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语段专项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语段专项练习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

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

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

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

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

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

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

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

详细类型见上所举。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

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二、专项训练
语段一
壬子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

其()议之。

”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

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如()故()便。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用)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朕未见其便,其()孰(详细)计()之。

”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所以
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师说》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谏逐客书》
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

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
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其议之()
其孰计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如故便()
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侍坐》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语段二
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进谏)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

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

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古之治天下()
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
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而上无由闻过失也()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琵琶行》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

其除之()
除臣洗马()——《陈情表》
折辇下除()——《苏武传》
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有犯此者勿听治()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苏武传》
家齐而后国治()——《大学之道》
明于治乱()——《屈原列传》
语段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十二章》
敢怒而不敢言()——《过秦论》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文公与之处()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吾与点也()——《侍坐》
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列传》

其徒数十人()
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苍山负雪()——《登秦山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
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语段四
谷应泰曰:“李自成以()驿胥()失职,值()饥民不沾泥等倡()乱延安,因往()从之。

此时明察之官,剽锐()之将,便当厚()集众师(),一鼓擒()灭。

而乃()养痈()坐大(),驯()致()蔓延,此岂()非计之失耶!以()予()论()之,假令()货贿屏()绝,则将必尽()材;文法()便宜(),则权不中制(),不难一举而扑灭之也。



李自成以驿胥失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臣以险衅()——《陈情表》
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

李自成以驿胥()失职
胥怨者民也()——《答司马谏议书》

便当厚集众师()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过秦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乃养痈坐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石钟山记》
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参考答案
语段一
壬子十二月,上(皇帝)曰:“法者,治之正(道理,规律)也(表判断),所以(用来)禁暴而率(率领)善(使……为善)人也。

今犯法已论(判处),而(却,表转折)使毋(无)罪之父母妻子(妻子儿子)坐(因……判罪)之、及为收帑(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朕甚不取。

其(希望)议之。

”有司(有关官员)皆曰:“民不能自治,故(所以)为(制定)法以禁之。

坐收(拘囚),所以(用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

如(按照)故(原来的,旧有的)便。

”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诚实),罪当(恰当)则民从。

且夫牧(管理)民而导之善者,吏也。

其既不能导,又以(用)不正之法罪(判罪)之,是(这)反害于民为暴者也。

朕未见其便,其(还是)孰(详细)计(谋划)之。

”有司皆曰:“陛下加(施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

请(请允许我)奉(遵从)诏书,除(除去)收帑诸(各种)相坐律令。


所以
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用来)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师说》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用来……)——《谏逐客书》
故今具道所以(……原因)——《答司马谏议书》

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坐之(因……判罪)
以手抚膺坐长叹(白白地)——《蜀道难》
因击沛公于坐(座位)——《鸿门宴》

其议之(希望)
其孰计之(还是)
其若是,孰能御之(假如)——《齐桓晋文之事》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难道)——《谏太宗十思疏》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石钟山记》

如故便(按照)
纵一苇之所如(到,往)——《赤壁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或者)——《侍坐》
今已亭亭如盖矣。

(像)——《项脊轩志》
壬子年十二月,文帝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

如今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

希望你们再议论议论吧。

”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做坏事。

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干系重大。

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依原来的做法不加改变为宜。

”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

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

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而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

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

”官员们都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

我们遵从诏书,废除拘执罪犯家属、收为奴婢等各种连坐的法令。


语段二
上曰:“古之(主谓之间)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古代一种旗杆顶上用彩色羽毛做装饰的旗子),诽谤(进谏)之木,所以(用不)通治道(途径)而来(使……到来)谏者。

今法有诽谤(以不实之辞毁人)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穷尽)情,而上无由(办法)闻(听闻)过失也。

