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教育概述
大纲
一、生死教育的时代背景
1.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
2.走出现行教育的困境
二、生死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
1.西方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
2.中国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
三、生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1.生命教育的概念
2.死亡教育的概念
3.生死教育的概念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生死教育
原理和观点
K01:生死教育日渐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是由于现代人希望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并且克服现行生死教育的局限
K02:西方生死教育从古罗马开始,经历了狄尔泰、斯普朗格、马斯洛等人的发展,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中国生死教育可以追溯到儒家、道家的思想,到现代的鲁迅、蔡元培、陶行知等人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发展
正文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人们不仅在追求生活的幸福、思考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在探讨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于是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以下简称生死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生死教育的时代背景
1.提高现代人生活品质
现代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世界,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幸福感
◆心理健康
◆压力应对
关于这个问题,台湾著名学者杨国枢先生说:“近年来,台湾民众物质生活水准日益提升,多数民众都已远离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桎梏,进而追求精神心理生活的改善。
晋达这种生活境界的人,对人生之意义与存有之本质的理解比较认真,因而会激发探索生死问题的兴趣。
但是当今中国内地企业员工的压力状况情况堪忧: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全国3000多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发现:87.4%的人感到压力很大;《中国企业家》杂志对252位企业家调查,90.6%的人处于“过劳”状态;零点调查集团的报告:41.1%的白领面临较大工作压力,61.4%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北京昌平区对2151名教师调查表明(2007):28.6%的教师压力非常大;49.6%的教师压力比较大;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
在生理方面,57%的教师经常失眠;54.4%的教师消化不良或者食欲不振;50.9%的教师经常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头晕现象。
在心理状况方面,57.6%的教师情绪低落;62.1%的教师经常感到非常紧张。
现代人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死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的老龄化现象。
例如,台湾著名学者杨国枢先生说,台湾民众的平均寿命日益增长,已成为高龄化社会。
如此多的老人和如此多的照顾老人的民众,他们自然对生死问题非常感兴趣。
根据研究老年人自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某些剧烈的损失
◆失去更多的身心功能
◆配偶的死亡
◆住进养老院
◆失去工作能力
2.走出现行教育的困境
我国现行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
◆功利主义的教育,使生命的意义失落,人成了科技社会的工具
◆教育不仅要使人成材,更要成“人”
◆升学主义的压力
◆教育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
◆培养解题高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泰戈尔则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然而,根据各方面的调查,我国学生身心健康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例如,关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
◆睡眠不足8小时的:小学生10%,初中生43%,高中生64.2%
◆精神状态随年级升高而下降
◆自由安排的时间不多
◆家庭幸福感不高
◆生活满意度不高
在生死观方面,学生则表现出对死亡的无知和模糊:曾有一则报道:在某地发生了6名少年连续服毒事件,2人死亡,4人获救。
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对此事作了深入调查,其中有些细节令人深思:服毒事件中的主要人物——苗苗,在她的遗书中写着“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快乐生活”,并在喝药后笑出声。
为了陪伴好友而自杀未遂的小蔡,谈到对死亡的认识时说:“死就是人睡着了不会醒来,并不可怕。
死可以让痛苦中的人得到解脱。
”如今,许多青少年以为死亡就像网络游戏里的人物,血流光了就死了,血来了又会活;也有人认为死亡就像睡觉,明天还会醒来;还有人甚至认为死亡后灵魂还会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二、生死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
1.西方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
古希腊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第一个表述了他关于教育的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认为,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
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心灵走向光明。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身心自然运动的过程,教育要适合儿童好动的天性。
在教育目的上,古希腊人强调身心和谐发展,追求体格健壮而又思想敏捷。
柏拉图曾经说过,“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提出了情意教育与理性教育和谐并存,重在发展人的精神世界。
这反映了教育尊重人的生命的思想萌芽。
狄尔泰是从社会历史领域探讨生命哲学,主张“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生命的完整性。
