《华州西岳庙记》结论:《修华岳庙记》作于北魏兴光元年(454)九⽉四⽇⾄兴光⼆年(太安元年)三⽉三⽇间。

6、《修华岳庙记》的作者是谁?
通过现有⽂献的考查可知,《修华岳庙记》的作者:尚不清楚。

第五章、古典⽂献的⽬录
⼀、⽬录与⽬录学
何谓“⽬录”?朋谓⽬录,是按⼀定次序编排的⼀批书名(篇名)及其叙录。

⽬录主要反映图书的内容、形式、出版、收藏等,⽤以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信息。

⼀书⽬录与群书⽬录:
⼀书⽬录:按⼀定次序编排的⼀书的篇名及叙录(内容提要)。

古⼈多将⼀书⽬录列于
书的末尾,后⼈为⽅便检索,将⽬录置于卷⾸。

群书⽬录:按⼀定次序编排的⼀批图书的书名及叙录。

古典⽬录的别称:录:《别录》略:《七略》志:艺⽂志、经籍志、《郡斋读书志》解题:直斋书录解题提要:四库全书总⽬提要考、记:朱彝尊《经义考》;钱曾
⽬录的功⽤:(P100)1、了解古代学术的源流、盛衰与演变。

2、有利于⽂化研究和⽂献整
理。

⼆、古典⽬录的基本结构
(1)书名:包括书籍名称、卷数、作者信息。

⼥⼝:郡斋读书志
(2)叙录:⼜称解题、提要,叙述书籍的主要内容、价值、版本、校勘、流传等信息。

(P80)有的⽬录书的叙录以⾃注的形式出现,如《汉书?艺⽂志》。

《左⽒传》三⼗卷。

左丘明,鲁太史。

(3 )类序:包括⼤序(总序)与⼩序两种。

《四库全书总⽬?凡例》:“四部之⾸,各冠以
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三类之⾸,亦各冠以⼩序,详述其分并改⾪,以析条⽬。


三、古典⽬录中的图书分类
六分法:创始于刘歆《七略》,“辑略”为总论,后分六类。

P84
《七略》特点:⼀、从书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七略》对于篇卷较少的书籍,必
设法使之归并于同性质的门类。

如果发现某⼀部分太丰富了,便单独把它别⽴⼀部,⽽不死
板地硬将它⾪属于原门类。

⼆、重视书籍作⽤⽅⾯的关联性,⽽合其所当合。

三、重视书籍性质⽅⾯的区分度,⽽分其所当分。

四、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下,⼜有⼦⽬。

《七略》于每⼀⼤类,⼜细分⼦⽬,体现了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四分法:|西晋荀勖《中经新簿》是四部分类的开端,以甲、⼄、丙、丁命名。

《隋书?经籍志》以经、史、⼦、集命名四部,正式确⽴图书四部分类法,成为古典⽬录分类法的主流。

四、古典⽬录的类型
(⼀)公藏⽬录: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晋:荀勖、张华《中经新簿》
唐:元⾏冲《群书四录》,亡佚。

⽏煛《古今书录》,亡佚。

宋:王尧⾂《崇⽂总⽬》,残本。

清⼈钱东垣有《崇⽂总⽬辑释》。

陈骙
《中兴馆阁书⽬》;张攀《续中兴馆阁书⽬》。

均亡佚。

近⼈赵⼠炜有《中
兴馆阁书⽬辑考》、《中兴馆阁续书⽬辑考》。

明:杨⼠奇《⽂渊阁书⽬》解缙等《永乐⼤典⽬录》
清:纪旳等《四库全书总⽬》于敏中《天禄琳琅书⽬》彭元瑞《天禄琳琅
书⽬后编》
(⼆)史志⽬录:张廷⽟《明史?艺⽂志》赵尔巽《清史稿?艺⽂志》
(三)私藏⽬录: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明:朱睦楔《万卷堂书⽬》⾼儒《百川书志》晁瑮《宝⽂堂书⽬》
清:钱谦益《绛云楼书⽬》⽑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黄丕烈《百宋⼀
廛书录》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录》陆⼼源《皕宋楼藏书志》
四、其他⽬录
(⼀)专科⽬录:经学⽬录、⼩学⽬录、史部⽬录、集部⽬录
(⼆)特种⽬录:丛书⽬录:顾修《汇刻书⽬》、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阳海清《中国丛书⼴录》联合⽬录:中科院北京天⽂台《中国地⽅志联合⽬录》
第六章、古典⽂献的标点与注译
⼀、从句读到标点
句读:句读的起源很早。