将何以(凭什么)来(使……到来)远方之贤良?其除(废除)之。

民或(有的)祝诅(祝告鬼神,使加祸于别人)上以相约结(结盟、订约)而后相谩(抵赖),吏以为(认为)大逆,其(如果)有他言,而吏又以为诽谤。

此细民(小民,普通百姓)之愚无知抵死(判处死刑),朕甚不取。

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审理)。



古之治天下(主谓之间)
及其所之既倦(到达)——《兰亭集序》
南取百越之地(的)——《过秦论》
夫晋,何厌之有(宾前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听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琵琶行》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消息)——《报任安书》
臣具以表闻(上报)——《陈情表》

其除之(废除,除去)
除臣洗马(授予官职)——《陈情表》
折辇下除(台阶)——《苏武传》
以兴利除弊(除去)——《答司马谏议书》

有犯此者勿听治(审理)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苏武传》
家齐而后国治(社会太平)——《大学之道》
明于治乱(社会太平安定)——《屈原列传》
文帝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

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行,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没有办法了解自己的过失。

这还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应当废除这样的条文。

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负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如果再有其他不满的话,官吏又认为是诽谤朝廷。

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上述做法我认为很不可取。

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语段三
有为(践行)神农之言(言论,学说)者许行,自楚之(到)滕,踵门(亲自上门;踵,至,到)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而为氓(古代称百姓,特指外地迁来的百姓)。

”文公与(给)之处(处所)。

其徒(同一类或同一派系的人,门徒)数十人,皆衣(穿)褐(粗麻袜子或兽毛、粗麻制成的衣服),捆屦(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织席以为(把……作为)食(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背着)耒耜(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这)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向他学习)。


有为(践行)神农之言者许行(言论,学说)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字)——《论语十二章》
敢怒而不敢言(说话)——《过秦论》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记载)——《石钟山记》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著作)——《过秦论》

文公与之处(给)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依附)——《六国论》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给予)——《鸿门宴》
吾与点也(赞许)——《侍坐》
子非三闾大夫与(句末语气词)——《屈原列传》

其徒数十人(同一类或同一派系的人,门徒)
迁徙之徒也(类)——《过秦论》
徒留无所施(白白地)——《孔雀东南飞》

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背着)
苍山负雪(覆盖)——《登秦山记》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六国论》
见犯乃死,重负国(对不起)——《苏武传》
使负栋之柱(承受)——《阿房宫赋》
誓天不相负(辜负)——《孔雀东南飞》
有个奉行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个由远方来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辛,背了农具耒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您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语段四
谷应泰曰:“李自成以(因为)驿胥(小官吏)失职,值(恰逢)饥民不沾泥等倡(带头)乱延安,因往(前往)从之。

此时明察之官,剽锐(剽悍精锐)之将,便当厚(大量)集众师(军队),一鼓擒(捉拿)灭。

而乃(竟然)养痈(姑息坏人坏事)坐大(逐渐强大起来),驯(渐渐,逐渐)致(导致)蔓延,此岂(难道)非计之失耶!以(依照)予(我)论(论断)之,假令(假如)货贿屏(摒弃)绝,则将必尽(穷尽)材;文法(文书法令)便宜(恰当适宜),则权不中制(从中干预),不难一举而扑灭之也。



李自成以驿胥失职(因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的时候)——《登泰山记》
敢以烦执事(用)——《烛之武退秦师》
臣以险衅(因为)——《陈情表》
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苏武传》

李自成以驿胥(小官吏)失职
胥怨者民也(全,都)——《答司马谏议书》

便当厚集众师(军队)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军队)——《过秦论》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师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学习)——《师说》

乃养痈坐大(竟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伶官传序》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竟然)——《石钟山记》
乃仁术也(是,表判断)——《齐桓晋文之事》
谷应泰说:“李自成因为驿差失业,正赶上饥民不法泥等在延安作乱,就去加入了他们。

这时明白事理的官员,剽悍精锐的将领,就应当多多聚集军队,一鼓将其消灭。

反而竟然姑息纵客贼寇,致使他们逐渐强大起来,进而蔓延天下,这难道不是计策的失误吗!在我看来,假如杜绝贿赂,将领们就能够竭尽才造;法令适宜。

权力不处处受到制约.就不难一下子消灭反哦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