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04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04,2017
(总第1 7 6期) J
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Serial No.176[收稿日期]2017-02-
02[作者简介]张海燕(1979-)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学法。[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基金项目“
信息化视域下微型移动学习模式在外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ZS293
)研究成果。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探讨
张 海 燕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郑州 450007
) [摘 要]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典范,
阐述英美文学的两大文化源泉,论述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探讨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以此管窥英美文学以及英美文化的特征与积极意义。
[关键词] 英美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跨文化视角[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7)04-0009-
04 一、
引言文学作品不仅是作家的创造,也是地域、时代、文化的产物,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体味定能获得语言领会方面的进步以及文化视野的拓展,特别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深入交流的时代,以跨文化的视角赏析其他文明下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大价值。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典范,基于跨文化的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不仅是领会英美文学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与进步的需要。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源泉(一)古希腊罗马神话
马克思曾经说过: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和源泉,尤其对其文学的影响自古至今绵延不断。英美文学作品亦承载着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气质与精髓,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风貌。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首先,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英美文学发展的基础,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直接来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人是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如《俄狄浦斯王》等,都直接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戏剧家阿里斯托芬、诗人但丁以及许多现当代
英美作家都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吸取营养,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会不经意间在他们的作品中闪现。
其次,古希腊罗马神话为后世英美文学作品带来了思维方式上的启示。古希腊罗马神话十分强调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以及独特鲜明个性的展现,还特别注重对完美人物的追寻;同时,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为世人所敬仰、赞美的神和英雄并不是毫无瑕疵的,他们如孩童般幼稚或容易冲动,将自己的爱恨情仇表露无遗,理性则往往被弃之一旁。因此,这些神和英雄也会犯错误,甚至这些错误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悲剧。在后世的英美文学作品中,许多追寻自我、激情奔放、乐观勇敢的人物都能够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鼻祖。可见,古希腊罗马神话能够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材料,是英美文学作家最为重要的创作源泉。
(二)
《圣经》古希伯来文化的主体是基督文化,经过后世对其的加工、改造、总结和提炼,《圣经》诞生,并且影响了此后的整个西方文化。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教义经典;而在文学领域,尤其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圣经》还是古希伯来诸文化的融汇,是基督文化的基础和精髓。因此,《圣经》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并非完全是直接的、简
·
9·
单的,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它通过影响文化进而实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源泉的作用是渗透式的、无孔不入的、不可替代的。
在英美文学作品对《圣经》吸收的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具体来说,《圣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首先,许多英美文学作品直接以《圣经》中的故事或情节为材料进行加工,这是最容易辨别的一种运用方式。以长诗《贝尔武夫》为例,这首诗里涉及到了上帝,且展现了妖怪格兰代尔的渊源,读过《圣经》的人们会对此十分熟悉,它就是来源于《旧约全书·创世纪》中的一个故事。要阅读和欣赏此类作品,就应该对《圣经》有较为扎实的了解,熟悉其中的经典故事,只有这样才可以更为顺利地体会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语言艺术。其次,把《圣经》中的寓意作为主题引入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对于这类文学作品,对其领会存有一定的难度。对中国读者来说,为了充分理解作品中的寓意,对《圣经》中的经典故事了如指掌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它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然而这并非易事。以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为例,作品从头到尾无处不含有基督教义,即使是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客厅,也可能被作家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又如,诗人拜伦以《希伯来歌曲》展现个人志向,它就引入了《圣经》中的寓意;《扫罗王最后一站之歌》来源于《旧约全书·撒母耳记》,赞扬古以色列人不怕艰难,敢于拼搏的品质。第三,作品中看不到《圣经》中故事或寓意的影子,作家不再有意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引用,但《圣经》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作家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使《圣经》思想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反复出现,该类文学作品往往以真实的人或事件为依托,展现人类的道德或者欲望、性格等主题,并从《圣经》的角度进行探讨,进行是非善恶的评判。
三、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探讨原则
(一)遵循文化差异的原则
探讨英美文学作品应该以跨文化的视角实现转换认知方式,应对作家的创作意图保持尊重,客观地探寻作品语言的本来意义。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创作者”,阅读便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其任务是对作品语言进行领会和思考,理解作家意图,这是对一个合格读者的基本要求。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读者在阅读中所持的观点不会与作家的创作意图完全重合;另一方面,也不会对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更改。因为语言是既定的,读者只能对其进行理解和接受。在赏析作品时,读者的阅读对象是已经完成的文本,只需拥有一定的语言文字水平便可基本完成阅读任务,然而倘若要对作品有深入的领会,包括情节、思想、审美价值等,则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并拥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要想深刻领会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单靠读懂语言文字是不足以实现的,它还要求读者具备较好的文学修养和思考能力。文学经典可以流传并受人敬仰是有其原因的,它具有很强的陶冶情操功能。通过欣赏英美文学作品,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包罗万象的人类社会知识,还能获得文学修养上的不断提高,逐渐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审美价值的敏感度,这有利于吸引读者进行深入阅读,直至实现与人类伟大心灵的沟通。
(二)注重时代特征的原则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和社会历史密切相关的,必然蕴含着特殊的时代品质。无论哪种文化下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包括英美文学作品在内,一部部作品都是某个时代的映射,将当时社会多方面风貌浓缩于语言文字之中。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交流的载体,通过作品,读者能够获得有关作品创作时的社会历史知识。以《傲慢与偏见》为例,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状况与时代背景,读者应对小说艺术化的语言仔细品读,努力去认识作家眼中的底层社会及其典型人物,并要着重品味映射上层社会生活的词汇。例如,在展现上层社会的虚伪与龌龊时,作家是这样描述的:“他脸上堆满了笑,鼻翼的凹陷处一颗硕大的黑痣,他所自豪的就是这颗令人作呕的黑痣,因为,给他占朴的人给他说过:这颗黑痣就是富贵的标志。”从这仅有的几句话中便可体味出其艺术化的语言风貌,“黑痣”被作家描写得极具讽刺性,在人物内心,“黑痣”象征着荣华富贵,意味着张扬的生活方式;但读者却丝毫不这样认为,“黑痣”与高尚富贵毫无关系,相反它展现的是人性丑恶与卑鄙的一面。作品中的此类语言不仅是对不同阶层人物生活状态的生动刻画,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展现了作家的表达技巧与语言处理方式。可见,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当努力了解时代语言,体味文学语言的艺术化使用。
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应从语言中追寻适合展现当时社会的某些艺术语言,并对其进行理解和消化,最终将其进行转换和运用,将其与中国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如此一来,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语言艺术。倘若可以使读者在赏析中实现对文学语言的双向转换,就能实现对不同作品的尊重,深入了解它们的风格与特征。现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