《春秋公⽺传?定公元年》:“主⼈习其读⽽问其传。


宋代有了刻有句读的书籍刊⾏。

宋岳珂《九经三传沿⾰例》说:“监属诸本皆⽆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

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句读经⽂⽽已。

惟蜀中字
本与兴国本并点注⽂,益为周尽。

” 但加句读的书毕竟是少数。

直到清末,⼀般的书籍依然是不断句的。

⽬前通⾏的的古籍标点:
引号:“” ⼀⼀「」‘‘――『』括号:
冒号:与新式标点同。

书名号:书名、篇名,《》或波浪线。

波浪线、直线还可标⽰年号。

直线:⼈名、地名
三、标点⽅法:1、由⼤到⼩,先易后难,层层推进。

2、参考已有的标点成果。

3、勤于、善于查考相关⽂献。

4、善于抓住⽂体特征。

四、古典⽂献的翻译。

翻译类型:⼀、不同语⾔⽂字间的互译。

梵⽂翻译成汉语,英译汉,汉译英等。

⼆、古⽂今译,即将⽂⾔⽂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古典⽂献学中的⼀项重要任务。

▲翻译要求:信: 译⽂忠实于原著,准确反映原⽂意旨。

达:通达,即通畅、明⽩。

雅:典雅、优美。

第七章、⽂献的类型
⽂献的主要类型:总集与别集所谓总集,指两位以上作家作品的汇集;单收⼀⼈的作品则称为别集。

▲总集分类(⼀)通代多种体裁:南梁萧统编《昭明⽂选》 ,800年间130位作者,38类体裁,752篇作品。

通代单⼀体裁:清代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断代多种体裁:宋代姚铉编《唐⽂粹》,收录唐代诗⽂2000多篇。

断代单⼀体裁:清代董诰等编
《全唐⽂》;清代彭定求等编《全唐诗》。

总集分类(⼆)选集萧统编《昭明⽂选》姚铉编《唐⽂粹》
全集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董诰编《全唐⽂》
(⼀)类书与政书:
1、类书:所谓类书,是指将古代图书中的词、句、段、篇以⼀定的标准进⾏分类编排,以便检索和引⽤的⼤型⼯具书。

类书分类编排标准:
义系标准:将材料以义类为标准进⾏分类编排,如宋代李昉等编《太平御览》1000卷,分
为天部、地部、⼈事部等五⼗五部,每⼀部下⼜分若⼲类,每⼀类下编排与该类意义相关的所有材料。

形系标准:以材料中⾸字字形为标准进⾏编排,将⾸字相同的词语排在⼀起,每个词语下罗列材料。

如清代张廷⽟编《骈字类编》。

⾳系标准:将材料以⼆到四字为限进⾏摘录,将尾字以韵部为标准进⾏分类编排,如清代的张⽟书等编《佩⽂韵府》以尾字在平⽔韵部中的位置为顺序进⾏编排,然后将材料—编排
出来。

2、政书:政书是中国古代记述典章制度的图书。

它⼴泛收集政治、经济、⽂化制度⽅⾯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加以组织,并详述各种制度的沿⾰等。

政书的代表: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献通考》。

(⼆)⽅志与家谱
1、⽅志:⽅志,全称地⽅志书,即按⼀定体例全⾯记载某⼀时期某⼀地域的⾃然、社会、
政治、经济、⽂化等⽅⾯情况的图书⽂献。

⽅志被称为“地⽅的百科全书”。

⽅志的⼀般内容:舆图、疆域、⼭川、名胜、建置、职官、学校、赋税、物产、风俗、⼈物、艺⽂、⾦⽯、灾异等等。

2、家谱:家谱,⼜称族谱、宗谱、家乘,是以⽗系为中⼼,记载⼀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物事迹的图书。

在三⼤历史⽂献中,家谱是“最接地⽓”的古典⽂献。

家谱的⼀般内容:姓⽒源流、世系、谱例(附字辈)、图、像赞、传志、宗规家训、⽂献等。

3、丛书:根据⼀定的标准或名义,将两种以上的书籍统合在⼀个总名下编校出版,但书籍与书籍之间仍是独⽴的,这样的⽂献类型即丛书。

《诗歌总集丛刊》,三联书店。

《明别集丛刊》,黄⼭书社,收书500种。

《明代通俗⽇⽤类书集刊》,西南师范⼤学出版社,收书42种。

《中国地⽅志集成》,凤凰出版集团,收书2000多种。

《中国⽅志丛书》,台湾成⽂出版社,收书2500多种。

《中华族谱集成》,巴蜀书社,第⼀辑收录李王张刘陈5姓族谱93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