他认为,人文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
自然界一切都是机械运作,服从于特定不变的秩序。
而人文世界不是僵死的、机械的世界,是一个自由的和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人文世界是由一种内在的力量——有意识的生命所驱动。
因此,不能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科学。
以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为基础,20世纪初德国诞生了文化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的学生斯普朗格。
他从生命本身来理解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
他批判以往教育培养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性,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是无生命之人。
因此,教育要打破知性对人的钳制,把教育过程变为对文化的摄取和人生的体验过程,通过文化理解,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唤醒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力。
人本主义则主张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说:这种教育将更强调人的潜能之发展,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力;强调人要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与他人友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人向自我实现的发展。
这种教育将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
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主张敬畏生命,他说:我感觉到必须敬重所有即将出现的生命,有如敬重自己,这就是道德的基本原则。
维持并珍惜生命是善,而破坏或阻止生命是恶。
真正有道德的人会遵守这个规矩,帮助所有亟待救援的人,他会避免伤害任何活着的物体。
他不问这个生命的价值是否值得同情,或是它是否有感觉能力。
对他而言,生命是神圣的,……伦理本身就是要无限伸展对所有生命的责任。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主张要追寻生命的意义。
他说:“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每个人只有通过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
”
总体来说,西方有关生命教育的思想带有鲜明的个人主义文化取向,从文艺
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人性解放、个性张扬,到卢梭的顺应人的自然天性,直至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等等,都反映了这种文化取向,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重视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史怀哲提出敬畏生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了对于生命的整体理解。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建构生命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加以吸取的。
2.中国生死教育思想的发展
(1)儒家生死观
◆从“生”观“死”
◆处世之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理想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生死态度:乐天知命
(2)道家的生死观
◆从“死”观“生”
◆处世之方:无为而治
◆理想的人生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
◆生死态度:安之若命,“妻死,彭鼓而歌”式的放达
“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和本原,道以自然为法则。
也就是说,把道作为宇宙的最高法则是自然而然的,人是自然之中的人,“道”之中的人,因此,人的生命发展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3)鲁迅:“救救孩子”
鲁迅说过,“往昔的欧洲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
(4)蔡元培:自由个性教育
蔡元培主张通过自由个性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格”。
他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个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
”
(5)陶行知:生活教育
陶行知批判中国教育脱离生活,他在借鉴和扬弃他的老师杜威的教育思想
后,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生活中,在自然中实施教育。
他认为,人生不是为教育而生活,而是为生活而教育。
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
(6)叶澜:“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叶澜主张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应该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即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蕴含着极大的生命活力,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机械地设计,而应具有生成性。
中国生命教育思想的流变,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例如,孔子以“仁”为生命的本质,重视群体与人际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本位取向;道家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的思维方式。
到了现代,鲁迅的民主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倡的自由个性的教育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都非常关注人的生命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发展,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态势。
这启示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的精华,但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联系中国本土的实际,探索当代中国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生死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1.生命教育的概念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云南的“三生教育”则指出:
