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则极简材料+思辨性很强的新材料作文,前后只有2句话,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即“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

材料围绕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这一应用背景下,人们是否能更快找到答案,进而引发了关于问题数量增减的探讨。

这个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更需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考方式、问题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潜在影响。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审题立意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效率,使得许多曾经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迅速找到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直接面对未知、寻找答案的频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

材料的引导点主要有3个。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

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包括了创新、探索、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知识性的问题
可能更容易被解答,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却需要人类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材料也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让人们过于依赖技术,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知识碎片化、思维惰性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思维锻炼,以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已知问题的答案,但如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材料的一个引导点。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如何发现那些被技术掩盖或忽视的问题,并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整体而言,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可以从问题的本质与数量、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等多个角度进行展开。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并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以确保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立意】
(1)人工智能要与人融合;
(2)我们不仅要追求技术的便捷,更要关注技术如何与人性相融合,保持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深度;
(3)合理平衡问题的减少与深度的探索;
(4)知识的拓展非人工智能能替代;
(5)人工智能应当成为人类智慧的延伸而非替代;
(6)与人工智能同行,激发人类更大的潜能和创造力。

(7)不依赖人工智能,坚持自主思考,发现问题。

(8)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我们需要谨慎使用。

【精彩标题】
1.拥抱人工智能,却也不失提问之心
2.善假人工智能,勇闯知识边界
3.人工智能虽智能,解问还需提问“人”
4.智能不智,寻找问题还需人
5善驾AI之力,探索问题的无边界
6.问题永无止境,解答仍需躬行
7.问题依旧,答案更需多元
8.在AI时代,提问依旧熠熠生辉
9.借助AI翅膀,涌现更多问
10.我思故我在,问题不会少
11.与AI同行,问题不断,智慧无限
12.以科技之笔答时代之问
13.AI中得来终觉浅
14.人工智能非万能,谨守人之本
15.点亮人工智能,捍卫发问权利
【分论点结构示例】
1.《解问还需提问“人”》
分论点1:人工智能只是人的延伸,能回答问题,却不能主动提出新问题。

分论点2:能提出问题是人,而不是没有血肉,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工智能分论点3:真正能创造性解答问题的还是人,解问还需提问“人”。

2.《理性看待,善用人工智能》
分论点1: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提供了答案的快捷方式,但也可能减少我们深入探究问题的动力。

分论点2: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表面答案能解决的,需要人类深入思考和探索。

分论点3:在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以辨识问题的真正本质。

3.《问题之海,智慧之舟》
分论点1: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像一艘巨轮,我们当然要拥抱之,载着我们穿越问题之海。

分论点2:但问题之海无边无际,智慧之舟需由人类掌舵。

分论点3:在智能的助力下,人类应更勇敢地探索未知,拓展问题的边界。

4.《智能时代的问答之道》
分论点1:智能技术改变的只是问答的方式,但问答的本质未变。

分论点2:人类需要掌握智能技术,更要理解问答背后的逻辑和价值。

分论点3:在智能时代,我们应追求更高层次的问答之道,即知识与智慧的融合。

5.《问题无界,智慧有涯》
分论点1:问题的边界是无限的,但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

分论点2: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超越自身智慧的工具。

分论点3:但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利用这些工具,不断扩展我们的知识边界。

【优秀范文】
1.AI助力解答,问题仍需思考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00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网络的原住民,更能深刻体会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而我认为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而是会越来越深。

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将人为答案进行编纂与整合的,是已知性的,而它为我们提供了那些已知答案,就更推动我们向更高维度未知领域跨越。

因此吾侪青年应理智看待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共成长。

理性对待人工智能,不困于其囹圄之中。

网上的反例比比皆是,学生使用小猿搜题、作业帮来应付作业,应付老师,成绩一落千丈,丧失学习激情;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为了降低论文查重率,中文转英文,英文再转中文,几番往复……看似问题越来越少,其则反然,隐患重重。

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与其携手并进,在问题的迭代升级中,与时代共进。

学习遇到困难疑惑时,百度知道查找,作业帮搜题,根据解析,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将人工智能的答案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近兴起的 AI短视频博主,将英汉互译用生动形象的话语向我们解释,我们可以在学到知识点的同时,体会到语言的相通性,趣味性;再例如,使用AI助手,让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正因为合理使用人工智能,问题才会从浅层逐渐上升,在深入思考中推动人类进步。

人类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物,而非动物,其根本点在于人类会思考,会发问。

从玉兔捣药到"玉兔一号",从一只小舟到"蛟龙"号,从设想到实践再到创新,难道不是人类的特性吗?
人工智能只能助你一臂之力,却不能代替你完成人类进步的征程。

你试想"嫦娥"飞天,"蛟龙"下海,"北斗"导航,哪个不是人类思考与实践的成果,绝对不只是依靠和AI对话就能实现的。

人工智能只是对知识的整合,能告诉你原理,却告诉不了你思考的方向和实践的方法。

“我思,故我在。

”人类对未知探索的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相信人工智能的运用,能让问题更深奥,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光阴流转,我们与这个时代携手并进;岁月流转,我们与这个国家声息相闻。

泱泱中华,莽莽神州,我们应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思考问题,提升自我。

我们,一直在思考;问题,一直在新生。

2.提问不息,探索不止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窃以为,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而是会越来越多,并且问题会更加多元化,更有深度。

