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六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六中学2024届中考化学适应性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推理中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单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活泼金属和酸反应有气体产生,则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D.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3.恒温条件下,向两份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硫酸、Na2SO4溶液,分别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乙曲线所示。

通过分析该图推埋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B.乙曲线N点时混合液体呈无色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生成大量水
D.乙曲线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Na+、SO42﹣
4.空气成分中,含量最多且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D.加热液体
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7.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A.米饭馒头B.红烧鲤鱼
C.凉拌黄瓜D.红薯粉条
8.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pH=2的稀盐酸
B.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
D.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
9.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取少量固体B.塞紧橡皮塞C.称量固体
D.点燃酒精灯
10.已知Na2CO3样品中含有少量的NaCl,为测定该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取ag样品,按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用排水法收集到Vml气体
B .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称量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 1g
C .与足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 2g 固体
D .与少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 3g 固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 1℃时,将 25g 甲物质放入 100g 水中充分溶解。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溶解剩余固体至少还需加水________mL 。

(2)把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为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23N NO 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

试计算:()23N NO 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

()23N NO 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

下列化合物中,氮元素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填字母)
A ()23N NO
B 2N O
C 25N O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并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_____.
14.干洗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法国巴黎,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有关“干洗”的资料卡,其中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并说明原因.
错误_____;原因_____.错误_____;原因
_____.错误_____;原因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

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装置。

请回答:
(1)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

(2)若选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①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制取并收集CO2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填字母)。

②若用E装置干燥并收集一瓶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_____(填字母)。

A CO2
B O2
C H2
D NH3
(4)实验室可用块状电石(CaC2)与足量的水在常温下剧烈反应制取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

(5)小雨同学在探究Al、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实验时,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小雨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A试管中预期的实验现象,从操作上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

②实验成功后,小雨把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合并,然后倒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不溶性固体。

为此,小雨继续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不溶性固体中含有哪些成分?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中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此时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反思与评价]小军同学用表面积相等的以上三种金属片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反应完成同样的探究,却意外发现铁片中加稀盐酸后,溶液变为黄色。

试写出溶液变为黄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6.化学老师演示了一个“黑面包”实验:往烧杯中倒入蔗糖和少量水,再注入一定量的浓硫酸,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可
观察到蔗糖迅速变黑,并逐渐膨胀成“面包”状,同时烧杯壁明显发烫并有大量水雾。

同学们对这个实验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SO2有刺激性气味,与CO2一样能与NaOH溶液反应,也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此外,SO2还易被酸性KMnO4吸收,并能让品红(一种红色试剂)褪色。

探究一:黑色物质
(1)蔗糖(C12H22O11) 脱水的反应为C12H22O11浓硫酸
12X+11H2O,则黑色物质X为____。

探究二:面包的成因
(2)如图组装装置,滴入浓硫酸后气球膨胀,冷却至室温后,观察到气球_____,甲同学据此认为膨胀不仅是由于放热造成的,还生成了气体。

探究三:生成的气体
(3)乙同学将气球摘去并将图甲、乙装置相连后,重新进行实验时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并能闻到刺激性的气味,他判断生成了SO2。

为了确认是否还生成CO2,乙同学认为要避免干扰,先确保除尽SO2,再检验CO2,则需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 A-____、_____、_____、_____-B连接好装置。

能说明气体产物中有CO2的实验现象是①品红溶液____②澄清石灰水浑浊。

由此说明面包膨胀的主要原因是黑色物质和浓硫酸反应产生了CO2和SO2,请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
整:______+H2SO4Δ
______。

(4)丙同学考虑到可能还会生成有毒气体CO,在参考乙同学的思路下设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证明。

则A、B中的试剂应分别为____(填标号)。

A NaOH溶液、石灰水
B 石灰水、NaOH溶液
C 酸性KMnO4溶液、石灰水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题分析】
A.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硫酸(H2SO4),选项错误;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与臭氧,选项正确;
C.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不一定是活泼金属,还有可能是碳酸盐,如碳酸钠,选项错误;
D.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就不属于中和反应,选项错误,故选B。

2、C
【解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绿色化学.可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图示条件分析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需要氧气。

故A正确
B、同样的条件下a燃烧而b不燃烧,说明需要的温度不同,故B正确
C、a处白磷燃着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故C错误
D、管口小气球能收集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不污染空气。