◆生命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生存教育
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生活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
2.死亡教育的概念
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是探讨与死亡相关主题的教育活动。
它研究一些与死亡直接相关的问题,如自杀、安乐死、器官移植、自然灾害中的死亡等等;也研究因死亡引发的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问题,如死亡哀伤过程、悲伤辅导、临终关怀等等。
3.生死教育的概念
所谓生死教育是通过对生与死的考量,建立起生与死的内在张力,揭示生命的意义,揭示死亡的意义,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提升生命和死亡的品质和尊严,从而推动完美人格形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认为人之“生死是一体两面”,所以必须把死亡问题扩充为“生死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而实现现代人死亡问题的“精神超克”,并获得生死的终极意义。
国内外生死教育概况
大纲
一、发达国家生死教育概况
1.发达国家生死教育简述
2.发达国家生死教育目标
二、港台地区生死教育概况
1.港台地区生死教育简述
2.港台地区生死教育课程目标
3.港台地区生死教育实施途径
三、我国大陆生死教育概况
1.我国大陆生死教育简述
2.上海中小学生命教育解读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发达国家生死教育已开展多年,在教育各阶段都设有相关课程,其生
命教育目标包括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方面,其死亡教育目标则分为了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四个层面
K02:我国港台地区生死教育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它们都在一些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通过建设网站、开设课程等方式达到生死教育的目标
K03:我国大陆总体上对于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不够深入,实践的发展不平衡,而死亡教育则处于萌芽状态
重要信息
I01:上海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实施途径
正文
发达国家与我国港台地区生死教育开展了多年,对于我国大陆刚刚起步的生死教育有许多启示。
一、发达国家生死教育概况
1.发达国家生死教育简述
(1)发达国家生命教育
◆美国
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并在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
◆澳大利亚
Ted Noffs基金会于1979年将这一教育思想更加明确地落实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创立了悉尼生命教育中心,通过长颈鹿Harold的形象,专门致力于推广反吸毒的预防工作。
其后,“长颈鹿Harold”活动相继在英、美、香港等地开展。
◆日本
1989年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暴力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教育目标。
(2)阿南达学校生命教育实践
在著名精神导师尤迦南达(Yogananda)思想的影响下,华特士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成熟”观。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导学生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在于引领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在华特士看来,“成熟”不仅仅代表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意味着能和自己、和其他
存在建立起愉快和谐的关系”。
学校是一个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学校集团,教育目标是教导孩子们生活的艺术,引领学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在幼儿园阶段主要发展孩子们对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意识。
形体动作、运动和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经常带领孩子们外出散步,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敬畏感;想象力的训练帮助孩子们扩展与世界及他人的联系;瑜伽动作、静修和艺术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合作、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孩子们受益一生。
在小学阶段主要发展学生美好的情感和素质。
课程内容包括:通过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发展学生好奇、敬畏、欣赏和尊重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信任、关心的品质;通过学生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进其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通过数学、逻辑和语法的学习,发展有序、稳定、清晰的思考力;通过自我教育、冥想和瑜伽练习等对学生进行集中精神、控制情绪的训练;学习令人鼓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使学生内心得到启发,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此外,这个阶段还应注重发展学生与自己、老师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在中学阶段主要在于引领学生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主要围绕四个主题进行:第一大主题是探险和旅行。
通过体验多元文化来扩展学生的生活视角,帮助学生体验更高层次的自由和责任。
通过挑战困难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信心,培养学生对宇宙自然的热爱和关心。
第二大主题是服务。
包括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找到为我们的宇宙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的方法。
第三大主题是自我发现。
教师要确定并发展学生独特的天赋和兴趣,传授给学生保持长期友谊的沟通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第四大主题是个人成功的标准。