正确使用科技,让科技为发展赋能。

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我们得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深入探索世界。

从飞鸽传书到电报机再到如今的视频通话;从马拉车到蒸汽机车再到如今的高铁;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再到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在了解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的结果。

独立思考,勇于发问,敢于探索,如此,方能推动社会进步。

揆诸当下,我们这个浮华喧嚣的世界,有许多人为了追求速度而利于用互联
网来完成工作,不加以思考;中学生们利用搜题软件完成作业,没有自己的思考,草草了事;大学生们利用ChatGPT完成论文,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但一味地依赖科技,只会让我们失去自己的思想,止步不前。

正如叔本华所言:“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互联网上的内容定是前人所发现的,只有我们自己思考,提出疑问,勤于探究,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世界。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看清科技的利与弊,审时度势,在科技的辅助下提出疑问,进行创新,才能使科技真正为己所用。

正如北斗飞天,蛟龙下海,科技帮助人们探索未知;又如望远黑洞,科技帮助人们看清百年追寻的答案;又如"华龙一号"的力揽乾坤,"天眼"的探求寰宇,人们在科技助力下更好地探索世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牛顿曾言,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故漫漫人生路上,我辈青年让科技成为前行的助力而非阻力,勇于发问,勤于探索,在属于自己与时代的光阴里,一展才干,策马逐梦!
我思故我在,我们的思想中不应充斥混乱与芜杂,而是应开满思考之花!手握思考的主动权,勇于发问,勤于探索,才能为我们的人生着色,才能让我们的明天如画!
3.问题永存,实践不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帮助下,网络上如海洋一般汹涌澎湃的知识和观点,由人工智能搜集和整理,在被问及的时候忠实地输出,犹如一个如臂使指的宝库,但在问题得到答案后,问题会越来越少吗?答案是否
定的。

问题不但不会越来越少,问题的内容和深度也会迭代更新。

问题被解答,但并没有被解决。

当输入一个病症特征,网页上弹出各种回复,告知疾病原理及治疗方案,看似问题得到解答,但带有不确定性的疾病并没有很快得到治疗。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方案?这些方案靠谱吗?如果不靠谱是否要立即线下就医?……再假如让人工智能去解牛,或许它能给出“批大郤,导大窾"的答案,但决不能像"依乎天理"解牛的疱丁,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因为它不懂得变化的“道”。

人工智能给出的只是人类已知范围内综合性最强的答案,这些答案不一定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因此,信息时代,问题不会越来越少。

问题永存,源于实践不止。

即使问题逐渐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在问题不断被解决的进程中,事物就能得到发展。

例如,手机中的应用软件有更新换代;人工智能Chat GPT有版本更新。

再比如,人工智能不能直接回答我们月壤的成分,所以我们持续推进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我们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生发出各种更深入的新问题,等待我们解决。

由此可见,信息时代,问题不但不会越来越少,其多样性和深度也会大大增加。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不断产生新事物。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因此矛盾也在不断迭代变多,由矛盾产生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多、变深入,人类不断解决问题,正推动了世界发展。

由此推知,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问题一定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永远存在,并且会越来越多,这就驱使人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而问题的多样性和深度的增加,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复杂和多元。

因此,为了更快解决问题,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做到"对症下药”。

人工智能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投之于实践中去。

人类注定与问题共存,也注定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不断进步。

我们应认识到问题永存,做到实践不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时代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4. AI智能普及,问题不会减少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多少游子在那淡雅的月夜,对着故乡写下无尽的牵挂与思念,想与远方的亲人倾诉,却无能为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

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多问题可以快速得到答案,但因此而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吗?我的答案:不会。

首先,问题与答案是人们思维的两个不同层面,这与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并无直接关系。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疾病的困扰、社会的发展等,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随后就会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比如:困扰人类3000多年、全球曾有20亿以上人口经常处于其威胁之下的疟疾问题,直到屠呦呦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才得以有效治愈。

再如住房结构不合理、有些城市住房价格偏高,一房难求,而有些地方空置房大多,常住人口太少等。

这些问题与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又有何直接关系呢?
其次,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些问题根本无解。

李白有诗《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中,李白将月亮和自已的影子想像成自已最密切的挚友,这种超然的想象能力,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因此李白被称为“诗仙”。

“诗仙”只有一个,这种天才的想象能力,是无法通过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而移植给普通人的。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为人类的想象力提供更多的灵感,但缺乏人类的情感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表达深层情感和情绪的能力。

黑格尔说:“想象是艺术创建中最杰出的本事。

”这是人类特有的天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互联网无论如何普及,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应用,都无法移植人类的想象力,无法创造出和人类一样具有深层情感的想象能力的AI机器人。

最后,问题总是先于答案、多于答案,这不是互联网的普及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所能左右的。

随着时间流逝,时代变迁,问题总是不断产生,互联网、人工智能给当前的问题快速提供答案,未必就能给今后的问题提供答案。

互联网也好,人工智能也罢,都在更新换代。

当今互联网5G能快速解决的问题,并不能解决今后6G互联网的问题;目前班古里昂大学的RSTAR机器人,已可以爬行、攀爬和翻越障碍物,但今后还会有更复杂的问题亟待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去解决。

如今动车的速度比自行车、汽车快多了,动车可以快速把人们带到目的地,但它的快速,并不能决定旅客的多少,旅客多少取决于人们出行的需要。

同理,问题多少并不取决于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