故D正确
3、A
【解题分析】
A.在M点液体的电导率为0,说明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有水没有其他溶质,液体呈中性为无色,选
项A正确;
B.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呈碱性,液体为红色,选项B错误;
C.甲曲线M点后电导率增强的原因是继续加稀硫酸,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多,选项C错误;
D.N点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酸钠,故含有的离子是钠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选项D错误。

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中混合液体呈什么颜色,要根据混合液体中的成分确定,甲曲线M点电导率为0,说明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有水没有其他溶质,酚酞在中性时呈无色;而乙曲线N点液体,因为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无论反应程度如何,溶液一定呈碱性,酚酞呈红色。

4、A
【解题分析】
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题目详解】
空气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选项A正确,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空气中成分的含量以及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5、D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读取凹液面的最低处,故A错误,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且瓶口紧挨试管口,故B错;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悬空,故C错误;给液体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且用外焰加热。

故D 正确。

考点:实验的基本操作。

6、D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木炭的化学性质,它们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和还原性,因此都可以做还原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相同:黑色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够污染环境,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要对尾气进行处理;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

【题目详解】
A、木炭还原氧化铜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碳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选项B错误;
C、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具有相同的现象:黑色变红色,故选项C错误;
D、木炭还原氧化铜时要防止液体倒吸,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需要防止液体倒吸,选项D正确。

故选D。

7、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A、米饭馒头富含淀粉,属于糖类,B、动物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正确,C、凉拌黄瓜富含维生素,D、红薯粉条富含淀粉,属于糖类,故选B
考点:人类重要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8、B
【解题分析】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pH=2的稀盐酸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pH 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pH=2,更不能减小到pH小于2,错误;
B、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过程中溶液一直是饱和溶液,由于反应放热,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因此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随之减小,当完全反应后不再放热,随着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氢氧化钙继续溶解,当降低到室温时氢氧化钙仍然是饱和溶液,氢氧化钙质量分数和加入氧化钙前相等,正确;
C、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错误;
D、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硫酸时,当反应的稀硫酸质量相等时,产生氢气质量相等,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图像类的题目抓住“三点一走势”,即首先看清楚横、纵坐标各表示的量,然后从起始点、转折点、终点还有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解答。

9、A
【解题分析】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错误。

故选A。

10、C
【解题分析】
A、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小于实际生成的气体体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已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但是稀硫酸的质量未知,无法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继而无法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
不符合题意;
C 、与足量氢氧化钙反应,2323Na CO +Ca(OH)=CaCO +2NaOH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得到m 2g 固体,即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再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 、与少量氢氧化钙反应,碳酸钠不能完全被转化为沉淀,无法计算出碳酸钠的实际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16.7 % 25 甲>乙>丙
【解题分析】
(1)t 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 ,将25g 甲物质放入100g 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0g 甲,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根据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100%+100g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20g 100%16.7%20g+100g
⨯≈; 还剩余5g 甲没有溶解,设溶解5g 甲需要水的质量是x
20g 5g =100g x
x=25g
所需水的体积=25g÷
1g/mL=25mL 。

故填: 16.7 % 25。

(2)t 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t 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根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是: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t 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t 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丙没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甲、乙有晶体析出,但在t 1℃时仍然是饱和溶液,甲、乙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但t 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 1℃时乙的溶解度,t 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t 2℃时丙的溶解度,也就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序是甲>乙>丙。

故填:甲>乙>丙。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概念、固体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152 7:12 C
【解题分析】
N N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4+(14+16×2)×3=152
(1)()23
N NO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4×4):(16×6)=7:12
(2)()23
N NO化学式变形成:N2O3,则三个选项的物质化学式中氮原子数相同,氧原子数越多,则氮元素质量分(3)将()23
数越小,所以N2O5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C。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溶质溶解实质上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水中,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由于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溶液中,因此化学反应时,两种物质分子接触比较充分,因此反应比较快。

如泡沬灭火剂中用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往往是以离子的状态均匀存在于溶剂中,在溶液中反应时,离子相互接触的很充分,反应速度就变快。

考点: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溶液能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并学会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知识的强化。