帮助学生努力在学术、体育和艺术中做到最好,并鼓励学生帮助他们的同学达到卓越,为迎接充满活力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3)阿南达学校课程内容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宇宙”
该课程给传统科学科目以最富有生命力的称谓,使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它涵盖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一般科学、植物、地质和解剖学等传统科学学科,是对这些科目的改造与融合。
◆“个人发展”
帮助学生在身体、思维和心灵三方面得到生命的扩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
独特品性,通过自身的修炼,发展其生命潜能。
◆“自我表达与沟通”
该课程通过澄清心智和培养创造性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扩展。
它融合数学和语法,以澄清思维;融合艺术、形意舞(interpretive dancing)、音乐创作、原创性写作,以发展学生独特多样的创造力。
◆“理解人”
该课程通过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经历以拓展学生的思想和视野。
它融合了地理、历史、文化、社会学等科目。
重点放在探讨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人生的渴望是什么。
注重引导学生不简单局限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使他有机会通过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且将这种理解应用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之中,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向。
◆“合作”
该课程通过与他人合作来促进学生的生命扩展。
它融合了政治、语言、经济、商业等传统课程,同时也包括戏剧演出、烹饪和服务项目等活动体验。
◆“完整性”
该课程以“人道关怀”为中心统整前五类课程,并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关照,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完整性课程中包含了对宗教的理解、文学,以及艺术欣赏等科目与活动,并力图使学生了解艺术、文学、音乐与人性追求完美之间的关系。
死亡教育在美国正式兴起,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60、70年代发展兴盛。
最初开始于个别有兴趣的医学、哲学、健康教育界的教授的学术研究。
而后引起了有关的研讨学习,最终在各级学校中开课,并成立了各种专业组织、学会等。
并且有多种与死亡相关的专业期刊问世,促进死亡教育的推广与研究热潮,其它各种民间出版的手册、书籍、音像等教材也不断地出现,死亡教育在美国可以说是蓬勃发展。
至1973年已有六百所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2.发达国家生死教育目标
(1)中小学生命教育目标(以美国为例)
◆健康教育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知识;养成健康的习惯;形成对身体和身体功能的健康态度;保障学生安全;提高对烟草、酒精及毒品的认识与抵抗能力;形成积极的自
我概念;独立和自信;发展对其他人的信任;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引导情绪等。
◆性教育目标
传递性知识,培养性价值观,提高两性交往技能和培养性与家庭生活责任。
低年级的教育内容有:生育、两性间的生理差异、生殖系统的作用、个人卫生、性自慰、性道德与性行为等。
高年级:在更高水平上讲解生育、性成熟过程、性卫生、月经、遗精、性约束的重要性、择友、婚姻和家庭义务、同性恋、性心理、性的魅力、性病、性病的传播与预防、病态性行为、避孕套的失败率及其他避孕法、意外受孕和青春期性行为对情绪的影响、禁欲与性疾病、早孕的危害、人工流产、性角色与成人生活等。
(2)死亡教育目标(以美国为例)
◆认知层面上的目标
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与死亡相关的信息,并通过帮助使其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提供实例以及案例谈论,使学生了解并能整合这些信息。
◆情感层面目标
让学生学会如何面对死亡、濒死和丧恸的感情与情绪,重点在于教导人们在面对丧恸时,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哀伤情绪。
分享并讨论哀伤的情绪体验是重要的方法。
此外对没有经历过丧恸的人,可以教会他们运用同理心技术正确帮助丧恸者缓解情绪。
◆行为层面上的目标
让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自己应该如何或正确帮助别人表现哀伤的情绪。
◆价值层面上的目标
帮助人们澄清、培养、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标与价值,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
二、港台地区生死教育概况
1.港台地区生死教育简述
(1)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背景
■过分重视理工实用、忽视人文理想的教育体制
■社会上盛行重利轻义,使得人们精神贫乏,心灵就会失去依托
■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训育已难见成效
(2)香港地区生命教育背景
◆自杀事件频生
◆在九十年代的金融风暴后,港人呈现了负面的精神面貌,弥漫着悲观气氛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需要增强港人的自信、抗逆力和竞争力
2.港台地区生死教育课程目标
港台地区生死教育的目标是:
◆探讨生命与死亡对于个人与人类的意义与影响
◆学习面对成人生活中有关生命与死亡的因应策略与方法
◆探讨处理生命与死亡的适当方式
◆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权利
◆促进自我实现,并探索与发现个人的存在意义
在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宗教取向: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职业取向:着重认识自我,培养技能,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生活取向: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生理健康取向: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增进生理、心理健康
◆生死取向: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2003年孙效智等20余位学者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共同提出“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将生命教育分为三大领域:人生终极关怀领域,包含人生哲学、生死关怀及宗教教育;伦理教育领域,包含基本伦理、两性与婚姻伦理及生命与科技伦理教育;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领域,包含教育学理论等从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3.港台地区生死教育实施途径
(1)宗教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参与。