14、物理性质有挥发性差、不易燃不易燃属于化学性质四氯乙烯遇水发生物理变化四氯乙烯遇水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大量使用氟利昂溶剂干洗剂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解题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题目详解】
(1)不易燃,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2)四氯乙烯遇水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故填:(1)物理性质有挥发性、不易燃;不易燃属于化学性质;
(2)四氯乙烯遇水发生物理变化;四氯乙烯遇水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大量使用氟利昂溶剂干洗剂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题目点拨】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锥形瓶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CaCO 3+2HCl=CaCl 2+ H 2O+ CO 2↑ BC B CaC 2+2H 2O=C 2H 2+Ca(OH)2 B 未将铝丝表面的氧化膜除去 铁和铜(或Fe 和Cu ) Fe+
H 2SO 4=FeSO 4+H 2↑ 6HCl+Fe 2O 3=2FeCl 3+3H 2O
【解题分析】
(1)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

(2)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时,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氧气流进入导气管,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题中A 装置试管口有一团棉花,若选用A 装置来制取氧气,则反应物是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3)①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CO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CaCl 2+ H 2O+ CO 2↑。

因为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B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此收集装置选择C ,故制取并收集CO 2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BC 。

②E 装置中干燥剂是碱石灰,二氧化碳能跟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还能和氧化钙吸水后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因此
不可以用E 装置干燥二氧化碳;O 2不跟碱石灰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能吸收氧气中的水分,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用该集气瓶收集氧气应从左侧长导管进,因此该装置可以干燥并收集一瓶氧气;H 2、NH 3都可以用碱石灰干燥,但因为密度比空气小,用该集气瓶收集这两种气体应该从右侧短导管进,不可用图中装置收集。

因此若用E 装置干燥并收集一瓶某气体,则该气体可能是:B 。

(4)实验室可用块状电石(CaC 2) 与足量的水在常温下剧烈反应制取乙炔(C 2H 2)气体,同时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 2+2H 2O=C 2H 2+Ca(OH)2。

因为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故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B 。

(5)①实验中小雨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A 试管中预期的实验现象,从操作上分析可能的原因是:没有除去铝丝表面的氧化膜。

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铝丝在空气中很容易跟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所以不将该氧化膜打磨除去,铝就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接触反应。

②实验成功后,小雨把两支试管中所有物质合并,然后倒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烧杯中仍有不溶性固体。

实验并得出结论:过滤,向滤出的不溶性固体中滴加足量的稀硫酸,有气泡冒出,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溶液中的铜全部被置换出来,又因为铝比铁活泼,所以固体中一定有铁可能有铝,则该不溶性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铁和铜(或Fe 和Cu )。

该实验中一定发生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Fe+ H 2SO 4=FeSO 4+H 2↑。

③反思与评价:因为铁片容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溶液呈黄色,而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时,氯化亚铁溶液呈浅绿色,所以铁片中加稀盐酸后溶液变为黄色的化学方程式是:6HCl+Fe 2O 3=2FeCl 3+3H 2O 。

【题目点拨】
两种物质必须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本题中小雨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观察到A 试管中预期的实验现象,就要从铝有没有和硫酸亚铁接触的角度考虑。

16、C 略有缩小,并未恢复原状 F E C D 不褪色 C CO 2↑+2SO 2↑+2H 2O A
【解题分析】
(1)根据蔗糖(C 12H 22O 11) 脱水的反应为C 12H 22O 11浓硫酸12X+11H 2O ,反应前后氢、氧原子个数相等,则X 只含碳原子,反应前碳原子个数为12,而X 前的计量数为12,所以黑色物质X 为C 。

(2)该反应放热且会生成气体,所以气球先膨胀,当温度冷却至室温,略有缩小,并未恢复原状,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

(3)题中信息告知先确保除尽SO 2,再检验CO 2。

验证二氧化碳,要先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品红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

则需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 A-F-E-C-D-B 连接好装置。

能说明气体产物中有CO 2的实验现象是①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已除尽二氧化硫气体,没有二氧化硫干扰;②澄清石灰水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黑色物质为碳,和浓硫酸反应产生了CO 2和SO 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222ΔC+2H SO CO + 2SO + 2H O ↑↑
(4)要证明可能还会生成有毒气体CO ,就要先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除去,再检验是否除干净,则装置A 中放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除去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B 中放石灰水,用于检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否除干净。

故选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